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8/702

  郭廷以道:“那行,我立刻就去通知。”
  转眼就是周末,周赫煊坐船来到学校,直奔一间为他专设的大教室——其实是重庆大学的礼堂。
  偌大的礼堂人满为患,不但两校的历史系学生来听课,其他科系的学生也跑来了,而且还夹杂着不少讲师和教授。
  周赫煊看着下方黑压压的人头,愣了愣,随即笑道:“人很多啊。”
  重庆大学和中央大学的历史系老师全来了,比如未来东北边疆史的大牛金毓黻。此君以前在东北大学当教授,还做过辽宁省教育厅长,九一八事变后被日军拘捕,不得已只能在伪满政府当官。他借着前往日本的机会,使用假名于去年悄悄乘船到上海,在蔡元培的推荐下成为中央大学教授。
  历史上,再过两个月金毓黻就要被任命为中央大学历史系主任,周赫煊纯属抢了别人的位子。
  此时此刻,金毓黻就像一个普通学生,端着小本本正襟危坐,只等着周赫煊开讲。
  周赫煊在临时架起的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史”字,朗声道:“我们在学历史之前,要明白为什么学历史!唐太宗有句话说得好,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今天要讲的是《全球通史》,即是全球,那也有中国,跟《西洋通史》是有区别的。现在中国的大学,虽然广泛把我写的《全球通史》当教材,但却出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教授们往往在讲课的时候,把《全球通史》当《西洋通史》来讲,而把《全球通史》的中国部分,单独用《中国通史》的另一门课讲出来。这是不正确的,这造成了中国和世界的割裂!《全球通史》的精髓在‘全球’,而非‘通史’……”
  开场一席话,就立即抓住了师生的耳朵。
  特别是那些研究西方史的老师,对周赫煊这段话若有所悟,沈刚伯更是听得连连点头。
第838章【史观】
  既然已经是史学界国际泰斗,周赫煊自然要讲点新鲜东西,否则怎么镇得住台下那群大牛小牛?
  他接着刚才的话往下说:“历史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来解读,人们看待历史的角度也是不一样的。这种角度,被称为历史观,也叫‘史观’。比如共产主义者,就把他们的历史观称为‘唯物史观’,把别家的历史观称为‘唯心史观’。”
  听周赫煊提到共产主义者,有些学者开始皱眉头了,因为他们尊崇的是三民主义,但暂时还没人来打断周赫煊讲课。
  “我就来归纳一下吧,”周赫煊在黑板上写了好几排字,逐个解释道,“首先来说正统史观,这是史学界的主流,代表大部分人对历史事件所持有的一种共同认识和观点。比如欧洲文艺复兴运动,被公认为打破了中世纪的黑暗;又比如大航海运动,意味着殖民时代的来临,并对中国近代产生深远影响。现场在座的,也有一些史学家,诸位的史观大部分都属于正统史观。”
  金毓黻、沈刚伯、郭廷以等人纷纷点头,非常认可周赫煊的观点。
  “再来说说社会史观,”周赫煊指着黑板道,“这种史观主要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注重分析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之外的所有问题。比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风俗史、社会建筑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等等。它跟正统史观并不冲突,而是互相解释和包容,是正统史观的一种补充。在西方,社会史观兴起于启蒙运动时期,而在中国则更加悠久但不成体系,我认为《诗经》就可以被视为一部社会史观的历史著作,它记录了先秦时代许多风俗。但《诗经》只是记录,没有进行分析研究,如果现在有学者从历史角度阐述《诗经》,那么就是用社会史观的方法解读先秦历史。这是一个有趣的课题,某些国内的史学家已经在做了,但还没有取得巨大影响力。”
  这话说得一些普通历史教授和学生心动不已,因为他们找到了新的研究方向。
  周赫煊继续说道:“接下来就是英雄史观,强调个人对历史的绝对性作用,不管东西方,早期历史研究都是这种史观。共产主义者把这种史观视为唯心主义史观,其实也很有道理。英国史学家卡莱尔说:‘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我国的梁启超先生也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在我看来,英雄虽然很重要,但不能视为历史的全部,这种史观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周赫煊又道:“再来说说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这一派把历史当成科学来研究,总结出一套历史发展规律。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那时就将迎来社会革命。这种史观,能够非常明确的解释重大历史进程,比如先秦时代到秦汉的历史,其大概可视作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的生产力革命。”
  “再有就是现代化史观,这种史观在西方和中国都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具体形成流派。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就是现代化的演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归纳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比如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苏俄是原发型、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和日本目前都是传导型、资本主义现代化。”
  这段话把郭廷以听得两眼发光,这位先生在后世被誉为“中国现代史学先驱”,如今正在研究中国的近现代历史。他的近现代史研究立场是正统史观,除此之外,别无新意,而周赫煊此刻则给他指明了一条学术研究道路。
  周赫煊又讲道:
  “还有个人史观,个人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理解,有了思想上的启发,并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说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种史观,对每个人而言都是有意义的,对国家发展也是有意义的。比如国家组织历史研究所,研究列强的发展,进而对本国的发展带来启示。”
  “今天我要讲的两堂课是《人类文明史》和《全球通史》,前者代表文明史观,后者代表全球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讲述历史和文明的发展演进。它摒弃了局部微观的历史,把人类历史从宏观角度视为一条纵向发展线,对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具有很大的启迪性。”
  “至于全球史观,我说了,全球史观的精髓在于全球,把人类历史当成一个整体来研究。比如要搞清中国的现状,就必须在研究明清历史的同时,还要研究西方大航海、殖民运动、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等等,把中国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为什么日本要侵略中国?为什么欧美列强施行绥靖政策?而为什么中国的抗战必胜?这些都可以用全球史观来研究和阐述。好吧,看来有些朋友很惊讶,因为我说中国抗战必胜。为什么必胜呢?我在以后的课程里面会详细讲述。”
  当场就有学生忍不住了,举手道:“先生,你今天就说一说吧,就讲中国抗战必胜的原因。”
  “对,周先生快讲。”
  “你给我们分析一下!”
  “先生,求你了!”
  “……”
  礼堂内喊声四起,就连诸多教授、讲师都目不转睛的盯着周赫煊,想看他究竟会说出怎样的道理来。
  “那我就提前讲一讲?”周赫煊笑道。
  “快讲吧,已经等不及了!”
  众人高呼。
  周赫煊阐述道:“中国抗战必胜,得从殖民运动和工业革命开始说起……”
第839章【信心】
  “首先,我们来聊一聊战争。战争爆发的原因,无非有三种:第一种是没头没脑的愚蠢战争,比如欧洲中世纪的时候,一个国王认为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向另一个国家发动战争;第二种是最普遍的利益战争,不管是经济利益还是宗教利益,总要有好处才会发动战争,因为打仗是要花钱的;第三种就是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眼下中国的抗战即如此,而日本侵华则属于第二种。”
  “要分析日本侵华,就必须同时了解中国、欧美和日本的历史。”
  “先来说欧美。在明朝中期以前,欧洲并不强大。甚至到了清朝中前期,欧洲强国在军事、经济上也不能碾压中国。欧洲的崛起以文艺复兴为端倪,在大航海和工业革命时期彻底爆发。文艺复兴打破了欧洲的思想禁锢,迎来自然科学的快速发展,在技术上使得全球航海得以实现;西班牙、英国、法国诸国通过大航海的殖民掠夺,完成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催生出工业革命的到来;工业革命导致资产阶级的兴起,旧贵族的统治被动摇,于是有了资产阶级革命,造成民主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的出现。这就是欧洲的近现代化过程及原因。”
  “二十年前的欧战(一战),其爆发的根本原因,就是世界各殖民地被英法等老牌列强瓜分完了。以德国为首的新兴强国,一无法得到足够的生产资源,二无法得到足够的商品市场,所以要发动战争抢夺殖民地盘。其次,美国和德国的迅速崛起,使得老牌列强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更是加剧了这方面的矛盾。最后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各国列强都存在产能过剩的现象,必须扩大本就不足的贸易市场,因而使得彼此的矛盾更加剧烈。”
  “所以,欧战不得不打,这是一场抢夺生产资源和贸易市场的利益战争。”
  “欧战带来三个深远影响,第一,美国趁势崛起,第二,欧洲各国死伤惨重,第三,德国被打压过头,民族情绪高涨。这些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欧洲人民被惨痛的伤亡打怕了,所以英法等国人民都呼吁和平。而英法等国政府一方面顾忌民间舆论,另一方面害怕战端再起又便宜了美国,所以他们对战争采取绥靖政策。绥靖政策,让急于复仇和复兴的德国野心高涨,也让日本的侵华策略肆无忌惮,这就是眼下的国际局势。”
  “而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我在拙作《菊与刀》里讲得很明白了,日本是一个岛国,但凡实力稍微强大,就想要染指东亚大陆。从唐朝到现在,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已经出现了很多次。”
  “中国自晚清以来,便步步落后于世界。在欧洲绥靖主义和美国孤立外交的纵容下,日本更加疯狂,于是有了九一八和七七事变。”
  “那我为什么要说中国抗战必胜呢?请看黑板,我画一张世界地图。”
  “从美国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列强财政困难。在民意的影响下,英法等国更加保守,绥靖主义思想空前高涨,他们和美国一样通过经济手段解决危机。而德国和日本,则以发展军事力量为手段,刺激国内生产和消费。德国和日本透支国力,疯狂扩军,必然选择对外侵略,如果不侵略中国,日本国内的经济已经快要无法支撑了。德国也是如此,意大利也是如此,所以德、日、意在三个月前正式结成法西斯同盟。”
  “日本入侵中国,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这只是战争的开始。下一步,德国必然选择吞并奥地利,并向英法的欧洲盟国扩张,欧洲诸国都要被迫卷入战争。而日本是一个小国,如果不能快速占领中国,那么他们就没有更多资源打仗,唯一的选择就是入侵东南亚。而东南亚又是欧洲列强的传统势力,由此,英法向日本开战是必然的,一场新的世界大战来临了。”
  “这一场世界大战,早在欧战时就已经埋下伏笔,认真研究欧战历史,必然从中得到启示。”
  讲到这里,有些人半信半疑,有些人豁然开朗,周赫煊给他们揭开了世界迷雾。
  “中国胜利的关键,有两个。”
  “第一,中国必须坚持抵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全民抗战,尽可能的消耗日本的财政和资源,逼迫日本尽早对东南亚动手。”
  “第二,美国的入局。美国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他们可以放心的坐山观虎斗。为什么日本轰炸美国战舰,而美国选择了忍让妥协呢?不是美国害怕了,而是美国有更大的企图,那就是发战争财。美国此时不但不可能帮中国,反而要帮日本和德国,为日本、德国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怂恿放任他们进行侵略战争。由此,美国的资本家就能大肆出售军火和战略资源,让美国彻底走出大萧条的阴影。当世界主要国家都卷入战争,并且斗得损失惨重的时候,美国就会以救世主的姿态加入进来。20年前的欧洲大战,美国就是这么做的,只要罗斯福不傻,美国还会这么做。就算罗斯福是个傻子,美国的资本家也会逼迫罗斯福这么做。”
  “为什么美国资本家想要最后参战呢?市场和资源!”
  “一旦中国被日本占领,一旦东南亚被日本威胁,一旦欧洲被德意两国打乱,那么美国资本家为了利益必然介入。”
  “美国介入,肯定会站在中国这边。因为坐视日本侵占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美国在东方的市场就会毁掉,美国的工业产品就没有销路。所以,美国的外交策略很清晰,那就是先资助侵略国挑起战争以获利,再帮助被侵略国进行抵抗,美国最终再夺取世界市场和国际地位。从头到尾,美国都是大赢家。”
  “而中国呢,不能只等着美国入局,要用尽全力抵抗日本。否则还没等到美国人动手,中国就一败涂地了,那时候就算美国都无力回天。”
  “还有,许多人抱怨,为什么中央政府不向日本宣战。原因很简单,因为《战时中立法》,一旦中国对日宣战,中国就受国际法的约束,无法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这包括军事装备、战略物资和国际借款。日本也是如此,日本也不敢向中国宣战,因为一旦宣战就不能得到美国资源。等到两国互相宣战的那天,日本就离败亡就不远了,大家请拭目以待!”
  周赫煊说这么多,就是为了给国人信心。
  在抗战期间,包括西南联大、中央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在内,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投笔从戎奔赴战场。
  眼前听周赫煊讲课的这些学生,高年级的且不说,大一、大二的学生当中,有一半可能都会投军报国。给他们信心是很重要的,也是必须的。
  现在讲什么全民抗战,完全凭中国的力量击败日本,显然不如说美国参战更有效果,因为国人极度缺乏自信。
  至少,美国参战,给了大家希望。
  “啪啪啪啪!”
  礼堂内掌声雷动,虽然很多人对周赫煊的预言抱有怀疑,但更多人选择了相信。一来周赫煊分析得很有道理,二来人们总是往好的方面想。
  当然,也有不少咒骂美国的,认为美国佬简直该死。
第840章【美援派】
  转眼已经进入1938年。
  年初,日机连续轰炸广州10多天,炸死7000多人。
  周赫煊命令工人加快重庆防空洞建设工作,国府此时没有出面号召,周赫煊只能自己动手了。
  事实上,从去年七月份起,周赫煊就出钱开凿防空大隧道,计划由朝天门起,经临江门、通远门到达南纪门,贯穿重庆主城四个方向,预计长度3700多米。
  现在半年时间过去,周赫煊主导修建的防空洞,已经凿开了1200多米。他还在自家修建了防空地下室,只要日机来袭,家人和佣工可以随时藏身。
  1月5日,爱因斯坦、罗曼罗兰、罗素、杜威等大学者,发起国际援华运动,并呼吁对中国抗战进行募捐。今年六月,爱因斯坦将和罗斯福的长子,一起成立援助中国委员会,在美国2000个城镇开展捐款活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