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702

  胡政之道:“这我可没办法,如果决定办副刊,那得找个文学方面的专家来。”
  “副刊就交给我吧。”周赫煊笑道。
  胡政之猛拍脑袋:“看我这记性,都忘了《射雕英雄传》是你写的。”
  事情就这么说定,《射雕英雄传》已经完结,如果把续集《神雕侠侣》发在新创办的副刊上,肯定能迅速打开销量。
  周赫煊立即动笔写副刊策划书,光副刊名字就想了好半天,最后暂定为《大众》。
  从《大众》这个名字来看,就知道它走的是通俗路线,不像《文艺》、《笔会》、《沧浪》等副刊,一听就文绉绉的脱离群众。
  副刊暂定为4页,一共16个版面,内容有小说、戏曲、杂文、散文、青年、妇女、幽默笑话、生活常识等等,每周一、三、五发刊。只靠周赫煊肯定不行,还要专门招人。
  李寿民就很合适,可以让他来做戏曲版的编辑。甚至可以找孟小冬撰稿,写一些关于京剧的心得体会,以及梨园名家们的生活趣事。这相当于后世的娱乐版面了,戏曲在民国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大概相当于后世的流行歌曲。
  刚把副刊《大众》的策划书写完,文绣突然哭泣着冲进来,语无伦次地说:“我不教书了,我好累,我教不下去了,我……”
  “出什么事了?”周赫煊递给她一张手绢,安慰道,“别哭,慢慢说。”
  文绣哽咽着诉说事情经过:自从希望小学开校以来,每天都有人慕名前来围观,从贩夫走卒到名流富商,都赶着来一睹刀妃的风采。甚至连途径天津的外地人,如果有空闲的话,都要去学校看看热闹。
  这些人当中,有的对文绣很钦佩,还慷慨解囊给学校捐钱。但大多数都纯属看热闹,甚至还有人咒骂文绣不守妇道,经常对她指指点点。
  学校的围观群众越聚越多,已经到了影响教学秩序的地步。
  这还不算,今天突然跑来一群遗老遗少。当着众人的面,大骂逆妇、贱人、脏妃之类的侮辱性词汇。文绣终于崩溃了,课都没上完,就捂脸哭泣着冲出教室。
  那些看热闹的闲人,不但不帮忙声讨,反而乐得哈哈大笑,追在文绣身后起哄。
  “岂有此理,”周赫煊听了大怒,说道,“你明天照常上课,那些人敢再来,老子让他们去牢房里骂!”
  周赫煊是真生气了,收拾不了军阀,他还收拾不了遗老遗少?刺杀事件本就让周赫煊憋了一肚子火,现在正好发泄在那些人身上。
  有人冒出来给他当出气筒,周赫煊怎么忍心拒绝。
第082章【打一顿就好了】
  天津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城墙就被推到了。
  东西南北城外的居民越聚越多,房子修得乱七八糟,完全没有整体规划,眨眼看去就像是贫民窟。
  因为郊外地价便宜,天津的四所希望小学全部修在郊区。城里的孩子需要走很长距离才能上学,但附近“贫民窟”的儿童却十分方便。
  大清早,周赫煊和冯庸便来到学校,他们还带了十多个警察。
  将近二十人挤在土屋中,这屋子是用来堆放杂物的,比如粉笔、三角尺等教学用具。
  学生们陆陆续续到校,虽然开学还不满一个月,但这些孩子的精神面貌却改变很大。好学的坐在教室里朗读,贪玩的聚在操场上嬉戏,整个校园显得非常有活力。
  冯庸倚门而立,看着外面玩耍的小孩子,由衷微笑道:“这也算得上乱世当中一片净土了。”
  “有你的功劳。”周赫煊拍马屁道。
  “哈哈哈,这话我爱听。”冯庸得意大笑。
  周赫煊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他招手喊道:“张小五,过来!”
  那报童背着书包跑到跟前,鞠躬道:“先生你好!”
  “不错,很有礼貌,”周赫煊笑道,“这些天都学了什么啊?”
  张小五道:“我学了很多字,有中、人、土、山、川、火、水、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厉害啊,半个多月就已经学这么多了。”周赫煊夸奖道。
  张小五高兴地说:“都是文老师教得好。”
  “去玩吧。”周赫煊拍拍他的脑袋说。
  等张小五跑开,冯庸才笑道:“这小子挺机灵,说不定以后能有大出息。”
  “所以才要办学搞教育啊。”周赫煊也笑道。
  民国初期的教育,分为通俗教育、平民教育和民众教育三种。
  通俗教育说白了就是开启民智,包括演说、办报、宣讲所、图书馆等等,都属于通俗教育范畴。力争让民众增长见识,开拓眼界,接受新事物等等。
  平民教育即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教育,争取让更多的学龄儿童和低文化人群获得知识。
  民众教育产生于北伐时期,学者认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贵贱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它是失学儿童、青年、成人的基础教育,也是已有文化基础人群的继续教育和进修——相当于扫盲和提高国民文化素质。
  其实从清末开始,全国便开始出现类似希望小学的简易学堂,由当地士绅名流捐款筹办。授课内容有修身、识字和珠算,也即德育、语文和数学,想法跟周赫煊差不多,同样免收学费并发放书本。
  此外还有露天学堂、贫民半日学校等等,都是为贫寒子弟扫盲而设。
  清政府和民国历届政府虽然不给力,但民间人士的办学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中华民族能几千年屹立不倒,和崇尚教育是分不开的。看看后世印度的教育情况,就知道国家之间的差距多大。
  天津有个民间教育家叫林墨青,他在晚清时期就办了6所免费小学(男校),后来又联合官府、士绅兴办起11所女子小学。但这类学校往往办不长久,捐款跟不上就只能停课,造成许多孩子二次失学。
  顺便一提,这位林墨青老先生已经64岁了,虽然身体健康状况不好,但还是被张学良邀请来担任“中华希望教育基金会天津分会”的名誉会长。
  今天第一堂课是数学,老师叫张彦,毕业于省立天津师范中学。张彦虽说已经当老师,其实年龄还不到20岁,也是贫寒出身,因为师范学校免学费才能继续接受教育。
  “我们上一堂课,把100以内的数字学完了,今天来教同学们加法。加减法可是很有用的,平时买东西会用到。学会了加减法,以后做工也能算清工钱。今天要学的就是1+1=2……”
  就在数学老师上课时,教室外渐渐来了一些闲人,他们趴在窗外议论纷纷,似乎对张彦很不满。甚至有人催促张彦早点下课,换皇妃老师来教,他们都是来看皇妃的。
  冯庸从杂物间探出头来看了看,鄙视道:“一群愚民!”
  “呵呵。”周赫煊无奈苦笑。
  好不容易等到文绣上课,那群闲汉终于激动起来——
  “真是皇妃啊!”
  “这刀妃长得也不好看,难怪皇帝要休了她。”
  “不是休,是刀妃主动跟皇帝离婚的。”
  “不守妇道,不守妇道。”
  “是啊,一个女人整天抛头露面,以后咋嫁的出去。”
  “……”
  文绣站在讲台上,听着教室外嘤嘤嗡嗡的声音,她心里早已经烦透了。天天被人当猴子围观,换谁心里都不好受。
  突然间,又有一大群人出现在学校,都是来搞事的。
  这些遗老遗少估计知道课程表,居然踩着时间点跑来,站在教室外又开始大声辱骂。内容肮脏不堪,难以入耳。
  一个穿着绸衫的老头大喊:“堂堂皇妃,离经叛道,此乃中华之耻辱!”
  “贼妇,你背叛皇上,该当下十八层地狱!”另一个留辫子的家伙喝骂。
  “看她那三角眼,薄嘴唇,就知道是个阴毒尖酸之辈。一辈子当娼妇的命,还有脸做教书先生,简直误人子弟。”这人骂得更狠。
  没听几句,周赫煊就语气冰冷道:“抓人!”
  十多个警察蜂拥而出,他们都收了周赫煊的好处费,办起事来自然有动力。一个个手提警棍,逮见人就暴打,包括那些看热闹的闲汉一起打。
  “警察杀人啦!”
  “你抓我干什么,我又没犯法!”
  “抓的就是你,扰乱教学可是大罪,枪毙你都可以。”
  “枪毙?我就看热闹的。”
  “全给我抓走,不想坐牢的就交20大洋罚款!”
  “救命啊!”
  “想跑,再跑就开枪了!全部蹲下!”
  什么叫以恶制恶?
  这就是。
  跟那些家伙讲道理是讲不清的,不打一顿不长记性。
  冯庸见到那些人的狼狈样子,乐得哈哈大笑。
  周赫煊说:“走吧,别耽误学生们上课。”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