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3/702

  比如说九龙坡白市驿机场,就是去年底才开工的。如今虽然还有些建筑没完成,但却已经提前投入使用,并开通重庆到香港、越南和新加坡的长途航线。
  如果汪兆铭推迟半年叛逃,那他用不着借道云南那么麻烦,直接从白市驿机场飞河内即可。
  大清早,周赫煊和冯庸登上飞机,还没升空就听到主城区那边的防空警报声。
  冯庸笑道:“这次小日本儿要吃亏了!”
  “希望空军健儿打出气魄来。”周赫煊点头道。
  常凯申刚搬来重庆的时候,重庆的防空力量还算可以,日机数次白天来袭都被打退,被迫改成了夜间轰炸。但随着中国战机不断减少,日本人的胆子越来越大,现在又重新变回了白天轰炸。
  就在周赫煊和冯庸飞往贵州的时候,小日本儿又来了。45架日本战斗机,掩护着28架轰炸机,嚣张无比地从东边飞来。
  这次领队的是分别是渡边初彦和龟义行,前者正是南昌空战的领队,后者则是炸毁中山舰的凶手。他们这次的目标直指广阳坝机场,因为周赫煊带飞机回国的消息已经泄露了,日寇想要再次摧毁重庆的空军力量。
  在主城区的防空警报响起之前,下游岸边的防空观测站已经发现敌踪,立即向军用机场发去紧急信息。接到警报以后,中国空军迅速出动,数十架各式战机陆续升空。
  渡边初彦看到庞大的中国机群,顿时被吓了一跳。他知道中国又买了新飞机,但没想到数量如此之多,偷袭计划已经破灭,只能硬着头皮硬刚了。
  由于机场跑道有限,中国这边刚刚成功升空31架飞机,日本的轰炸机已经飞到了机场上方——很明显,广阳坝机场该扩建了。
  “轰!轰!轰!”
  十多枚重型航空炸弹砸下来,顿时把两架中国飞机炸翻,跑道也炸坏了一条。
  与此同时,已经升空的中国战机也跟日本战机厮杀起来。
  首开战绩的不是董明德和梁添成这两个王牌,也不是冯庸从美国带回来的飞行员,而是还未满20岁的周志开。
  周志开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法官,母亲是富家千金。他长得极为英俊,以前的梦想是当电影明星,中学没读完就瞒着家人报考航校,去年2月被分配到第四大队做见习飞行员。
  由于飞机数量太少,每次空战周志开都只能旁观,焦急的站在地面为队友加油。历史上,还要过大半年他才能驾驶飞机参战,首次亮相就击落敌机两架,后来更是做了第四大队的队长,牺牲时年仅24岁。
  周赫煊这次虽然带回来58架战斗机,但冯庸带回来的飞行员更多,按理说周志开这样的见习飞行员没机会参战。但那58架战斗机中有一大半都是苏联飞机,美国回来的飞行员还没摸透性能,所以熟悉苏联飞机情况的周志开有了梦寐以求的战斗机会。
  周志开驾驶的是一架YT-1,属于渐渐被苏联淘汰的货色,就算不卖给中国,也是要很快退役的。他抓住队长董明德跟日机缠斗的空隙,从侧方一举命中敌机驾驶舱,倒霉催的渡边初彦直接被爆头了。
  还没等周志开高兴,他的飞机也被命中尾部,机身中段也多了几个弹孔。
  “枪儿杀的鬼子!操!”周志开用家乡话骂了一句,准备离开战场迫降,因为他感觉自己被打坏发动机了。
  好在日本鬼子没功夫管他,周志开非常顺利地把飞机迫降在江面上,心里只剩下这么个念头:下次老子一定要开伊-15,YT-1的性能也太差劲了!
  再开战绩的是冯庸带回来的人,原冯庸大学法律系学生贺晓涵。别看他的名字很女性化,却是个脾气暴躁的东北爷们儿,在航空俱乐部时还跟孔令伟打了一架,把孔家二小姐揍得哭鼻子。
  顺便提一句,孔令伟被打得鼻青脸肿后,居然想要掏枪报复,被冯庸直接赶出俱乐部,去年就回国继续做纨绔子弟了。
  贺晓涵驾驶的是一架P-26,这款飞机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就被淘汰了,面对日本零式战机毫无反抗之力。但贺晓涵面对的不是零式战机,而是A5M4,同样是一款在1940年就要被淘汰的飞机。
  当董明德率队跟日本战斗机纠缠时,贺晓涵则跟临时小队长一起,爬升之后往敌方的轰炸机群俯冲——不能再任由对方轰炸了,地面上还有30多架中国战斗机没升空呢。
  贺晓涵一梭子打过去,非常准确地命中一架敌方轰炸机。那架日机摇摇欲坠,也不逃跑,而是想把炸弹全部扔完,结果大部分都炸在江心岛的边缘,再被贺晓涵补了一梭子就栽进江中。
  被中国战斗机冲进轰炸机群,日本人直接就慌了,轰炸领队龟义行连忙发无线电信号指挥撤离。
  日本战斗机想要来救,却被董明德带人死死缠住,双方各有几架飞机被击落。
  随着中国战机升空的越来越多,局面很快演变为追击战。董明德已经完全杀红眼,带人直追出夔门才命令返航,他一个人就干掉了对面三架,天王梁添成也完美斩获两架。
  此次空战,中国空军被击落6架,被炸毁3架,牺牲4人,负伤2人。而日机被击落17架,阵亡18人,被俘3人。
  中国空军大胜。
  当胜利的消息传到重庆主城区,全城百姓都洋溢在欢乐的海洋中。学生和群众自发组织慰问队伍,带着鸡鸭鱼肉前来劳军,老蒋也在第一时间发出嘉奖令。
  在零式战机投入战场之前,日本空军真不咋样,纯粹仗着人多势众欺负中国。只要遇到势均力敌的情况,中国空军基本没输过,以少胜多的战例也出现过好几次。
  美国航空杂志《AVIATION》在1941年是这样评价的:“无论军用民用,日本的飞行员都保持着世界最高的事故率水平。在四年的中日战争中,日本空军甚至无法击败旧式且微不足道的中国空军,日本空军飞行员战力明显劣于中国飞行员……”
第881章【阳明洞】
  汽车出了修文县,很快就停住了,剩下的一段山路得用脚走。
  冯庸雇了几个挑夫,准备给张学良送些日用品。还没爬到半山腰,他们就看到一队宪兵在站岗。这些宪兵并未上前阻拦,而是远远看着,目送周赫煊等人上山。
  龙岗山上古木参天,翠柏森森,端的是旅游散心的好去处。
  在接近阳明洞大概300米左右,周赫煊他们终于被拦下,仔细把老蒋的手令检查好几遍才放行。之前曾有个学生不小心闯入禁区,被守卫足足关了一天一夜,由学校出面担保才放人。
  周赫煊一路观赏景色,开玩笑道:“老蒋给六帅寻了个养老的好地方啊。”
  冯庸感慨说:“阳明先生能在此悟道,小六子可悟不出来什么。”
  张学良此时被软禁的地方,明朝时候叫做龙场驿,正是王阳明龙场悟道那个龙场驿。老蒋给张学良挑这么个地方,也不知是打的什么主意,难道想让张学良也悟一悟?
  一个穿着中山装的眼镜男走来,不苟言笑道:“周先生,冯将军,鄙人刘乙光,负责照顾张司令的日常起居,请跟我来!”
  “烦请引路。”周赫煊点头道。
  刘乙光是黄埔四期毕业生,他半辈子都跟张学良绑定了,从1937年一直监视张学良到1962年。这家伙的外表斯文儒雅,但对人极为严厉苛刻,人送外号“希特勒”。
  挑夫们全被拦在外面,刘乙光叫来几个特务,严格检查周赫煊和冯庸的随行物品。等把孙永振、朱国桢的武器收缴了,刘乙光才带着周赫煊等人进去,把他们安排在宾阳堂。
  宾阳堂是当年王阳明招待客人的地方,原建筑早已损毁,直到去年才被修文县长重修。
  宾阳堂对面是大佛殿,修建于嘉庆年间。当时士绅们为王阳明修了文成公祠,考虑到祠堂无人管理容易损毁,就招了个和尚来管理祠堂。和尚为了念经拜佛,自己筹资修建了大佛殿。
  去年修文县长重修宾阳堂时,认为专祠之地不宜供佛,就把大佛殿里的佛像和僧人一股脑的迁往知非寺。
  周赫煊和冯庸没等多久,张学良就带着赵四小姐来了。二人穿着运动服,手里拿着羽毛球拍,看样子刚才正在打球消遣。
  “五哥,明诚!”张学良颇为高兴,很久没人来看他了。
  冯庸在张学良胸口捶了一拳,问道:“这里的特务没难为你吧?”
  张学良苦笑道:“还好,除了不能下山,其他时候都比较自由。”
  张学良是真的很“自由”,他甚至可以到山脚的路家河游泳钓鱼。阳明洞这边有篮球场,张学良经常组织宪兵特务们打篮球,他义务充当教练,有时还当裁判和球员,业余生活是比较丰富的。
  “唉……”冯庸长叹一声,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特务带来一壶茶,赵四小姐主动给大家倒上。张学良对周赫煊说:“明诚,都被你料中了,你真是当代诸葛亮。唉,国势日蹙,匹夫奈何,每天看到的报纸都是哪里又打了败仗。”
  周赫煊笑道:“六帅,我可不止说了日本要打中国,我还说了中国抗战必胜。”
  “中国真的能赢?”张学良看不到一丝希望。
  周赫煊说:“中国当然能赢,老蒋又开始对付共党了,可见他对抗战前途很有自信。”
  张学良指了指外边,提醒周赫煊隔墙有耳,不要乱说话。
  周赫煊哈哈大笑,说道:“不怕他们听见,老蒋还是很大度的,他知道我一向反对国共内耗。对了,你当初到底是怎么想的?居然亲自送老蒋回南京,我早提醒过你要注意安全。”
  张学良叹气说:“局面控制不住了。共党和杨虎城逼着蒋总裁签字,何应钦率军进逼西北,蒋总裁又坚决不签字,一个弄不好就要爆发内战。我只能把蒋总裁放了,而且必须亲自护送,派其他人我不放心——当时东北军杀蒋的声音很大啊。”
  三人聊了一阵抗战局势,张学良便带着他们去祠堂东厢。那是一栋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修建于咸丰年间,楼上为居室,楼下是张学良的书房和客厅。
  等待开饭之际,周赫煊逛了逛张学良的书房。角落里堆着许多报纸,书架上一堆明史相关书籍,还有大量阐述心学的著作。
  王阳明当初是被贬官到龙场驿的,中途还被刘瑾派人追杀,靠假装跳水自尽才躲过一劫。刚到龙场驿的时候,王阳明连房子都没有,只能住在山洞里,那个山洞就是阳明洞的由来。
  同样是触怒权贵,同样是惨遭“流放”,张学良自然而然对王阳明生出同命相怜之感。所以他在无聊的时候,各种研究明史和王阳明,还定期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寄给老蒋,但老蒋连看都没看过。
  “周先生,冯五哥,吃饭了!”赵四小姐在外面喊。
  伙食不错,有鱼有肉,少帅银行里存着不少钱呢。
  饭后张学良带着他们去山上游览,参观了王阳明当初居住的山洞,还参观了王阳明的“何陋居”。“何陋居”是当地土人给王阳明修的茅草房,几百年过去当然毁掉了,现在只能见到重修的砖木房。
  王阳明当年亲手种植的柏树还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被文人雅士命名为“文成柏”。
  最令人唏嘘的是龙冈书院,“阳明心学”便是在这里发扬传播的,乃是心学门徒们的精神圣地。几十年后,还有日本人主动出钱,在阳明洞给王阳明弄了一尊雕像。
  周赫煊和冯庸在这里住了两天,离开的时候,周先生突然来了恶趣味,写了副“知行合一”让特务找人刻在君子亭的石壁上。没别的意思,他就是想看看,七年后老蒋游览阳明洞的时候,被人抢了“知行合一”该换成写啥。
  冯庸直接飞回重庆协助周至柔整编空军,周赫煊则前往云南。既然都到贵州来了,怎么也要去云南看看,主要目的是参观一下大名鼎鼎的西南联大。
第882章【西南联大】
  周赫煊坐着一辆卡车进入昆明城内,卡车是从机场借来的,载有2000支钢笔和2000个笔记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3/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