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5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9/702

  林国达嬉皮笑脸地说:“我忘了是谁说的啦,周先生你不要生气,教教我怎么追女孩子吧。”
  周赫煊无语道:“就你这厚脸皮,不用我教也能骗到女孩子。”
  “怎么能说骗呢?那叫追求爱情,”另一个学生说,“周先生是怎么骗到阮玲玉小姐的?我可是阮小姐的忠实影迷。”
  周赫煊狂汗:“能不能别聊这些,换点其他的。”
  学生们只好转换话题,一个戴眼镜的问:“周先生,听说你有过目不忘的本事。这是真的吗?一篇2000字的文章,我起码要读三遍才能背下来。过目不忘是不是看一遍就能背了?”
  “同学,请不要炫耀自己的记忆力。”周赫煊非常不想跟这种学霸说话,更不想问对方的名字,害怕一不小心又冒出来个野生大牛。
  除了中文系以外,西南联大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八年时间只毕业了3882名学生。但就是这不足4000的毕业生中,有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文化大师。
  这么说吧,随便在校园里问路,都有可能问到一个未来的院士。
  在一番插科打诨之后,终于有学生严肃道:“周先生,你的那些时评文章我每篇必看,好多对时局的预言现在都应验了。你是如何做出科学合理推测的?”
  周赫煊只能随口胡诌:“结合历史,联系当下,认真分析。”
  “那你觉得抗战什么时候能胜利?”一个学生问道。
  “还有五六年吧,”周赫煊苦笑着说,“同学们不要悲观,别看咱们中国物价飞涨,日本那边也好不到哪里去,就看谁能撑到最后。”
  林国达好奇地问:“日本是资本主义大国,他们的老百姓也吃不饱饭吗?”
  周赫煊仔细解释说:“日本平民从世界经济危机开始就很困难了,九一八之后占领东北,靠战争掠夺刺激了日本经济,日本平民才稍微好过些。抗战之初,日本军事进展顺利,日本经济也因此得到发展。但现在不同了,全世界都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其中以美国那边声势最为浩大。从去年夏天到现在,日本贸易出口额至少下降了六分之一。而美国正在讨论对日禁运,这个提案一旦通过,日本的贸易进口量将大大减少,日本人的日子会更加难过。我就来举个例子吧,日本全面侵华只半年时间,政府就开始实施消费品配给。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日本的体量太小了,侵略中国完全属于蛇吞象。它现在把大半资源都投入到军工产业,民用物资本来就不足,还要优先提供给军队。这就导致普通平民根本吃不饱饭,只能饿着肚子来打中国。日本政府还禁止国民互相送礼、禁止举办私人宴会、禁止穿奢华服装,要求国民必须把余钱都存在银行里……现在抗战已经进入相持阶段,日本经济更加难以为继。他们想要走出经济困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南下入侵东南亚,但这又要招惹英美等国。所以,我说抗战必胜,日本最多还能坚持几年。”
  一个学生问:“日本平民的生活如此困难,他们还会支持政府打侵略战争?”
  周赫煊指着自己的脑子说:“日本人被洗脑了,清醒的要么被关押,要么被驱逐,剩下的全是一群疯子。我来举个例子吧,谁知道井上千代子?”
  众人摇头,有学生说:“听起来是个日本女人的名字。”
  周赫煊点头道:“井上千代子是一个日本女人,她刚刚和丈夫井上清一结婚。九一八爆发以后,井上清一所在的部队要调往中国东北,但井上清一产生了厌战情绪,每天郁郁寡欢不想上战场。你们猜井上千代子是怎么做的?”
  “劝丈夫反战?”
  “鼓励丈夫打仗?”
  “一起移民了吧?”
  “……”
  学生们纷纷猜测。
  周赫煊收敛笑容,正色道:“井上千代子用小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由于自杀技术不熟练,无法立即死去。她躺在丈夫身边默默忍受痛苦,一声不吭直到黎明才死去,鲜血淌满了榻榻米。她在神龛前给丈夫留了一封万言遗书,鼓励丈夫为大日本帝国效力,她不愿成为丈夫的拖累,唯有一死。这个故事,被日本政府大肆宣传,甚至写进了他们的小学课本!”
  “难以想象。”
  “这女人疯了吧!”
  “什么乱七八糟的。”
  “日本人都有精神病!”
  “……”
  学生们听得背心发凉,因为井上千代子的做法太诡异了,完全超出了正常的行为逻辑。
  周赫煊继续道:“故事才刚刚开始,井上清一被妻子的死刺激到了,本来不想打仗的他,变成了侵略中国东北的积极分子。他斗志昂扬,凶残嗜血,每到一处都要命令部下虐杀中国平民。七年前的平顶山惨案,有3000多个中国村民被屠杀,罪魁祸首就是这个井上清一!他是大阪人,他祖上历代经商,他本来喜欢享受生活,他不愿参与战争。但日本的军国主义洗脑和妻子的自杀,把他变成了一头野兽。这种野兽在日本数不胜数!你们恐怕还不知道,日本在攻占南京以后实行了大屠杀,30多万中国人被残忍杀害。”
  “什么?”
  “周先生你说真的?”
  学生们震惊莫名。
  中国在1938年就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但具体情况如何,死亡人数有多少,这些都没有说得很明白。由于日本经常在中国制造惨案,所以南京大屠杀没有引起广泛关注,直到1943年才开始大范围传播。
  周赫煊说:“我和德国的拉贝先生编撰了一本书,如今正在让人翻译成中文,最多下个月就能出版。另外,还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正在重庆制作胶片拷贝,近日就能在中国的影院播放。南京大屠杀很惨烈,除了国际安全区内的20多万人,整个南京城差不多被日寇屠空了。大家要努力读书,将来把中国建设成发达国家,让这种悲剧不要再重演。”
  宿舍里顿时吵闹起来,有的破口大骂,有的闹着要去参军,还有的沉默不语。
  西南联大为什么八年时间只毕业了3000多名学生?除了毕业考核严格以外,还因为很多学生中途参军报国去了。这种现象在抗战期间的高校很常见,就连许多老师都参军了,更别说学生,他们的牺牲对国家来说是重大损失。
第891章【离开】
  常说昆明四季如春,但也有缺点,那就是夏天的雨太多了,有时候一下雨就是半个月。
  周赫煊好像被困在了昆明,连续三天大雨,根本就没法离开。每天晚上更是忙得不行,因为学生宿舍透风漏雨,经常半夜起来用脸盆接雨水,否则床铺就要闹洪灾。
  周赫煊在下雨天也去听了几堂课,那滋味很难受。因为屋顶是铁皮做的,雨点砸下来叮叮当当像个不停,老师们只能大吼着上课。
  金岳霖本来说话就小声,有次上课实在吼不出来,讲课内容完全被雨打铁皮声盖住,干脆宣布停课带学生们到屋檐下赏雨。
  那天的轰炸损失也统计出来,师范学院被炸毁一栋校舍,幸无人员伤亡。校本部的行政办公楼也被炸塌,说是办公楼,其实也是土墙平房,得等到天晴才能开始组织修复。
  校本部还有两个师生受伤,一个学生被炸飞的石子擦到额头当场昏迷,醒来后并无大碍;另一个讲师被埋在土墙下,腿部骨折,差点丧命,如今还躺在医院里慢慢休养。
  这种情况已经算好的了,西南联大刚刚成立不久就遭到轰炸。那是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昆明,由于城内的防空报警系统不完善,共被炸死扫死两个学生、三个校工和三个教职工家属。
  现在不管是拉防空警报的警报员,还是学校的师生家属们,都对空袭习以为常,人员伤亡大大减少。
  如此朝不保夕的日子,不但没有把师生们吓退,反而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全面抗战期间,超过30%的联大学生投笔从戎,还有多名教职工也入伍当兵。
  比如大诗人穆旦,此时就在西南联大外文系读书,毕业以后留校任教。24岁时,穆旦以大学助教的身份报名参加远征军,历经九死一生才侥幸生还。
  周赫煊对此有些羞愧,因为他抄了穆旦的《赞美》,他能做的就是尽量在财物方面帮忙。
  来到昆明的第五天,雨停了,周赫煊把梅贻琦约到茶馆见面。
  “泡茶馆”和“跑警报”是联大师生的集体记忆,他们不是在茶馆里娱乐,而是去茶馆里做学问搞研究。
  西南联大只有图书馆是瓦房,不受下雨的影响。但图书馆空间有限,只能容纳少数人,剩下的就只能去附近茶馆了。茶馆里有电灯,泡一杯茶就能坐大半天,是个读书学习搞研究的好地方。
  时间一长,茶馆老板就感觉受不了,有些故意调暗了光线,明摆着不想师生们来蹭位子。
  梅贻琦端着茶碗盖撇沫子,问道:“周先生要走了吗?”
  “明天就走,”周赫煊拿出一张支票说,“在昆明银行能取100万法币,是拿来给学校修图书馆和校舍的。图书馆太小了,规模应该扩大一些。校舍的铁皮房顶也该换了,全部换成瓦片,至少下雨天能照常上课。这些钱尽快用出去,最好立即找人购买建筑材料,否则再拖下去物价又要涨了。”
  这年头是资本家都难受,别看周赫煊在四川开工厂搞房地产大赚钱财,但物价上涨的速度有可能比赚钱速度更快。现在赚几千万感觉好多好多,但再过几年都是废纸,1943年西南联大买一个电表就能花掉15万元。
  与其把钱放在银行里贬值,不如把钱用在实处,至少周赫煊心里要好过一些。
  当然,还有更稳妥的保值方法,那就是把钱换成黄金或外汇。四大家族带头各种存储外汇,民间人士则挖空心思储备黄金,傻瓜才把不断贬值的法币捏在手里。
  梅贻琦拿着支票,感觉心头又暖又酸,他有些哽咽道:“周先生,感谢你对联大所做的一切,我会立即让人购买砖石瓦片。”
  周赫煊又拿出一份电报,笑道:“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师生,已经发来回电,他们昨天就从成都启程了,还带来了美国引进的良种鸡。我只负责出钱,剩下的你们自己接洽解决,开办养鸡场的资金我会陆续汇来。”
  “联大师生一定把鸡养好。”梅贻琦说。
  民国时期,就属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农学院最厉害。前者始于清末张之洞,技术底子雄厚;后者就更厉害,各种国外知名农学家前来教学,一些国际友人在抗战期间也没离开中国。
  这么说吧,除了部分属于苏联支援以外,新中国的农业技术发展就是靠这两所大学打下基础的——这还是在大量顶尖农学家选择前往台湾的情况下。
  另外北平农业大学也比较给力,但比起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的农学院还是逊色许多,主要原因是长期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导致师资和生源越来越差。
  6月23日,周赫煊离开昆明。
  走之前,周赫煊去拜访了龙云的三公子,感谢对方提供香烟等物资,还给龙三公子写了副字以作留念。
  7月1日,《今日评论》刊载周赫煊的文章,标题为:《当今学生之任务与期望》。
  西南联大虽然被称为民国最穷的学校,但他们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却办出了一本抗战期间影响最大的综合性刊物,那便是钱端升先生创办的《今日评论》。
  《今日评论》的创刊目标很明确,那就是为抗战提供服务,投稿者主要为西南联大教授,也有一部分文章的作者来自其他学校。投稿人一个个大名鼎鼎,有:朱自清、罗文赣、杨端六、潘光旦、冯友兰、钱钟书、陈岱孙、史国纲、叶公超、陆侃如、张道行、林徽因、王元照……等等等等。
  文章的内容也五花八门,有讨论战局的,有讨论政治的,有讨论经济的,有讨论教育的,有讨论社会秩序的。甚至有人公开宣传共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让以老蒋为首的中央政府非常不高兴。
  正因如此,常凯申对西南联大经常不管不顾,甚至教育部也刻意压着经费不发。而当日寇占领越南以后,中央政府要求西南联大搬迁,西南联大也坚决不肯,因为怕迁到重庆以后失去办学自由。结果是学校早餐都被取消了,学生们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一顿饭,身体素质奇差,经常发生上课晕倒的状况。
  周赫煊那篇文章发表在《今日评论》以后,立即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因为核心观点只有一个:高校学生最好不要参军。
  周赫煊希望学生们尽可能的学习知识,在战时大后方多做科学研究,为国家提供先进技术。而且学生们更艰巨的任务在抗战胜利以后,届时中国必然满目疮痍,战后中国的恢复与发展都要依靠这些学生。
  有人赞同周赫煊的观点,也有人表示强烈反对,无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那一套。大部分人虽然高喊着抗战必胜,但其实心里都没底儿,恨不得人人都去参军打仗,投笔从戎更是被视为爱国的典型。
  所以有学者狠批周赫煊,认为他是在打击学生参军的积极性,这种做法非常要不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