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7/702

  常凯申质问道:“这份报告书显示,去年隆昌、新都等四川五县,皆因抽丁舞弊爆发了大规模民变。此事为什么我都没听说过?你也从来不向我汇报!”
  这个问题就有些诛心了,老蒋在四川撒了那么多特务,民变这事儿再怎么也轮不到何应钦汇报啊。
  何应钦只能硬着头皮回答:“据卑职所知,民变皆因百姓愚昧,不思报国,拒绝服兵役所致。”
  常凯申冷笑道:“真是这样?”
  何应钦埋头认错:“是卑职被下面的人蒙蔽了,请总座责罚。”
  常凯申面无表情道:“别的暂时不管,河南走私水银的那些军官,全给我送上军事法庭论处!”
  何应钦为难道:“杀太多办事的人,恐怕征兵工作不好做。”
  “你自己看着办!”常凯申拂袖而走。
  何应钦苦笑着愣在当场,要杀的都是他的人啊。兵役署长程泽润是何应钦手下的四大金刚之一,各地的兵役司令也是程泽润安排的,这是要何应钦自查自处。
第935章【“圆满解决”】
  征兵过程被层层克扣,常凯申自知是解决不了的。
  可以说,整个国军队伍从上到下,只要有机会捞钱的,几乎没有军官不吃拿卡要。或许有这样清廉的军官,但绝对属于少数,而且生活必然过得很困难——因为薪饷不够用。
  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前,国军上将月薪为800元,但到了1932年初突然消减为240元;国军少尉从42元消减为30元;上等兵从12元消减为8.5元。(以上皆为基本工资,具体工资由职务而定)
  为何会如此?
  因为国难当头,当兵的必须体谅国家难处,于是国民政府就颁布了《国难饷章》。从上将到普通士兵,全线下调薪饷。
  即便军饷被降低了,但在30年代初还算正常,二等兵7元月薪足够生活得很滋润——前提是长官不从中克扣,并且还要国府按时发饷。
  但到了全面抗战爆发初期,军饷依旧维持着十年前的水平,物价却节节攀升,导致少尉级别的军官都吃饭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国府首先进行了粮饷分离,即将士们的伙食由政府拨款,不再需要自己出钱购买。但依旧无法满足开销,一是因为军中伙食太垃圾,二是因为还需要其他支出。
  所以,抗战期间的军饷涨了数次,但涨的那点工资跟物价比起来就是个笑话。
  我们举个例子吧,1940年到1942年一个国军少校的工资,仅够买自己所需的肥皂和草鞋。至1945年,普通士兵工资涨到了900元,但买草鞋都不够了,而军官的情况也相差不远。
  即便如此,很多部队还经常欠薪,能按时发饷的队伍肯定有靠山。
  这种情况下,你想让军官们恪守道德不贪污?
  做梦呢!
  那些不贪的军官,大多数都是没机会贪,只能吃着部队的猪食过苦日子。
  而贪污这种事情,一旦有了第一次,必然有第二次、第三次……而且越贪越多,胆子越来越大,花样越来越丰富,永远没个尽头。
  军官贪污导致抽丁费用不够,壮丁只能忍饥挨饿大量死亡。想让军官不贪污,别的不说,麻烦你把军饷涨到正常水平,但政府没钱啊!所以这事就没法解决了,除非老蒋能够凭空变出钱来。
  我们不管四大家族发了多少国难财,就算让他们把钱全吐出来,那也是远远不够用的。国家积贫至此,凡人无力回天,周赫煊非常理解老蒋的难处。
  想想日本那么发达,在中国和南洋抢了那么多物资,打到中期也是老百姓吃不饱饭,再回头对比中国就更好理解了。
  国党做不到,换成共党也做不到,全面抗战是特殊时期,在胜利之前不可能大范围的拿地主和资本家开刀。
  所以我们才要呼吁和平,打起仗来受罪的还是老百姓。
  常凯申能做的,只有打击走私,特别是向日本走私违禁物品的行为。至于利用壮丁走私鸦片,老蒋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知道禁绝此事是完全不可能的。
  但面子还是要做。
  七月初,何应钦在重庆中训团召开会议,把各地负责征兵的军官喊来了近200人。开会不到20分钟,就有1个军管区副司令、3个师管区正副司令、19个团管区正副司令被当场拖走,移交军事法庭按律严惩。
  这招杀鸡儆猴把剩下的征兵官都镇住了,何应钦顺势强调,今后壮丁在途中死亡超过2成的,从司令到具体人员一律法办。同时,不得在非自身辖区内抓壮丁,一旦查实照样法办!
  并且,常凯申亲自下令,每月由中统局派人到各地巡视。但凡发现有壮丁被虐待的情况,主管长官一律停薪降职,具体人员就地正法。
  散会之后,心有余悸的征兵司令们聚在一起吃饭,互相吐着满肚子的苦水。
  “唉,这日子没法过了。”
  “是啊,壮丁要逃,我们有什么办法?这要是半路上逃得太多,都按死亡处理,咱们的身家性命全都不保了。”
  “见一步走一步吧,小心无大错。”
  “朱兄,你准备节流多少?”
  “保守一点,三成吧。”
  “三成?那不得穷疯了,我看至少要五成。五成够可以了,能让壮丁顺利走到新兵营。”
  “就怕下面的人再克扣,出了大事就不好办了。”
  “你还是胆子太小啊,我就不信中统的人真会来查。就算他们来了,给点好处就是,中统的人也是人,我不信他们见钱不收。”
  “我觉得还是不妥,听说蒋总裁都拍桌子骂娘了。正好今天大家都在,咱们合计出一个章程来,把节流的规矩定在四成怎么样?到时候出了事,大家一起担着,总不能把咱们全都法办吧,到那时谁来征兵打仗?”
  “四成有点少。我若是孤家寡人,一分钱都可以不要,舍家为国嘛。但手下还等着吃饭呢,左右都需要打点,节流太少根本没法展开工作。”
  “老张说得在理,这军政部发不足粮饷,咱们只能自己想办法。这样吧,就定六成!”
  “六成哪里够?至少要七成。”
  “七成?你真想把壮丁都逼死啊!不管你们扣留多少,我回去最多三成半,还是保住性命要紧。”
  “都四成吧,够用了,够用了。”
  “四成半,绝对不能少了。”
  “四成半我同意,就这么说好了。”
  “……”
  100多个征兵官当天就达成秘密约定,以后只克扣四成半,但也有少数贪心的克扣了五成以上。
  如此做法,在1942年以前还有些效果,但之后就实在没法办了。特别是到了1943年,物价涨上了天,就算军官们一分钱不克扣,都很难保证壮丁安全走进新兵营。
  而常凯申派出的中统局巡视员,也基本上没啥作用。大部分把巡视工作当成敛财手段,伙同征兵机构一起吃兵血。少数尽忠职守的巡视员,也只能揭发一些特别恶劣的情况,普通情况何应钦都不好意思抓人。
  甚至何应钦不敢查得太凶,因为一旦强调死亡率,送兵的为了保住自家性命,必然更加凶残的在路上抓壮丁凑数。
  抓壮丁的弊病,其实归根结底就一个字:钱!
第936章【局势变幻】
  在何应钦处理壮丁问题的第六天,周赫煊就接到老蒋的紧急召见。
  常凯申的样子显得很焦虑,他挤出笑容说:“明诚,快坐!你反应的壮丁问题,国府已经做了妥善处置,相信以后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
  “但愿如此。”周赫煊随口应道。
  常凯申又讲了几句废话,突然说:“明诚可愿出使英国?”
  周赫煊问:“怎么了?”
  常凯申苦笑道:“英国对日妥协了,想要关闭滇缅公路。”
  “美国那边怎么说?”周赫煊道。
  常凯申说:“美国态度暧昧。”
  周赫煊叹气道:“那我就试试吧,但恐怕起不到什么效果。”
  常凯申道:“尽力而为,我相信明诚的能力。”
  1940年的国际局势变得太快了,3月份的时候老蒋开始撑不住,派了三个人到香港与日本密谈议和之事。具体细节无人可知,但显然双方没有谈拢,老蒋只能硬着头皮继续抗战到底。
  前段时间,英法联军大败,中国立即就成了香饽饽。英美两国怕日军南下,希望拉拢中国加入反法西斯阵营。而德国和意大利也在拉拢中国,希望促成中日和谈,组建中日德意为核心的法西斯同盟。
  常凯申对加入法西斯同盟颇为心动,但日本却狮子大开口,想要把中国变成附庸国,这就完全没法继续谈下去。
  但国际形势显然是对中国有利的,英美苏德意居然都在向中国抛出橄榄枝,所以前段时间老蒋非常高兴,他完全可以利用这种形势得来好处。
  一切都被法国投降所打破,日本逼迫法国傀儡政府关闭了滇越公路,导致中国对外只剩下滇缅公路和中苏公路两条路线。紧接着,日本又向英国政府施压,扬言如果英国政府不关闭滇缅公路,那么日军将南下进攻英国殖民地。
  英国此时已经把美国当爸爸,连忙询问爸爸的态度。中国得知内情以后,立即让胡适在美国为英国造势,希望制造出美国支援英国的民间舆论,最好能让英美两国跟日本打起来。
  罗斯福是比较倾向于参战的,但被国内的孤立主义所胁迫,只能选择继续保持中立。于是,对于英国的试探,美国外交部回复说:“希望英国不要彻底对日妥协,但也不要激怒日本引发战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7/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