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27/702

  托尔金评价说:“很世俗的信仰观。”
  周赫煊笑道:“是的,很世俗。不管是一神教还是多神教,世界上大部分的神都是天生的。一神教且不说了,上帝创造世界。我们来看埃及神话、希腊神话和北欧神话,这些都是多神系统,但神灵要么自然诞生,要么是父神的后代。而中国就不一样,我们的凡人也能成神,而且大部分神都是凡人修成的。”
  托尔金似乎对此很感兴趣:“能详细说一说吗?”
  周赫煊说:“道教的最高神灵是玉皇大帝,关于玉皇大帝的来历有很多说法,但基本情况都是相同的。玉皇大帝在成神以前,是妙乐国的王子,他舍弃王位,学道修真,救济万民,历经亿万劫而成至高神灵。更典型的例子要数关帝君,对汉学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关帝君是中国东汉王朝的一个将军,由于他忠诚、勇敢、正直,死后就变成了神灵。”
  “也就是说,凡人可以通过努力而成神,”突然有人问,“这跟北欧神话里的英灵有什么区别?”
  周赫煊笑道:“请问这位先生是?”
  那人说:“我叫克莱夫·斯特普尔斯·刘易斯。”
  好吧,这家伙也是个大佬,而且还是托尔金的好基友。
  刘易斯本来是个无神论者,前些年受托尔金的影响变成基督徒,只不过前者入的是圣公会,而后者入的是天主教。他们的文学作品当中,都有着浓厚的基督教思想,平时没有少研究神学。
  周赫煊说:“中国由凡人修成的神灵,自然跟北欧的英灵不一样。勇士必须笃信神灵,并且在战死之后,才能被接引入英灵殿,他们存在的目的只是帮助神灵战斗。而中国则不需要笃信哪位神灵,也并不强求是勇士。他们有可能是普通的绅士,因为品德高尚,受人尊敬,死后则可成为一方神明。中国古代有很多城隍庙,庙里供奉的城隍神大部分就是这么来的。”
  刘易斯皱眉道:“你们中国人不觉得这是对神的亵渎吗?”
  “当然不会,”周赫煊笑着说,“我们尊重一切神灵,即便不信任何宗教,但大部分中国人都保持着对神灵的敬畏。甚至于佛教传到中国以后,佛教的神灵和道教的神灵也能互相交流,有些神灵还在两教当中都有兼职。”
  “非常有趣的宗教观和神学观。”托尔金笑着说。
  刘易斯问:“那中国人相信神灵创造世界吗?”
  周赫煊摇头说:“不,中国人只相信神灵创造人类。至于世界,它原本就是存在的,最初是个如鸡蛋般的混沌宇宙。有一位上古神灵用斧子劈开,轻灵的上升成为天空,浑浊的下降成为大地。这在中国神话传说里面,叫做‘盘古开天地’。”
  刘易斯又问:“那周先生觉得世界有没有可能是神创造的?”
  周赫煊也不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只笑道:“谁说得清呢?或许,世界是由一只面条怪在严重酗酒之后创造的,他是宇宙之中唯一的真神。”
  “面条怪?”刘易斯的脸颊抽了抽。
  “是的,面条怪,”周赫煊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面条组成的怪物,“我们姑且把它称为‘飞天面条神’,他因为酗酒而稀里糊涂创造宇宙,他是唯一的真神,可以称他为‘煮’。至于这个宗教嘛,可以叫做‘飞天面条神教’,也有着天堂和地狱。天堂中有一座喷发啤酒的火山和满是美女的脱衣舞场,笃信者死后能够升入天堂尽情享受美酒。而不信者死后将要下地狱,地狱里也有火山和脱衣舞场,但火山喷发的是马尿,脱衣舞场里的女人都是性病患者。”
  “哈哈哈哈!”
  听完周赫煊的叙述,许多浅信者和无神论者哈哈大笑,而像托尔金和刘易斯这样的笃信者则面色古怪。更有些狂信者一脸怒容,只差没有当场和周赫煊真人PK了。
  1940年的英国还是比较传统的,但宗教方面却比较开放——相对于欧洲大陆而言。
  比如刘易斯是基督教的护教学家,还创立了牛津大学的苏格拉底俱乐部,他显然是一个笃信者。但英国最有名的无神论哲学家安东尼·福鲁,就是在苏格拉底俱乐部发表《神学与伪造》成名的,这个俱乐部特别喜欢跟无神论者进行友好辩论。
  刘易斯听了周赫煊的鬼话,也不气恼,而是笑道:“看来周先生是无神论者,你怎么证明神灵不存在呢?”
  周赫煊说:“我来说一个寓言。有两位探险家来到秘密花园,其中一个探险家说,这花园是由园丁建造的。另一个探险家则说,根本没有园丁。两位探险家在花园里日夜观察,并没有发现园丁出现。所以,这意味着什么?”
  护教学家是做什么的?
  专门为基督教辩护的,他们靠嘴皮子忽悠不信者。
  刘易斯这个护教学家精通哲学辩论,他总结道:“在周先生的这个寓言,园丁代表上帝,花园代表世界。园丁没有出现,那么他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就像上帝可有可无的,信则有,不信则无。是这样吗?”
  周赫煊笑着说:“可以这么理解。但也可以理解成,神是由人创造的,比如探险家创造了园丁。而同样的,我也可以创造飞天面条神和飞天面条神教。”
  一个工科的学生似乎对飞天面条神教感兴趣,举手问:“周先生,我可以申请成为飞天面条神教的信徒吗?”
  “哈哈哈哈。”教室里顿时发出爆笑声。
  周赫煊点头说:“当然,如果你愿意加入,那么恭喜你,你将是飞面神教的当世圣徒,而我则是飞面神教的先知,我们可以一起编撰《飞面福音》。对了,我们还可以定下《莫西八诫》。”
  教室里又是一阵哄笑,所谓的“莫西八戒”,明显是在调侃“摩西十诫”。在座的除了少数狂信徒以外,大都抱着一种看热闹的心态,根本没把这个飞面神教当回事儿,甚至连刘易斯和托尔金都在大笑。
  那个工科学生很会捧哽,当即就问:“先生,有哪八诫?”
  周赫煊说:“第一诫,希望你们在传道的时候,别那么自以为是。如果有人不信,那也没关系,你们的面条神不是虚荣好妒的神灵。”
  “哈哈哈哈!”
  在座的无神论者都快笑疯了,这又是在讽刺某些强迫别人信教的狂信徒啊。
  周赫煊继续说:“第二诫,希望你们不要以我的名义去迫害、征服、惩罚别人,也不要与人为恶,我不要你们供奉。纯净度与水相关,与人无关。第三诫,希望你们不要以貌取人,所有人生而平等。当然,说到时尚话题,非常抱歉,只有女人和部分极有天赋的男人才能接受面条神的点化……第五诫,希望你们在没吃饱的时候,对固执的人,对憎恨的人,不要理他,先吃,吃完再去找他算账……”
  都什么鬼的八诫啊,各种扯淡讽刺,每一诫的最后还抖小机灵。
  刘易斯已经彻底无语了,这种战五渣的教派,他完全没兴趣以护教学家的身份去辩论。反而是托尔金对此感觉很有意思,若非他笃信天主教的话,估计还会加入飞面神教玩玩。
  “莫西八诫”很容易吸引年轻的高知识无神论者,至少在场的许多牛津学生就蠢蠢欲动。
  另一个学生举手说:“先生,我也可以加入吗?”
  周赫煊立即说:“恭喜你,这位同学,你现在已经是教友了。不用交费,不用拜神,不用宣誓。同时,飞面神教也欢迎不明真相的群众免费入教,可以试信一个月,不满意的能够随时退教,绝无任何不良后果和毒副作用。同时,我也欢迎教友们创立各种教派分会,比如喜欢吃意大利面的,可以创立‘飞面神教意面圣公会’,我将任命他为地区大主教!”
  这一席话讲出,好多人都快疯了,牛津大学的校长有点后悔把周赫煊请来。
  主要还是刘易斯问的那些问题太尴尬,周赫煊懒得正面回答,干脆插科打诨把飞面神教拿出来当挡箭牌。
  飞天面条神教由此创立,这一天成为神教的“圣日”(星期五),周赫煊也被尊为第一任教皇和飞面大先知。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到21世纪飞面信众已经突破百万大关,后来还被荷兰等国政府认定为合法宗教。
  纵观飞面神教的历史,出现了很多伟大的人物。
  比如斯蒂芬·霍金,就是在读大学时入教的,并被推举为飞面神教英国教区大主教。
第951章【淡墨社聚会】
  20世纪上半页的英国,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文学创作团体,分别是伦敦的“布卢姆斯伯里团体”和牛津的“淡墨社”(音译为“硬客林”)。
  徐志摩、凌淑华等人当年组建“新月社”,就采用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模式,即汇聚诗人、作家、科学家、哲学家、政治家等,以沙龙形式聚会,再通过出杂志、办书店来扩大影响。
  “新月社”和“布卢姆斯伯里团体”的不同在于思想理念和道德观念,后者太特么前卫了,即便放到21世纪也能毁人三观。
  “布卢姆斯伯里团体”强调内在价值,只要内心能够认知真善美,并且不影响他人,那么随便干什么都无所谓。因此,他们追求享乐,反对一夫一妻制,彼此之间关系复杂,多性伴侣、同性什么的属于常态。
  这种道德观念在20世纪初非常可怕,想想图灵在二战后因为是基佬而被迫害致死就知道了,“布卢姆斯伯里团体”那帮人居然在一战后就玩多性伴侣和同性。
  必须要说,不管是在欧洲还是美国,1920年代都是个群魔乱舞的时期。
  因为战争(一战)带来的后遗症,以及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种奇葩思想、奇葩人物层出不穷,西方社会整体上迈入一个极度追求自我的疯狂时代(包括和平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泛滥)。
  在一战和二战之间的20年里,西方社会对异类是非常宽容的,甚至是推崇。到了二战以后,这种宽容和自由反而被压制,由此产生了图灵的同性悲剧,直到1970年代才重新变得开放起来,并在1980年代发展到极致。
  所以,周赫煊敢在1940年的牛津大学,当着许多笃信者的面创立所谓的“飞天面条神教”。这个时间点算是疯狂时代的尾巴,不会招来可怕舆论压力,甚至能吸引到无数追求自我的年轻人。
  至于另一个文学社团“淡墨社”,代表人物就是托尔金和刘易斯。这是个基督社团,大部分成员都是基督徒;也是个直男社团,清一色的男人,1943年女作家多萝茜·塞耶丝想要申请加入,结果被直接拒绝了。
  牛津大学附近的“鹰与小孩酒馆”,是“淡墨社”的定期聚会地点,《魔戒》和《纳尼亚传奇》就是在这里诞生的——托尔金和刘易斯喝酒时相约各自写一部奇幻作品。
  这家酒馆后来也成为魔戒迷的圣地,每年都有无数魔戒粉丝前来朝圣膜拜。
  星期五,周赫煊在牛津大学开讲座。星期六和星期天,他被踊跃入教的牛津学生们拉着,一起在图书馆里创作出《飞面圣经》和《飞面福音》,并确立了神教的各种教内礼仪。
  祈祷语和口头禅为“煮不在乎”,相对应的是基督教的“上帝保佑”,佛教的“阿弥陀佛”等等。
  祈祷结束语是在“阿门”前面加一个“R”,即Ramen,面条的意思。
  在飞面神教聚会的时候,每个教友头上必须戴一顶锅。负责祈祷的牧师不仅要戴锅,手里还要拿一把大勺子,这把勺子就是飞面神教的权杖,牛津学生甚至打算集资为周赫煊打造一把超级大勺,代表教皇的至高权杖。
  搞笑的是,居然有两个牛津教授也入教了,他们甚至打算有空就去伦敦和剑桥传教。
  仅三天时间,飞面神教的信众就多达14人,其中有教皇1位、大主教1位、先知3位、圣徒6位、吃面群众4位。
  就在一场荒唐闹剧结束,周赫煊打算离开牛津的时候,他突然接到“淡墨社”的聚会邀请,把帮直男基督徒想要请周赫煊喝酒。并且只能周赫煊一个人参加,其他人都被托尔金等人看不上。至于马珏,就算能入他们法眼,也不可能获得聚会许可,因为她是一个女人。
  ……
  星期二,鹰与小孩酒馆。
  跟21世纪的繁荣不同,此时的酒馆周围还是田野,甚至偶尔还有野兔闯进来,在酒客们脚下乱窜。这种情况在中国是不可能遇到的,野兔只要敢来,就能涌现出无数“守馆待兔”者,兔子们的结局往往是下锅再上桌。
  酒馆进门的第二间房,就是托尔金等人的聚会处。
  周赫煊刚推门进去,托尔金就举着啤酒杯笑道:“嘿,大家快起立致敬,有一位教皇陛下来了!”
  一群直男基督徒集体起立,对飞面神教的教皇嘻嘻哈哈说:“恭迎教皇陛下!教皇陛下来晚了,必须罚一杯啤酒。”
  一杯啤酒而已,周赫煊当即仰脖子痛饮,托尔金和刘易斯也开始介绍其他人。
  坐最里头的叫沃伦,是一位军官,也是刘易斯的亲弟弟。沃伦旁边的男子叫汉弗莱,职业是医生,牛津大学毕业。背对门的位置坐着内维尔·科格希尔,是一个中古英语专家。托尔金旁边那人叫查尔斯·威廉姆斯,也是个教授兼作家。最后一人叫雨果·戴森,是雷丁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专门坐火车来牛津参加聚会。
  参加“淡墨社”聚会有四个基本标准——男人,懂文学,能喝酒,会吹牛逼。
  文学还没谈呢,周赫煊先就自罚一杯,接着又被众人狂灌五杯。这特么根本就不是一个文学俱乐部,而是饮酒俱乐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27/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