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8/702


第968章【顺风船】
  旧金山码头。
  “小南,小宁,快跟爸爸说再见!”于珮琛抱着两个女儿说。
  “爸爸,见!”周宁挥舞着小手,奶声奶气喊道。
  “哇呜呜呜呜!!”周南突然嚎啕大哭,似乎隐约明白这是要跟爸爸分开。
  周宁扭头看着姐姐,愣了愣,也像是受到传染一样大哭起来。
  周赫煊连忙把女儿抱住,一阵亲吻安慰,终于让两个小家伙破涕为笑。
  周赫煊又抱住前来送行的费雯丽:“薇薇安,你们在美国多多保重,有什么事情就给我拍电报。”
  费雯丽穿着风衣,戴着墨镜和帽子,踮脚亲吻周赫煊的额头说:“我会的,你不要担心。”
  “两位姐姐再见!”马珏也笑着挥手。
  “再见!”
  周赫煊这次回国正好搭顺风船,跟美国访华特使团一起离开。
  此行的访华特使叫劳克林·柯里,是罗斯福的高级行政助理,以罗斯福私人代表的身份对中国进行访问。
  在近代历史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此次柯里访华是受宋子文邀请,就即将通过的《租界法案》进行商讨,想要获得更多的美援帮助。其实这个理解有误,因为常凯申和宋子文提出访问邀请时,《租借法案》都还没在美国国会提出来。
  事实上,常凯申邀请的是罗斯福的亲信顾问霍普金斯,目的是为了达成中英美三国的远东合作计划。但霍普金斯前段时间跑去英国了,罗斯福就把行政助理柯里任命为特使。
  不仅如此,海明威夫妇也是这次的特使团成员,就是那个后来写《老人与海》荣获诺贝尔奖的海明威。
  海明威的表面身份是美国政府特派员兼《柯里尔》杂志和《午报》记者,但他的真实意图,是受罗斯福派遣调查“皖南事变”及国共关系,以方便美国政府制定具体的援华计划。
  历史上,海明威夫妇还在重庆秘密会见了周公。
  玛莎(海明威妻子)当时就被周公的风度所折服了,她后来回忆说:“我们认为,周是个胜利者,是我们在中国所见过的唯一的真正的好人。如果他是典型的中国共党的话,那么中国的未来将是他们的。对我来说,我已被这位魅力十足的男人强烈地吸引住了。”
  而海明威则回忆说:“周是一个具有极大魅力和智慧的人,他与所有国家的驻华使馆都保持着密切联系。他成功的使几乎每一个在重庆与他有过接触的人,都接受了共党对于所发生的任何事情的立场。”
  海明威在回美国面见罗斯福时,直接预言说:“这场战争后,共党一定会接管中国,因为那个国家里最优秀的人都是共党。”他还写了一份国共关系报告,并在报告里明确指出:常凯申把日本看作是“皮肤病”,而把“中国赤祸”视为心腹大患。
  ……
  美国访华特使团乘坐的是“马特尼桑”号客轮,这艘船只能开到夏威夷,到那里将转乘泛美航空公司的飞机前往香港。
  周赫煊在船上见到了柯里以及海明威夫妇,三人非常热情的主动握手问候:“你好,周先生,非常高兴能与你同行。”
  “我也非常高兴,要不去喝几杯?”周赫煊邀请道。
  三个美国人明显都是酒鬼,欣然道:“很不错的建议。”
  玛莎·盖尔霍恩熟练地坐在吧台前,端起酒杯说:“周先生,我很喜欢你那首摇滚歌,非常带劲!”
  “我的荣幸。”周赫煊笑道。
  海明威道:“自从看过你的小说《神女》之后,玛莎就一直想去中国。”
  周赫煊摇头说:“中国现在的情况很糟糕,你们要有心理准备。”
  “战争对我来说很熟悉,”玛莎说,“我报道过西班牙内战,报道过苏芬战争,我知道战争对一个国家意味着什么。我希望了解中国,并把中国的情况写出来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万分感谢,我敬你一杯!”周赫煊举杯道。
  玛莎·盖尔霍恩是一位女作家,同时也是个战地记者。她和海明威是在酒吧里认识的,并在一个月前成为海明威的第三任妻子,嗯,她自己也是二婚。
  这夫妻俩有很多共同点,都是作家,都是战地记者,都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他们历次离婚的理由都一样——跟另一半的思想理念不和。
  只不过,玛莎·盖尔霍恩更具有攻击性,她在重庆时单靠提问就能惹得宋美龄发飙爆粗口。
  这不,还没说几句好话呢,玛莎就开始揭周赫煊的短:“周先生,我听说你跟希特勒的私人关系很好?”
  “你听谁说的?”周赫煊笑问。
  玛莎道:“我从芬兰战场采访回来,途中曾去了一趟柏林,并发现了很有意思的事情。你的作品,在德国已经被全面查禁了。经过我的仔细调查,好像是希特勒亲自下的命令。”
  “然后呢?”周赫煊道。
  玛莎说:“然后我继续调查,在一个党卫军口中得到线索。你,周先生,国际知名的反法西斯斗士,曾经是希特勒的座上宾,希特勒甚至亲自设计手枪送给你。”
  周赫煊笑道:“英国国王乔治六世,曾经也崇拜过希特勒,难道你认为英国国王会勾结法西斯吗?”
  “当然不,”玛莎说,“但经过我的仔细调查,德国纳粹的新版种族主义宣传册,就是在你访问德国以后出版的。所以我一直想要采访你,关于纳粹的种族主义宣传,你在其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周赫煊挑眉说:“这位女士,你这不是在采访,而是在恶意诽谤。”
  玛莎笑道:“恼羞成怒了吗?我只是在……”
  “亲爱的,”海明威出声打断道,“你可以少喝两杯,也可以少说几句醉话。”
  特使柯里也笑道:“周先生,能向我讲述一下中国的情况吗?我想,我应该把工作准备的更充分一些。”
  “如你所愿,特使先生。”周赫煊说。
  柯里问:“关于前不久发生的皖南事变,你怎么看?”
  周赫煊说:“我表示强烈谴责,中国人需要团结一致,而不是在赶走敌人之前内斗。”
  “那国共关系呢?”海明威也开始做调查了。
第969章【禾花雀】
  广东。
  南雄至韶关的一段公路上,汽车正在坑洼的路面艰难行驶。
  玛莎半开玩笑的抱怨道:“这是我此生坐过的,速度最慢的汽车,甚至都比不上我骑自行车的速度。”
  周赫煊解释道:“这已经是高规格了。我们现在坐的是以酒精为动力的汽车,其次还有桐油车和木炭车,那才是真的慢。”
  “中国已经到了没有汽油的地步了吗?”海明威惊讶道。
  周赫煊说:“当然有汽油,但必须用于军事。”
  众人是两天前抵达香港的,由香港警察局长科恩亲自负责接待。科恩是犹太裔英国人,年轻时做过孙中山的侍卫,跟广东和广西的国党高级将领都有交情。
  在科恩的安排下,周赫煊等人乘坐两架小飞机,偷偷穿越了日占区,并在南雄县着陆,然后转乘酒精汽车前往韶关——第七战区司令部所在地。
  抗战期间,中国的汽车燃料简直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就是以酒精、桐油和木炭为动力。
  那速度,跟老牛拉破车没啥两样。
  玛莎看着远处山上被烧得焦黑的树茬,问道:“中国农民为什么要放火烧山?”
  国党安排的随行翻译马庆明愣了愣,回答说:“为了……为了赶跑老虎。”
  这答案把周赫煊都听得一脸懵逼,顿时翻起个大大的白眼。
  “烧山就能赶跑老虎?”玛莎追问道。
  马庆明开始编故事了:“这里的老虎要吃一种……嗯,吃一种细嫩的那个甜草,放火把它们吃的东西烧光,它们饿得发慌就跑掉了,就不会留在这里害人。”
  马庆明是南雄县国党党部安排的随行翻译,这家伙已经快40岁了,自称曾在密歇根大学留洋深造,但英语说得实在有够烂。有时候不知道某个单词该怎么说,他就这个那个的用中文代替,回答问题也是一派胡言,完全把周赫煊和几个老外当傻子糊弄。
  放火烧山,明显是农民在烧荒,为接下来的春耕做准备。马庆明居然连这都不清楚,可想而知他是脱离了底层民众的(这些情节并非老王编造,出自于玛莎的中国旅行记)。
  从南雄县到韶关100公里的路程,汽车整整跑了一天。在马庆明的满篇鬼话之中,他们终于有惊无险的抵达韶关,并被安排住进了一家叫做“韶关之光”的旅馆。
  旅馆标间里放着两张木板床,桌子是竹制的摇来晃去。黄铜色的脸盆里装满了浑水,痰盂中还有些“陈酿”没倒。到处是污秽物和蚊虫,走廊尽头的地板上挖着茅坑,旁边放着罐用来冲厕所的水,但罐子脏得很难用手去碰。
  玛莎这个女战地记者有些矫情,她被恶心坏了,抱怨道:“这就是那位马先生说的韶关最好的旅馆?还说什么环境幽雅,我的上帝啊,中国的旅馆太脏了。”
  “是谁要坚持来中国的?”海明威笑嘻嘻打趣。
  玛莎连连摇头:“中国比我想象中更加落后原始。”
  作为战地记者,此时的玛莎显然不称职,她只去过西班牙和芬兰战场,而且从未到过环境特别恶劣的地方。海明威就不一样了,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这些年也常常在战场上奔波,啥样的糟糕情况都遇到过。
  玛莎实在受不了旅馆的厕所,只好让马翻译带她去外边解决。她回来之后对丈夫说:“我刚才顺便坐车去了郊外的农村,那里有个用草木盖的公共厕所,你知道农民用什么装粪便吗?”
  “用什么?”海明威好奇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8/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