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4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1/702

  “鬼扯!哪有杀人上课的,你上一堂课就杀一个人,怕不要把我们李庄人杀绝哦!”
  “就是,抓他们去见官。”
  “见啥子官,杀人偿命,直接打死。”
  “……”
  金岳霖看得目瞪口呆,又不知如何是好,他站在外边甚至都挤不进去。
  刚从成都赶来李庄的童第周、叶毓芬夫妇,此时远远的观望着,哭笑不得道:“在这里做研究有点难啊。”
第973章【周神仙驾到】
  “中国克隆之父”童第周此时已小有名气了,他1933年就获得博士学位。导师让童第周再等一年,再写一篇论文,就可再获得一个特别博士学位。
  童第周急于回国效力,回答导师说:“特别博士不要了,我想回国。”
  可惜,童第周回国并没有效到什么力。特别是抗战爆发以后,童第周跟随山东大学内迁,由于经费不足,国府又视若无睹,好好的山东大学直接宣布解散,童第周夫妇一度变成无家可归的街头流浪者。
  夫妻俩三餐不继差点饿死,一身才华的生物学家只能去当编译员谋生,就连这份工作都还是好不容易才谋到的。经过朋友的推荐,童第周后来又进了中央大学医学院当老师,前不久接到同济大学的聘书来李庄做生物学教授。
  历史上,童第周在李庄的第一年基本都荒废了,直到他在镇上发现一台老旧的双筒显微镜。这台显微镜售价6.5万元法币,相当于童第周两年的工资,童第周东拼西凑到处借钱,甚至把妻子的首饰都变卖了,终于将这台显微镜买下。
  由于李庄没有通电,童第周夏天在烈日下做实验,冬天则盼着下雪,因为四川盆地冬日光线阴暗,只有借着雪地的光线折射才能看清。他还带领妻子、儿女和学生,到野外捕捉青蛙收集蛙卵。
  当时同济大学的学生们对此印象深刻,在童教授的实验室外,经常有逃跑的青蛙四处流窜,有的一边跳一边呱呱叫,让不知情的老乡看得莫名其妙。
  就是在这种恶劣的研究环境下,童第周连续发表了好几篇高质量论文,引起国内外生物学界的瞩目。
  两年后,李约瑟专门来李庄看望童第周,并请求参观童第周的实验室。
  “就在这里。”童第周站在空地里一指。
  天空大地就是童第周的实验室,李约瑟环顾一圈,只发现几个鱼缸和一架破旧的显微镜。他惊道:“你就是用这样的器材,在这片空地上完成那样高难度的实验?”
  童第周说:“战时条件困难,只有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李约瑟连连惊叹:“奇迹!科学史上的奇迹!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写出那样高水平的科学论文,简直不可思议!”
  ……
  “吃人事件”很快就解决了,镇长和当地士绅被请来,费尽心思解释好半天,终于让当地人相信他们不是在吃人。
  这样的情况已经出现过好几次,比如中研院史语所和体质人类学所都藏有大量人体骨骼,还有殷墟出土的头盖骨,以及近代人类的各种骨骼。有一天,李庄农民为史语所送菜,就像进了孙二娘的黑点,吓得当场逃跑,害怕下江人把他做成人肉包子。
  现在很多本地人都在自家门上挂照妖镜,还点燃柏枝驱鬼,扎草人跳傩舞,见到“下江人”也是绕着走。
  金岳霖站在祖师殿外看了一阵好戏,突然反应过来正事还没做,连忙揪着路人问:“怎么出镇子?”
  童第周莫名其妙被逮着问路,下意识往来时的方向指去:“我是从那边进镇子的。”
  “多谢!”金岳霖说完就跑。
  童第周所指的方向是江边码头,跟林徽因居住的月亮田正好相反……
  金岳霖跑到江边,猛然回过神来,自言自语道:“咦,不对呀。”
  “汽划子来了!”
  “汽划子来了!”
  几个小孩儿在江边奔跑雀跃,指着江中的小江轮大呼小叫。虽然李庄是个货运码头,但江轮还是非常少见的,孩子们纷纷跑来看稀奇。
  金岳霖本来想转身回镇上继续问路,突然看到江轮甲板上站着个熟人,立即挥手大喊:“明诚兄,我在这里!”
  小江轮靠岸,周赫煊踩着梯子下船,跟金岳霖握手道:“老金,我来晚了。”
  “不晚,不晚,正好合适。”金岳霖颇为高兴。
  码头上的搬运工人也围过来,问周赫煊是否需要卸货,周赫煊立即让他们上船搬运物资。
  江边就有茶馆,由于周赫煊带来的物资很多,立即吸引他们的注意,不片刻就有好几个人跑来询问情况。
  在得知周赫煊的身份以后,当地士绅迅速在码头上汇集。
  虽然李庄百姓非常愚昧,但当地士绅却很开明,同济大学等机构搬来李庄,就是他们主动邀请的。
  当时昆明的一些机构准备搬来四川,但遭到各地士绅拒绝,理由是“手长衣袖短”、“小庙供不起大菩萨”等等,唯独李庄士绅发出十六字电报: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
  “周先生,久仰大名!鄙人罗南陔,李庄区(国党)党部书记,欢迎周先生到李庄做客。”一个老者过来热情握手。
  周赫煊笑道:“罗镇长,叨扰了。”
  罗家是李庄的大族,罗南陔的侄子罗伯希还在成都当过第26集团军的办事处参谋,邀请同济大学迁来李庄就是罗伯希首倡的。
  罗南陔又介绍道:“周先生,这位是李庄舵把子范伯楷。”
  “范兄好!”周赫煊抱拳道。
  范伯楷连忙说:“不敢不敢,周神仙是洪门大哥,我在你面前只是小辈子。周神仙带这么多货来是做生意的?有啥子需要帮忙就说一声。袍哥人家,绝不拉稀摆带!”
  周赫煊笑道:“这都是一些米面油盐和书籍药品,捐给迁来李庄的学术机构。我还运了一批电线过来,准备给李庄通电,到时希望各位父老能够帮忙。”
  罗伯希喜道:“通电就太好了,周先生为我们李庄做了件大好事啊!”
  “这位是?”周赫煊问。
  罗南陔立即介绍:“这是我侄子罗伯希,以前当过军中参谋,现在已经退伍了。”
  周赫煊对罗伯希说:“通电事宜,还请罗老弟组织人手。”
  “一定一定。”罗伯希连忙回礼。
  罗南陔拉着周赫煊的手说:“周先生,请移驾到镇上,让李庄子弟都见识一下先生的风采。”他又转身对范伯楷说,“范兄弟,周先生运来的货就交给你了,都搬到仓库里放好。”
  “交给我就是,”范伯楷猛拍胸膛,随即大喊,“兄弟伙都来帮把手,周神仙捐的东西,少了一样老子要你们的脑袋!”
  就在当地袍哥帮忙搬货的时候,罗南陔带着众人簇拥周赫煊进镇子,沿途还有人鸣锣开道:“周神仙来啰,闲人退散!周神仙来啰……”
  这不喊不要紧,一听是周神仙驾到,全镇百姓纷纷出门看稀奇,男女老少对着周赫煊指指点点。
  金岳霖一直插不上话,此时连忙追上去:“诶,诶,明诚兄,你先弄点磺胺给我。”
第974章【白肉】
  “我们太平时代的事业(考古),现时谈不到别的了,在极省俭的法子下维护它不死,待战后再恢复算最为得体的办法。个人生活已甚苦,但尚不至苦到不堪。我是女人,当然立刻变成纯净的糟糠的典型,租到两间屋子烹调,课子、洗衣、铺床,每日如在走马灯中过去。中间来几次空袭警报,生活也就饱满到万分。”
  这段话是抗战期间,林徽因和沈从文谈起考古(主要为考察古建筑)时所说的。
  林徽因得的是肺结核病,历史上,她住在李庄的六年几乎都在卧床。即便如此,她还拖着病体帮梁思成和金岳霖查阅资料,甚至《中国建筑史》一书有部分内容直接就是林徽因执笔的。
  而梁思成也不轻松,他从昆明出发的时候感染破伤风,治愈后又前往重庆为营造学社筹集经费,一路奔波辛劳终于在李庄跟病重的妻子汇合。到李庄以后,梁思成又犯了腰背上的疾病,不能躺也不能坐,在长达一年的时间里只能站着做研究。
  事实上,夫妻俩在离开昆明之前就生活窘迫了。梁思成写信给费正清索要美国杂志,而林徽因写信给费慰梅索要一些旧衣服,谈到这种情况,梁思成在信中自嘲道:“看来我们已实实在在沦为乞丐了。”
  网上黑林徽因是绿茶的朋友,不知道是否真了解她一生的事迹。只她在抗战前后的表现,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即便没有抗战,一个弱女子拖着病体,数年如一日的翻山越岭考察古建筑,没有大毅力根本坚持不下来。
  留芬饭馆。
  梁思成搀扶着林徽因进来,感激道:“明诚兄,多谢你的帮助。”
  “一点小忙而已,”周赫煊责怪道,“思成兄,你前段时间去重庆筹款的时候,为什么不来找我?怎么说我也算是任公的门生弟子。”
  梁思成苦笑着解释:“我在重庆筹钱的时候,你还在美国没有回来,就不好意思去周公馆打扰嫂子们。”
  周赫煊又问林徽因:“林先生感觉好些了吗?”
  林徽因说:“服用磺胺以后退烧很快,现在额头只有点微烫了。”
  周赫煊道:“现在磺胺属于政府管控物资,我这个药厂老板也拿不出太多。我打算每个季度给同济医学院捐一批,你需要用药时就去同济大学拿,他们会特别为你留一份。”
  金岳霖连连说:“这样就好,这样就好。”
  这个年代,肺结核还没有什么特效药,磺胺已经算是最有效的药品,至少林徽因不用再硬扛疾病好几年。
  就在四人说话之际,突然有人哈哈笑着走进饭馆:“明诚,你这个财神爷终于来了!”
  周赫煊回头一看,起身抱拳道:“济之先生,孟和兄,孟真兄,好久不见。”
  李济、陶孟和、傅斯年三人并肩而来,看样子他们关系还不错。但过两年李济和傅斯年就要闹得很不愉快了,都是钱搞出来的,部门之间为了抢有限的经费,这二人差点没打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1/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