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9/702

  夏鼐指着梯子说:“这是文物,不能随意挤压接触,你这样是要出大问题的。”
  张大千道:“我就是在保护整理文物。”
  “胡说八道,你连保护文物的基本概念都没有。”夏鼐怒道。
  张大千皱眉道:“你是谁?”
  周赫煊介绍说:“这位是伦敦大学考古学博士,中央博物院专员夏鼐先生。”
  张大千被烦得没法继续临摹,只能下梯子跟周赫煊打招呼:“明诚怎么也来了?”
  周赫煊以前和张大千在天津见过一面,当时张大千还是赵四小姐的国画老师。
  “有人写信告你毁坏壁画。”周赫煊直说道。
  张大千不屑道:“宵小之徒只会嚼舌根子。”
  周赫煊苦笑道:“张先生,你的做法确实有问题,哪能直接在壁画上题字啊。”
  “在壁画上题字怎么了?”张大千反问。
  还真给夏鼐说中了,张大千果然连最基本的文物保护概念都没有。在他看来,敦煌壁画跟古董字画没有两样,乾隆可以在《寒食帖》上题跋落印,他张大千为什么不能在敦煌壁画上题字纪念?
  讲道理是绝对讲不通的,看看婉容、林风眠和吴作人三位画家的态度就知道了。
  这属于观念问题,在考古知识普及之前,根本就分不出对错。就好像你在唐朝跟人讨论民族主义,扯淡吧,直接武力说服更实在。
  周赫煊说:“张先生,我跟你商量个事儿。”
  “你讲。”张大千道。
  周赫煊说:“我非常钦佩张先生挽救整理敦煌壁画的行为,但请不要剥离外面的画层。”
  张大千没好气道:“不剥还怎么整理?就说这西夏壁画,超过八成都已经损坏了,我要是不赶快抢救,里面的晚唐壁画都保不住。”
  周赫煊说:“剥宋代画层是可以的,但请务必保留唐代和魏晋画层。”
  张大千说:“唐代的画层不剥,也看不到魏晋画层啊。看不到魏晋画层,我又如何抢救它?”
  夏鼐愤怒地插话道:“魏晋画层倒是被你保住了,但外面的唐宋画层被你毁完了!”
  张大千说:“唐宋画层我已经临摹下来了啊。”
  “壁画和你的临摹能一样吗?”夏鼐吼道。
  张大千道:“有什么不一样的?”
  夏鼐道:“壁画是文物,你临摹的只是内容。”
  张大千道:“在我看来,只要内容临摹下来,这壁画就算是保住了。”
  夏鼐指着对方的鼻子说:“你是毁坏文物的千古罪人!”
  “你脑壳有包(脑子有病)!”张大千也有些生气了,直接蹦出一句四川话。
  两人越说越激动,就差没打起来了,鸡同鸭讲根本说不清。
  张大千的子侄和学生们也渐渐围过来,若冲突继续升级,他们很可能把夏鼐给痛揍一顿。
  周赫煊也很犯难啊,如果张大千只为一己私利而破坏壁画,他直接掏枪绑人回重庆就是。问题是张大千不认为自己做错了,反而觉得是在保护古代艺术。
  人家张大千也是大公无私啊,历史上他为了临摹敦煌壁画,变卖了200多件心爱古画,还欠下5000两黄金的巨债。
  夏鼐和张大千的分歧在于,究竟是艺术价值重要,还是考古价值重要?
  周赫煊显然更偏向于夏鼐,因为文物损毁了就没了,艺术方面的研究可以留到后世再说。
  周赫煊努力说服:“张先生,壁画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不可再现的文物。你虽然把内容临摹下来了,但剥掉的画层直接成灰土,后世子孙只能看到你的临摹,而不能看到壁画真迹。从一个艺术家的角度来讲,你愿意看到《兰亭序》真迹,还是愿意看到后人的仿品?”
  张大千说:“这不一样。只要是想研究魏晋画层,外面的唐宋画层就必须剥掉。”
  周赫煊说:“或许再过几十年,科学技术有了巨大进步,那些被剥掉的画层也能保留下来呢。既能保住外层,又能研究内层,岂不是皆大欢喜?”
  张大千冷笑道:“怎么可能有那样的技术?”
  周赫煊说:“明清时代的古人,也不敢相信飞机可以上天。”
  “你这是强词夺理,”张大千指着周围的壁画说,“你们可以到其他洞窟去看看,那些壁画到底被强盗、军阀和洋人破坏了多少。我要是不赶紧抢救,也许再过十年,想临摹都找不到地方了!”
  周赫煊说:“这是保护工作不到位,我愿意出钱雇人在这里看守。”
  张大千质问道:“若是日本人占领敦煌,把这些壁画都剥走了怎么办?”
  周赫煊没好气道:“日本人若是能占领甘肃,那中国离亡国也不远了,到时候留着莫高窟也没用。”
  张大千生气道:“不可理喻!你们走吧,别耽误我临摹壁画。”
  “唉!”
  周赫煊叹了口气,掏枪指着张大千的脑袋,无奈道:“张先生,请跟我回重庆吧。”
第985章【得讲法律】
  “你干什么?”
  “周先生,快放下枪!”
  “别伤了老师。”
  “有话好说。”
  “煊哥别乱来。”
  “……”
  枪一拔出来,众人纷纷大惊。
  除了夏鼐和两个保镖以外,其他人纷纷劝阻,就连婉容都显得颇为紧张。张大千的子侄和徒弟们,更是震惊莫名,想冲上去夺枪,又怕伤到了他们的老师。
  张大千在中国画坛的地位很高,再加上有包括于右任在内的国党元老们撑腰,那是轻易动不得的。
  别说周赫煊,便是老蒋也不敢造次,稍微出点什么问题就很难善后。
  张大千愣了一愣,脸上带着疑惑的表情。他知道周赫煊不会真开枪,却又想不明白周赫煊为什么这样做,当即问道:“明诚这是什么意思?”
  周赫煊道:“敦煌壁画动不得。在我看来,别说是唐代壁画,就连宋元壁画都最好别剥,留着等以后技术成熟了再说。你现在把外面的废画剥掉,就让里面的画层暴露。几十年后,这些鲜艳的壁画必然因氧化而变色,后世子孙只能看到黑乎乎的一坨东西。”
  夏鼐在旁边附和道:“周先生说得对,壁画外层也不能随意剥去。”
  张大千摇头叹息:“看来,我们有必要好好聊聊了。”
  “对,有事好商量,周先生快把枪放下,”张大千的儿子张心智劝道,“快到中午了,先去外面吃午饭,大家边吃边聊。”
  婉容也拉着周赫煊的衣服说:“煊哥,别走火了。”
  周赫煊顺坡下驴把枪收了,他又不敢真开枪,再端下去除了胳膊发酸没啥效果。
  营地里人员很杂,汉、藏、蒙各族由于饮食习惯不同,食物也是分三口锅烹饪的。加上干杂活的当地农民,足足几十号人,甚至还有一些马匹和骆驼。
  人吃马嚼两三年,张大千前后花掉几千两黄金再正常不过,雇佣那些当兵的就是一笔大支出。
  大家围着简易的桌子坐下,饭菜还没烧好,每人面前都沏了一杯茶。
  张大千首先开口道:“明诚,你知道我现在的工作,对中国文化有什么意义吗?”
  周赫煊反问道:“大千先生,那你知道你现在的行为,对中国文化有多大危害吗?”
  “你能不能听我说完?”张大千有些烦躁。
  “请讲。”周赫煊说。
  张大千指着洞窟的方向,带着一丝狂热说:“中国自有绘画以来,先有人物画,再有佛像画,山水只不过是一种陪衬。但到了后来,山水独立成宗,人物逐渐势衰。以至于,明清文人视山水为正统,视人物画为匠人画,人物反倒成了山水的衬托物!曹衣出水,吴带当风,颊上添毫,画龙点睛,这些赞美绘画艺术的成语,都是专讲的人物画。可惜现在看不到了!你知道这对画家而言意味着什么吗?”
  吴作人在旁边抢答:“就像儒家的《论语》成了残篇。”
  张大千的声音越来越大:“自晚清以来,西方画技传入中国,青年皆赞其油画的色彩、线条、空间、精密……更有甚者,污蔑中国画根本画不来人物,只知花鸟山水!你看自南宋到明清,中国的人物画都是些什么玩意儿,不能怪国人自轻自贱,是我们把老祖宗的技艺给丢掉了!”
  吴作人估计是被敦煌壁画给震撼得不行,连连附和:“确实如此,那些壁画不比西方油画差。”
  周赫煊有些无语,他花钱请来的画家,现在居然帮着张大千说话。
  张大千豪迈地说:“一旦我完成对敦煌壁画的研究,必然引起世界画坛轰动,让我们的国画扬眉吐气,甚至改变未来一百年的画坛风气。线条将被国画家们重新重视,矿物颜料的勾染之法将会复兴,国画之风将由苟简变得精密,繁复大气将取代国画的小巧写意,女人画像将从病弱转为健美……到那个时候,谁还敢说国画是陈腐过时的东西,谁还敢说国画比不上西方的油画?”
  敦煌壁画就如同《侠客行》里面的太玄经,属于绝世秘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9/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