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6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5/702

  但正因为1941年受灾还交粮,把老百姓以前的存粮都掏空,而1942年又变本加厉的征粮,才导致如今受灾后饿殍满地。
  最让人无语的是那个省主席李培基,办事能力太强了,局面糟糕至此还能把河南全省粮价强行压住。导致外省粮食不愿运往河南销售,而河南的粮食还偷偷往外省运。
  常凯申把周赫煊送来的灾情资料看完,脸色极为阴沉,实在是现状比他想象中更为严峻得多。
  但问题是,征粮还得继续征,实在是军粮已经撑不住了啊。
  常凯申把侍从秘书叫来:“立即发电报,责令河南省政府,把今年的征粮任务调低两成。还有,把许昌县的县长王恒武撤职查办,此人不杀不足以平民愤。”
  杀人,当然是为了平民愤,反正该征的粮已经征上来了。
  这家伙为了政绩已经疯了,能把整个许昌拥有数十亩土地的小地主,逼得平均每家饿死六七成人口。
  历史上,王恒武因为征粮政绩优秀,很快就被升任为南阳专员。但由于他在许昌民怨太大,老蒋也不得不将其免职,并押往洛阳军事法庭受审,又因洛阳沦陷而逃过审判。直至抗战胜利,此人被愤怒的许昌百姓活埋,还栽了他一个叛国的罪名,真是报应不爽。
  周赫煊能做的就是这些了,促使老蒋把1942年河南的征粮任务调低两成,或许可以因此少死一些人吧。
  救灾是救不过来的,捐款捐粮或许能救活一人,政府征粮却能逼死十人。
  不征又不行,为了抗战嘛,至少很多国府官员是这样想的。
第1024章【贪腐】
  《大公报》,重庆总部。
  胡政之快步走进总编室,对王云笙说:“王总编,这篇新闻恐怕不能报道,极易对抗战大局造成不利影响。你先把稿件撤下来,我立即去面见蒋先生。”
  “见蒋委员长有用吗?周先生都见他好几次了。”王云笙愤怒道。
  胡政之说:“总是有用的。中央不但降低了两成的河南征粮额度,还法办了许昌县长,前几天又追拨了2亿赈灾款过去。”
  “我要揭发的就是贪污赈灾款!”王云笙把手里的钢笔一摔,“2亿赈灾款还不够河南灾民每人买一斤米,就这样还贪污,到河南时只剩下8000万了。这8000万居然还有人贪,王汝泮作为河南灾情调查委员会副主任、三青团河南支部主任,竟然贪污赈灾款回老家购置土地!是可忍,孰不可忍?若此新闻不能见报,那我请辞《大公报》总编一职!”
  “唉,”胡政之说,“我给周先生打个电话。”
  “请便!”王云笙冷笑。
  胡政之拨通周公馆的电话,把情况都讲了一遍,说道:“明诚,王总编坚持要刊发此新闻,我是劝不动了。我只说两点后果,第一,必然对抗战大局不利,第二,《大公报》必然再遭停刊。”
  “那就准备停刊吧。”周赫煊说。
  胡政之缓缓地放下电话,对王云笙说:“发!”
  ……
  “混账!”
  常凯申怒摔报纸,大吼道:“给我查,给我彻查!”
  张道藩低眉顺眼地站在一旁,大气也不敢出。等到老蒋呼吸放缓,他才问:“总座,《大公报》是否要封禁?”
  常凯申想了想说:“勒令封馆整改一个月。”
  老蒋是真的发火了,他为了平息舆论而追拨了2亿赈灾款。结果还没发到河南就只剩下8000万,到了河南又被继续贪污,这些蛀虫简直把党国大事当成儿戏。
  更可气的是,王汝泮是三青团河南支部主任,极得老蒋的信任,因此特别被任命为河南灾情调查委员会副主任。他竟然挪用赈灾款回许昌老家买地,买了足足500亩,除此之外还贪污了多少难以知晓。
  《大公报》记者本来是前往许昌采访灾情的,毕竟许昌县饿死的人最多。结果无意间发现有人大肆低价买地,稍微调查,就发现出面购地者为三青团河南支部的人,顺藤摸瓜便把王汝泮给揪出来。
  在文章结尾,那位记者还发出疑问:“河南灾情调查委员会副主任挪用救灾款买地,那么该委员会主任是否知情?知情不报是为包庇,不知情则为昏庸!副主任贪污,那么主任是否也有贪污的嫌疑?此后赈灾款发往河南救灾委员会,救灾委员会能否公布资金去向,救灾委员会是否又有人在贪污?”
  新闻一出,全国哗然。
  人们纷纷要求惩办王汝泮,并对所有经手赈灾款的官员进行调查。
  继许昌县长王恒武被枪毙后,同为许昌人的王汝泮也被押往法场。王汝泮死得很快,中央调查专员还没动手,河南那边就直接把王汝泮拉去毙了,一看便知是有人想掩盖更多罪行——这玩意儿不能查,一查就是一大串。
  由于贪污事件牵扯太广,一时半会儿没法查清。老蒋为了平息民愤,不得已又拨了3亿赈灾款。
  这次的3亿赈灾款直接发往河南工农银行,再由银行转交给河南省政府。因为老蒋盯得太紧,中央已经无人敢贪,河南灾情调查委员会和救灾委员会也无法经手。
  按理说,这次应该稳妥了吧,但老蒋还是小看了贪官们的胆量。
  河南工农银行行长李国珍,直接串通河南省政府秘书长马国琳,把这3亿赈灾款挪用了一大半去搞投机买卖。用他们的话来说,3亿法币实在太少,根本无法赈灾,还不如拿去做生意多赚点钱。钱变多了,能救济的灾民也更多。
  然而,等到他们回笼资金,再把粮买去赈灾的时候,河南已经饿死了几百万人,第二年的新麦都已经开始收获了。
  这就是老蒋连续给河南拨发的三笔救灾款,第一笔属于借给河南省政府的经费,第二笔被贪污了七成以上,第三笔则被挪用去投机倒把。
  《大公报》再次被迫停刊后,周公馆来了两个外国人。
  一个叫白修德,美国《时代》周刊特派记者。另一个叫哈里森·福尔曼,英国《泰晤士报》特派记者(摄影)。
  “周先生你好!”
  白修德的中文很标准,福尔曼则说得有些蹩脚。
  周赫煊同他们分别握手,说道:“两位找我有什么事吗?”
  白修德说:“《大公报》被迫停刊,让重庆的西方记者如芒在背,现在已经没有报纸敢报道河南灾荒了。我和哈里森准备前往河南实地调查,听说《大公报》记者已经有了许多一手资料,所以想借来观阅做准备。”
  周赫煊回到书房,拿来一沓文字资料说:“这些是采访稿的影印件,照片需要去《大公报》报社提取。”
  “多谢。”白修德把影印件小心收好。
  周赫煊道:“是我该感谢你们才对,希望两位能真实的报道灾情。”
  “一定,”白修德没有再提河南灾荒的事,而是聊起了闲话,“周先生,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经常听导师提起你。导师说,你是他所见过的最清醒的中国人,他和你的交流总是那么愉快。”
  周赫煊笑问:“你的导师是谁?”
  “费正清先生。”白修德道。
  “哈哈,原来是老费。他在清华教书时就非常严厉,你在他手底下没少吃苦头吧?”周赫煊大笑。
  白修德颇为自豪地说:“当然吃了苦头。导师认为汉语太难,害怕学生浪费精力,所以提出了‘本科生不适宜学汉语’的不成文规定。当时学习汉语的本科生只有两个,导师总把试卷出得很难,试图让我们打退堂鼓。于是另一位同学放弃了,而我则是哈佛历史上第一个学习中文并通过了考试的本科生。”
  “看来你语言天赋不错。”周赫煊说。
  白修德道:“在学习汉语之前,我就已经掌握了希伯来语、拉丁语、德语、法语和意第绪语。我第一次对汉语感兴趣,是在哈佛燕京学社图书馆里,看到墙上那些汉语书法作品。那太美了,已经脱离了文字的范畴,每个毛笔字都是精妙的艺术品。对了,周先生,在我离开重庆之前,能向你讨要一副书法作品吗?”
  “当然。”周赫煊经常向别人求字,找他求字的还真不多。
  周赫煊写了一道“友谊长存”的短幅,落款用印,白修德拿去装裱之后便出发前往河南。
第1025章【人市】
  周赫煊这次是跟老蒋较上劲了,在《大公报》被停刊后,他直接亲自写文章送到《非攻》杂志社。
  《非攻》的总编已经换了好几个,现任总编不是别人,正是大作家巴金。
  在抗战爆发后,巴金曾担任《救亡日报》编委,结果去年初被国府勒令停刊。同时他还与茅盾一起主编《烽火》(原名《呐喊》),这本杂志在抗战初期影响极大。但因战争影响,《烽火》总部从上海搬到广州、再搬到香港,又因香港沦陷而被迫停刊。
  巴金此后奔波于西南各地,专门从事文化宣传工作。
  《非攻》总编去年因病离职,周赫煊便写信请来巴金继任。在巴金的手里,《非攻》开始刊载许多左派作家的文章,其中包括茅盾、郭沫若、郁达夫、杨朔等人,各种挑战老蒋的忍耐极限。
  说实话,《非攻》已经距离停刊不远了。
  “李总编,这里有一篇周先生亲自写的文章。”骆宾基敲门进入总编室。
  骆宾基的真实身份是地下党,但因战乱影响,他已经和党组织失去联系两年之久,此后便一直辗转各地从事文学创作。即便来了重庆,骆宾基也无法重新接触到党组织,可见共党的保密工作有多么严格。
  骆宾基是被巴金招进《非攻》杂志的,现任小说版面的责编。
  巴金笑道:“周先生可好久没给《非攻》投稿了,快拿给我看看。”
  “这是一部中篇小说,看得我毛骨悚然、背心发凉。”骆宾基说。
  “又是《神女》那种现实魔幻主义?”巴金问。
  骆宾基摇头道:“纪实的。”
  巴金翻开稿子一看,小说名为《人市》。
  主人公一家是拥有30亩旱地的富农,自耕自足,农忙时也会雇佣长工帮忙。
  小说开篇,便是男女主角在抱怨收成不好,接着便来了一帮征购队伍。六个人,三匹骡子,住在主角家里坐催,顿顿须吃白面鸡蛋,连主角夫妇的口粮都被拿去喂骡子了。
  由于去年的征购任务,已经掏空了主角家的存粮,今年又连续遭遇旱灾和蝗灾,根本无法完成县府定下的征购额。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5/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