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2/702

  朱湘喜欢新鲜事儿,他兴奋地说:“好像是有人要比武,快过去看看。”
  “同去,同去。”李寿民虽没练过武艺,但他会吐纳法,严格说起来算是曾修习内功。
  周赫煊看着空荡荡的办公大堂,顿时哭笑不得,干脆也挤过去看好戏。
  大街上。
  两人相对而立,郑汝霈道:“孙兄请!”
  “额来了,你要小心。”孙永振说着就冲上去。
  孙永振并非直来直往,他脚下踩着从李景林那里学来八卦步,以弧形路线穿到郑汝霈侧面,兜拳直奔对方的腰部。
  “好狠!”
  郑汝霈连忙架拳躲开,那一拳若是打实了,很有可能断子绝孙。因为孙永浩要打他腰子,也即后世网络游戏中的“肾击”。
  孙永振一击不中立即游走,斜线踏步想要绕到郑汝霈身后。郑汝霈不得不随着他转身,还没站稳就趁机贴身冲撞,同时打出太极炮捶直攻中门。
  至此,两人功夫的特点已经显露无遗。
  郑汝霈走的是刚猛路子,不要怂,就是干。孙永振却像刺客,狠辣而致命,专门抽冷子攻击要害。
  两人越打越快,但围观众人却大失所望,因为他们打得不好看,跟混混街头斗殴没啥两样。
  特别是出招速度加快后,招式往往变形,哪有表演的时候那样精彩纷呈?
  猛然间,孙永振一拳击中郑汝霈软肋。与此同时,郑汝霈顶肩把孙永振撞飞,在地上滚了两滚才狼狈爬起。
  周赫煊不明就里,问孙永浩:“你哥输了?”
  “也不算输,那人也疼呢。”孙永浩说。
  郑汝霈何止是疼,他被揍得整个左半身都麻了,忍痛道:“孙兄好把式,是我输了!”
  孙永振憨厚地笑道:“额也被你摔了个四脚朝天,算平手。”
  怎么说呢,郑汝霈的功夫适合冲锋陷阵和群殴,反正就是刚就是猛。特别是一人单挑众多混混时,绝对大杀四方。孙永振则更适合小规模打斗,敌人数量太多他就施展不开。
  两人切磋一场,颇有些惺惺相惜。
  郑汝霈感觉这家报馆很有意思,跑去问周赫煊:“周先生,你的报纸还招人不?”
  “什么招人?”周赫煊没闹明白。
  郑汝霈笑道:“我觉得你这里不错,想留下来讨个差事。”
  周赫煊委婉地说:“报馆暂时不缺保镖。”
  “不是保镖,我是说想做报馆编辑。”郑汝霈道。
  “你做编辑?”周赫煊看着眼前五大三粗的汉子,那一手老茧,实在不像握笔杆子的。
  郑汝霈说:“校对也可以,我以前就在《京报》做过校对。”
  《京报》可是大报,可惜被张作霖查封了。周赫煊惊讶问:“你读过书?”
  郑汝桐突然跳出来说:“我二哥还当过私塾老师呢。”
  好嘛,原来是个文武全才。
  周赫煊脑子一转,有了好主意,他说:“我在小说版开三分之一个版面,用来刊登国术内容,就由你专门负责。”
  郑汝霈喜道:“好嘞,包在我身上。好像写文章都要笔名,周先生你学问好,帮我想个笔名呗。”
  “你随便取一个就是。”周赫煊狂汗,眼前这位太自来熟了,完全不把自己当外人。
  郑汝霈冥思苦想道:“以前西沽破庙里那个瞎和尚,老说要证得因果,他待我不错,干脆我就叫‘证因’吧。”
  证因?
  郑证因!
  周赫煊诧异地看着郑汝霈,心想不会就是写武侠小说的郑证因吧?
  这位老兄在武侠小说史上影响力太深远了,草上飞、八步赶蝉、追云赶月等轻功,日月双轮、九连刚环、离魂子母圈等兵器,七星透骨针、金刚燕尾镖、梅花夺命针等暗器,都是郑证因写小说时创造的。还有并肩子、暗青子、架梁子、风紧扯活、点子扎手等江湖暗语,也是从郑证因开始才广泛运用于武侠小说,被后来的作家们继承借鉴。
  古龙曾说,他最佩服的武侠小说家,就是郑证因。看古龙的《大旗英雄传》等作品,就能察觉到郑证因的影子。
  说穿了,是郑证因让武侠小说更具专业性。因为他自己就从小习武,常年跟帮派打交道,对江湖事门儿清,不像其他作家完全靠想象。
  此人就像个江湖隐侠,建国后也未离开天津,且不再动笔创作小说,安安稳稳做平头老百姓。甚至连郑证因的邻居,都不知道他是个小说家,只把他视为性情古怪的老光棍(一生未娶,只与刀枪棍棒作伴)。
  周赫煊感觉很有趣,他虽然不能改变时局,却能改变身边的人和事。比如《大公报》提前复刊,北大提前复课,希望小学创立,李寿民、沈从文、朱湘、孟小冬、郑证因等毫不相干的民国名人,因为他而汇聚到一起成为朋友。
  从郑证因上门切磋,就可知《射雕英雄传》有多受欢迎。
  《神雕侠侣》作为续集故事,一经发表便引起北方读者追捧。周赫煊本以为,《大众》副刊撑死能有3000份日销量,结果实际情况出乎预料。
  《大众》创刊仅一周,销量便稳定在5000份以上,并且还在逐渐增加。好多读者购买《大众》,纯粹是为了看武侠小说,其他内容他们根本不在乎。
  郑证因上任做编辑后,他负责的栏目叫“国术丛论”,专门科普各种武术和门派的来历渊源。此栏目居然得到读者的颇多赞许,远比沈从文、朱湘他们编辑的散文诗歌更受欢迎。
  郑证因再接再厉,又详细介绍了查拳的基础套路和两路副拳拳法,甚至把招式画成图形刊载于报纸上。此举引来查拳传人的强烈抗议,但读者们却表示支持。甚至有人闲得蛋疼,居然照着报纸练武功……嗯,武术基础套路,应该有广播体操的健身功效吧。
  《大众》发行第二周,日销量已经突破6000,可谓长势喜人,商家们也开始主动寻求广告合作。只副刊的销售和广告收入,每月毛利润就达到5800银元。
  在民国办刊物,那是真赚钱啊。
  前提是你办的东西能卖出去,比如朱湘就自办杂志,结果亏得饭都吃不起。
第103章【丈母娘看女婿】
  天津站外。
  一辆辆骡车候在路边等生意,虽然汽车已经发明出来多年,但牲畜仍旧是中国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有人从车站出来大声喊道:“嗨,赶车的快过来几辆!”
  “来嘞!”车把式高兴地挥鞭子。
  叫车的却是个戏班子,林林总总二三十号人,光戏台道具就装了三大车。
  明天就是孟小冬复出登台之日,所以提前动身来天津,同行的都是她的家人长辈。
  大伯父孟鸿芳演武生和小丑,二伯父孟鸿寿唱文丑兼奏京胡,三伯父孟鸿荣演文武老生兼武净,六叔父孟鸿茂演小丑,父亲孟鸿群演老生兼红生。孟小冬的母亲张云鹤、二妹佩兰、三弟学科、四妹幼冬,还有她的几位姑父、舅父,也要么唱戏,要么演奏乐器。
  孟家三代人出了九位名角,祖父孟七最有意思。他早年投过天平天国,从军十余年,一身好武艺,在英王陈玉成麾下担任戏班教师,战时打仗,闲时唱戏,也算武装文艺兵了。
  这整个一戏曲世家,戏班子全是家里人。放在后世绝对显赫,但在晚清民国却属于下九流,有钱没地位,通婚也基本选同行,嫁给名流富商只能当姨太太。
  他们主要在南方演出,甚至曾远赴菲律宾。但如今南边整天打仗,正好孟小冬又在北平购置了房产,干脆整个家族都搬来北平定居。
  装车完毕,开始启程,还喊了几辆黄包车由女士乘坐。
  孟小冬跟妹妹幼冬坐一辆,幼冬今年才九岁,但也已经出道登台,把老生唱得有模有样。
  旁边那辆车上,坐着母亲张云鹤和三弟孟学科。张云鹤扭头对孟小冬说:“老大,你也快满20岁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我托人帮你说媒,倒真有个合适的。那人你也认识……”
  “妈,你别说了,我暂时没有结婚的打算。”孟小冬打断说。
  张云鹤见女儿反应强烈,狐疑道:“你有心上人了?”
  “没有,你别多想。”孟小冬矢口否认。
  张云鹤却了解女儿,柔声道:“跟妈说说,那人到底是谁?”
  “真没有。”孟小冬不耐烦道。
  “好好好,你的事你自己做主。”张云鹤颇为开明。
  历史上这个时候,孟小冬已经对梅兰芳暗生情愫,后来不顾家人反对嫁给梅兰芳做妾,严格来说属于三姨太。梅先生正妻叫王明华,因子女夭折,主动劝丈夫再娶以延续香火,于是有了第二任妻子褔芝芳。这两位夫人如今都还健在。
  孟小冬是个认死理儿的,她历史上愿意给梅先生做妾,现在认准了周赫煊也不会动摇,根本不在乎父母之言。
  “姐,你的情郎是不是在天津啊?”孟学科突然蹦出一句。
  孟小冬没好气道:“小屁孩儿,你懂什么?”
  孟学科嚷嚷道:“什么小屁孩儿,我都十四岁了!”
  “等你满了十八再说。”孟小冬笑道。
  “切,以为我不知道,你的情郎肯定在天津,”孟学科人小鬼大,“不然咱们戏班子在北方首演,放着北平不管,跑来天津做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2/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