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校对)第7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702

  孟小冬被说穿心事,脸红道:“去去去,少胡说八道。”
  “看报看报,看《大公报》,十五省督军联名推举张作霖担任安国军总司令!张大帅下个月要祭天就职嘞!”
  “看报看报,看《大众》报,《神雕侠侣》火热连载。”
  一个报童在大街上奔走呼喊。
  孟小冬突然叫道:“《大众》来一份!”
  “好嘞,二分八厘。”报童喜滋滋地跑过来。
  孟小冬坐在黄包车上就读起来,她喜欢看周赫煊写的东西,脸上不由而然浮出甜甜笑意。
  张云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总感觉女儿有问题。等到了客店安顿下来,她才把女儿单独拉到房间问:“老大,你老实跟妈说,心上人到底是谁?”
  孟小冬道:“妈,真没……”
  “不许说没有!”张云鹤瞪着女儿,随即又安慰说,“妈不反对,只是想了解一下情况。”
  孟小冬这才吞吞吐吐地说:“是周赫煊。”
  张云鹤却没听过周赫煊的大名,连忙问:“周赫煊谁啊?做什么的?”
  孟小冬说:“他是做学问的,北大校长。”
  “北大校长?”张云鹤惊道,“北大的校长一般人可做不了,周先生年纪很大吧?他夫人还在不?若是死了老婆做填房,倒也算一桩好姻缘。”
  这就是旧社会京剧艺人的心态,自己都轻贱自己,居然认为女儿嫁给大龄学者做继室很般配。
  “妈,你说什么呢?周大哥才28岁,都还没结过婚。”孟小冬解释道。
  听到周赫煊年轻未娶,张云鹤反倒愁眉苦脸,耐心劝道:“老大啊,这可就有点悬了。那个周赫煊28岁便能做北大校长,肯定在官面上有靠山,他自己也学识渊博。这样的青年才俊,恐怕看不上咱们唱戏的,你还是找个同行结婚吧。”
  孟小冬坚决道:“不,我就认准他了,大不了以后嫁过去做姨太太。”
  “唉,”张云鹤叹息说,“你从小就是个有主意的孩子,我也劝不动你。这人心难测,凡事多留几个心眼,别让人给骗了。文化人最是靠不住,还不如富商和当官的。他们最在乎名声,不想被人说三道四,在婚事上总是拖泥带水。若真能娶你做姨太太倒好,如果骗了你的身子再抛弃,那你可就有苦难言了。”
  “妈,周大哥不是那样的人,”孟小冬连忙替周赫煊说话,“他重情重义,对朋友很好。而且他还有善心,办了好多学校,让穷人家的孩子免费读书。”
  张云鹤默然,良久才问:“那他对你是什么意思?”
  孟小冬苦恼道:“他好像只把我当成小妹妹,平时很亲近,但谈到感情就总是躲闪。”
  张云鹤闻言大喜:“傻姑娘,这是好事啊!他越是这样,说明对待感情越慎重,不是那种朝三暮四的人。”
  “真的?”孟小冬有些想不明白。
  张云鹤道:“这个男人不错,如果真能嫁过去,就算做姨太太,他也应该不会辜负你。”
  翌日,新明大戏院。
  孟小冬不时跑到后台出口,垫着脚朝台下张望。
  张云鹤站在女儿身边问:“还没来吗?”
  “来了,来了!刚刚进门的那几个。”孟小冬喜道。
  周赫煊、李寿民、沈从文、朱湘、郑证因等人结伴而入,张云鹤纳闷儿道:“到底是哪个啊?”
  孟小冬说:“就是个子最高那个。”
  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戏,张云鹤满意道:“果然一表人才!”
第104章【少帅的忧心】
  在民国生活得越久,周赫煊越能感受到戏曲的魅力。不是他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了,而是从人们对戏曲的热爱中得知。
  怎么说呢?
  此刻李寿民、沈从文等人坐在观众席,就好像等待演唱会开始一样,连郑证因这个练家子都翘首以盼。唯一的例外,或许就只剩下朱湘了。愤青同学对听戏不感兴趣,他的爱好是喝酒、打牌、骂政府。
  就在戏快开场时,张学良和于凤至夫妇突然驾临,身边还跟着一个副官、两个侍卫。
  “赫煊,恭喜啊,都当上北大校长了。”张学良笑道。
  “我这个校长不提也罢,”周赫煊报以苦笑,又看着不远处的空位问,“冯五爷怎么没来?”
  张学良闻言,脸上的笑容顿时掩去。
  于凤至解释道:“冯老爷子病重,已经快不行了,老五正在准备后事。”
  “那等戏演完,我可要去看望一下。”周赫煊说。他在民国朋友不多,冯庸算是比较铁的一个,关键时候帮了大忙。
  “唉。”张学良轻声叹息。他想起年幼的时候,冯德麟、张作霖二人既是结拜兄弟,又是死对头。他们斗起来恨不得弄死对方,但却从不涉及后代,把彼此的孩子当亲儿子爱护。
  张学良犹还记得,当初冯德麟都要兴兵讨伐张作霖了,还把贴身多年的护身符送给他当结婚礼物。
  东北那帮马匪出身的军阀,虽然做过很多坏事,但对朋友却极讲义气,前提是他真心把你当朋友看待。至于敌人和合作伙伴,他们只遵循一个原则:有便宜就占,吃亏的买卖不做,合约承诺全是放屁。
  “锵锵锵锵锵!”
  台上好戏开场,一个半大少年翻着跟头出来,正是孟小冬的弟弟孟学科。他从左边翻到右边,又毫不停歇地打弯翻回场中央,足足翻了二十多个跟头。
  “好!”
  观众轰然喝彩。
  于凤至看得聚精会神,张学良却偏着脑袋,低声对周赫煊说:“你觉得如今形势对谁更有利?”
  周赫煊笑道:“当然是对大帅有利,十五省联合组建安国军,大帅即将就任总司令。兵多将广,虎视天下,有谁可挡?”
  “你就别说这种场面话了,”张学良摇头道,“我实在没底啊,又找不到人商量,心里憋得慌。”
  周赫煊说:“六帅手下那么多人才,怎么找不到人?”
  “会打仗的不少,能统观大局的却没有,”张学良苦恼地说,“老帅看似势大,坐拥十五省联军。但就像前秦苻坚,麾下部队号令不一,人心各异。真打起仗来,那些大帅们肯定以保存实力为先,谁都不可能真的出力。我就怕来个淝水之战,百万大军毁于一旦啊。”
  “六帅看得透彻。”周赫煊稍微有点惊讶,他发现张学良思维清晰,对眼下的局势认识到位。
  “我看得透彻又如何?”张学良无奈地说,“老帅变了,以前他虽脾气暴躁,但还听得进劝。现在嘛……唉!”
  张学良没有把话讲完,周赫煊却知道他想说什么。
  十五省联军总司令啊,从名义上已经统治大半个中国。张作霖志得意满,已然彻底膨胀了,心态完全不像以前那么战战兢兢,甚至开始做起统一中国的美梦。
  就好像《三国演义》里刚刚夺取荆州的曹操,根本不把孙权放在眼里,认为挥师南下就能荡平江东。
  以古观今,此时的张作霖,就跟三国曹操、前秦苻坚如出一辙,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大败。
  张学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又没法劝,没法说,只好趁机向周赫煊倾诉。
  周赫煊不是军队中人,也不参与政治,而且洞察时局,确实是个好听众。
  “赫煊,你说我该怎么办?”张学良问道。
  “我哪知道?”周赫煊苦笑,“以我猜测,老帅心里打的主意,应该是让各地军阀和革命军互相消耗,他站在后边渔翁得利。但那些军阀一个比一个精明,都是千年老狐狸。战事一起,必定唯唯诺诺、相互掣肘,防自己人远胜于防敌人。这仗根本没法打,也不可能打得赢。人心如此,纵有旷世奇谋也难以改变。”
  “你这话说到我心坎里了。”张学良苦涩道。
  周赫煊眯眼笑道:“既然改变不了自己,那就尝试着改变敌人。只要敌人比我们更乱,那最终胜负还难说。”
  张学良灵光一闪,低声笑道:“哈哈,我怎么没想到?此计甚好。”
  周赫煊也就顺口说说而已,加深张学良对他的好感。他对此无所谓,就算张学良不使离间计,南方势力也会自乱阵脚,把好好的革命形势给葬送掉。
  “好!”
  不知何时,孟小冬已经登台。她俏生生的弱女子,居然在唱谭鑫培改良过的《定军山》。
  跟传统曲目相比,谭派《定军山》把帅盔改为扎巾,并修饰润色了身段和唱腔。当年此戏一出,立即引起轰动,甚至被拍成电影(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影片)。
  “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站立在营门传营号,大小儿郎听根苗……”
  孟小冬背插鲜亮旌旗,嘴挂白色长须,走起来狼行虎步,端端化身为一员大将,根本看不出是个女人。看来她跟着陈秀华没白学,对谭派技艺已经领会极深,把老将黄忠演绎得淋漓尽致。
  “好!”
  孟小冬每唱完一段,台下就呼声震天,李寿民恨不得站起来拍巴掌。
  张学良指着台上笑道:“赫煊,听说这位孟老板是你的红颜知己?”
  “是我好朋友。”周赫煊模棱两可的回答。
  张学良也是个铁杆戏迷,后来93岁了还自己登台唱《战太平》,他的二夫人谷瑞玉亦是戏子出身。此时他心情稍微好些,静下神来认真听戏,对孟小冬的表现叹为观止,赞道:“此女的老生造诣,全中国至少能排进前三,真是戏曲天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70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