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野性时代(校对)第1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68/566

  刘子染学姐站在旁边各种拍照,不出意外,她毕业后将进入报社当记者,或者是进入政府宣传部门。关于复旦大学生志愿活动的一系列文章,让刘子染在盛海传媒界小有名气,《文汇报》甚至提前向她发出了实习邀请。
  不止是刘子染,志愿者协会的其他干部也得到锻炼和发展。
  比如去年寒假组织支教活动,报名者有48人,实际支教者只有23人。这些人分为六组,由社团报销来回路费,自己解决生活费,前往四所不同的山区小学支教。
  要事先做策划和预算,要联系当地教育部门,要跟村民和干部打交道,还要在山里吃得了苦。每一个环节,都能锻炼志愿者的能力和意志,当他们走出校园踏入社会,这些都是宝贵的经验财富。
  还有这次植树活动,100多号志愿者,分别前往公园、广场、林场、烈士陵园、铁路和河道沿线植树。社团只提供树苗,剩下的都需要各小组自己解决,不仅要联系植树地点所属单位,连铁锹都要自己想办法去借。
  社团的大小干部们乐此不疲,他们在服务社会同时,自身也受益无穷。
  “叮铃铃!”
  自行车铃声汇聚成清脆悦耳的曲调,宋维扬蹬着踏板在车流中前进,树苗绑在屁股后面,车大杠上侧坐着女朋友,大家一起唱着《阳光总在风雨后》高声欢笑。
  一个小时过去,宋维扬来到火车站,招呼众人下车。
  早就跟铁道部门联系好了,大家先提着桶去接水。把自行车交给车站工作人员看管,然后抬着水桶、提着树苗,步行40分钟来到铁路沿线的荒芜路段。
  “就是这里了!”
  铁道部门也有参与,他们组织了50多个职工,跟复旦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一起植树。这事儿可以拿来宣传嘛,拍照写文章发机关内刊,顺便再寄往报社露一露脸,政绩说不上,反正能涨面子。
  “当当当!”
  林卓韵手执铁锹弄了好几分钟,只挖了个浅浅的小坑,甩着膀子说:“这里的土好硬,地下全是石头。”
  “我帮你刨。”宋维扬笑着蹲下。
  都是些大大小小的石块,估计是当初修铁路时留下的。宋维扬徒手刨了一阵,便让林卓韵挥舞铁锹,两人合作很快挖出个植树坑。
  “不要把土踩得太紧,都板结了。”
  “水不能浇这么多,会把树苗涝死的!”
  “坑挖深一点,太浅了。”
  “……”
  铁道职工里有懂行的,来来回回逡巡指导,而志愿者们也嘻嘻哈哈的互相嘲笑。
  “哐哐哐哐哐!”
  复旦大学志愿者协会的旗帜,就插在铁路边上,一辆火车驶来,旗帜迎着烈风飘扬。
  火车靠窗的乘客们,都用好奇的眼神看着他们。有看过志愿者新闻报道的,见了那面旗帜,顿时把手臂伸出车窗挥舞,大吼道:“同学们,辛苦了!”
  “不辛苦!”
  “朋友,一路顺风!”
  “哈哈哈哈……”
  铁路沿线一片笑声,临近中午的时候,个个都又累又饿。
  大家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布单,铺在地上当野餐布,又把吃的往上面乱扔。鸡蛋、水果、面包、馒头、饼干、罐头……五花八门,也不分是谁的,反正拿到就吃,一边吃东西一边聊得热火朝天。
  一个女生啃着果子站起来,笑着大喊:“同学们,我们分成两组,来一场赛歌会怎么样?”
  “好!”众人轰然响应。
  郊外的春天,歌声飞扬。
  铁道职工的领队干部,看着那一张张青春洋溢的笑脸,不禁感叹:“年轻真好啊!”
第215章
张教授的疑惑
  中国的MBA教育开始于1991年,在全国9所高校进行试点。
  1994年10月,中国MBA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MBA教育在中国才慢慢变得正规起来。
  最近,国家经贸委和教育部经过沟通商议,准备面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人员,进行在职MBA学生招生,并计划实施MBA入学全国联考。说白了,就是中央认为国企管理人员水平太差,想扔到学校里回炉深造。
  复旦MBA是中国开办最早、最具品牌影响力的MBA项目,至少在90年代中期确实如此。
  教育部最近发了话,让各大高校互相讨论研究,商量一下怎么搞国企管理人员的在职MBA教育。于是各种高校学术交流会就开始了,今天,中山大学派了个四人小组前来复旦管理学院。
  会议室。
  复旦教授申勇毅阐述总结国外MBA教育发展经验说:
  “管理教育,是在西方工商界的推动下发展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明显分离,对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迅速膨胀。特别是哈佛商学院的1949届,可谓辉煌璀璨,走出了一大批著名的高端管理人才!”
  “到了80年代,由于日苯的迅速崛起,美国舆论把经济不振的矛头指向管理教育,美国MBA教育开始全面改革,我们国内现在就是学的美国改革后的那一套,当然,其中也结合了日苯的MBA教育优点。”
  “今天我想说的是法国MBA教育,它跟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不同。法国的MBA教育只有一个学年,入学者年龄必须是30岁左右,学生能在学校学到理论,也可以把他们过去的实际管理经验带进教室,这就实现了教学相长,学生和老师都在进步。”
  “国经委和教育部这次的想法很好,让国企管理人员回到学校读书。管理人员可以带来他们的实际经验,我们可以教给他们理论知识,这就能促进中国的MBA教育走出教室,走进企业和工厂。对此,我是举双手赞成的,我坚决拥护上级的指示……”
  中山大学教授陈垣道:“申教授说得很好,以前我们的MBA教育是闭门造车,关起门来做研究。理论无法联系实践不说,读了MBA的学生也很难发挥作用。这些学生也就20出头,进了国企能做主吗?不能!学生反而沾染上了国企的各种毛病。中央领导们是非常英明的,把国企在职管理人员送进大学,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回去就能用得上。”
  “我认为应该学习法国,把在职MBA课程的学制定为一年,毕竟那些国企领导也没太多时间。”
  “一年能学什么?就来走马观花,镀金而已,至少两年!”
  “看教育部吧,我们说了也不算。”
  “教育部就是让我们讨论,各高校加强交流,弄出一套比较适合的方案来。”
  “……”
  教授们说着说着就开始争论,双方领导站出来打圆场,然后大家就开始聊天。都是聊些国外的MBA教育,分析美国、欧洲和日苯的不同,一些倾向于美国,一些倾向于日苯,还有少数倾向于欧洲。
  接着,他们又开始谈国企的弊端,一个个大摇其头,都认为不是让领导来上MBA课程就能拯救国企,非得从根源上改革制度不可。
  讨论了一上午,中山大学的教授们又去复旦管理学院参观,最后还抽空去看了看复旦管理协会(学生社团)。
  下午四点多的时候,中山大学的张洪波教授突然说:“贵校有个宋维扬,他是成功企业家,喜丰公司的管理就做得很不错。而且他那本《未来属于中国》我也看了,书中有一部分是谈产业结构和企业管理的,写得非常好!”
  “宋同学确实很优秀,他是我们学校的名人。”复旦的申勇毅教授笑道。
  张洪波问:“他也是管理学院的学生吧?”
  申勇毅摇头苦笑:“这小子也不知道怎么想的,跑去读法学院了,还是社会学专业。”
  “在中国做企业嘛,是该社会一些。”张洪波说。
  教授们哈哈大笑,被张洪波给幽默到了。
  申勇毅说:“现在也该下课了,张教授要是想见见宋维扬,我们就把他给找来聊聊。”
  张洪波摆手笑道:“不能把他当普通学生,应该放在平等的位置。大企业家嘛,呼来喝去很不好,我们应该去拜访才对。”
  这纯属开玩笑,但也有些道理。
  如果宋维扬现在已经30岁了,身份摆在那里,这些学者教授还真不是说见就能见的,至少也要提前预约。
  教授们一路闲聊,来到隔壁的法学院教学楼,正巧碰到刚刚下课的宋维扬。
  “喏,穿灰色羊毛衫的就是他。”申勇毅伸手一指。
  陈垣教授笑道:“小伙子是挺精神,难怪在电视上说自己比蔡国庆长得帅。”
  “哈哈哈哈!”
  教授们又是一阵大笑。
  只有张洪波摘下眼镜,使劲揉了揉眼睛,自言自语道:“怎么跟马博士长得一模一样?”
  申勇毅招手喊道:“宋维扬,过来一下!”
  宋维扬正在跟周正宇聊晚上吃什么,听到喊声立即望过去,看到张洪波的时候也瞬间愣住。
  “小宋,”申勇毅迈步走过去,“我给你介绍一下,这是中山大学的陈教授、张教授、胡教授、林教授。”
  宋维扬早就恢复了正常,笑呵呵握手问候:“陈教授好,张教授好,胡教授好,林教授好!”
  “宋同学,我们是不是在哪里见过?”张洪波脑子有点乱,实在是当初马博士给他的印象太深刻了。
  宋维扬笑着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也觉得张教授很亲切。”
  张洪波又问:“你去过深城吗?”
  宋维扬道:“我一直都想去特区看看,毕竟那是中国改革发展的窗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68/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