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野性时代(校对)第2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64/566

  洪伟国家里的老宅,借给四叔的小儿子一家。
  院坝里六岁多的男娃,就是四叔的孙子,浑身脏得够呛,正一个人趴地上打弹珠。
  “强强,吃糖!”洪伟国掏出一把奶糖。
  男娃立即喜笑颜开,把糖含在嘴里直乐呵,随即又从屋里拿出一把竹剑炫耀:“叔,你看,这是我自己做的!”
  “做得很好。”洪伟国夸奖道。
  半山腰上有好几户人家,洪伟国提着旅行袋挨家挨户送礼,都是些糖果之类的玩意儿。
  洪四叔把老伴叫来给他们铺床,自己回家杀了只鸡,又从梁上割下一块腊肉,带着小孙子一起去地里摘蔬菜。
  宋维扬跟在他们后边,问道:“强强该读书了吧?”
  “年龄不到,我们这里七岁才能读小学。”洪四叔道。
  “幼儿园呢?”宋维扬说。
  洪四叔道:“以前有幼儿园,现在撤了,只有个学前班。学前班读着没意思,浪费钱,直接读小学最划算。”
  宋维扬道:“家里收成还好吧。”
  洪四叔说:“收成好着呢,连续三年大丰收,可惜粮价打着滚儿的往下掉。”
  “谷贱伤农。”宋维扬说。
  “对,就是那意思。”洪四叔无奈笑道。
  宋维扬问:“听说你有两个儿子?”
  洪四叔笑道:“老大两口子在沿海打工,他们的娃送镇中学住校去了。老二在家里务农,忙都忙不过来,老大和伟国他们家的地都是老二两口子在种。再加上老二自己家的,那就是两口子种10个人的地,种出来的粮食吃都吃不完。”
  “那生活挺宽裕啊。”宋维扬说。
  “比旧社会肯定好得多,不愁吃穿嘛,”洪四叔道,“但粮多有个屁用,根本卖不起价,卖给粮站全是打白条。这化肥农药种子钱,倒是年年看涨,再加上水钱和交公粮,种稻子其实是亏本的。”
  “那还种地?”宋维扬道。
  “不种地吃什么?”洪四叔说,“我们家现在的情况,是粮多得仓都堆满了,三年前的陈谷还剩不少。但就是没钱用,老大两口子没出去打工的时候,连大孙子交学费都要等着卖猪钱。”
  这是件很尴尬的事情,农民家里的粮吃不完,又卖不起价,也换不来钱——粮足,钱荒。
  说得更直白一些,这里的农民,穷得只剩下一屋子粮食了。
  他们很富足,就算整天啥事不干,家里的存粮都够吃一两年。
  他们很贫困,油盐酱醋要钱,置办衣被要钱,看病上学要钱,这些钱只能靠卖农副产品换取。甚至电灯都舍不得用太亮的,只敢用15瓦、25瓦的白炽灯,40瓦的实在太费电了。
  宋维扬指着远处的一栋二层楼房,笑道:“那家人挺有钱的啊,房子修得很阔气。”
  洪四叔说:“打工赚的。人家脑瓜子利索,91年就出去打工,现在都当厂里的小组长了,一个月工资六百多,还包吃包住,一年能存三四千呢。”
  宋维扬发现自己算不明白账,一个月六百多的工资,一年怎么能存下来三四千,平时都不花钱的吗?
  宋维扬说出自己心中的疑惑。
  洪四叔笑着解释:“他一个大男人,又不抽烟喝酒,还能有什么花钱的地方?他老婆也是能人,一个女人种全家四个人的地,还要赡养婆婆照顾孩子,还要养鸡养鸭喂猪,家里的花销还都是他老婆赚的。其实这日子还算可以,只要肯下力气,人家一个女人就能养活大家子。男人打工赚的钱,六七年都够盖楼房了。”
  “那女人忙得过来吗?一个人种四个人的地,还养鸡养鸭喂猪,还照顾婆婆孩子?”宋维扬问。
  洪四叔说:“早上五点多出门种地,七八点钟回来做早饭,把鸡鸭和猪的吃食煮好,再出去种地,中午回来还能顺道割点草喂兔子。下午五六点收工,回来又收拾家里,晚上看会儿电视就睡觉,一天就这样过了。她婆婆也身子硬朗,上午洗衣服,喂鸡喂鸭喂猪,下午到山上捡柴,农忙时候还能帮着做地里的活。”
  “这样劳累,要是生病了呢?”宋维扬问。
  洪四叔笑道:“小病就医,大病等死。”
  宋维扬说:“大病能医好也不医?”
  洪四叔道:“这得看谁得病。年轻人得了大病,那肯定是能医就医,欠一屁股债也要医,年轻人死了,这个家就垮了嘛。老年人就没必要了,反正也活不了几年,如果看病要花两三万,那还不如早点死了算球。反正要是我得了病,几千块钱我就去医,上了一万块我就直接喝农药。”
  “你倒是看得开。”宋维扬笑道。
  “看不开还能怎么办?”洪四叔说,“老大两口子打工不容易,那钱也不是风刮来的,一万块钱够他们存两三年了。大孙子马上又要读高中,花钱的地方多着呢,犯得着用在我这个老头子身上?”
  宋维扬递过去一支烟:“你们家一年用在消费品上的钱大概是多少?除开油盐酱醋这些日常开支。”
  洪四叔点烟琢磨:“除了油盐酱醋,也没啥花钱的。”
  “衣服鞋袜要钱啊。”宋维扬道。
  “哦,对,”洪四叔说,“孩子一年至少要买四套衣服,长个子呢。儿子儿媳过年也要买新衣服,还要买新鞋,不然穿出去没面子。”
  “你呢?”宋维扬问。
  “我一个老头子买什么衣服,”洪四叔笑道,“我身上这些,最少都穿七八年了。就是鞋子不经穿,两三年就要穿破一双。”
  “家里的电器呢?”宋维扬问。
  “电视机买了,其他用不着。”洪四叔说。
  宋维扬问:“饮料啤酒什么的也不买?”
  洪四叔道:“打谷子的时候肯定买,你得请人帮忙,啤酒都不准备,是要被人戳脊梁骨的。”
  宋维扬又问:“多久吃一回肉?”
  洪四叔说:“逢年过节吃肉,平时嘛看运气。运气好就不吃肉,倒霉了天天吃肉。”
  “啊?”宋维扬没听明白。
  “鸡瘟猪瘟,一死大片,那不就天天吃肉嘛。”洪四叔说。
  宋维扬道:“那你儿子儿媳出去打工,只赚不花,应该存了不少钱吧?”
  洪四叔道:“存的钱不能动,要留着修房子,修那种两层的楼房!”
  宋维扬默然,他发现农民最大的经济收益就是打工,而打工的收入都留着修房子。也即是说,除了建材之外,农村根本没有对工业品的消费需求,农村的内需也别想拉得起来。
  当然,饲料也很好卖,特别是猪饲料。
  难怪刘氏兄弟仅凭卖饲料,几年前就当了中国首富,因为他们拥有中国最广阔的市场。
第342章
婴儿
  宋维扬在村子里一连住了六天,没事就跟老人小孩瞎聊,终于引起了村支书的注意。
  村支书姓刘,如果拐弯抹角论亲戚,还是洪伟国的远房表叔。
  眼看着夕阳斜下,宋维扬把一个眼花耳聋的糟老头扶回家,正准备溜达着到洪四叔家里蹭饭吃。刘支书突然就冒出来,站在他背后说:“小宋,你是省里来的暗访干部吧?”
  宋维扬好笑道:“你怎么觉得我是个暗访干部?”
  “天天在村里套话,不是干部就是记者。”刘支书说。
  宋维扬问:“你不怕吗?”
  “我又没做亏心事,我怕什么?”刘支书慢条斯理的拿出烟袋。
  “抽这个,”宋维扬递过去一支红塔山,“我算了一下,去年村里的提留款,已经超过农民收入的20%。中央文件有明确规定,提留款不得超过5%,你这是公然犯法的!”
  刘支书一点也不怕,划火柴点燃香烟,吞云吐雾道:“那你再到方圆几个乡打听打听,我们白庙村的提留款不说收得最少,但起码也是倒数前三了。乡里有任务,我还能跟乡里作对?回扣我肯定吃过,但那算个屁,顶多弄点烟酒钱。你要是暗访干部,那就把我抓起来。你要是暗访记者,我劝你去隔壁乡的胜利村,那里的村干部才是扒皮喝血的。”
  “怎么个扒皮喝血法?”宋维扬问。
  刘支书连连摇头:“我不说,得罪人,你自己去调查,反正别在我们村子里瞎整。”
  宋维扬道:“我想问一下,为什么粮站给农民打白条?”
  “还用问?”刘支书冷笑道,“乡里的粮站根本没钱,不打白条怎么办?就算粮站有钱,也不会给农民,先扣着再说。”
  宋维扬道:“为什么扣着?”
  刘支书说:“摊派啊。三提五统,啥都要农民交钱。农民不肯出钱,就在白条里扣,大家都方便。你要真是省里下来的干部,就去弄市里县里的大贪官。我跟你说啊,农民现在结婚,办结婚证的手续费都要好几百块。人家城里人结婚的手续费只要几十块,再多也就一百来块顶天了,这是认准了农民好欺负。”
  宋维扬感觉没什么好聊的,说道:“我真不是什么干部,也不是记者,您老也别瞎想了。”
  “那你成天在村里转悠?”刘支书狐疑道。
  “我是做社会调查,准备写毕业论文,”宋维扬说,“我就一快毕业的大学生。”
  刘支书转身而去,嘀咕道:“学生不去读书,来这里瞎球整。”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64/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