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野性时代(校对)第3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7/566

  但自己老爸做房地产,当儿子的肯定要出谋划策。
  只要把宽窄巷子项目做成功,宋述民的荣欣地产肯定一炮而红,全国想要搞旅游街区的地方政府,将纷纷跑来抢着跟宋述民合作。即便这个项目不赚钱,那也是值得的,一来跟蓉城的领导搞好关系,二来把自身名气推向全国。
  亲自在残破的宽窄巷子溜达一圈回来,宋述民接了个电话,感慨道:“你大哥打来的,茅台又有大动作啊。”
  “怎么了?”宋维扬问。
  宋述民摇头笑道:“中国标准化协会与茅台合作,制定了一份行业标准GB18356-2001,昨天正式通过国家质监总局的批准,并定在今年12月1号开始实施。”
  宋维扬问:“这是什么标准?”
  宋述民说:“白酒地理标志产品标准,至今还是全国独一份,以前都没有做这种标准的酒企。今后其他白酒品牌想做类似标准,肯定也会按照茅台酒的格式来做,茅台又在中国白酒行业吃了个螃蟹。”
  “我们的仙酒,又不属于地理标志名酒,茅台这份标准跟我们没关系,”宋维扬笑道,“倒是什么西凤酒、汾酒、口子窖、水井坊、古井贡、剑南春必须跟进,这样才能很好的控制仿冒产品。”
  这几年白酒行业不景气,各大品牌都在疯狂搞副业,倒是茅台的宣传阵势越来越猛。
  特别是“国酒茅台”那句广告词,引起了全行业的反感,已经有不少酒企联合起来怼了好几次。这种宣传语,你在民间用用也就罢了,居然拿去电视台打广告,属于百分之百的违规行为!
  在数十家酒企的持续反对之下,茅台现在已经成了全行业公敌,并且那句“国酒”广告词也有可能被央视撤下。
  于是茅台有些急躁了,再过几个月,就要去申请“国酒”商标,然后接连申请十多年都没被批准。倒是张裕公司明年申请“解百纳”商标获得通过,然后瞬间获得茅台在白酒行业的待遇——成为红酒的全行业公敌。
  因为,“解百纳”只是红酒的一个酒型,源于法语Cabernet。张裕公司的这种做法,就像仙酒集团跑去申请“浓香型”商标,还特么居然获得了通过,以后中国只有仙酒能使用“浓香型”一词,你说其他酒企会是怎样的反应?
  负责商标审核的官员,明显被张裕公司给忽悠了,恐怕都不知道解百纳到底是什么意思。
  当然,也有可能是暗箱操作。
  反正“解百纳”莫名其妙成为商标,行业官司一打就是八年。但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最后只能将错就错,且最终结果让人啼笑皆非。
  整个过程是这样的:四家著名企业请求撤销解百纳商标,这个请求被“商评委”晾了六年,才拖拖拉拉的遭到驳回;四家公司愤怒之下,直接把“商评委”给告上中级法院,结果是“商评委”操作正常,但应酌情重新作出裁定;四家公司不服,再次上告到高级法院,还是维持原判。
  官司打到这里还不算完,四家原告公司闹到工商总局,并由工商总局来调解。结果是,张裕和四家原告公司可以使用“解百纳”商标,其他公司使用则属于侵权,包括解百纳红酒的法国原产地也是如此。
  特别滑稽,人家法国佬几百年前就在酿“解百纳”红酒,现在居然被中国企业注册成商标,还不准法国的公司在中国进行商业使用。
  嗯,我的鞋子品牌是乔丹,跟你Michael
Jordan有什么关系?
  提到侵权,宋维扬马上要去见一个人,此人再过几年就会因侵权官司,被迫放弃自己一手创立的公司。
  中芯国际的第一个工厂,马上就要落成了,宋维扬要过去庆祝一下。
  毕竟,神州科技是中芯国际的创始股东之一,这笔投资是沈复兴去年谈成的,宋维扬只需要在合同上签字即可。
  大家都知道,全球第一芯片生产商是台积电,神州科技的几款芯片也是请台积电代工。
  而中芯国际的创始人张如京,正是台积电老总张忠谋以前的同事兼下属,两人曾经一起在德州仪器供职。
  1997年,张如京因德州仪器裁撤部门而失业,带着德州仪器的部门团队,回来创立了弯弯第三家芯片代工厂。张如京的企业迅猛发展,已经对台积电构成了威胁,但却突然遭受毁灭性打击。
  当时全球芯片需求量大涨,弯弯多家行业巨头合并组成“联电”,一跃成为一家资产高达800多亿的公司。
  台积电的张忠谋被逼得睡不着觉,于是找来股东爸爸,斥资50亿美元把张如京的公司收购了。这个操作过程是:行业第二联合众多小弟,瞬间变成行业第一。原行业第一走投无路,顺手把行业第三给吃了。
  张如京纯属被殃及池鱼啊,他都没进去掺和,自己的企业就被收购。而且,台积电还是一直瞒着他,吃掉了其他股东的股份,他才知道自己的公司换主人了。
  张如京大怒,不愿居于人下,带着300多名工程师北上大陆。
  这个号召力可见一斑,300多个顶级工程师,抛下弯弯的稳定高薪工作,愿意跟着张如京来大陆寻求未知的前途。而这个消息传出,大陆和海外的老板疯狂砸钱,张如京两个月内就获得10多亿美元的投资。
  神州科技也砸进去12亿人民币,几乎把可以动用的资金都抽空了,成为中芯国际第三大股东,占股9.1%。
  并且,神州科技还主动牵线搭桥,把中芯国际的第一家厂子设在盛海张江高科技园区。
  神州科技这么做,也是不想受制于人。
  因为全球芯片需求大涨,台积电和联电都忙不过来,导致神州的几款芯片供货不足。就拿手机芯片来说,神州电子公司已经不外销了,因为随着手机销量增长,神州自用的手机芯片都严重缺货。
  那么就只能自己投资一家芯片工厂,才能满足神州自身的芯片需求,而中芯科技是最值得投资的企业。
  历史上的中芯国际,不到5年时间就成为全球第三大芯片代工厂。之所以后来闹得乌烟瘴气,原因是创始人张如京被逼走了——当时阿扁给张如京开了500万台币的罚单,勒令其6个月内必须带着资金和团队离开大陆,否则就取消张如京的弯弯居住权。张如京不为所动,台积电又告中芯国际侵权,索赔10亿美元。
  这官司根本没法打赢,10亿美元也赔不起,于是只能签订不平等条约。赔偿了1.75亿美元不说,还必须设置第三方托管账户,中芯国际所有技术都必须存在这个账户里,供台积电随时检查是否有侵权行为。
  等于是中芯国际的底牌被竞争对手看光了,而且每张新的底牌也要被人看。
  就这样台积电还不放手,短时间内出尔反尔,再次状告中芯国际侵权。这纯属诬告,中芯国际的技术是从比利时引进的,跟台积电没有半毛钱关系。但台积电背后有美国爸爸,加州法院宣判中芯国际败诉。
  最终的结果是,台积电获得2亿美金赔偿,获得中芯国际10%的股份,张如京第二次被逼得离开自己亲手创立的企业。
  在张如京离开之后,新任总裁还比较罩得住,但新任总裁去世之后,中芯国际彻底陷入内部混乱。首先是公司团队有三大派系,另外还有三大股东纠缠不清,团队派系斗得你死我活,三大股东也互相拆台,而旁边还有个台积电死盯着,中芯国际就这样艰难生存下来。
  中芯国际的遭遇,是在中兴和华为的技术官司之前,中国高科技行业最让人痛心的惨案。
  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宋维扬虽然不清楚具体经过,但也知道中芯国际侵权被搞了。至少这个时空,他不会袖手旁观,他会不断扩大自己的持股,并勒令张如京不得使用其弯弯时期的技术。
第526章
几十亿我还是亏得起的
  “Richard(张如京)连西装都没有穿,就是一件工作衫,披上发旧的灰色毛衣,像个传教士,办公桌是三夹板拼凑起来的便宜货。他说自己有一个中国半导体的宏伟梦想,他为这个梦想要彻底献身,好像甚至牺牲性命都可以,这个人不是为了赚钱才做这件事,这才是最可怕的。”
  这段内容,是中芯国际创立之初,一个朋友来大陆拜访张如京,回弯弯后对媒体记者说的原话。
  宋维扬见到张如京的时候,他倒是没有那么“落魄”,反而穿着崭新的西装和皮鞋。因为今天是中芯国际第一个工厂的落成仪式,市里的领导也要来参加剪彩活动,必须要表现出郑重和喜悦气氛。
  宋维扬并未参与剪彩,他只是作为嘉宾出席,并在仪式末尾致辞祝贺:“首先,我要恭喜中芯国际1号工厂的落成,这是中国半导体行业的一件盛事。感谢张如京先生,他不仅带来了300多名弯弯工程师,还说服了自己的美籍太太和90多岁的老母亲,把全家都搬来大陆。张先生是下定了决心,要在中国大陆做一番事业,这跟其他商人的在华投资是有本质不同的。别的投资商来大陆是做生意,张先生是真的要做事业。我佩服专心做事业的人,我也喜欢跟做事业的人交朋友,我也预祝张先生的事业能够大获成功!”
  “啪啪啪!”
  一阵掌声当中,市里的大领导笑道:“宋老板说得很好,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做事业,只要愿意来华投资,只要遵守中国法律,盛海都敞开大门欢迎,并为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张先生创办的中芯国际,盛海政府会在国家的优惠政策之下,再提供地方上最优惠的政策。扶持中芯国际的发展,扶持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争取让中国的芯片加工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感谢领导和宋先生的支持与祝贺,”张如京在掌声当中接过麦克风,“53年前,我的父亲从大陆带走了200多位年轻的冶金学徒。这些学徒的父母,如同托孤一样,恳求我父亲照顾好他们的孩子。从此,我父亲就成了200多个孩子的大家长,帮助他们成家立业,每个孩子结婚,我父亲都是他们的证婚人。我在德州仪器工作的时候,满世界建造芯片工厂,有次回家,父亲问我:‘你什么时候去大陆建厂?’我一直想回来,四年前就想回大陆,但当时的政局不允许。我在弯弯创立世大半导体,已经做好了建厂规划,第一厂和第二厂建在弯弯,第三厂到第十厂都放在大陆。可惜这个计划搁浅了,我本人也离开了世大半导体。当年,我父亲带着家人和200多学徒去弯弯,现在,我带着家人和300多个弯弯工程师回来,就像是一次长达半个世纪的轮回,我完成了父亲的遗愿,我将在这里落地生根,追求一个中国半导体的宏伟梦想!”
  “啪啪啪!”
  全场掌声雷动。
  记者在随即的采访当中,也专门挑好的一面来问,现场气氛热烈而喜气洋洋。
  但还是有不长眼的,某财经记者突然说:“张先生,去年全球芯片行业繁荣火爆,但在今年初行情急转直下。中国现在最大的几家芯片制造企业,首钢、华晶、华虹的第一季度财报都显示,他们的芯片制造项目正在大幅度亏损。就拿华虹来说,去年才宣布正式投产,全年利润就达到5.16亿元。而到了今年,华虹第一季度净亏损2亿多元。张先生为什么选择行业最不景气的时候建厂?你又怎么保证中芯国际能够盈利?”
  面对这种捣乱的记者,市里的领导很不高兴,城府再深都露出一丝阴沉表情。
  张如京却微微一笑,把皮球踢给宋维扬:“我在美国的时候,就对宋先生的大名如雷贯耳。宋先生是做企业的高手,这个问题不妨请他来回答。”
  宋维扬不着调的翘起二郎腿,斜倚在铁质蒙皮椅子上,偏着脑袋反问那记者:“你知不知道,许多行业越是不景气,就越应该加大投资?”
  “为什么?”那记者追问道。
  宋维扬说:“这要看你想赚快钱,还是想做长远布局。90年代中期,中国饮料行业飞速发展,喜丰的扩张却选择稳扎稳打,扩张太快的很多企业都死透了。而在之前的两三年,中国出口量下滑,内需严重不足,相关制造业一片哀鸿。但是,喜丰公司却在这种时候狂飙突进,不断加大对内对外的投资。结果是,前两年稳扎稳打的企业都死了或半死不活,喜丰却因为在行业不景气时砸钱而快速发展。”
  市领导对这个问题也来了兴趣,主动说道:“宋老板可以跟大家详细解释一下。”
  宋维扬笑道:“剩者为王,剩下来的剩。其实道理很简单,行业不景气,大家都亏损或者不赚钱。这种时候,扩张成本最低,只要选准了发展路线,熬过去就能更上一个台阶。互联网行业也是如此,几年前最红火的时候,我只投入了一些小钱,没有跟风把家底儿都砸进去。现在互联网半死不活,我却在加大投入,从去年到现在已经投资几千万元,今年还会再投一两个亿。”
  那个记者还不服气:“芯片制造属于尖端技术行业,而且中国大环境也不稳定,能跟做饮料做互联网一样吗?”
  宋维扬没有回答,而是笑着对张如京说:“芯片制造我是外行,张先生来阐述一下吧。”
  张如京的语气不疾不徐,娓娓道来:“15年前,三星有一款新产品上市,却遭遇全球半导体行业低谷,内存价格暴跌了90%以上,从每片4美元跌至30美分,而当时三星内存的生产成本就有1.3美元。这意味着,三星每卖出一片内存,就肯定会净亏1美元。当时,英特尔选择退出内存制造领域,NEC和日立等企业都大幅消减开支,不断关停生产线和减少研发投入。但三星却越亏损越投资,疯狂加码研发技术,不断扩大产能。一年时间,三星电子亏损3亿美元,把股本都亏完了,全靠政府贷款和三星集团其他公司输血。又过了一年,三星电子熬过去了,业内影响力直线上升,但还是比不上某些日苯巨头。又过了一年,全球经济不景气,日苯更是经济泡沫破裂。其他企业相继减产,三星又顶着亏损加大投资,这次用了四年时间,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内存制造商。”
  “明白了吗?”宋维扬笑着对记者说,“坚持并不一定胜利,但不坚持一定会失败。我愿意陪张先生赌一把,现在中芯国际有100亿元资金,这100亿亏完了我来追加投入,亏损额在150亿以内我都能接受。”
  张如京忍不住笑起来,鼓掌道:“宋先生好魄力!”
  众记者突然兴奋起来,连标题他们都想好了——《宋维扬看好芯片制造业,容许中芯国际亏损150亿抢占市场》。
  “宋老板,你有那么多钱吗?”一个家伙起哄道。
  “哈哈哈!”众人大笑。
  这是在玩梗呢,宋维扬到底有多少钱,已经从民间和网络,一直讨论到去年的央视颁奖礼。
  宋维扬也非常配合,笑道:“几十亿我还是亏得起的。”
  2019年有个统计数据,中国的“亿元户”数量已经达到11万户,普及度似乎都快赶上80年代的“万元户”了。但在2001年初,“亿元”身家能够跻身中国富豪榜前300位,几十亿元更是难以想象,直接就进富豪榜前10位了。
  现在宋维扬说自己亏得起几十亿,如果被媒体传出去,那效果就跟“先赚一个亿的小目标”没啥区别。
  前几年,国家电子部实施“909工程”,大力发展半导体行业,总投资也才100亿人民币。华虹承接了这个工程项目,两年时间完成建厂,两年时间实现年利润破5亿,瞬间被国内媒体捧上天。
  但很快就要悲剧,由于全球芯片需求量暴跌,华虹今年会亏损将近14亿元。曾经热捧的国内媒体,在华虹发布年终财报之后,一窝蜂的进行批评指责,甚至说“光靠砸钱做不起芯片”。这搞得就像只有中国企业在亏,国外企业能逆市盈利一样,纯属瞎J8扯淡。
  果不其然,宋维扬亏得起几十亿的豪言,迅速成为全国舆论焦点,把中芯国际1号工厂落成的风头都掩盖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7/56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