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103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38/1156

  张贲干咳一声,问道:“大人,那……沈开他……”
  “拖出去,以散布谣言,企图激发民变之罪名,打入大牢,还有,立刻派人查封沈家的大福粮仓,粮仓内的所有粮食,一律充公。”
  董宣平日子不太发威,可一旦发了威,那绝不是闹着玩的,即便是天子刘秀,也对董宣忌惮三分。
  洛阳令董宣,打折了沈开的两条腿,还把沈开打入大牢,查封了沈家的大福粮仓,这一连串的举动,是真的没给唐涟一丁点面子。
  人们本以为董宣把唐涟得罪个彻底,接下来恐怕要倒大霉了,但令人意外的是,董宣一点事没有,反而是唐涟被罢官了。
  刘秀信任御使,但对御使的要求也异常之严苛。
  唐涟身为御使,可他的亲戚却借着朝廷困难之机,哄抬粮价,即便唐涟本人并没有参与这件事,但刘秀也不可能再容忍唐涟继续担任御使之职。
  唐涟也因为沈开的关系,由御使降为了公车待招,也就是变成了国家的储备干部。
  如果是平民身份,升到公车待招,得到天子召见的几率差不多有百分之二十,而由朝中大臣被降到公车待招,之后能得到天子召见的几率,估计都不到千分之一。
  御使唐涟的仕途,差不多到此也就画上了一个句号。
  处理完唐涟的事,刘秀又再次召见了董宣和张贲,对洛阳县府的表现,他十分满意,还特意赏赐了董宣一百绢帛,赏赐张贲五十绢帛。
  离开皇宫,回头瞧瞧撞在马车上的天子赏赐,张贲整个人都觉得神清气爽,走起路来,有飘飘然之感。
  他乐呵呵地说道:“得罪了御史,自己没事,反而还能把御使扳倒,大人堪称是第一人啊!”
  董宣看了张贲一眼,说道:“我没有那么大的本事,我的本事,皆出自于天子圣明!”
  倘若换个人做皇帝,董宣还真就未必敢这么干,但刘秀做皇帝,他就敢这么干。
  很简单,刘秀为人开明,处事公正,明辨是非。董宣不算是天子近臣,他未必有多受宠,刘秀也没有多喜欢他,但他很清楚一点,只要自己坐得端、行得正,对朝廷尽忠职守,那么,天子就是自己最大的靠山,即便自己的一些做法是会过激一些,天子也绝对会帮自己顶着。
  正是出于对刘秀的这份信任,董宣不管面对什么人,无论对方是公主、还是大臣,他都敢严格执法,无所顾虑。
  可以说董宣之所以能成为记录在青史中的酷吏,那纯粹是被刘秀给养出来的。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政令混乱。
  那些跟着刘秀,靠着造反起家的权贵们,身份转变太大,由社会最底层,一跃成为社会最顶层,包括他们的亲朋好友,难以避免的会变得嚣张跋扈,仗势欺人。
  而刘秀的性子偏柔和,对人对事,又都很护短,他自己也清楚自己的弱点,所以他需要有一批六亲不认的酷吏,帮着自己去严格执法,震慑权贵。
  董宣只是刘秀手底下众多酷吏中的一个代表而已。
第一千一百二十五章
突生变数
  洛阳的粮价迅速降了下来,之后没过多久,河南郡各县的粮价也都开始下降。
  粮价的及时回落,不仅让刘秀长松口气,同时也让李通暗暗松了口气。如果粮价得不到控制,持续上涨,他这位大司空,将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日,刘秀正在办公,张昆双手托着一卷竹简,从外面快速走进大殿,一溜小碎步的来到刘秀近前,将竹简毕恭毕敬地递出,说道:“陛下,幽州传书!”
  刘秀放下手中的笔,将竹简接过来,展开细看。越看,刘秀的脸色越阴沉,看到最后,刘秀忍不住将竹简狠狠摔在地上,怒声说道:“岂有此理!厚颜无耻!”
  竹简中的内容很简单,高句丽兵再次侵犯乐浪郡,并于乐浪郡的提溪一带,掳走数百名之多的汉人百姓。
  刘秀站起身形,在大殿内来回踱步。高句丽王一边说要来洛阳向自己觐见,一边又派兵进犯乐浪郡,简直厚颜无耻至极。
  显然,高句丽王不是来向自己觐见的,而是来和自己谈判的,屡次犯边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他与自己谈判的本钱。
  刘秀突然停下脚步,对张昆说道:“拟旨,宣祭肜入京!”
  祭肜(rong)是祭遵的堂弟,曾做过黄门侍郎和偃师县县令。
  因为在偃师政绩做得很好,于全国县官考核排名第一(没错,汉代时,中国就已经具备一套完整又系统的官员政绩考核制度),升任到襄贲县做县令。
  襄贲是徐州东海郡的大县,紧挨着郡城郯县。
  祭肜到了襄贲之后,做得也非常不错,经常受到刘秀的嘉奖。
  现在由高句丽引发的祸乱,已经让刘秀大为气恼,并下定决心要对其进行惩治,思前想后,他觉得祭肜最为合适。
  不日,祭肜奉旨入京,面见刘秀。
  祭遵字第孙,祭肜则是字次孙。祭遵可算是刘秀最宠爱的大臣之一,也正因为这样,祭遵病故后,刘秀心疼不已,对于祭遵的葬礼,刘秀是全程参加,这可是极为罕见的。
  见到祭肜,刘秀非常高兴,嘘寒问暖,这让祭肜深感受宠若惊。
  寒暄过后,刘秀含笑说道:“次孙在襄贲任职期间,全县无贼,县府清廉,施令得当,深受当地百姓的敬重啊!”
  刘秀是没去襄贲县,但御使有去巡查过,将襄贲那边的情况都如实汇报给了刘秀。
  祭肜闻言,有些惶恐,急忙躬身说道:“百姓们敬重的不是微臣,不是县府,而是陛下,是朝廷!”
  刘秀仰面而笑,祭肜的性格和祭遵很像,重礼数,知分寸,就是太过于谨慎。
  他转头看了眼张昆。后者立刻走上前来,将桌案上的竹简拿起,捧到祭肜近前,说道:“请祭县令过目!”
  祭肜先是看眼刘秀,见刘秀点了头,他这才欠身接过竹简,展开,定睛细看。
  看罢之后,祭肜皱了皱眉头,正色说道:“陛下,高句丽倚仗山高地远,屡次犯边,伤我边民,对此等蛮夷,断不可轻饶。”
  刘秀说道:“我也考虑过,派遣京师军去往玄菟、乐浪平贼,奈何路途遥远,损耗甚巨,目前朝廷之钱粮,实在是消耗不起。故,我打算派一得力之太守,到边郡任职,于边境厉兵秣马,痛击蛮贼!”
  祭肜一听这话,心里禁不住暗自嘀咕,难道,陛下是打算派自己去往幽州?可自己只是县令,而陛下要派的是一位太守,无论怎么排,也排不到自己的头上啊!
  就在祭肜沉思不语的时候,刘秀一笑,问道:“次孙可愿担此重任?”
  祭肜一怔,呆呆地看着刘秀,一时间没回过神来。从县令升任太守,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用现代的话讲,这等于是从市长升到省长。
  不知有多少人做县令,从年轻一直做到老,到死都升不到太守,现在陛下竟然把自己直接提升到太守,这也太不可思议,太出人意料了。
  见祭肜一直在发呆,动也不动,一声不吭,站于一旁的张昆低低地咳了一声。祭肜回神,下意识地看向张昆。后者小声提醒道:“祭县令,陛下在问您话呢!”
  祭肜终于反应过来,他二话不说,当即屈膝跪地,向前叩首,颤声说道:“微臣谢陛下隆恩!”
  刘秀乐了,笑问道:“次孙,你若去了幽州,自信能对付得了高句丽人?”
  祭肜想都没想,震声说道:“请陛下放心!只要有微臣在,绝不会再让高句丽人进犯汉土,抢掠我边民!”
  “次孙有如此之决心?”
  “微臣有!”
  “好!次孙不愧是第孙的兄弟!”刘秀站起身形,两眼放光地看着祭肜,过了一会,他朗声说道:“张昆,宣旨!”
  张昆躬着身形,快步走到御座旁,从桌案上拿起事先写好的圣旨,冲着跪在下面的祭肜大声唱吟。
  刘秀的这份圣旨,也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
  他将祭肜直接提拔为辽东太守,而且他这位辽东太守,有权在辽东、辽西、玄菟、乐浪四郡征召兵马,也有权调到、派遣此四郡的兵马。
  另外,祭肜这个太守,要对付的也不仅仅是高句丽,同时还包括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等异族人。
  听完圣旨之后,祭肜非但没有胆怯,反而激动得热泪盈眶。
  祭家有祭遵这座大山在,对于没有能力的人而言,他自然是一座牢固的靠山,但对于有能力的人来说,祭遵其实是个巨大的障碍。
  祭肜就是属于后者,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要文能文,要武能武,只是一直以来,他都活在祭遵的光环之下,不太受到重视。
  现在他终于得到天子的重用,于官场沉浮多年的祭肜,又哪能不激动?
  在旁人看来,去幽州对付高句丽、匈奴、乌桓、鲜卑等异族,是个非常艰巨又十分凶险的任务,但对于祭肜来说,这并不算什么难事,他也有信心能办好天子交代的差事。
  而且他这个太守,可以调动四郡之兵马,他完全可以在幽州东部,大展拳脚。
  祭肜神情激动地向前叩首,大声说道:“微臣遵旨!微臣谢陛下隆恩!”
  唱吟完圣旨的张昆,走下台阶,走到祭肜近前,将圣旨卷起,放在他的手中,而后退到一旁。
  刘秀走到祭肜近前,伸手将他从地上搀扶起来。
  他看着祭肜,用力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说道:“次孙,此行幽州,你既要尽心竭力,也要多加小心,要光耀祭家,莫让亡兄蒙羞!”
  祭肜鼻子一酸,躬着身子,哽咽道:“陛下之教诲,微臣都记下了。”
  刘秀再次拍拍他的肩头,说道:“不日,高句丽王要来京城觐见,希望在次期间,我能接到次孙从幽州传来的好消息!”
  祭肜吸了吸鼻子,面色一正,说道:“微臣若是不能处理好蛮夷之患,微臣愿提头来见陛下!”
  刘秀重重地点下头,说道:“祭氏一族,皆为汉家忠良,去吧!”
  祭肜撩起袍子,再次屈膝跪地,向刘秀叩首,说道:“陛下,微臣告退!”
  刘秀伸了伸手,说道:“此行路途遥远,让次孙……辛苦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38/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