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104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0/1156

  在处理粮价的问题上,董宣的手段很强硬,姿态也很高,把全城的粮商召集到一起,来个杀鸡儆猴,强行抑制住了粮价。
  但在募捐的问题上,他的风格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姿态放得很低,亲自登门拜访洛阳的大商贾,在言谈当中,也十分的客气。
  董宣第一个拜访的是王府。
  王府的家主名叫王肃,字孔才,在洛阳商贾中,王肃称得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在城区内,王肃有十多间铺子,在郭区,王肃的铺子多达二、三十间。
  王肃起家的时候,刚好是王莽执政时期,都传说王肃和王莽沾亲带故,之所以能在洛阳兴起,皆因有王莽的支持,后来改朝换代,对王肃也没造成太大的影响。
  或许是真的和王莽有那么点关系,刘秀定都洛阳后,王肃一直都很低调,郭区的铺子大多都租了出去,全力经营城区的十几家店铺,但即便如此,也是赚的盆满钵满,家财万贯。
  董宣前来拜访,王肃可不敢怠慢,将董宣敬为上宾,请入大堂,让他坐在主位,不过董宣拒绝了。二人分宾主落座之后,董宣还难得的和王肃寒暄了几句。
  王肃五十开外,混迹商场多年,精明世故,头发丝拔下一根都是空的。寒暄过后,王肃笑问道:“这次董县令大驾光临寒舍,想必是有事吧?”
  董宣摆摆手,笑道:“也没什么事,就是过来看看。王先生最近生意如何?可有遇到困难?”
  王肃连连摆手,说道:“承蒙董县令关照,草民的生意,也算是顺风顺水。”
  “嗯!”董宣点了点头,说道:“王先生说得没错啊,对你王家,县府和朝廷,的确是多有照拂啊。”
  王肃多聪明,一听这话,立刻意识到董宣是话中有话。他满脸堆笑地说道:“是、是、是!对董县令,对当今,草民是感激不尽。”
  董宣笑了笑,说道:“王先生和莽贼,不清不楚,按理说,新帝登基,王家势必要被查抄。”
  听闻这话,王肃暗暗咧嘴,躬着身子,大气都不敢喘。董宣继续说道:“但当今圣明,对于陈年旧案,都不愿再做深追,王先生应感念当今之仁德才是!”
  “是、是、是!草民对陛下,感恩戴德,没齿难忘。”
  “现在朝廷有难,当今遇到了难处,王先生可愿解囊相助?”
  王肃不解地看着董宣,问道:“董县令,这话是何意?”
  董宣轻叹口气,说道:“朝廷西征,并不顺遂,公孙述派蜀军增援隗纯。在正面战场上,即便蜀军和陇军联手,我大汉将士也并不惧怕,且能连战连捷,但……”
  说到这里,他故意停顿住。王肃急忙追问道:“董县令,但什么?”
  董宣一笑,说道:“但我军粮草不足,这使得我军将士在凉州战场上,困难重重啊!”
  稍顿,他说道:“今日在朝堂上,我向当今建议,于洛阳募捐粮食,当今也恩准了。”
  话到这,董宣不再多言。自己的话,王肃自然能听得明白,如果他不明白,那就是在故意装糊涂了。
  王肃当然能明白董宣的意思,难怪董宣突然来拜访自己,原来是要自己募捐的。
  他沉吟片刻,说道:“董县令,朝廷遇到了难处,草民自然是责无旁贷,草民愿捐出五百石粮食……不,八百石粮食!”
第一千一百二十七章
募捐顺利
  八百石已经不是小数目了,按照当时洛阳的粮价来算的话,八百石粮食兑换成钱,差不多在二十万钱左右。但对于董宣来说,八百石还是太少了。
  这次的募捐,他心里的底线是一万五千石,王肃若是只捐八百石,这个底就算是没打好。
  董宣笑了笑,向王肃拱手说道:“首先,我要多谢王先生慷慨解囊。然后,我要说的是,当今和朝廷对王先生都不薄啊,王莽乃篡汉之贼,与当今有深仇大恨,不共戴天,以王先生和王莽的关系,陛下能不追究王先生的从前,这是多大的气度,多大的心胸,这次当今遇到为难之事,王先生只……”
  王肃也不是傻子,自然能听出董宣的话外之音。
  他把心一横,正色说道:“一千两百石!董县令,陛下对草民,恩同再造,草民这次,愿为陛下捐献一千两百石粮食!”
  董宣闻言动容,一脸的感激之情,站起身形,深施一礼,说道:“王先生能如此慷慨,请受在下一拜!”
  “使不得、使不得!”王肃连忙起身,连连摆手,急声说道:“董县令这不是折煞草民吗?”
  董宣正色说道:“这次募捐,既是在为当今解难,亦可让当今分辨忠奸!”
  听闻这话,王肃吸了口气,呆呆地看着董宣。董宣继续说道:“很多人,都口口声声说忠于陛下,忠于汉室,但真到需要用到他的时候,却推三阻四,退缩不前,王先生肯慷慨解囊,做得很好,也可让陛下清清楚楚地看到,王先生对陛下、对朝廷的忠诚,以后,王先生在洛阳,再不用缩手缩脚,可放心大胆的经营自家的店铺。只要王先生行得端、做得正,又有陛下做靠山,还用怕谁呢?”
  他这话说得王肃心潮澎湃,思绪急转,迅速做出了决定,他一字一顿地说道:“草民对陛下之仲忠诚,天地可鉴,董县令,草民愿为陛下捐赠一千五百石粮食!”
  一千五百石粮食,差不多是四十万钱。王肃肯捐出这么多粮食,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拿出了血本。
  董宣很有策略,前面的对话,是软性的威逼,后面的对话,则是实打实的利诱,硬是在王肃身上,压榨出一千五百石粮食。
  他再次向王肃拱手深施一礼,含笑说道:“王先生高瞻远瞩,令人敬佩啊!很多人都只能看到眼前的这点蝇头小利,而王先生却能看得很远,可以看到前方的平坦大道。”
  王肃向董宣拱手,说道:“董县令过奖了!陛下有难处,朝廷有困难,草民甘愿倾囊相赠!”
  董宣拜访王肃,算是开了一个好头,王肃一下子捐出了一千五百石粮食,这么多的粮食,足够养活百十户人家好几年的。
  连日来,董宣逐门逐户的拜访洛阳大商贾,因为王肃底子打的好,各商贾也都听说了此事,所以在捐赠的时候都下了血本。
  只短短几天的时间,董宣已经拉到的募捐,多达上万石粮食。
  商贾们慷慨解囊,朝中的大臣们,也有派出家仆,带上粮食,运送到洛阳县府,进行捐献。
  商贾们不敢得罪朝廷,大臣们更是要向天子表忠心,眼下这个机会,他们又怎能毫无表示呢?
  这天,刘秀找来花非烟,问道:“花费,最近,由董县令主导的募捐情况如何?”
  花非烟一笑,对刘秀说道:“董县令很有能力,也很会办事,据非烟所知,董县令收到的粮食,已有一万两千多石。”
  刘秀放下手中的奏疏,抬起头来,又惊又喜地说道:“哦?这才过了几天,竟然收到了这么多的粮食!”
  说着话,刘秀站起身形,连连点头,感叹道:“少平(董宣字少平)的确是个会做事的人啊!”稍顿,他笑问道:“非烟讲一讲,他是怎么做的?”
  花非烟着重讲了董宣去拜会王肃的事。她说道:“当年,王肃靠王莽的照拂起家,陛下定都洛阳之后,倒也没难为他……”
  刘秀听得认真,边听边点头。他没有难为王肃,主要因为他连王肃是何许人也都不知道。
  王莽在位十五年,在此期间,因王莽而兴起的家族不知有多少,改朝换代之后,这些家族能全部惩治吗?不可能!这么做的话,得天下大乱!
  再者说,很多在王莽那里受益的人,后来又都转投到汉室,成为光复汉室坚定不移的支持者,所以刘秀称帝以来,并没有去翻旧账,查处那些与王莽有关联的人。
  花非烟继续说道:“董县令很巧妙的借用这一点,对王肃威逼利诱,最终,让王肃心甘情愿的捐赠一千五百石粮食!”
  刘秀愣了愣,惊诧道:“一千五百石粮食?王肃捐出这么多,没有倾家荡产吗?”
  花非烟笑了笑,低声说道:“非烟不知王肃能不能算得上洛阳首富,但他至少能排进前三甲。一千五百石粮食对他而言,虽不是个小数目,但还远没到能让他倾家荡产的地步!”
  刘秀哦了一声,喃喃说道:“如此来说,这个王肃的家底,还是真够雄厚的,少平先去找他,这一步走得很巧妙!”
  花非烟说道:“陛下所言极是!也正因为王肃开了个好头,董县令在接下来的募捐中,进展得很顺利,不少商贾都是忍痛割爱,捐出大量的粮食!”
  见刘秀乐呵呵地点头,花非烟又补充道:“大臣们也都有捐粮,其中捐献最多的是大司马。”
  刘秀感叹道:“军中将士,皆为子颜的弟兄,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不会让军中的弟兄们饿肚子。”
  说着话,他向花非烟一挥手,笑道:“非烟,走,陪我去县府看看。”
  董宣做事得力,让刘秀很是兴奋,照眼下的趋势,洛阳县府没准能凑出来两万石粮食。
  如果只洛阳一地就解决了两万石,那么司隶的其它郡县解决十八万石,应该也不是什么难事了。
  这个粮草问题,压在刘秀身上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了,自他称帝以来,粮草不足就是洛阳朝廷所面对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尤其是最近这两年,朝廷持续西征,粮食越发紧张,现在连应急用的储备粮都用上了,可还是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
  这次的募捐,总算是让刘秀看到了一丝曙光,只要能坚持到陇地战事结束,朝廷在粮食问题上,就可以大大的喘口气了。
  刘秀换上便装,带着花非烟、洛幽、龙渊、虚英等人,去往县府。
  现在洛阳县府很是热闹,大门外熙熙攘攘,云集着许许多多的百姓,大大小小的车辆,都快把县府门前宽敞的街道堵塞。
  这些百姓,其中既有大臣家仆、商贾富户的家仆,也有普通百姓,人们来县府的目的一致,就是带着粮食前来捐献的。
  董宣并没有号召普通百姓捐献,但架不住许多百姓自发前来,最后董宣在县府门外设立一个捐献点,有专人负责收粮和记录。
  刘秀等人到时,看到的就是这么一幕火爆的场面。
  花非烟小声感叹道:“陛下和朝廷在百姓当中的威望高,真到了危难之时,百姓们也都愿意站在朝廷这一边,与朝廷同甘苦,共进退啊!”
  “是啊!”刘秀看着眼前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过了片刻,他目光黯淡地说道:“这是因为我没有做好!天下初定,百姓的生活还很艰难,这个时候,还让百姓们捐出这么多的口粮,是我做得不好啊!”
  “陛下……”花非烟紧张地看着刘秀。
  刘秀摆摆手,又摇了摇头,他出身于底层,很清楚底层百姓的生活有多艰辛,正是这样,见到这番景象,他既受感动,也深感自责。
  他话锋一转,问道:“非烟,最近公孙述的细作没有在洛阳闹事?”
  花非烟正色说道:“自打阮修死后,细作们在洛阳都收敛了许多,大多都龟缩起来,不敢露头,不敢做事,可如此一来,再想查到细作的蛛丝马迹,就变得越发困难了。”
  “嗯!”确实是这样!刘秀心有所感地点下头。他正琢磨着,感觉有人在旁拉他的衣角,他转头一瞧,原来是洛幽。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0/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