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10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53/1156

  李通看向刘秀,后者也正目不转睛的看着他,仿佛在说,是啊,你李次元上哪去弄二十万石粮食?这可不是小数目,二十万石啊!
  “陛下!”李通正色说道:“微臣做过前将军!”
  “我知道,我还没老糊涂呢!”刘秀没好气地回了一句。
  李通继续说道:“微臣在做前将军时,曾于南阳屯田数载。”
  刘秀扬起眉毛,诧异地看着李通。李通去南阳屯田,他当然知道,这本来就是他下达的命令。自家的伯姬小妹,还跟着李通在南阳受了好几年的苦呢!
  李通继续说道:“陛下让微臣在南阳屯田,是为了满足南征军的粮草所需,但陛下或许不知,南征大将军既善用兵,也善执政,这些年来,南征军所需之粮草,皆在南郡自己解决,从未用过微臣在南阳的屯粮。这些年,微臣在南阳屯田所收获之粮食,皆囤积了下来,就安置在南阳境内,不多不少,正好二十万石!”
  听闻这话,大殿里传出一阵吸气声,刘秀呆愣好半晌才回过神来,快步走到李通近前,急声问道:“次元,你……你此话当真?”
  李通向前躬身施礼,说道:“君前无戏言,微臣不敢欺君!”
  得到李通肯定的答复,刘秀兴奋得差点一蹦多高,他狠狠一拍巴掌,禁不住仰天长叹道:“高祖庇护,兴我大汉!高祖庇护,兴我汉室啊!”
  刘秀连续感叹了两遍,看向李通,抬手指了指他,说道:“次元,这次你是立功了,立下了大功!”
  这突如其来的二十万石粮食,当真是一场及时雨,此时刘秀的心情,可用‘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来形容。
  他激动地在大殿里来回走动,走了好几个来回,他停下脚步,指着李通,说道:“次元,你亲自去趟南阳,把囤积的二十万石粮食运回洛阳……不不不,不要运回洛阳,直接运到弘农,救济受灾的百姓,我不要看到有一名受灾之百姓被饿死!”
  李通躬身施礼,朗声说道:“微臣遵命!”
  刘秀又道:“冯司农!”
  “微臣在!”司农冯勤跨步出列,拱手施礼。
  刘秀说道:“你将十万石的应急粮,先运送到弘农,以解灾民的燃眉之急!”
  “微臣遵命!”冯勤躬身应道。
  刘秀长吁口气,转头看眼李通,忍不住扑哧一声笑了,现在次元也变得越来越狡猾了,竟然偷偷藏起二十万石粮食,口风还这么紧,事先连半点风声都没透露给自己。
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意外突发
  正所谓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李通既然敢接任大司空之职,自然是有些底气的。
  宋弘不敢动储备粮,那是因为他真的没有任何倚仗,而李通敢动储备粮,心里是有底的。
  李通这个人,做事向来谨慎,而且都谨慎到了极致,这样的人,若是没有倚仗,当初又怎么敢调动二十万石的储备粮?
  真出了事,他的公主夫人,乃至大舅子天子,都护不住他。
  当初驻扎南阳,李通负责屯田,本来南阳屯田是为了支持南征的,但岑彭率领的南征军,在南郡布防的同时,也有屯田,并带领当地的民众,积极开荒。
  南郡的粮产,足够供养南征军,李通在南阳的屯田,一直没用上。屯田所得的粮食用不上,当然是可以卖掉的,不过李通却是高瞻远瞩,把粮食都积攒了下来。
  他心里很清楚,如果没有钱,并不会对朝廷构成致命的威胁,但若是没有粮,那可是要命的。
  如果朝廷真在粮食上遇到了困难,自己囤积下来的粮食,可解燃眉之急。
  事实证明,李通是很有前瞻性的,他的准备没有被浪费,尤其是在他做了大司空之后,这二十万石的屯粮,就是他的杀手锏,压箱底的法宝。现在果然派上用场。
  散朝之后,刘秀特意留下李通,在清凉殿内,刘秀笑看着李通,说道:“次元,你小子现在竟然还和我玩心眼。”
  李通当然明白刘秀为何这么说,但却故意装糊涂,一脸的茫然,不解地问道:“陛下何出此言?”
  “你在南阳偷偷囤积了二十万石粮食!而且事先连半点口风都没透露给我!”刘秀又好气,又好笑。
  李通正色说道:“陛下,其实这二十万石粮食,并不是给朝廷囤积的,而是为南征军囤积的,南征军现在不缺粮,不代表以后也不缺粮,有这二十万石的粮食打底,南征军将士可更有底气!”
  稍顿,他颇感无奈地说道:“但现在朝廷急需用粮,微臣没办法,只能把这些为南征军囤积的粮食拿出来,用于赈灾!”
  刘秀笑了笑,用手指头点点李通,说道:“难怪当初次元的胆子那么大,敢于调动二十万石准备粮,原来次元的底气在南阳!”
  倘若当初宋弘也知道南阳囤积了二十万石粮食,估计也是敢动用储备粮的吧!
  可惜,宋弘和军方的关系一直不太好,李通也不可能上杆子去告诉宋弘,他在南阳囤积了二十万石粮食。
  说来说去,做官不是光凭个人的能力,比能力更重要的还有情商。
  官做得越大,涉及到的方方面面越多,所需要的情商也就越高。宋弘并不具备这一点,他被罢免,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
  刘秀对李通正色说道:“次元,既然南阳囤积了二十万石粮食,能不能从中抽出几万石,送到代郡?”
  李通闻言,面色凝重地摇摇头,说道:“陛下,南阳屯粮二十万石,加上应急粮的十万石,合计三十万石,够不够用于赈灾,还未可知啊,这时候抽调粮食到代郡,恐怕,得不偿失!”
  如果因为抽调走几万石的粮食,而使得赈灾工作做得不到位,那么朝廷是既损耗了大量的粮食,最后还要被百姓们骂,的确是得不偿失。
  李通沉吟片刻,又补充了一句:“陛下,代郡一地之胜负,远没有民心来得重要!”
  刘秀定都洛阳后,还真是风调雨顺,无灾无难,这次弘农受灾,算是东汉朝廷建立以来,第一次应对大范围的天灾。
  天下百姓都在看着朝廷的作为,如果处理不当,对朝廷威信的打击太大。
  认真琢磨李通这番话,刘秀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是啊,与民心相比,代郡一地之胜负,又算得了什么呢!他幽幽问道:“以次元之见,我当让子颜撤军才是……”
  李通向刘秀欠了欠身,说道:“卢芳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损失惨重,即便大司马现在撤军,卢芳军在代郡已无力再做扩张!”
  刘秀轻叹口气,三线作战,朝廷的压力太大,如果朝廷施重税,倒也可以应对,可天下百姓受苦受难这么多年,民不聊生这么多年,他实在不忍心再去向百姓征收重税,让百姓们的日子过得更苦更艰难。
  “撤军吧!”刘秀思前想后,无奈地摇头而笑,说道:“以当前朝廷所面临的困境,只能撤军了!”
  李通认识刘秀这么多年,他是什么样的人,李通又怎能不了解。刘秀并不是个好斗的人,但绝对是要强的人。
  卢芳屡次进犯代郡,刘秀是非常渴望汉军能击溃卢芳军主力,直捣黄龙,彻底消灭卢芳势力的,但朝廷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粮来支持汉军做到这一点。
  其实,看卢芳势力的动向也很有意思。
  卢芳的根基是在并州,但现在,卢芳势力占领的都是并州的北方诸郡,像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雁门郡。
  至于并州的南方诸郡,如上郡、西河郡、太原郡、上党郡,都在洛阳朝廷的控制范围内。
  卢芳势力不向并州南方诸郡发难,却一个劲的向幽州进发,攻打幽州代郡,此举很明显,卢芳是在依仗匈奴人。
  但凡是和匈奴接壤的地方,卢芳才敢派兵攻打,而和匈奴不接壤,哪怕是并州的南方诸郡,卢芳都不敢轻易深入。
  从中能看得出来,卢芳自身的实力并没有很强大,他所倚仗的也不是自己麾下的那些兵马,而是匈奴人。
  吴汉率领的汉军,在代郡大败卢芳军,按理来说,汉军是获胜的一方,但最终被迫撤军的,却是汉军。
  没办法,洛阳朝廷根本拿不出钱来购粮,也拿不出粮食送给吴汉当军粮。
  吴汉再善战,再能打仗,再有一身的本事,在全军断粮的情况下,他也毫无办法,只能遵从刘秀的诏书,率军撤退。
  当初,吴汉是率领五万汉军去的代郡,回来时,是吴汉一个人回来的。
  汉军并没有跟随吴汉返回洛阳,而是被刘秀拆分了。
  刘秀派侯进率一部分汉军,驻守渔阳郡,让王霸率一部分汉军,驻守上谷郡。
  这是防御北方匈奴人的第一道防线。刘秀又命朱祐率一部分汉军,驻扎常山郡,命王常率一部分汉军,驻守涿郡,这是防御匈奴人的第二道防线。
  由于汉军的兵马不多,又被拆分为四部分,分别驻扎在四个郡,军中的粮草所需,就由当地的郡府去想办法解决,反正朝廷是连一粒粮食都拿不出来了。
  刘秀的旨意多少有点无赖,但也不算太强人所难,四郡的郡府使使劲,每个郡还是能养得起数千驻军的。
  另一边,洛阳,李通奉命去南阳调粮,结果他人还没走出河南郡,只走到河南郡的新城,就发生了意外,李通被刺客行刺,身负重伤。
  行刺李通的刺客,就混在县兵当中,新城令在迎接李通的时候,附近的一名县兵突然发难,端起弩机,对李通射出一箭。
  这一箭来得太快太突然,李通纵然做出了闪躲的动作,但也没能完全闪开,脖颈的左侧,被箭头的锋芒划开一条口子。
  并不致命,说起来只是皮外伤而已,但箭头上淬有剧毒,李通中毒,当场便人事不省。
  堂堂的大司空,在新城遇刺,新城令陈方,吓得魂不附体,连忙让人抢救李通。
  箭毒虽然厉害,但毕竟没有直接射入李通的体内,李通的中毒还不算深,可即便如此,李通依旧是昏迷不醒。
  当然,那名混入县兵中的刺客也没跑掉,被当场擒下。
  消息传到洛阳的时候,已是深夜,刘秀正在长秋宫休息。
  听着外面传来的敲门声,刘秀和郭圣通都醒了。郭圣通有些抱怨地说道:“深更半夜的,谁还来打扰陛下休息!”
  刘秀揉了揉额头,坐起身形,嗓音沙哑地说道:“梓童继续歇着,我出去看看!”说着话,刘秀下了床,随手拿起一件大氅,披在身上。
  他走出寝殿,到了外面的大殿,扬头说道:“进来!”
  随着殿门打开,张昆从外面一溜小碎步的走进来,到了刘秀近前,颤声说道:“陛……陛下,刚刚得到的消息,大……大司空在新城遇刺!”
  “什么?”刘秀闻言,难以置信地瞪大眼睛,一把将张昆的衣服抓住,问道:“你再说一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53/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