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17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0/1156

  人们从没想过,自己还能遇到这样的好事,可以白拿粮食,白领钱。
  其实刘秀也只是慷慨他人之慨罢了。
  朝阳城总共有八千多户,每户五斗粮,也就四万石而已,看起来是不少,但仅郑达一家的秘密粮仓里,就有屯粮差不多十万石,若再加上魏充、何文、何普、沈忠四人的屯粮,合计得有二十万石。
  很难想象,在天下大旱之际,他们五人竟然能在朝阳囤积下二十万石之巨的粮食。
  刘秀从这些缴获的粮食中拿出四万石,分给饥肠辘辘的朝阳百姓,并不算伤筋动骨,而且还能赢得人心。
  另外,他们占领朝阳,可不是想在这里过把瘾就撤走,而是想在这里长治久安,那么稳定内部就变得至关重要。
  如果城内的百姓们都吃不饱肚子,朝阳城内的局势又怎能稳定?
  此时刘秀做出的决定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考量。开仓放粮,这是最能拉拢人心又能最快稳定局势的手段。
  把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政策都颁布完,接下来,就是斩首的重头戏了。郑达、魏充、何文、何普、沈忠五人,一个接着一个的被砍了脑袋。
  刚开始行刑的时候,下面的百姓还骂声连天,但渐渐的,现场的百姓越来越少,等最后一人沈忠伏法时,现场几乎没剩下几个百姓了。
  人们都已争先恐后的跑去县衙,去领钱粮了。与钱粮相比,看郑达等五人被斩首的热闹也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行刑完毕,郑达等人的首级被挂在城头上示众,尸体则被草席子一卷,草草掩埋。
  回县衙的路上,刘秀看向身旁乐呵呵地邓禹,问道:“仲华,我做的怎样?”
  邓禹拱手说道:“以后朝阳百姓,定会牢记主公之恩情。”
  刘秀笑了笑,说道:“人们能不能记住我们的恩情,不重要,只要城内安定,我们在朝阳方能长治久安。”
  即便哪天郡军攻打过来,他们有城内数万百姓的支持,抵抗起来也心中有底多了。
  他们正说着话,一名兵头骑马奔跑过来。马武转头一瞧,认为这名兵头,问道:“薛屯长,你不守城门,跑进城内作甚?”
  那名薛姓的屯长到了众人近前,翻身下马,插手施礼,说道:“主公、将军,外面来了好大一群流民,口口声声要见主公!”
  刘秀一怔,流民?马武莫名其妙地问道:“他们有多少人?”
  “得有五、六百人!”
  “这么多!见主公何事?”
  “这……他们没说!”
  “主公,我先去看看!”马武说着话,便要去往城门那边。刘秀沉吟片刻,说道:“子张,我跟你一起去吧!”
  刘秀带着邓禹、马武一行人,去往南城的城门。
  到了城门这里,举目向外一瞧,正如薛姓屯长所言,城门外站了好大一群的流民,看样子,没有六百也得有五百多号。
  马武面沉似水,低声提醒道:“主公,该不会是官兵乔装改扮的吧?小心有诈!”
  他话音刚落,城门外有人大声呼喊道:“刘将军!刘将军还认识小人吗?小人唐群啊!”
  刘秀顺着话音转目看去,只见一名身材消瘦的青年站在人群前,正向自己练练挥手。刘秀还真认识这个叫唐群的青年,当初他来朝阳做佯攻的时候,带了三千多的流民,而唐群正是其中的一员。别看他年纪不大,身材也消瘦,但体格很精壮,有把子力气,人又机灵又能张罗,能说会道,在流民当中,他也做了个小头目。
  看到唐群,刘秀先是一怔,而后催马出了城门,同时不解问道:“你们不是回邓县了吗?怎么又跑回来了?”
第一百八十六章
时机把握
  唐群说道:“刘将军,我们是回来投奔你的!”
  “投奔我?”刘秀不解地看着他。
  唐群正色说道:“我等流民,虽见识浅薄,但也明白刘将军为保我等的性命,甘愿留在朝阳,吸引官兵回撤。刘将军能如此善待我等流民,我等为将军肝脑涂地,在所不辞!”说着话,以唐群为首的数百流民,纷纷屈膝跪地,向前叩首。
  刘秀纵身下马,快步走到唐群近前,托着他的胳膊说道:“快快请起!”说着,他又向其他众人挥手说道:“大家都快起来吧!”
  唐群等人皆跪在地上没有动。
  刘秀意味深长地说道:“你们可知柱天都部在朝廷眼中是反军,随时可能遭受到官兵的围剿?”
  “人人都视我等流民如草芥,只有刘将军,不仅把我们当人看,还为了我们,不惜以命相搏,就凭这一点,我们就跟定刘将军了,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等也心甘情愿!”
  “刘将军,你就收下我们吧!”后面的流民纷纷抬起头来,眼巴巴地看着刘秀。
  唐群正色说道:“如果刘将军不肯收下我等,我等便于此长跪不起!”
  刘秀轻叹口气,沉吟片刻,说道:“凭你们现在这样的状态,可不能上战场打仗,需先接受操练才行!”
  人们正要异口同声地回答没问题,刘秀又继续说道:“操练辛苦,并非人人都能挺得住,到时若有哪位兄弟被淘汰了,可不能再有怨言!”
  唐群等人精神一振,纷纷说道:“刘将军尽管放心,如果我们在操练中不合格,就继续去做流民,绝不会再纠缠将军!”
  刘秀点点头,含笑说道:“好!以后大家都是自家兄弟,都起来吧!”
  唐群等人面露喜色,一个个兴高采烈地从地上站起。
  越是社会底层的人,越是懂得知恩图报,哪怕只给他们一丁点的好处,他们也会感恩戴德,铭记于心。
  何况刘秀当初的确是为了流民的安危,硬着头皮打下朝阳,把自己的身家性命都豁出去了。
  没有谁是傻子,你是虚情假意,还是以诚相待,对方一定能有所感觉。像唐群这数百流民,甘愿把性命托付给刘秀,绝非偶然。
  刘秀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有了这五百多流民的加入,让他手里的兵力一下子增加到近两千人。
  他把操练这些流民的任务交给了马武和铫期。
  己方的骑兵就是马武和铫期一手操练出来的,刘秀对骑兵的战力很满意,这次要给流民找教头,马武和铫期自然是他的首选。
  回到县衙,县衙这里简直像闹市场一样,里里外外都是人,从正门走根本进不去。
  围在外面的人们都是满脸焦急,伸长脖子,翘首以待,而从里面出来的人,个个都是喜笑颜开,眼睫毛都快笑开了花,肩上扛着装满粮食的布袋,怀中也是鼓鼓囊囊的,装着铜钱。
  人们看到刘秀,立刻停止了拥挤,先是拉了拉身上的衣服,然后毕恭毕敬地向他拱手施礼,齐声说道:“刘将军!”
  刘秀在百姓心中的威信,既是靠真本事打出来的,也是靠他施德政得来的。别看刘秀年纪不大,也就二十来岁,但人们都打心眼里尊敬他。
  见到有人向自己施礼,刘秀便一一回礼,过了一会,他感觉自己不能再往前走了,这样走下去,估计等到天黑,自己都走不进县衙的大门。
  他带着邓禹等人,特意转了个大圈,绕到县衙的后门,才算进到县衙内。
  当晚,刘秀于朝阳城头举行了一场葬礼,火化那些阵亡的兄弟们。
  朝阳之战,刘秀这边并非没有死伤,他带来的三百舂陵军精锐,最后活下来的连五十人都不到,两百多随他参战的死囚,最后只剩下可怜的三十来人,四百多兄弟血洒疆场,英勇捐躯,刘秀又怎能不给他们举行葬礼?
  只是这个举行葬礼的时机也很重要。
  如果是前一天晚上举行,恐怕也没什么效果,但今晚举行,可就完全不一样了。
  在葬礼进行中,城内的大多数百姓都自发地走出家门,望着城头上一个接着一个的火堆,人们眼眶不由自主地开始湿红。
  他们心里很清楚,郑达那些恶霸之所以能被铲除,自己现在之所以能不再受到欺凌,能过上吃饱喝足的好日子,都是这些阵亡的舂陵军将士的功劳,没有他们,自己现在恐怕还在受着郑达等人的凌辱呢!
  人们正擦抹眼泪的时候,城头上隐隐传来军兵们的歌声,那是汉军的军歌!
  “批铁甲,挎长刀,与子征战,路漫长。同敌忾,共死生,与子征战,心不怠。踏燕然,逐胡儿,与子征战,歌无畏。”
  百姓们对汉军军歌并不陌生,毕竟新莽朝廷也就存在十来年,大汉的一切都还历历在目。
  此时突然听闻到久违的汉军军歌,许多百姓都是悲从心来,忍不住呜呜地哭出声来。
  新莽朝廷有多昏庸无道,百姓们就有多怀念大汉的时代。
  人们哭着哭着,纷纷抹掉脸上的泪痕,跟着城头上的舂陵军一同唱起汉军军歌。
  军歌嘹亮,既悲壮,更雄壮,人们唱了一遍又一遍,歌声也越来越整齐。
  原本只是舂陵军在唱,到后来,变成了全城合唱。这便是汉文化的底蕴,即便被损毁了十余年,在这片土地上它仍能表现出超强的凝聚力。
  军民一条心,甚至达到军民合一的地步,刘秀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对时机的把握,也再次表现出他极强的政治能力。
  翌日,朝阳城内的有上千之众的青壮涌入县衙,皆是来报名参加舂陵军的。刘秀是来者不拒,照单全找,随着朝阳民众的踊跃投军,刘秀麾下的人马也一下子扩充到了三千之众。
  就在刘秀、邓禹、严光等人在县衙里忙得不可开交,处理各大小政务、军务的时候,臧宫找到刘秀,向他拱手施礼,说道:“将军,君翁是来向你辞行的!”
  刘秀闻言,立刻放下手中的笔和竹简,站起身形,绕过桌案,走到臧宫近前,问道:“君翁可是要回下江?”
  “正是!”
  朱祐走到臧宫近前,锤了他肩膀一拳,说道:“不是说好了吗,以后你就跟着主公,我们一同去征战天下!”
  臧宫苦笑道:“君翁是有意追随将军,但……还是得先回下江,向王将军和成将军辞行。”
  这件事,臧宫先前已经提过了,刘秀不好横加阻拦,不过他也很担心臧宫会一去不回,白白错过一位人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0/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