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1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71/1156

  他沉吟片刻,恍然想起什么,从桌下拿起一只小布包,递给臧宫,说道:“路途遥远,君翁一路多加保重!”
  臧宫接过包裹,打开一看,里面装着几颗金锭子,还有些龙币、龟币、钱币。
  他愣了片刻,急忙把包裹推回去,说道:“无功不受禄,将军,这……这太多了,请将军收回去吧!”
  刘秀笑了,说道:“守城之战,君翁英勇,锐不可当,又怎能说无功呢?”
  “那……那只是报将军的救命之恩……”
  “兄弟之间,又何必非要分得这么清楚?”说着话,刘秀把布包硬是塞入臧宫的怀中。臧宫心头一暖,鼻子发酸,说实话,即便是王常、成丹二人也没有对他这么好过。
  他深吸口气,倒退两步,紧接着,屈膝跪地,向刘秀叩首施大礼,说道:“从今往后,君翁只认将军一位主公,只要君翁还有三寸气在,必誓死追随、效忠主公!”
  说着话,都没等刘秀来搀扶他,他咚咚咚的向刘秀连磕了三个头。而后,他站起身形,大步流星地向外走去。他不敢再继续停留,担心自己再停留下去,就真的舍不得走了。
  臧宫把他手下的二十多名绿林军弟兄都留给了刘秀,他相信以刘秀的为人,也一定会照顾好这些弟兄。他独自一人离开的朝阳,一路南行,直奔下江而去。
  两日后,刘秀受到大哥刘縯传来的书信,书信中,刘縯对刘秀能打下朝阳城大加赞赏,而后又向他讲述了刘稷和李牧那两边的战况。
  李牧在湖阳的行动很成功,死死牵制住了湖阳县兵,算是圆满完成了任务。
  不过刘稷在新野陷入僵局,对新野城久攻不下,要命的是,原本驻扎于鲁阳的郡军已开始回撤,正在向郡城方向进发,估计到了郡城,郡军暂做休整后,便要出兵南下,援助新野了。
  倘若真是如此的话,刘稷一部的处境便十分危险。
  看罢大哥的书信,刘秀立刻写了回书,向刘縯请示,自己是出兵援助刘稷,还是出兵攻打山都县。
  就刘秀的本意而言,他更愿意去进攻山都县,毕竟山都县兵已经被歼灭,只要出兵过去,就是手到擒来。
  不过就目前的局势来看,刘稷那边更关键,出兵援助刘稷,打下新野,可以让己方在对阵即将到来的郡军时,占据不小的主动。
  起码是进可攻,退可守。与山都县相比,就连湖阳的战略价值都比它重要得多。
  这回事隔五天,刘秀才收到刘縯的回信,信中的内容只有寥寥几个字:阿秀可自行决断。
第一百八十七章
出兵湖阳
  当晚,刘秀召集邓禹等人,开了个会。
  他将大哥的回信给众人传阅,等一圈人都看完,刘秀含笑问道:“这么大的事情,大哥竟然让我自行决断,你们认为是何意?”
  众人正在沉思的时候,九儿开口说道:“主公,现在蔡阳方面,很多人都对主公不满。”
  刘秀不解地看向九儿,好奇地问道:“为何会对我不满?”
  九儿皱着眉头小声说道:“现有些人在传,主公有在朝阳自立门户、另辟山头之意!”
  刘秀闻言,一拍桌案,沉声说道:“岂有此理!”
  邓禹眼珠转了转,说道:“有人会这么传,也可以理解,我们在朝阳,实力扩充得太快,刚来的时候,只有三百人,一场攻防战打完,三百弟兄剩不到五十人,但我们的兵马却增加到了一千多人,在之后的几天,我们又由一千多人变成现在的三千多人,如此迅猛的扩张速度,也难怪在蔡阳方面惹人非议。”
  严光接话道:“而且我们的兵力明明已经这么多了,却既不向蔡阳要粮,也不向蔡阳要钱要物资,同样的,我们缴获的钱粮、物资也没有运回到蔡阳,所以,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自然会添油加醋的诽谤主公。”
  刘秀叹了口气,说道:“不向蔡阳要钱粮、要物资,我并非是要和大哥划清界限,而是不想给大哥再制造麻烦和压力。”
  蔡阳方面的粮食和物资也是捉襟见肘。他继续道:“未把在朝阳缴获的钱粮和物资运回蔡阳,是我方自身的需求太大,朝阳的钱粮、物资只勉强可以自给自足。”
  邓禹耸耸肩,说道:“别有用心的人,不会考虑到这些方面,即便考虑到了,他们也不会说出去,他们只会变本加厉的散播对主公不利的谣言。”
  严光点点头,说道:“恐怕也正因为这样,大将军才传来这么一封回信,要主公自行决断。大将军不是在生主公的气,而是在生那些散播谣言之人的气。”
  马武拍案而起,大声质问道:“究竟是何人在和主公过不去,背地里散播这样的谣言,扰乱军心,其心可诛!”
  邓禹向马武摆摆手,示意他坐下来,别冲动。他解释道:“我方内部的情况比较复杂,不能动不动就喊打喊杀的。”
  柱天都部的高层,除了刘縯、刘秀两兄弟外,还有刘嘉、刘稷、刘涌、刘恭、刘谨等等一大群的刘氏宗亲。
  虽说他们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但之间还是存有杂七杂八的矛盾和问题。在对待宗亲的问题上,牵一发而动全身,还真不能靠喊打喊杀来解决。
  严光揉着下巴,幽幽说道:“原本,我以为我们可以先取山都县,然后再调转回头,取新野,现在看来,这样做不妥。”
  刘秀问道:“子陵的意思是,先取新野?”
  严光反问道:“主公取新野有几成把握?”
  别看他们现在有三千多人的兵力,但其中的一千多是骑兵,在攻城战中,起不到多大的作用,另外的两千人,基本全是新兵,既无作战经验,操练的程度也不够,拉着他们去打最难打的攻城战,等于是让他们去白白送死。
  何况以刘稷那样的悍将都打不下新野,就算他们过去,恐怕也于事无补。刘秀琢磨了一番,问道:“子陵,依你之见呢?”
  严光说道:“我们未必能打得下新野,但我相信,我们一定能打得下湖阳。帮着李轶打下湖阳,蔡阳方面对主公的流言蜚语,也就不攻自破了。”
  刘秀沉吟片刻,转头看向邓禹,问道:“仲华,你的意思呢?”
  邓禹点点头,说道:“子陵言之有理,我军可先取湖阳!”稍顿,他正色道:“取湖阳,不仅仅是为了打破那些对主公不利的谣言,更关键的是一点是,湖阳与朝阳遥相呼应,两地皆被我军所占,便可对新野呈夹击之势,湖阳一丢,新野县兵必然军心大乱,于我军下一步的进取新野将十分有利。”
  他的这番话,深得刘秀的心思。刘秀不在乎谣言不谣言的,他和大哥的感情,也不会因为那几句谣言而受损,邓禹有一点说得很对,朝阳和湖阳,可以对新野形成包夹之势,朝阳、湖阳全丢,对新野守军心理上的打击极大。就目前的战略价值而言,湖阳要远远胜过偏远的山都县。
  刘秀环视在场众人,斩钉截铁地说道:“我意已决,先取湖阳!”
  随着刘秀的拍板钉钉,刘秀一部终于有了新的作战意向,就是进军湖阳。
  虽说要去进攻湖阳,但朝阳这里也不能丢掉不管,必须得有人留下来镇守。
  刘秀思前想后,决定留下严光和赵英,在朝阳的政务上,严光可以处理,军务上,赵英可以处理,这么一文一武两个人留守朝阳,刘秀也更放心些。
  至于兵力,刘秀经过深思熟虑,留下一千新兵。这一千新兵,既可以用来守城,平日里,赵英也可以对他们进行操练,增强己方的战力。
  大军要出征,得做好前期的准备,比如粮食和物资的筹备和运送等工作。另外,刘秀打算在出征前,先给麾下的兄弟们配发统一的军装。
  朝阳县有不少县兵备用的军装,不过都是土黄色的,刘秀已令人拿去染色,统统染成汉军传统的赤红色。这些事情,刘秀安排朱祐去督办。
  事隔两天,完成染色的军装终于配发下来,刘秀率领大军,开出朝阳,一路向东,直扑湖阳。
  以刘秀为首的两千多舂陵军,其中有将近一半是马队骑兵,另一半是步兵。与以往出征不同的是,这次舂陵军随军携带了不少的攻城器械,如云梯、撞锤之类。
  像抛石机、冲车、塔楼、木驴车这些大型又先进的攻城器械,朝阳也没有,临时建造的话,刘秀也没有那么充裕的时间。
  朝阳、湖阳,一西一东,新野位于两者之间的北部,三地呈现三角形。
  刘秀一部行军两天,进入湖阳地界。因为携带了攻城武器的关系,行军的速度比平时要慢一些。
  他们刚进入湖阳地界不久,便碰上了李轶派来的信使。
  如果不是刘秀一部都打着柱天都部的旗帜,信使都不敢相信眼前这支雄壮的大军是己方的军队。
  目前舂陵军的其它部众还都穿着杂七杂八的衣服,而刘秀一部已经穿上了统一的汉军军装,而且人们的甲胄也齐全。
  骑兵的军装外是清一色的银盔银甲,步兵的外面套着铁盔皮甲。
  冷眼看去,这根本不像是一支造反军,更像是一支来自于朝廷的正规官兵。
  等信使见到刘秀之后,立刻屈膝跪地,插手施礼,说道:“属下黄元,参见刘将军!”
  “是季文派你来的?”
  “正是!刘将军,这是校尉大人的书信!”说着话,黄元把腰间缠着的布囊打开,从里面抽出竹简,递给刘秀。九儿上前,接过竹简,递交给刘秀。
  现在九儿一身的青衣,男装打扮,打眼一瞧,活像个小书童。
  刘秀接过竹简,展开,里面的内容的确是李轶亲笔所写。
  书信的开头,李轶对刘秀一部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后面大部分的内容,是他对湖阳战况的讲述。
  讲了他如何率领两千流民牵制湖阳县兵,如何与对方勾心斗角的打心理战等等,反正总结起来一句话,李轶一部在湖阳能牵制住湖阳县兵这么久,未让湖阳县兵北上去增援新野,都是他李轶一人之功。
  这份书信,刘秀只看了个开头,看了个结尾,中间的内容基本都忽略了。看罢后,他将竹简卷起,递给九儿,让她收起。他看向黄元,问道:“黄先生。”
  黄元连忙躬身施礼。
  “目前湖阳城内有多少县兵?”
  黄元正色说道:“回禀刘将军,根据我部多方探查,湖阳县兵不下两千人!”
  “都在城内?”
  “是!”
  “期间可有出城求战?”
  “这……自从我部进入湖阳,湖阳县兵一直都是龟缩在城内,闭门不出。”所以,李轶说的那些什么与县兵打心理战,都是扯淡,湖阳县兵压根就未敢踏出城池一步。
  刘秀揉着下巴,陷入沉思。在这么长的时间里,湖阳县兵就只是眼睁睁看着李轶一部驻扎在湖阳城外,连试探性的进攻都未曾做过,湖阳县兵的胆子可是够小的。
  他问道:“黄先生,你可知湖阳的县令和县尉是什么样的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71/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