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2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8/1156

  除了这件事之外,王常对刘縯的整体印象还是挺好的。
  在王常打量刘縯的同时,刘縯也在打量着王常。
  王常的样貌很平常,不至于到难看,但也绝对不好看。
  他的眉梢和眼角,都是往上挑,典型的立眉、立眼,而嘴角则是向下弯。
  即便他在笑,都很人一种横眉立目的压迫感。总而言之,他长的就是一张严肃脸,不怒而威。
  王常也的确算不上善类,在鄠县老家的时候,他弟弟被人所伤,王常知晓后,直接把对方给宰了,然后逃离家乡跑路,也正是在跑路的过程中,他加入了绿林军。
  从中也能看得出来,汉时的民风还是非常彪悍的,即便是普通平民,也是动不动就杀完人跑路。像刘氏宗亲这种有一定根基的,一言不合就和官吏干上了。
  刘縯和王常二人客套寒暄了一番,而后走进下江军的营地。
  以前刘縯去过新市军和平林军的营地,对两军的治军印象很一般,但这次进入下江军营地,感觉明显与平林军和新市军不同。
  首先,营地中的营帐扎得十分规范,一排排,一列列,整整齐齐,比邻有序。
  而且东西南北四营,分得清清楚楚,即便是在营地当中,也时不时能遇到由拒马、土墙等组成的障碍物,这是预防敌军偷营用的。
  其次,军营里几乎看不到闲散的兵卒,更看不到嬉戏打闹的兵卒。
  偌大的军营内,大大小小的校军场,都有兵卒在操练,偶尔也能看到有大队的兵卒在绕着营地进行负重跑圈。
  与新市军、平林军相比,下江军更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精悍善战的正规军,且下江军的条件要明显优于新市、平林二军。
  从这一点也能看得出来,王常非常有远见,他没有和新市军、平林军混在一起,而是到南郡谋求发展,算是非常正确的选择。
  以前,刘縯对王常这个人没什么了解,只是听刘秀说王常的人品和德行都要强于王匡、陈牧等人。
  现在他亲眼看到王常治理下的下江军,对王常这个人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王常是不是善于领兵打仗,他暂时还判断不出来,但王常绝对是一位善于治军的将领。
  进入中军帐,王常主动邀请刘縯上座,不过刘縯也有自知之明,连忙拒绝了,两人又客套了一会,方分宾主落座。
  刘縯问道:“听说王将军一直在南郡,不知这次为何突然进到南阳?”
  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章陵和南乡,这便大名鼎鼎是荆襄九郡。
  以王常、成丹为首的下江军,一直都没在南阳发展,而是游走于南郡一带。
  下江军在南郡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也曾引起朝廷的高度重视。
  王莽就曾派遣严尤、陈茂两员大将,率领京师军进入南郡,大破下江军。这一场大败仗,让王常和成丹都险些丢了性命。
  后来王常、成丹逃到蒌溪,收拢残部,重整旗鼓,又连续打了好几个大胜仗。
  下江军的连胜,惊动了荆州牧,荆州牧亲自率领府军到唐乡,与下江军决一死战,结果荆州牧被下江军杀得大败。
  没和柱天军结盟之前,平林军和新市军在南阳遇到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郡军,结果还被郡军打得一败涂地,仓皇而逃。
  可是下江军在南郡,对阵的京师军,州府的府军。
  除了在严尤和陈茂这两位名将手中吃了败仗外,下江军就再没败过,连荆州府的府军都被他们击破了。
  也正是因为大败荆州府军,下江军才得意洞穿南郡,顺利进入南阳。
  就战力而言,下江军绝对不逊于柱天军,更要远在新市军和平林军之上。
  王常对于下江军在南郡的战绩,只是一笔带过,并未多言,他重点说的是己方为何要进入南阳。
  南阳为荆襄九郡的第一大郡,产量重地、税收重地、物产重地,绿林军若想长久的生存下去,并有所作为,就必须得拥有南阳这么一个物产丰富的根据地。
  这也是下江军在南郡打了一圈后的深刻体验。
  这次王常领兵进入南阳,就是要和新市军、平林军、柱天军合兵一处,要在南阳大展拳脚,有所作为。
  听完王常的意愿后,刘縯暗暗点头,难怪小弟对王常这个人赞赏有加,王常的眼光可是王匡、陈牧那些人远远比不上的。
  他正色说道:“王将军深谋远虑,伯升佩服!有王将军这般的贤将,乃绿林军之幸,更是我方之幸!”
  难得刘縯能如此夸奖一人,连王常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他仰面而笑,连连摆手,说道:“大将军谬赞了,在下愧不敢当!”
  刘縯说道:“现有十万京师军在南阳,业已逼近我方所控制的棘阳,虎视眈眈,蓄势待发,王匡将军、陈牧将军怯战,率新市、平林二军已撤到棘阳南部,不知王将军对此事是如何看的?”
  王常脸上挂着淡笑,沉吟片刻,反问道:“大将军又是怎么看的呢?”
  刘縯暗暗皱眉,说道:“棘阳丢失,淯阳也势必不保,接下来,局面将会全面失控,我方所控制的城县,将会一个接着一个的沦陷。退让,并不能让我们更长久的生存下去,只会将大好的局势拱手相让,加速我们自身的灭亡!”
  王常脸上的表情没什么变化,依旧是乐呵呵的,但心中却大赞了一声说得好!
  他满露愁容地说道:“只是十万莽军,兵抵棘阳,来势汹汹,而我军不足五万,死守棘阳,一旦被困,有全军覆没之危啊!”
  刘縯转头,看向刘嘉,后者会意,取出一张地图,平铺在王常面前的桌案上。刘縯起身,直接在王常的对面坐了下来,手指着地图,说道:“这是莽军的布局……”
  这次,刘縯和王常是早上见的面,两人一直在营帐中聊到晌午,而后,刘縯连午饭都没吃,便带上刘稷和刘嘉急匆匆地赶回棘阳。
  不过,在刘縯临走之前,王常郑重做出承诺,他会率领下江军,前往棘阳,与柱天军联手,共抗莽军。
  王常决定率军参加棘阳之战,这让成丹和张卬又是吃惊,又是不解,也不知道刘縯给王常到底灌了什么迷糊药。
  两人找到王常,询问他为何要和柱天军一起死守棘阳。
  己方才五千来人,柱天军也就五六千人,合到一起,一万出头,加上平林、新市二军的三万来人,总共还不到五万人,如何能是十万莽军的对手?
  再者说,这么多人若死守棘阳,城中的粮草,又能够他们吃几天的?这不是自取灭亡吗?
第二百七十四章
合力抗莽
  王常意味深长地说道:“我觉得刘縯说得没错,现在的局势,寸土不能让,一旦让出棘阳,气势泄了,接下来新野、蔡阳等等,也都会相继不保,我们在南阳,将再无立足之地!”
  成丹沉默片刻,问道:“王将军,倘若我军去棘阳参战,谁为主,谁为辅?”
  王常正色说道:“柱天军为主,我军为辅!”
  成丹眉头拧成个各大。
  张卬说道:“王将军,我军人多,怎能为辅?柱天军人少,又怎能为主?此事传出去,岂不让人笑掉大牙?”
  成丹附和道:“大丈夫,既起事,理应各自为主,又岂可受制于人?”
  王常看了张卬一眼,又瞧瞧成丹,幽幽说道:“当年,成帝、哀帝无嗣,导致王莽篡权,夺得江山,可王莽登基之后,倒行逆施,政令残酷,百姓已容忍多年,再无法忍受。现,人心思汉,皆盼汉室回归。凡成大事者,必当上合天意,下顺人心,一味用强,乃匹夫之勇,实难长久,纵然是秦皇、项羽,失心于民,不也是自取灭亡?汉室后裔刘氏,于舂陵起兵,民心所向,所到之处,民众归顺,这正是上合天意,下顺人心,且刘縯深谋远略,具王公之才,我等与之合谋,必能大获成功,也必能得到上苍之庇佑!”
  成丹和张卬对视一眼,虽说心中还是不服,但也讲不出反驳王常的话。两人琢磨了许久,说道:“就依将军之见吧!”
  刘縯这次来宜秋聚,与王常密谋,成功打动了王常,翌日天亮,以王常为首的下江军,开始起营拔寨,向棘阳激发。
  下江军北上棘阳,这让还在游走于棘阳县南境的新市军、平林军都很尴尬,王匡和陈牧派人去询问王常,为何要率军北上。
  王常给他二人的回复,和他对成丹、张卬讲的那番话差不多。
  己方若想成就大业,就必须得依附于汉室,也只有扛起‘刘汉’这面大旗,才是顺应天道、顺应民心之举,才能继续发展壮大,甚至是一举夺得天下。
  王常根本没给王匡、陈牧讨价还价的机会,他已经率军去棘阳了,王匡和陈牧无奈,只能带着新市军和平林军,重返棘阳。
  如此一来,小小的棘阳城内,云集了柱天、绿林二军的全部兵力,将士们多达四万余众。
  驻扎于两水之间的甄阜、梁丘赐一部,本还打算试探性的去攻一攻棘阳,探一探柱天军的虚实。
  结果现在也不用去试了,有四万多兵力驻守的棘阳,派小股兵力去攻,那等于是让将士们去撞墙。
  甄阜和梁丘赐一部不敢轻举妄动,反到是柱天军和绿林军这边要主动出击了。
  这日,两军的将领们齐聚一堂,商讨对莽军作战的战术。
  刘縯早已令人在营帐的中央布置好沙盘。他站在沙盘前,手指着沙盘内,说道:“现莽军已分成两部分,甄阜一部为主力,兵力约八万左右,梁丘赐一部为辅军,兵力在两万左右,两部分莽军,皆驻扎于黄淳水和沘水之间。”
  “另,莽军的粮草物资,皆囤积于蓝乡,且莽军已经拆断黄淳水上的桥梁。我以为,我军可分出一小股的兵力,趁夜偷袭蓝乡,捣毁莽军的粮草物资重地,如此一来,必会让莽军军心大乱,士气大跌!之后,我军可主动出击,兵分两路,一路直取甄阜,一路直取梁丘赐!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定能大获全胜!”
  此时他讲的这个战术,就是当初刘秀提出的战术,先袭蓝乡,以乱敌军心,再趁乱猛击敌营,必可取胜!
  围站在沙盘四周的将领们低头看着沙盘,听着刘縯的分析,皆是眉头紧锁。偷袭蓝乡,这个战术也是挺冒险的!
  虽然莽军把黄淳水上的桥梁都拆了,但莽军也可以绕过黄淳水,驰援蓝乡,另外也可以坐船渡水,去支援蓝乡,总之,想要支援蓝乡,手段有很多。
  陈牧率先说道:“倘若莽军发现蓝乡遭袭,乘船渡水或绕路支援,又当如何?”
  没等刘縯说话,刘秀接话道:“无论是坐船还是绕路,这都会大大拖慢莽军的支援速度,这便为我方的偷袭争取到了时间和战机!”
  陈牧不以为然地说道:“说得轻松,亦只是纸上谈兵罢了!这么危险的任务,又有谁愿意去执行?”
  说着话,他看了看自己的两旁。绿林军众将见他的目光扫向自己,纷纷低垂下头。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8/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