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4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14/1156

  贾复正色说道:“末将率五百奔命,足以制敌!”
  刘秀点了点头,叮嘱道:“君然多加小心!”
  自从上次和奔命军有过一次配合后,贾复便对奔命军喜爱有加,战后,他有向刘秀请命,希望自己能担任奔命军的主将。
  刘秀没有多做犹豫,当场便批准了贾复的申请,将自己麾下的奔命郎全部交给贾复统率。
  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贾复在奔命郎中竖立起极高的威信,众奔命郎对贾复无不是心服口服,也愿意听从他的领导和指挥。
  贾复下马,提着画杆方天戟,带着数百名奔命,从己方的阵营里走出来,于阵营前站成长长的一排。
  看到敌军方阵中突然跑出来数百号人,正向刘秀方阵冲锋的骑兵们先是吓了一跳。
  可定睛细看,这些刘秀军兵卒,手中既无弓弩,也无盾牌,就那么直挺挺地站在方阵的前面,一个个都如同木桩子似的。
  见状,众骑兵无不在心中嗤笑,这些人难道是疯了不成?以为靠着自己的血肉之躯,组成一堵人墙,便能抵挡住己方骑兵的冲击?简直是出来送死的!
  两支骑兵,逐渐合二唯一,变成了一支大型的骑兵队伍,人们一个个趴伏在马背上,尽量降低自身受到攻击的面积。
  轰隆隆——
  足有两千骑兵的冲阵,声势不容小觑,随着骑兵的距离越来越近,人们能清楚感觉到脚下地面的震颤也越来越强烈。
  站在最前面的贾复,面对着迎面黑压压而来的骑兵,面无惧色,反而两只眼睛都在放光。
  当跑在最前面的一名骑兵快要到他近前的时候,贾复突然断喝一声:“杀——”
  他喊喝的同时,将戳在地上的画杆方天戟提起,双手持戟,向前狠狠刺出。这一戟,正中战马的前胸。耳轮中就听扑的一声,大半的戟尖都没入战马的胸膛。
  战马冲锋时的力道之大,何止百斤?可恐怕的是,贾复用画杆方天戟,竟然硬生生地顶住了战马的惯性,双脚磴踏住地面,没往后退一步。
  马背上的那名骑兵,受惯性使然,嗷的怪叫一声,从马背上直接向前飞了出去。
  随着贾复与一名骑兵率先交上手,其余的骑兵也都接踵而至,冲杀到近前。
  原本像木桩子似的,直挺挺站立在己方阵营前的奔命郎,在战马冲到自己近前的瞬间,一同蹲了下去。
  在他们下蹲的同时,将背后背着的长剑拔出。
  他们所用的长剑,皆为特制,剑身笔直,又细又长,散发出幽幽的蓝光,只是看,便让人觉得锋利异常。此剑有名,斩马剑。
  斩马剑便是斩马刀的前身。在与北方匈奴长年的征战中,汉人研制出来的一种专门克制骑兵的神器,就是这种斩马剑。
  当时斩马剑铸造之精湛,即便到了现代,相隔接近两千年,从汉墓当中挖掘出的斩马剑都不带锈迹。
  别看斩马剑细长,但剑锋之锋利,斩断马腿,就如同切菜一般。
  一长排的奔命郎,全部蹲下身形,并顺势抽出斩马剑,而后蹲地挥刀,一时间,就听咔咔咔的脆响声响成了一片。
  被斩断马腿的战马,嘶吼着向前扑倒,骑在马背上的骑兵,尖叫着向前飞扑出去。
  放眼望去,两军阵前突然出现了一长排的‘飞人’。这些飞人,落到地上,嘭嘭作响,然后贴着地面向前翻滚,刚好轱辘到方阵前排兵卒的脚前。
  人们都无需战斗,只要提起手中的长矛,向下一刺,便可结果一名敌骑兵的性命。
  奔命军面对着王郎骑兵,根本不站直身形,要么猫着腰,要么蹲在地上,不停游走,不停的挥砍着手中的斩马剑,将一匹匹奔驰过来的战马斩翻在地。
  这说起来轻松,看奔命军做起来也确实挺轻松的,可实际上,远没有说起来或者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骑兵冲阵的情况下,自己要如何躲避骑兵的攻击,要如何闪躲战马的踩踏,要如何斩断马腿又不被战马的惯性撞击到,这都需要反复的实战磨练。
  奔命军之所以骁勇善战,奔命郎之所以能让匈奴人闻风丧胆,随便挑出一位,那都是经过千锤百炼,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
  幽州突击骑兵,简称幽州突骑,天下闻名,可是幽州奔命,比幽州突骑还要恐怖得多。冀州人未必会了解这一点,对此最深有体会的,当属匈奴人。
  身在本放阵营里的李育和张参,说实话他俩都没太看清楚刘秀军是怎么和己方骑兵交的战,只是一眨眼的工夫而已,己方派出去的两千骑兵,竟然全没了。
  再看刘秀军阵营的前面,战马的尸体叠着人的尸体,人的尸体夹杂着战马的尸体,叠叠罗罗,一层铺着一层。
  此情此景,不仅让李育和张参看傻了眼,两人麾下的二十万王郎军也全都看傻了眼。
  那可是两千骑兵啊!两千骑兵,对阵两万左右的步兵,的确不太好打,但也不至于这么快就全军覆没了!
  贾复率领奔命军,对阵王郎骑兵,大获全胜,这让还没有全面交战的双方心理,出现了巨大的落差。
  刘秀军这边,士气大振,将士们群情激动,热血沸腾,整个身子都像是要燃烧起来。人们边继续往前推进,边齐声呐喊:“杀!杀!杀!”
  反观人多势众的王郎军,士气一下子被打压了下去,将士们再往前推进的时候,看的都不是正面而来的敌军,而是心惊胆寒地斜看着刘秀所在的方阵,生怕这块小方阵会突然向自己这边杀来。
第四百五十七章
失信于人
  狭路相逢勇者胜。正面交锋,打的就是一个士气,拼的就是一个心气。在正式交锋之前,王郎军的士气便已被打压了下去。
  邓禹统帅的五万兵马,对上的是以李育为首的十万王郎军,吴汉统帅的五万兵马,对上的是以张参为首的十万王郎军。
  很快,双方的战阵便接触到了一起。大规模的军团作战,就如同一台巨大的绞肉机,粉碎着战场上所能看到的一切。
  前排的盾兵缩在盾牌的后面,死命的向前挤压,后排的长矛兵和弩手,不断的向前刺出长矛,射出弩箭。
  双方的兵卒,已经不是接二连三的倒下,而是成排成排的扑倒在血泊中,然后又被敌方或者己方的将士们踩踏成肉泥。
  吴汉不是莽夫,刘秀肯让他统帅五万大军,自然也是有道理的。
  观望前方激战正酣的战局,吴汉快速对己方阵型做着调整,他下达的将令,如同走马灯似的,一道道的传达下去。
  随着两军战斗的持续,吴汉军这边的中央部分,逐渐呈现出不敌之势,原本方形的战阵,也渐渐变成了凹型。
  对面的王郎军将士以为吴汉军这边已经开始支撑不住,士气顿时提升起来,人们卯足了劲的往前推进。
  战场上的局势迅速发生着改变。吴汉军阵营,变成了凹字形,而对面的张参军阵营,变成了凸字形。
  就在张参军的前军将士们不断向前挤压推进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注意到,自己已经踏入吴汉军的包围圈里。
  感觉钻入己方口袋阵里的敌军数量已经足够多了,再多的话,有可能撑破自己的肚子,吴汉当机立断,侧头喝道:“速发旗语!”
  随着他一声令下,旁边手持帅旗的众兵卒们,开始合力摇晃帅旗。
  吴汉这边的旗语,立刻传达给了全军将士。看到己方帅旗有规律的摆动,各部的将官纷纷率领着本部兵卒,对王郎军展开了合力反攻。
  钻入吴汉军口袋里的王郎军,起码有两万之众,原本顺风顺水的推进,突然之间遭受到巨大的阻力,与此同时,自己的四面八方全都是吴汉军的喊杀之声。
  张参部的前军主将是孙礼,他也在吴汉军的口袋阵里,意识到不好,他急忙向左右喝道:“赶快传令,全军后撤!”
  来不及了!就在他下达将令的同时,耿弇率领四千骑兵,突然从吴汉军本阵杀出,在战场上画出一道弧线,直奔张参军的侧翼插了进去。
  张参军毫无防备,被突然杀到的骑兵打了个措手不及。许多兵卒还没看清楚怎么回事呢,要么被骑兵的铁铩刺翻在地,要么被奔驰而来的战马直接撞飞。
  这四千幽州突骑,杀入张参军的阵营里,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锐不可当,一举将张参军的阵营懒腰切割成了两部分。
  被切割出去的那部分,正是陷入吴汉军口袋阵里的两万前军将士。
  孙礼下令,全军后撤,可是被骑兵切断的退路,让前军将士们根本撤离不出去。
  战场上的战局,当真是瞬息万变,刚才看,张参军还占有巨大的优势,把吴汉军逼压得节节退败。
  可是转瞬之间,张参军便被切割成了两部分,两万之众的前军,被五万的吴汉军团团包围,另外八万之众的张参军,则被耿弇统帅的四千骑兵冲击得连连后退。
  眼瞅着前军与本阵被切割开,而且前军还被敌军包围,张参大急,喝令全军将士,无论如何也要把前军解救出来。
  古代战争和现代战争不一样,最精锐、最善战的将士,通常都会布置在前军。
  虽说前军的伤亡率最高,但同样的,前军也是双方胜负的关键。前军胜,全军胜;前军败,也基本预示着全军要败。军中的将士们,无不以能被安排进前军为荣。
  可以说两军交战,双方的前军将士,就是自己手中最锋利的武器。
  现在以孙礼为首的两万前军将士被五万敌军团团包围,对于张参而言,这等于是把他缴械了,他怎能不急?
  在张参不断的催促下,八万张参军重整旗鼓,对耿弇统帅的四千骑兵展开反击。
  骑兵冲阵,无与伦比,骑枪之下,众生平等,但骑兵可不是用来打阵地战的。随着八万之众的张参军凶狠的反扑上来,四千骑兵也开始呈现出不支。
  四千幽州突骑,被八万张参军的推进逼得连连后退,眼看着张参军主力要接触到吴汉军的包围圈,这时候,对于吴汉军来说,已是非常之危急。
  再这么继续下去,他们非但围歼不了敌人的前军,反而自身还要被敌军内外夹击,全军覆没。
  现在,便显示出了刘秀高超的布阵才能和临阵指挥才能。他把本方的将士们,布成三块方阵,看似莫名其妙,实则此阵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两个字,灵活。
  看出吴汉军的意图,也看到张参军的疯狂反扑,刘秀立刻下令,本阵向吴汉军靠拢,迎击张参军主力,助吴汉军歼灭张参部的前军。
  这突如其来的变阵,再次让打张参军一个措手不及。正向前反扑,不断向吴汉军逼近的张参军主力,被迅速移动过来的刘秀军给死死顶住了。
  张参并不知道顶住己方的这两万敌军是由刘秀亲自统帅,此时他双目通红,大声嘶吼道:“敌军只有两万人,给我速速击溃敌军!”
  失去了精锐前军的八万张参军,想击溃刘秀为首的两万汉军,谈何容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14/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