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4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7/1156

  刘秀让铫期卸任了管理情报的职务,改而让铫期去指挥兵马征战,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虚弱了刘秀的情报组织。
  而云兮阁的加入,不仅弥补了刘秀的损失,反而还让刘秀的情报组织得到了空前的加强。
  花非烟投靠刘秀之后,刘秀的麾下便有了两位情报主管,一位是龙渊,一位是花非烟。
  只不过龙渊和花非烟的竞争关系并不大,龙渊与刘秀形影不离,一直都跟在刘秀身边,而花非烟有云兮阁要经营,她本人能出现在刘秀面前的次数并不多。
  刘秀军和谢躬军在邺城休整了数日,而后,两军一同起程,由邺城南下,直奔荡阴。
  目前,聚集在荡阴的青犊军有十多万人,为首的主将,正是孙礼。
  孙家三兄弟,可以称为青犊军的三巨头,老大孙冒,自称青犊大将军,是青犊军的大首领,老二孙登,自称骠骑将军,老三孙礼,自称车骑将军。
  花非烟对孙礼的评价是,既是个莽夫,又是个鼠辈,欺软怕硬,且残忍好杀。
  这次,刘秀和谢躬联手入魏郡,孙礼派张通,去到梁期,于钦山设伏,本想给他二人个下马威,没想到,张通只是取得个小胜,之后便被困死在钦山,数万之众,全军覆没。
  一下子折损了这么多人,孙礼也不好向自己的两位兄长交代,他将麾下的兵力都集中在荡阴,欲与刘秀军和谢躬军决一死战,一雪前耻。
  双方的兵力,相差无几,刘秀和谢躬有十多万的大军,青犊军这边也同样是十多万人,就人数而言,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占便宜。
  接下来的交锋,就要看双方主将的临阵指挥,以及麾下将士的战力了。
  两天后,刘秀和谢躬统帅的大军,抵达荡阴。
  荡阴的南面,便是荡水,孙礼命令麾下十多万的大军,于荡水岸边扎营。他的做法,显然是在效仿当年的项羽,打算以背水一战来激发己方将士的士气。
  刘秀军和谢躬军休息了一晚,翌日早上,两军开出大营,向青犊军营地进发。
  孙礼倒也不怯战,下令全军出战,迎击敌军。双方于荡水北岸,排兵布阵,各摆阵型,拉开架势,决战一触即发。
  此战的规模可不小,两边都是十多万的大军,兵力合到一起,接近三十万。放眼望去,双方泾渭分明,虽说两边采用的都是矩形阵,但汉军这边军装统一。
  无论是刘秀军还是谢躬军,都穿着汉军制式的军装,里面是红色的长袍,外面是棕色的皮甲。
  青犊军这边并没有统一的军装和盔甲,里面穿什么的都有,各种颜色,各种款式,套在外面的甲胄更是五花八门,有皮甲,有铁甲,还有不着盔甲的。
  刘秀军在矩形阵的中央,谢躬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刘秀军的左翼,另一部分在刘秀军的右翼。刘秀和谢躬二人身在中军。
  两人骑在马上,举目观望对面的青犊军。
  望着对面人山人海的阵型,谢躬暗暗咋舌,不无顾虑地低声说道:“萧王,贼军兵力众多,军容强盛啊!”
  他说这话的意思是,这一仗,己方还要不要打?
  刘秀淡然一笑,说道:“狭路相逢勇者胜,当一鼓作气!倘若我军避战,士气必然大衰,接下来的仗,将会更加难打。”
  谢躬点点头,深吸口气,振作精神,正色说道:“萧王,下令进军吧!”
  刘秀慢慢抬起手来,周围众将,目光齐刷刷地落在刘秀身上。
  隔了几秒钟,刘秀抬起的手臂猛然向下一落,指向前方。看罢,周围立刻传出喊喝之声:“擂鼓!擂鼓——”
  咚!咚!咚咚咚!
  很快,汉军阵营里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擂鼓声。鼓声一起,前方阵列的尉官们纷纷喊喝起来,指挥着自己麾下的方阵,向前推进。
  哗啦、哗啦!一块块的方阵开始向前行进,兵卒们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脚步声、甲胄的摩擦声,连成了一片。
  看到汉军已开始向己方推进过来,坐镇青犊军中军的孙礼,脸色一沉,向前挥剑,大声喊喝道:“全军进攻!今日之战,既是决战,不是敌死,便是我亡!”
第四百九十三章
破釜沉舟
  孙礼指挥着青犊军,与汉军展开了对攻。双方的阵营逆向推进,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当双方距离百步的时候,汉军这边纷纷将盾牌举了起来。
  前排的重盾兵,手中拿着的是清一色的铁质盾牌,半人多高,将盾牌抬起,可以遮挡住全身的大部分,后面的兵卒,拿的是木质的盾牌,高举过头顶,往眼望去,每个方阵的上方都形成一面巨大的木质盾阵。
  各方阵的校尉,边骑马在本阵穿梭,边连声喊喝道:“弓箭手,开弓!”“准备放箭!”
  汉军方面,经历过数次大规模的军团战,无论是上层的将官,还是中层的校尉、底层的兵卒,都具备丰富的战斗经验,对面着人山人海的敌军,人们虽紧张,但并不慌张。
  按照校尉的指示,弓箭手们纷纷捻弓搭箭。随着校尉的一声喊喝:“放箭!”紧接着,一面的箭雨从方阵当中飞射出去。
  汉军的箭阵,不是由一块方阵射出去的,而是前军的全体方阵,一同放箭。
  耳轮中就听嗡的一声,远远望去,只见一长面的黑雾从汉军阵营腾空,于高空中画出一面弧线,而后,箭阵挂着令人心惊胆寒的呼啸声,砸进青犊军阵营里。
  噼噼啪啪!空中落下的箭矢,仿佛雨点一般密集,经验不足的青犊军,只是顷刻之间,便有一长排的人被箭阵掩埋。
  青犊军没有打过军团战,他们最擅长的本事就是打个偷袭,抢完就跑,牵着官兵的鼻子打。
  像现在这种面对面的交锋,而且还是这么大规模的正面交锋,根本不是他们所擅长的,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也没有这方面的战斗经验。
  汉军的箭阵,让青犊军在双方还没有正式接触之前就先吃了大亏。
  许多兵卒准备不足,被箭阵砸了个正着,有些人身中数箭,有些人身中十数箭,甚至是数十箭,如同刺猬一般扑倒在地。
  直至汉军都已射出第三轮的箭阵,青犊军的将领们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连声叫道:“顶盾!全体兄弟,顶起盾牌!”
  可是,青犊军这边,有的兵卒有盾牌,有的兵卒没有盾牌,此时想组成盾阵,也组得不完整,所谓的盾阵,零零散散,千疮百孔。
  只这样的盾阵,又哪里能抵挡得住汉军那么大规模的箭阵?
  青犊军在往前推进的时候,是走一路,死一路,许多兵卒往前走着走着,就突然中箭倒地,再也没能站起来。
  坐镇中军的孙礼暗暗咧嘴,他对身边的将领说道:“敌军箭射甚是厉害!让前军的弟兄,加快速度,与敌军做近身战!”
  孙礼以为,只要打起近身战来,己方将士就不至于像现在这么被动了,可是在军团战中,近身肉搏,更加考验双方的综合实力。
  等到两军相距五十步的时候,汉军的箭阵突然变得更加凶猛,大批的军卒开始用弩箭向对面放箭。
  要命的是,青犊军的排头根本没有重盾兵,人们所拿的基本都是木质的小圆盾,这种盾牌又哪里能抵挡得住大规模的箭阵?
  随着汉军动用了弩箭,青犊军的伤亡也随之呈直线上升。青犊军的将领们根本没有应对之策,只能一个劲的催促手下的兵卒,加速前进,全力推进。
  双方的距离由五十步,缩短为三十步,二十步,十步。渐渐的,双方前排兵卒都已经能清楚听到对面敌军的喘息声。
  终于,两边的方阵碰撞到了一起。咚咚咚,盾牌与盾牌的碰撞声连成一片。汉军这边的重盾兵没怎么样,反倒是对面的青犊军,被撞到了一长排。
  汉军的排兵布阵,就如同教科书一般,有板有眼。最前排的重盾兵,是军中最为身强体壮的兵卒,也是因为他们足够强壮,才能抬得起来那么沉重的铁质重盾。
  可是青犊军的排兵布阵非常随性,胆大的都放在前面,胆小的留在后面。
  表面上看,这么排兵布阵似乎也没错,毕竟排在前面的兵卒,与敌军做直接身体接触,需要胆子大。
  可是两军交锋,除了胆量外,更需要有超强的身体素质,超强的战斗力。
  古代两军对阵,一旦前军战败,这一仗基本就输了,因为全军最精锐的将士,肯定是要放在前军打头阵的。古代的军事家们,能总结出这样的排兵布阵的理念,肯定是有他的有道理。
  而青犊军的将领们,恐怕也没学过几天兵法,连最最基本的排兵布阵都是乱来的。
  平时他们四处流窜,打个游击,倒是无所谓了,现在可是和汉军做正规的军团战,还如此的随意,巨大的劣势在战场上立刻暴露出来。
  前排的盾兵挡不住汉军重盾兵的冲撞,后排的长矛兵,那就是人家的活靶子。
  一根根的长矛、长戟从重盾兵的身后刺了出来,没有任何的阻挡,直接刺在青犊军兵卒的身上,战场的中央,惨叫声四起。
  反观青犊军的反击,刺出去的长矛大多都被汉军前排的重盾格挡住,对汉军所造成的杀伤力极为有限。
  与此同时,汉军阵营的弓箭手们也没闲着,人们不断的捻弓搭箭,将箭矢射向空中,由高空画出弧线,砸入青犊军的阵营中央。
  汉军的箭阵可不是一轮,而是一轮接着一轮,处于箭阵锋芒之下的青犊军阵营,兵卒们成群成片的被射倒在地,有些人当场毙命,有些人受伤未死,还在地上死命的哀嚎,求助。
  可是很快,人们的身上便长起了一层黑草,那是汉军随后的箭阵覆盖下来。
  在汉军箭阵的攻击下,青犊军阵营被硬生生地切割出一块中空地带,这一条宽宽的地带,完全被箭阵覆盖,进来一个死一个,进来一群死一群。
  倘若有高空往下俯视的话,便会清晰发现青犊军的整体阵型已经脱节,被汉军箭阵切割成两部分。
  青犊军内也有弓箭手,也有向汉军做出反击,只是对汉军造成的杀伤效果不大。
  首先,汉军方阵都有组成盾阵,由高空落下的箭矢,大多被盾阵挡了下来,另外,青犊军的箭射还击比较零散,有些人在前面放箭,有些人在后面放箭,这导致的有些箭矢射入对面的汉军阵营,而有些箭矢则射进了青犊军的前军,非但没能杀伤到对方,反而还给己方人员造成极大的伤亡。
  在军团战中,箭手们需要站在什么位置放箭,箭头射向空中的角度,乃至该用多大的力气,这些都是有一套严格的流程,在这套流程之下,既能有效的杀伤对方,又能确保不误伤到自己人,可不是箭手们想在哪放箭就在哪放箭那么随意。
  不打不知道,这一打,青犊军缺乏大战经验的缺点,完全暴露出来。
  全军上下,越打越乱,渐渐的,原本齐整的矩形阵,现在都已乱成了一团,也看不出来到底是什么阵型了。
  在后面观战的孙礼倒吸口凉气,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把此战想得太简单了,以为双方兵力相当,以为己方将士们都能抱定必死之决心,就能一举攻克汉军,可事实上,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双方战力上的差距,太过悬殊,战场上的局面,几乎快呈现出一边倒的碾压之势。
  孙礼看出来己方越打越劣势,其他将领们自然也看出来了。
  人们纷纷快步走到孙礼近前,拱手说道:“将军,汉军凶狠,我军恐怕不是汉军的对手,不如……不如先行撤军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7/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