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47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79/1156

  当年,他们都是最先加入柱天都部的元老,一同反莽,一同并肩作战,多少次的出生入死,多少次的流血流汗,终于奠定了今日之基业。
  现如今呢,我奉命镇守洛阳,而公孙你则是奉命镇守孟津。
  洛阳、孟津,皆为中原重要之关隘,你我两人,倘若能精诚合作,共同谋划,不仅可自保,倘若有贼军来犯,战,必可胜!
  在书信的最后,李轶终于说出了他想说的重点,希望冯异能把他这番话转告刘秀,也请刘秀相信他,他一直志在匡扶汉室,他的初心,始终未曾变过,现在亦然。
  李轶的这封书信,写得很有水平,他并没有明确说明自己愿意归顺刘秀,而是说自己一直都在倾尽全力的匡扶汉室。
  刘玄代表的是汉室,而刘秀也同样代表的是汉室,他的言下之意,他李轶既可以辅佐刘玄,当然也同样可以辅佐刘秀,只要刘秀能不计前嫌,容得下他。
  收到李轶的这份回书,冯异非常高兴,两人的书信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书信的来往变得频繁起来。
  冯异可没有光和李轶写书信玩,期间,他也对李轶做过试探。冯异征集河内、魏郡两郡兵马,兵发天井关,出兵上党郡。
  上党郡属并州,位于河内的北面。冯异特意派兵去攻打天井关,以此来试探李轶欲归顺己方之心,到底是真还是假。
  天井关是上党郡的门户,位于太行山上。
  现在冯异出两郡之兵,攻打天井关,河内自然空虚。可是身在洛阳的李轶,仿佛不知道这件事似的,一直按兵不动,丝毫没有趁机兵发河内的意思。
  没有后顾之忧,未过多久,河内军和魏军便联手打下了天井关,然后出关北上,进入上党郡,连续攻陷上党两座城邑。
  对于北方的战事,李轶依旧装聋作哑,不闻不问,好像冯异出兵攻打上党郡,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似的。
  期间,朱鲔倒是有提议,己方现在要不要出兵河内。李轶立刻站出来强烈反对,认为冯异敢于出兵攻打上党,河内必然早有准备,弄不好,刘秀军的主力就埋伏在河内,己方贸然出兵,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听了李轶的吓唬,洛阳诸将,无一人敢率兵进攻河内,朱鲔自己也觉得后脊梁直冒凉气,不敢贸然出兵。他提出的出兵河内之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冯异在上党攻下两座城邑后,便不再继续向北推进了,现在,他对李轶的投诚,已经相信了几分。
  并州并非战略要地,起码在己方的进攻序列中,并州是要排在很靠后的位置。
  冯异,乃至刘秀,现在真正想要的是河南。河南河北,同气连枝,现在己方已经控制了河北,如同再能把河南也掌控过来,中原大地,便可成己方的囊中之物。
  在意识到李轶的确是有投诚之意,冯异便打算亲自率领着河内军和魏军,渡过黄河,挺近河南。在出兵之前,他给刘秀去了一封书信,把他自己和李轶这段时间的书信来往,全部交给刘秀过目,以此来证明,李轶现在的确是有投诚之意。
  目前,刘秀已经在幽州打了胜仗,全歼尤来、大枪、五幡三支起义军,于蓟城做了短暂的驻扎和休整,然后班师南下。
  蓟城以前是燕国的国都,也就是现在的北京。
  在大军南下的时候,入夜,马武前来面见刘秀。
  刘秀接见马武,笑问道:“子张入夜见我,必是有要事吧!”
  马武干咳了一声,表情有些窘迫,没笑硬挤笑,搓着手说道:“末将……末将也无要紧的事,就是晚上闲得慌,便想来见见大王,和大王聊聊天。”
  他相貌凶恶,现在一脸不自然的干笑,模样更加瘆人。守护在一旁的赵桂偷眼瞄了瞄马武,立刻便又底下头去。
  还来找自己聊天?有那时间,你早就去喝酒了!刘秀乐呵呵的也不点破,对一旁的赵桂说道:“元仲,去取两壶酒来。”
  “是!大王!”赵桂应了一声,快步走出营帐。
  等他走后,刘秀问道:“子张,究竟有何事,尽管直言就是,我们之间,也不必再拐弯抹角了。”
  马武深吸口气,把心一横,正色说道:“天下大乱,群雄并举,哪怕有人以孙武、孔子为将相,想坐上帝位,尚且不足,可现在于大王而言,帝位唾手可得!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大王若是执意谦让,又怎对得起汉家的先祖,又怎对得起天下受苦的黎民百姓?当下,大王需即刻返回蓟城,登顶帝位,然后定下谁为贼子!只要有了目标,我等誓为大王披荆斩棘,诛尽天下贼人!”
  刘秀皱着眉头,说道:“子张何出此言?这是要杀头的啊!”
  马武面色一正,理直气壮地说道:“大王,这并非末将一人之意,可是诸将皆有此意!”
  刘秀看了他一眼,沉默未语。
  马武急声说道:“大王——”
  刘秀向他摆了摆手,说道:“子张和诸将之意,我心中已然明了。倘若今晚子张只是为此事来找我,现在可以回去了。”
第五百二十九章
长安惊变
  己方已相继平定青犊、铜马、高湖、重连、五校、尤来、大枪、五幡等多支起义军,大大打击了河北起义军的气焰,河北的局势也逐渐趋于稳定,这个时候,刘秀麾下的众将再次开始了有组织的劝进。
  刘秀若不称帝,他们别说去谋取天下,即便是占据河北,都是名不正、言不顺。只有刘秀称帝,贵为了天子,那么从此以后,刘秀说谁是贼,谁就是贼,刘秀指到哪,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打到哪。
  可要命的是,刘秀一直对称帝之事十分排斥,起码到目前为止,刘秀完全没表现出来准备称帝的野心,也没有做任何这方面的准备,这让下面的众人,无不是心急如范。
  以前指望朱祐劝进,屡次无果,这次他们换了代表,让马武带头来劝进,结果依旧无果,被刘秀从营帐里打发了出来。
  此事过后,以刘秀为首的汉军继续南下,由幽州进入冀州的中山。到了中山郡境内,汉军众将再次发起一次大规模的劝进。
  众将一同来到刘秀的营帐里。看到进来这么大的一群人,刘秀一怔,不解地环视众人。
  吴汉跨前一步,大声说道:“王莽篡位,汉统中断,纲常败坏,贼寇遍地,豪杰愤怒,百姓蒙难!大王先战昆阳,王莽败,后战邯郸,王郎败,北方州郡,因大王之武功,得以平定。今天下三分,大王得其二,跨州据土,甲士百万。论武力,何人能出大王之左右?论文德,何人能与大王相提并论?我等皆听说帝位不能久空,天命不可违背,还望大王顺应天命,为国家着想,为天下百姓着想!”
  说完话,吴汉一甩征袍,屈膝跪地,向前叩首。
  “子颜请起……”
  刘秀正要上前去搀扶吴汉,后面的耿弇、岑彭、朱祐、铫期、马武诸将,纷纷跪地叩首,齐声说道:“还请大王顺应天命,为国着想,为天下黎民着想!”
  看着跪下一片的众将,刘秀轻轻叹了口气。这个时候,要说刘秀一点没有称帝的野心,那是不可能的,可是,称帝不是一件小事,涉及到方方面面。
  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走上这条路,就再也无法回头了。很多人原本都可以活得好好的,皆因贸然称帝,最后身败名裂,一命呜呼。
  汝南的刘圣,因为称帝而被杀,河北的王郎,因称帝而被杀,汉室遗孤孺子婴,亦因称帝而被杀。
  当今天下,时不时就冒出个皇帝,然后成为众矢之的,落得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
  有这么多的前车之鉴,刘秀不能不慎重考虑。刘秀做事,从来都是谋定而后动,现在要他称帝,他总觉得欠缺了点什么,心中很是没底。
  他幽幽说道:“诸位都起来吧!现今河北,贼寇未定,刘玄、赤眉,皆对河北虎视眈眈,内忧外患之际,又何必匆匆称帝?此事,以后再议!”
  跪地叩首的耿纯,猛然抬起头来,大声说道:“天下士大夫,抛家舍业,背井离乡,千里迢迢,追随大王,南征北战,出生入死,游走于刀剑之间,未曾有过怨言,只盼能攀龙附凤,一展雄心抱负!现,大业初定,天时、地利、人和皆在大王这边,大王却一拖再拖,迟迟不肯称帝,岂不让士大夫们都寒了心,认为自己即便留在大王身边也毫无建树。末将担心,一旦让士大夫们心生去意,将来难以再聚。大王,万万不可错失眼下之良机啊!”
  吴汉抬头,说道:“末将附议!”
  耿弇等人也都纷纷抬头看向刘秀,齐声说道:“伯山言之甚善,末将附议!”
  刘植直接改口说道:“微臣附议!”
  刘秀做事,向来果决,只有在称帝这件事上,显得犹豫不决。
  因为这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而是直接关系到他麾下数十万将士们的生死,他不能不慎重,不能不把所有的后果都考虑清楚。
  他沉默许久,幽幽说道:“好了,你们心中所想,我都知道了,现在,让我自己一个人静一静。”
  众人面面相觑,最终还是纷纷无奈地摇头,退出刘秀的营帐。
  到了外面,众人纷纷聚集到吴汉的周围,七嘴八舌地说道:“直到现在,大王还是无法下定决心,真不知道大王在顾虑什么。”
  马武说道:“河北贼军,现已元气大伤,不足为虑,而刘玄和赤眉,又打得不可开交,根本无暇北顾,大王现坐拥幽州、冀州、河内,试问天下,何人能有大王之天象、人事?”
  景丹若有所思地说道:“我想,大王不是不想称帝,只是现在还缺少一个契机!”
  “什么契机?”众人纷纷不解地看向景丹。
  景丹苦笑着耸耸肩,说道:“至于缺少一个什么样的契机,这恐怕只有大王心里清楚。”
  刘秀是刘玄授封的萧王,是更始朝廷的司隶校尉,是奉刘玄的命令,行大司马事,巡抚河北。
  他若在河北称帝,就等于是背叛了朝廷,背叛了刘玄。那他刘秀,岂不成了恩将仇报、卑鄙无耻的小人?
  刘秀与古往今来的枭雄有一处很大的不同。
  有些枭雄,更在乎实的,而不太在乎虚的,像后世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我只要牢牢控制住了权力即可,至于别人怎么说我,我完全不在乎。
  而有些枭雄,更在乎虚的,不太在乎实的。像项羽,明明可以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这个最大的威胁,但为了自己的好名声,他偏偏没有这么做。
  刘秀与项羽、曹操这些枭雄都不一样,他是既要实的,也要虚的,我既想要得到天下,也要一个好名声,我既要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也要得到天下人的敬仰,我是想鱼肉与熊掌兼得。
  实的权势、虚的名声,为什么那么多旷烁古今的英雄豪杰只能两者选其一?难道他们不想两者兼得吗?不是不想,而是要两者兼得,实在太难了。
  刘秀直到现在还不肯称帝,说白了,他就是想实的、虚的一起要,自己在给自己的称帝之路加难度。
  正如景丹所言,现在刘秀的确是在等一个契机,一个可以让他实的、虚的一把抓的契机。
  他本以为自己还要再等上一段时间,不过,这个契机的出现,比他预料中的要早很多。
  李松和苏茂在与赤眉军的交战中落败,苏茂逃到了洛阳,投靠到朱鲔和李轶麾下,而李松则逃回到长安。此战一败,长安已无抵御赤眉西进的实力。
  这个时候,申屠建、廖湛、张卬等绿林系将领们都恢复了贼军本色,向刘玄提议,长安已经守不住了,反正长安早晚都要落入赤眉军之手,要被赤眉军洗劫,不如我们自己先动手,先这么干。
  我们自己先把长安洗劫一番,然后撤离长安,到别处避难。只要我们手里有钱有粮,无论到哪都可以东山再起。
  要知道申屠建、廖湛、张卬这些人,可都是更始朝廷里的王公贵胄,是更始朝廷的开国功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79/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