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4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0/1156

  可是现在,他们这些人竟然向刘玄提议,要自己洗劫自己的都城,由此可见,这些绿林系的将领们都是一群什么人。
  即便用厚颜无耻、卑鄙下作来形容他们,都显得不那么贴切。
  刘玄是昏庸,是贪好女色,重用奸臣,但刘玄还真没下作到要自己洗劫自己都城的地步。
  听完申屠建、廖湛等人的提议后,连刘玄都是火冒三丈,鼻子都差点气歪了,但他又不敢当着申屠建等人的面发火,脸色阴沉地拒绝了绿林众人的提议。
  刘玄未接受申屠建等人的建议,申屠建、廖湛、张卬、胡殷等绿林系贵胄门反而勃然大怒,几人聚到一起,埋怨起刘玄的不是。
  你是怎么称的帝,怎么做的天子,你自己心里没点数吗?
  当初可是我们把你推倒天子宝座上的,现在你做了两年皇帝,以为自己就真是天之骄子了,就可以不把我们放在眼里,不听我们的建议了?
  几人大骂刘玄是忘恩负义的小人。
  他们私下里一商议,刘玄不是不听他们的话吗?干脆,他们与御史大夫隗嚣联手,直接绑架了刘玄,把长安洗劫一番,然后带着刘玄和金银珠宝,逃离长安。
  如果以后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那自然是最好,如果没机会东山再起,就把刘玄杀了了事,他们回绿林山,继续做绿林好汉。
  在这些绿林系将领们的眼中,绑架刘玄,和绑架个普通人没什么分别。可见当时绿林系的人已经胡作非为到何种地步。
  不过,他们的密谋,恰巧被同为绿林系出身的侍中刘能卿听到,刘能卿和谢躬一样,虽为绿林出身,但却是刘玄的心腹。
  得知申屠建、廖湛、张卬、胡殷、隗嚣等人要绑架刘玄的消息,刘能卿没敢耽搁,第一时间把此事密报给刘玄。
  刘玄听后,恨得牙根都痒痒,平日里,绿林系的人欺压自己,自己已是一忍再忍,现在倒好,他们把自己的退让当成软弱好欺,变本加厉,进而要绑架自己,甚至是杀了自己。
  正所谓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刘玄假装生病,不再上朝,私下里,他给申屠建、廖湛、张卬、胡殷、隗嚣五人各送去一封诏书,召见他们入宫议事。
  申屠建、廖湛、张卬、胡殷四人,不疑有他,纷纷入宫。只有御使大夫隗嚣迟迟不见踪影。
  刘玄的本意是,等他们五人都到齐了,再把他们一并杀掉,可由于隗嚣没到,刘玄便让先到的申屠建等人去偏殿等候。
  到了偏殿,廖湛、张卬、胡殷三人,越想越觉得不对劲。
  不久前,他们五人才刚刚密谋,准备绑架刘玄,洗劫长安,可今日,刘玄便突然召见了他们五人,事情未免也太巧了吧?
  廖湛、张卬、胡殷三人意识到其中有危险,便叫申屠建和他们一起离开皇宫。
  可是申屠建却自信满满地认为他们是多虑了,刘玄是他们扶植起来的傀儡天子,哪怕借给刘玄一百个胆子,也不敢对他们动手。
  见自己劝不动申屠建,廖湛、张卬、胡殷三人无奈,只好自己离开,留下申屠建一个人继续待在偏殿。
第五百三十章
宫廷政变
  刘玄知道了申屠建、廖湛、张卬、胡殷、隗嚣五人密谋挟持自己,决定先下手为强,出其不意的把这五人一并除掉。
  结果他的诏书送出去,来了四人,只有隗嚣没来。
  在刘玄等隗嚣的时候,廖湛、张卬、胡殷意识到事情不妙,急忙逃出皇宫,五个人,最后只剩下申屠建一人还待在偏殿里傻等着。
  等到刘玄来到偏殿的时候,举目一瞧,发现廖湛、张卬、胡殷三人都已不见了踪影。
  一问才知,原来三人早已跑出了皇宫。即便还剩下申屠建一人,那么聊胜于无。
  刘玄当即下令,将申屠建拿下,就地正法。皇宫侍卫都不给申屠建说话的机会,一拥而上,将申屠建当场拿下,拉到大殿的外面,一刀斩下了申屠建的脑袋。
  申屠建,这位绿林军的元老之一,也是绿林军的领袖之一,与王匡、王凤、陈牧、廖湛等人合谋,推刘玄称帝,最终,申屠建自己反而还死在了刘玄的手里。
  刘玄杀了申屠建,震惊朝野,也大大触碰到了绿林系的底线。
  先前跑路的廖湛、张卬、胡殷三人,立刻领兵,向皇宫发动了进攻。刘玄早就做了相应的准备,让皇宫侍卫关闭宫门,严守皇宫。
  廖湛、张卬、胡殷率兵进攻,由于皇宫城防坚固,易守难攻,短时间内难以攻克,三人气急败坏的命令手下,焚烧宫门。
  随着皇宫大门被焚毁,以廖湛等人为首的大队人马冲入皇宫,与刘玄手下的侍卫,于皇宫内展开一场恶战。
  还是那句话,绿林系之所以那么的肆无忌惮,皆因他们手里有兵权。双方激战了一天,最后皇宫侍卫寡不敌众,被绿林系的军队击败。
  刘玄自知大难临头,哪里还敢继续待在皇宫里,携带着他的成群妻妾,以及皇宫内的金银珠宝,乘坐百余辆马车,由长安的东城门逃了出去,直奔新丰而去。
  新丰有赵萌率兵驻守,现在刘玄已经指望不上别人了,只能去投奔赵萌。
  刘玄跑了,廖湛、张卬、胡殷指挥着麾下的兵马,对长安百姓展开了洗劫。这些军兵,比土匪还土匪,见什么抢什么,只要百姓们稍有反抗,拔剑就杀。
  另外,廖湛、张卬、胡殷等人还令手下将士,于长安各处张贴告示,声称刘玄不配为大汉天子,他们是顺应天意,废黜天子,另立新君。
  这个消息传到河北刘秀的耳朵里,让刘秀大喜过望。刘秀早就算准了刘玄和绿林系难以长久,两者之间,必有大乱,只是没想到,这场大乱来得如此之快。
  既然廖湛等人造反,罢黜了天子,那么现在更始朝廷就是没有天子,这对于刘秀而言,可是天赐良机。
  如果这个时候他在河北称帝,那就不算造反,而是在接替刘玄,继续延续汉室江山罢了。
  这时候,以刘秀为首的汉军刚好走到了常山郡的鄗城。刘秀军刚刚抵达鄗城,正在城外扎营休整,便有一位刘秀的同窗求见。
  求见刘秀的这位,是刘秀上太学时的同窗,名叫强华。
  强华和刘秀的关系很好,两人上太学的时候,不仅是同窗,而且还是同住一室,所以两人既是同学,也是室友。
  得知老同学前来拜见自己,刘秀非常高兴,亲自出账,迎接强华。强华与刘秀年纪相仿,其貌不扬,但家里的条件不错,是富贵人家出身。
  两人见面后,刘秀哈哈大笑,说道:“子瑞,我们多少年没见了……”
  刘秀的开场白都没说完,强华突然屈膝跪地,向前叩首施大礼。
  见状,刘秀吓了一跳。就算自己现在是萧王,但以他二人同窗好友的关系,见面后,也不必施如此大礼吧!
  他正要上前搀扶,强华大声唱吟道:“草民强华,拜见陛下!”
  此话一出,刘秀震惊,在场的吴汉、耿弇、岑彭诸将,也都露出诧异之色。
  刘秀稍愣片刻,急忙上前,把强华从地上拉起,正色说道:“子瑞慎言,我现在只是萧王,而非天子!”
  强华起身后,从袖口中抽出一卷竹简,高高举起,说道:“陛下,草民手里有天下奇书《赤伏符》!”
  《赤伏符》的名气很大,人人都知道这是一本预言书,但里面具体是什么内容,知道的人,屈指可数。
  刘秀惊讶地看着他,一时间没反应过来。强华也不管刘秀是什么反应,展开竹简,大声唱吟道:“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
  看着强华手中的《赤伏符》,听着强华唱吟出《赤伏符》中的谶语,在场的众人,无论是文官、武将,还是普通的兵卒,人们瞠目结舌,紧接着齐齐跪地,异口同声道:“臣等(小人)拜见陛下!”
  刘秀环视在场跪倒一片的众人,一时间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好了。他拉住强华的胳膊,说道:“子瑞,这种事为何要在外面说,我们入帐说话!”
  他硬拉着强华走进营帐里,不过强华刚才的唱吟,可是很多兵卒都听得清清楚楚,消息如同长了翅膀似的,迅速在汉军大营里传开。
  将士们在私下里议论纷纷,都在讨论《赤伏符》中关于刘秀的谶语。
  ‘刘秀发兵捕不道’,这句很容易理解,刘秀举兵,讨伐无道之人。‘四夷云集龙斗野’,这句也容易理解,四方各族的豪杰云集到一处,像群龙于荒野中战斗。
  ‘四七之际火为主’,这句隐含的内容比较多,其中还涉及到了五德始终说。
  四七二十八。从刘邦称帝,开创大汉皇朝(公元前202年),从现在(公元25年),刚好是二百二十八年,这对应了四七之际。
  中国的朝代,讲究的是五德。五德始终学说,是由战国时期的阴阳大家邹衍提出来的。
  五德始终说,讲的是五行相克,对应的是土木金火水。
  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虞朝,由黄帝开创,对应的是土德。
  木克土,所以虞朝之后的夏朝,为木德。金克木,夏朝之后的商朝为金德。火克金,商朝之后的周朝为火德。水克火,周朝之后的秦朝为水德。
  在刘邦时期,大学者张苍提出,秦朝太短暂,并不能算成朝代,以朝代推演的话,应该是汉取代了周,没有秦朝什么事,所以对应水德的是汉,而不应是秦。
  刘邦当时也采纳了这种说法。
  不过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又认为秦朝应该算是前朝,汉取代的是秦,而不是周,秦为水德,土克水,那么汉应为土德。
  等到了王莽时期,王莽向玄学大师刘歆请教,汉究竟是水德还是土德。刘歆给出的说法是,周为木,秦为金,汉为火,故,汉是火德。
  ‘火为主’中的火,就是指火德,而火德,又是指汉。四七之际火为主这句话连贯起来的理解是,高祖称帝二百二十八年后,汉室将再为天下正统。
  谶语的第一句就是刘秀发兵捕不道,刘秀是汉室后裔,谶语又说,汉室为正统,这不恰恰就是在说,刘秀应为天子吗?
  刘歆也正是看了《赤伏符》中的这句谶语,才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刘秀,结果,冒牌货终究是冒牌货,他这个刘秀,终究不是天选的那个刘秀。
  营帐内,众将这回都来劲了。他们本就急于让刘秀称帝,但刘秀又总是推脱,恰恰在这个时候,强华出现了,最最关键的一点是,强华还带来了《赤伏符》。
  而且《赤伏符》中的谶语清清楚楚地写着,刘秀就应该是当今之天子!
  人们在营帐中跪下一片,包括强华在内,一同劝进。刘秀胳膊肘拄着桌案,拳头顶着额头,久久都是沉默不语。
  众人见状,急声说道:“大王啊,连天命符瑞都这么说了,你可不能再犹豫不决了啊!”
  刘秀幽幽说道:“这,事关重大,我还得再征询一下仲华和公孙的意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0/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