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天子(校对)第52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29/1156

  刘杨谋反一事,并没有牵连太多人,随着刘杨的儿子刘得继位,真定的局势也迅速稳定了下来。
  不过让刘秀糟心的事,并没有就此告一段落,还在一桩接着一桩地等着他呢!
  吴汉奉刘秀之命,率大司空王梁、执金吾贾复、建议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扬化将军坚镡、偏将军王霸、骑都尉马武、刘隆、阴识,合计九员大将,统兵十万余众,兵发魏郡和清河郡,欲将盘踞在二郡的五校军、檀乡军,一举剿灭,彻底根除这两个心腹之患。
  身为大司马的吴汉,自然是全军主帅,拥有全军的指挥权。
  不过在如何剿灭贼军这件事上,吴汉和王梁发生了分歧。
  按照吴汉的意思,己方先兵进清河郡,如果清河郡境内的贼军与己方死战,那己方可顺势将其歼灭,如果贼军不愿和己方力战,那么必然会向魏郡逃窜。
  到时,己方可在魏郡与贼军打一场大决战,现在魏郡太守是铫期,有铫期相助己方,己方歼灭贼军,可事半功倍。
  不过王梁觉得吴汉的策略太过冒险。
  不平定魏郡的贼军,而是先跳过魏郡,直接进入清河郡灭贼,太过冒进。
  要知道贼军很可能是与刘永有联系的,己方若冒进到清河郡,刘永军一旦从兖州方向攻打过来,与贼军前后呼应,己方将面临着被敌人两面夹击的险境。
  王梁的主张是,己方要稳扎稳打,先打魏郡贼军,然后再一步步地向清河郡方向推进。
  对于王梁的策略,吴汉无法苟同,正因为贼军很可能与刘永有联系,他才要先打清河郡,彻底切断贼军与刘永的联系,倘若按照王梁的策略来,最后很可能会把贼军统统逼到兖州去,不能根除贼军,他们早晚有一天还会卷土重来,还是个祸害。
  在如何灭贼这件事上,大司马吴汉和大司空王梁,发生了严重分歧,一个主张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个主张兵行险着,跳跃歼敌,两人谁都说服不了谁,争执不下。
  最后吴汉也恼了,拍板道:“我是大司马,乃全军之主帅,此战,就按照我的部署来打!”
  王梁见吴汉搬出大司马的头衔来压自己,心里也极为不痛快,他说道:“倘若吴公执意要先打清河,那么,你我二人分兵作战,你打清河,我打魏郡!”
  吴汉都差点气乐了,谁跟你分兵啊!我是全军主帅,全军将士,理应都听从我的指挥,把一部分兵力分给你,我又拿什么去和贼军作战?
第五百八十四章
豁出老脸
  王梁提出分兵作战,吴汉当然不会同意,见自己对吴汉怎么说也说不通,王梁干脆也不和吴汉争了。
  他自己从野王县抽调野王县兵,继续执行与吴汉分兵作战的策略。
  以前王梁做过野王县县令,在野王,王梁的威望极高,他的书信传到野王县,野王县府由征兵,到发兵,都没用上五天。
  野王县将三千余众的县兵调派给王梁,由王梁全权指挥。
  你吴汉是全军主帅,这十多万大军我调不动,那么现在我调动野王县兵,你吴汉总管不了了吧?王梁的心里是这么想的。
  对于王梁的做法,吴汉十分气恼,大敌当前,正是需要全军将士,上下一心,团结一致的时候,可你王梁竟然弄了这么一出,这不是纯心打击己方将士的士气吗?
  吴汉不再理会王梁,你愿意单打独斗,你自己就去单打独斗吧!他率领十多万的大军,继续按照原计划,向清河郡进军。
  由于意见分歧,吴汉和王梁分兵作战,前者直扑清河郡,后者私自调动野王县兵,在魏郡推进,消息很快也传到了洛阳。
  刘秀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他的旨意说得很清楚,大司马吴汉为全军主将,平贼之战,由吴汉全权负责。
  可王梁竟然不服从指挥,非要分兵作战,这本身就违反了军令和圣旨,是死罪。
  另外,地方军队可不是你想调动就随便调动的,必须得到天子的首肯才行。王梁私自调动野王县兵,这又是一条死罪。
  对于王梁这一系列的举动,刘秀能满意吗?王梁他到底想干什么?
  刘秀派出内侍谒者,去往魏郡,传旨王梁,命令他率野王县兵,于原地驻扎,不可再动。
  王梁收到刘秀的圣旨时,正率领着野王县兵,于黄泽湖畔的内黄县,与一支五校贼军展开激烈交战。
  野王县兵善战,而王梁也是领兵打仗的好手,此战,王梁部把贼军杀得大败,贼军向繁阳方向溃败。
  这个时候,王梁哪能按兵不动?当然要乘胜追击。所以王梁虽有接刘秀的圣旨,但却没有依照圣旨做事,而是率领着野王县兵,离开内黄,直扑繁阳,追击敌军。
  王梁的这个举动,已经是明明白白的抗旨不遵了,好像天子的圣旨传到他的手里,如同变成了废纸一张,他不管不顾,继续我行我素。王梁的抗旨而行,不仅彻底激怒了刘秀,也让朝中的大臣们纷纷上疏弹劾。
  太中大夫宋弘,亲自入宫求见刘秀,弹劾王梁。
  刘秀在清凉殿接见了宋弘,大殿里还有一位大臣,议郎桓谭。
  桓谭已经一大把年纪了,有六十开外。
  原本他在洛阳只是做待招。所谓的待招,就是天子以才艺征召士人,留在京城之内做备用。
  待招不是官员,类似于储备干部,天子什么时候下诏书用你了,这才会正式进入官场。
  桓谭之所以能做到议郎,还是受了宋弘的举荐。别看他比宋弘年长许多,但对宋弘可是非常客气的,宋弘毕竟是他的伯乐嘛!
  见到宋弘从外面进来,桓谭急忙拱手施礼,说道:“宋大夫!”
  宋弘先是向刘秀施礼,而后对桓谭拱手还礼,说道:“桓议郎!”
  刘秀今日对宋弘的态度格外客气,乐呵呵地问道:“宋大夫入宫见我,可是有事?”
  宋弘面色一正,说道:“陛下,微臣是为大司空之事而来。”
  听闻这话,刘秀脸上的笑容立刻退去几分。他慢条斯理地问道:“宋大夫可是来为大司空求情的?”
  “回禀陛下,微臣以为,即为人臣,理应忠君报国,遵从圣命,可大司空一而再,再而三的违抗皇命,如果这样都不能被法治,为乱朝纲,将来必后患无穷,还请陛下明鉴!”
  桓谭边听边点头,宋弘话音刚落,他急忙躬身说道:“陛下,宋大夫言之有理,大司空公然违抗圣命,陛下若不严惩,将来不知有多少人会效仿,危害之大,无穷尽!”
  宋弘和桓谭,都是士大夫出身,他二人的意见,也基本代表了是士大夫阶层的意见。
  刘秀本就对王梁的行径大为震怒,现在又听了宋弘和桓谭的这番话,他眯了眯眼睛,扬头说道:“张昆!”
  张昆躬着身子,快步走入大殿里,说道:“奴婢在!”
  刘秀沉声说道:“传朕旨意,命伏尚书持节去往魏郡,拿下王梁,就地正法!”
  张昆闻言,身子都是一哆嗦,王梁可是三公之一的大司空啊,陛下竟然要将王梁就地正法?他吞了口唾沫,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这……这恐怕……”
  “你可是没听清楚朕的旨意?”
  张昆身子一震,再不敢多言一个字,急忙跪地叩首,说道:“奴婢遵旨!”说着话,他站起身形,躬着身子,一步步地退出大殿。
  到了外面,张昆忍不住暗暗咧嘴,同时用衣袖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张昆跟随刘秀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对于刘秀的性情,他多少摸清了一些,如果这次不是王梁做的太过分,着实惹怒了天子,天子也不可能直接下令处斩王梁。
  他没敢耽搁,急忙出宫,去往尚书府,去见伏湛。
  伏湛接到张昆传达的口谕后,也被吓了一跳。陛下要处斩大司空?
  以王梁的所作所为,既然被处斩,倒也合情合理,但关键的问题是,陛下为何要派自己去做监斩官啊!王梁可是开国元老,三公之一,堂堂的武强侯,而自己既非开国功臣,也没有被封侯,论官职,只是个小小的尚书罢了。陛下让自己去处斩王梁,这不是难为自己吗?
  此时伏湛真想问问张昆,你是不是传旨传错了地方?陛下选定的人不是我啊?
  张昆传完刘秀的口谕,只和伏湛简单客套几句,然后一溜烟的走了。处斩三公,这么大的事,他一个内侍官,当然是能少参与就少参与,能不参与就尽量不参与。
  看张昆跑得比兔子都快,伏湛暗叹口气。伏黯这时候从大堂里走到院中,来到伏湛的身旁,乐呵呵地说道:“奉旨监斩大司空,这次大哥可是要大出风头了!”
  伏湛白了伏黯一眼,言下之意,你还能笑得出来?王梁是那么好杀的吗?
  别看现在王梁和吴汉闹得很不愉快,但两人毕竟有多年的交情,感情深厚,自己若真杀了王梁,那些与王梁交情莫逆的将军们,不会怨恨陛下,只会怨恨自己。
  伏湛叹了口气,连连摇头,没有搭理伏黯,长吁短叹地走回地屋子里。
  伏黯见状,嘿嘿一笑,看着大哥无比为难的样子,他也不知道为什么,反正就是觉得心里很爽,估计平日里也是因为伏湛对他管教的太严,多多少少激起他的叛逆心理。
  刘秀下令,要直接处斩王梁,宋弘和桓谭虽感震惊,但同时又颇感欣慰,觉得陛下行事,雷厉风行,乃古今难得的圣明君主。
  桓谭含笑说道:“陛下,微臣近日编了一首曲子,不知陛下可愿点评一二?”
  刘秀面露笑意,点头应好。
  在当时,以桓谭的音乐水准来说,绝对属于国家级的音乐家。
  他的父亲曾做过汉平帝的太乐令,出身于这种家庭,桓谭的水平能差得了吗?平日里,刘秀也的确很爱听桓谭的弹奏,举行宴会时,让桓谭来弹奏助兴,那已快成固定的程序了,即便刘秀和大臣议事之时,也偶尔会让桓谭弹奏一曲,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
  看着起身去抚琴的桓谭,宋弘暗暗皱眉,心中很是不悦,只是没表露出来。
  刘秀对宋弘乐呵呵地说道:“说来也巧,刚好我也有一事,想找宋大夫谈一谈。”
  宋弘一脸的不解,好奇地问道:“不知陛下有何事?”
  刘秀脸上的笑容又加深了几分。
  说起来,无论是在登基前,还是在登基后,刘秀都很少有笑得这么虚假的时候。估计此时若是在刘秀面前摆放一面镜子,连他自己都会觉得太假。
  他清了清喉咙,说道:“宋大夫以为,长公主如何?”
  他这句话,把宋弘说愣了,茫然地眨眨眼睛,没明白陛下这话是什么意思。他沉吟片刻,小心翼翼地说道:“长公主贤惠忠贞,堪称良家子之典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29/11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