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汉(校对)第2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27/355

  不过真正令人在意的,却并非婚礼本身,而是这件事背后代表的意义。
  因为这场婚礼,可是天子帮忙正名的,而且还亲自下诏认可了平妻的地位,连人家天子都不在意这件事情,诸侯和士人自然也难以在这件事情上诘难,甚至在此之后,各地诸侯、大族也纷纷效仿,在妾氏之上,设了平妻之位。
  更重要的是,叶昭成为蜀中之主,朝廷也下了诏书,叶昭骠骑将军、叶县侯之外,还兼任益州牧,这才是诸侯真正关心的。
  莫看现在大家拒不承认朝廷的正统,但在这种事情上,大家还是保持一致的,因为如今各路诸侯的官职,基本上都是朝廷册封下来的,而且叶昭已经在事实上占领了蜀中,以蜀中的地势,就算不承认,也不能拿叶昭怎样,反而容易惹了叶昭,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
  同时,蜀中的许多东西,也被诸侯所熟知,比如各郡县建立面对寒门学子开设的书院随着大批前来观礼的士人将这个消息传回中原,逐渐在中原散播开来。
  很多诸侯都敏锐的察觉到,叶昭虽然没有任何通讯,但这是在邀他们一起做,也就是说,叶昭在通过这种方式,号召天下诸侯跟他一起,不说对抗世家,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将知识的垄断权从世家手中抢过来。
  作为一方诸侯,不管大小,都算得上是土皇帝了,看问题的角度自然跟为臣子时不同,只要不是太笨,便能看到其中的玄机。
  不过中原不比蜀中,哪怕有叶昭开创了先河,短时间内也没人敢做,不是所有人都有实力如叶昭这般将士人给镇压下去,而且蜀中可以不必考虑天下士人的态度,但身在中原,哪怕是强势如袁术、袁绍,也不得不考虑天下士人的态度,所以并没有人效仿,甚至大多数人都在跟着士人一起骂叶昭,但这颗种子却是种下去了,只待时机成熟,叶昭相信,会有人站出来跟自己一起打破这个圈子。
  毕竟印刷术如今已经推广开来,贫民接触知识的途径也多了许多,基数大幅度提升,哪怕没有官府的支持和刻意推动,只要酝酿足够的时间,未来贫民之中将会涌现出一大批人才来填充到这个天下,开始帮助诸侯对抗世家。
  到那时,才是一统天下最佳的时机,因为士人的话语权和左右天下的能力将会被大幅度削弱,叶昭身上的阻力自然也会减轻太多,哪怕没有士人的支持,叶昭依旧可以获得大量寒门人才的效忠。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天下诸侯都忙于纷争之际,蜀中却是偃旗息鼓,北面封闭汉中与关中的道路,除了必要的官方来往之外,几乎与外界断绝了联系,而南方,张鲁最终没有动手,随着叶昭一步步在经济上的封锁,阆中几乎被叶昭困成一片死地,尤其是随着叶昭划分出来的巴中、巴西相继归顺之后,张鲁的地位变得更加尴尬。
  在初平三年年末的时候,张鲁终于支撑不住,交出了手中的权利,帐下杨昂、杨任率领两万蜀军向叶昭投诚,同时麾下幕僚阎圃也被叶昭招入了成都,张鲁继续做巴西太守,只是随着巴郡被叶昭一分为三,仅有三县之地的巴西郡也在叶昭一步步制度化之后,逐步彻底被叶昭掌控。
  在蜀中,郡太守的权利除了处理政务之外,甚至连财务都无法掌控,叶昭在各郡设有专门的税收官以及监三重监督官员,互不统属,两明一暗,虽然不可能完全杜绝贪腐,但最大限度的限制了贪腐的生存空间。
  “今岁一年,因为粪肥的推广,哪怕以五税一的税赋,单是蜀郡、广汉以及犍为三郡之地的税赋便有八十万石,虽不及往年,但其他各郡因为粪肥的出现,粮产大增,基本可保证平衡,无需三郡支援,这般算下来,整个益州田税更多于往年,就算抛开进贡朝廷的二十万石粮草,也足够养活我益州军队。”骠骑府中,负责农田这一块儿的邱迟脸上带着浓浓的笑意,向叶昭躬身道。
  算上张鲁的两万降军以及扩招的三万兵马,如今益州总兵力有十万,加上汉中的两万守军,便是十二万之众,要养这些兵马,可是极大地开销,当初叶昭减赋时,不少人担心如此庞大的军队恐怕公养不起,如今看来,却是多心了。
  这只是第一年,百姓对于粪肥还有抵触心里,不过因为税赋减免的缘故,使得百姓积极性大增,加上蜀中今年风调雨顺,是以哪怕粪肥的效果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依旧令蜀中今年大丰收。
  可以预见,百姓对粪肥有了新的认识再加上熟悉了粪肥的使用和制作方法之后,明年只要不出现填在,蜀中才会迎来更大的丰收,到时候,别说供养军队,就算叶昭再扩招军队都不是问题。
  “如今主公在蜀中百姓心中的地位,可不比先圣低。”张肃笑道。
  叶昭点点头:“粪肥的作用不必说,既然如今粮食已经足矣满足蜀中百姓,我想明年开始,在蜀中各地,开办一些牧场,我已令商队在这一年来,从域外购得不少牲畜,成都牧场今年试行养殖,也算大获成功,仅一年时间,便得牛犊一千头,马驹两千余,羊羔更有五千,成果斐然,不过官府要做的是调控、治理而非种地养牲口,是以我拟让民间一些愿意尝试的百姓进行养殖,老规矩,两成税赋,我们的将士若想训练的更加精锐,需要更多的肉食。”
  “主公,如今因为粪肥的缘故,令粮食产量大增,若以后年年都可以如此,倒确是可以空出一些地域来养牲口,只是臣担心,未必能够年年丰收,是以大规模养殖,恐怕……”张肃上前,有些担忧的看向叶昭。
  “想问题不必如此死板,其实蓄养牲畜没有君桥所言那般复杂。”叶昭笑着解释道:“例如说,一户农家,种十亩田,完全可以养两头牛、一对鸡,庄家收获的谷物之外,那些剩下来的枝叶不必烧掉,可以剁碎了拿来喂牛,另外养些鸡也可以放入田中,不但无需专门喂养,而且这些鸡还可以帮助除虫,这么一算下来,除了购买牛和鸡的开销之外,基本无需再进行开销,而等牛长成之后,无论是用来继续下崽还是卖掉,都是一笔不斐的收入。”
  “主公所言,确可试行,只是臣以为,当慎之,逐步推广,以免失控。”长史张松笑着站起来,一张丑脸如同菊花绽放一般。
  叶昭所言,如今只是一个理想状态,可以一试,如果成功的话,百姓会更加富足,百姓富了,官府自然也富了。
  对于这位新任的蜀中之主,张松从一开始的排斥之后,经过一年的磨合,倒是佩服大于抵触。
  仅仅一年的时间,如今整个益州跟去年相比几乎变了个样,可以预见,如果能保持着现在这种状况持续个十年,益州绝对会成为天下最富庶的大州,跟着这么一个主公,未来大有可为。
  “说说人口方面吧。”叶昭点了点头,如今蜀中处于基础建设当中,以农牧为主,等这两样饱和了,其他行业发展起来,才能水到渠成,否则若在饭都吃不饱的情况下,发展工业和商业,就有些揠苗助长的意思了。
  “回主公。”满宠躬身道:“京兆之地,西凉军被驱逐之后,流毒三辅,大量三辅之民涌入汉中,只是汉中如今人口已有百万,不适合再安置,是以臣将不少关西百姓迁入三巴等地,约得人口八万户,经过年底核查,如今益州若算上汉中之地,在籍人口便有两百七十三万户,八百万人口。”
  “青羌方面交涉如何?”叶昭看向秦宓,冷兵器时代,争天下比的就是人口、粮草,如今益州在积蓄实力阶段,叶昭自是希望人口能越多越好。
  而人口的来援,一是如之前满宠所言一般,吸收流民,二是自然生产,三就是归化了,如今叶昭的主要目标,就在青羌之上,毕竟这青羌是生活习俗最接近汉人的一个羌族,归化起来也最容易。
  “已经说服一些小部落,不过因为此前青羌首领战死绵竹关的缘故,青羌对我等十分敌视,要想尽数迁出,恐怕短时间内无法做到。”秦宓苦笑道。
  “我倒有一计。”戏志才笑道:“可先和他们互通有无,粮食、器具,总之除了兵器之外,任何东西都可以互通,等到他们离不开之时,然后再去说服会容易一些,若还不同意,便掐断这些,我想,他们会同意的。”
  厅中众人闻言,嘴角一抽,早知道叶昭身边这位军师不是个君子,如今看来,果不其然,不过这方法倒是值得一试。
  “主公,蔡夫人生了!”就在叶昭跟众人归化来年方向之际,一名骠骑府家丁急匆匆的冲过来,在门口被典韦拦住,大声喊道。
  “不懂规矩!”叶昭皱了皱眉,看向门外。
  “恭喜主公!”厅中众人闻言,却是一个个站起来,向叶昭躬身贺喜道。
  叶昭点了点头,也站起身来道:“今日便说到这里,若有其他事情,可随时来我府中汇报。”
  “恭送主公!”
第八十一章
长安乱
  “恭喜将军,喜得麟儿!”当叶昭急匆匆的赶回骠骑府时,却见几名稳婆迎上来,笑容可掬的道:“母子平安。”
  “儿子?”叶昭闻言,心中却有些发沉。
  当初跟蔡邕约好,这蔡琰的第一个孩子,是要跟蔡邕姓的,用来延续蔡家香火,在叶昭的预计之中,这个孩子最好能是个女儿,这样跟蔡邕也就有了交代,而且自己也不必为难。
  但如今蔡琰生下一个儿子,有些事情,叶昭就不得不考虑了。
  继承蔡家香火,也就代表着这个孩子刚刚出生,前途就基本已经决定,叶昭百年之后,这个孩子,是不可能继承叶昭的基业的。
  “辛苦几位了,去领赏吧。”这个念头只是在脑海中转了一下,叶昭脸上却并未露出太多的情绪,微笑着对着几名稳婆道。
  “喏,谢将军!”几名稳婆欢天喜地的跑去骠骑府账房领赏。
  叶昭则大步走入房中。
  蔡邕已经到了,此刻正怀抱着婴儿喜笑颜开的逗弄着,看着蔡邕的样子,叶昭心中突然平静了不少,自己这位恩师兼岳父,自去年开始,便很少笑了。
  “参见岳父。”叶昭对着蔡邕躬身一礼道。
  “去看看琰儿吧。”蔡邕点了点头,之前因为叶昭种种算计皇室的行为而使得对叶昭产生的不满,此刻也消散了许多。
  “嗯。”叶昭点了点头,走到床榻边,蔡琰有些虚弱,衣襟尚有些散乱,叶昭轻柔的将胸前的衣襟整理整齐:“夫人辛苦了。”
  “妾身不辛苦的。”鬓角的秀发已经被汗水粘湿,贴在脸上,苍白的脸上,此刻却少了几分昔日的冷清,多了几分母性的温柔,似乎更多了些成熟的风韵。
  叶昭伸手将蔡琰扶起,拦在自己怀中。
  “夫君……脏……”蔡琰当着父亲的面,饶是她一直以来比较清心寡欲,此刻也不由有些羞涩。
  刚刚生产完,身上还有一股很浓的羊水气味以及淡淡的腥气,着实不怎么好闻。
  “无妨!”叶昭笑着摇了摇头,抬头看向蔡邕笑道:“当初答应过岳父,与昭姬的第一子改为蔡姓,如今这孩儿就是岳父的孙儿了,不知岳父可曾想好名讳?”
  “想过!”蔡邕一脸笑意,看着怀中的孩儿,思忖道:“尚书有云,满招损,谦受益,益者,饶也;吕氏春秋有云,其家必益,身必荣矣,又有……”
  蔡邕引经据典半天,微笑道:“修明以为如何?”
  蔡益么?叶昭倒没啥感觉,自己的儿子,叫什么也改变不了,不过蔡邕高兴,叶昭自然也不会拂了蔡邕的意思,点头笑道:“甚善。”
  “夫君……”蔡琰有些担忧的看向叶昭,女人的心思比较敏锐,能够感受到叶昭此刻的心情,并不是如表面一般高兴。
  “无妨。”叶昭搂着蔡琰,低声道:“待过几年夫人身体好一些了,我们再要一个。”
  “嗯。”蔡琰轻轻地颔首,古人对于后代延续香火之事可是极为看重的,难得生了个儿子,却被父亲拿去继承蔡家香火了,对蔡琰来说,可不是好事。
  对于叶昭和蔡琰的第一个儿子却随了蔡姓,叶昭麾下不少人颇有微词,毕竟叶昭的儿子将来时继承家业的,怎能改姓,不过叶昭已经有一子征,这方面虽然有些微词,但也没人真的跑来劝谏,这是叶昭的家世,只是有些人在感叹叶昭大度德行之时,也不禁为此子感到惋惜,既然改了蔡姓,以后要继承蔡家衣钵,也就是说,这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断绝了成为叶昭继承人的机会,这一点着实令人遗憾,也有不少人暗自说蔡邕不晓事。
  毕竟就算叶昭跟蔡琰恩爱,也不可能保证还能再生一个儿子,叶昭如今已是一方诸侯,将来甚至可能封王,蔡琰平妻之位本就略低于正室,如今儿子被改了姓,以后恐怕难以跟公主相争了。
  当天,叶昭在府中摆了酒席,宴请麾下文武,庆贺麟儿诞生,就算改了姓,那也是自己的骨肉,那种血脉之间的联系是无法隔断的。
  这也算成都在丰收之后,又一桩喜事。
  年关将至,对于蜀中的大多数百姓来说,今年或许是有生以来过得最富足的一个念头,叶昭两成的农税,加上粪肥的神奇效用,只要不是太懒,这个念头,整个蜀中百姓可说是完全不必再担心冬天挨饿的问题,挑选出优质种子之后,剩下的粮食足够他们富足的过到明年丰收。
  叶昭入蜀时间虽短,但百姓对于这位新任益州之主的拥戴却是远超从前的。
  十月的时候,将军府又下达了公文,百姓可以用钱粮去就近官府换取一头牛犊或是鸡仔来养,而且官府还有专门帮助解说如何养这些牲口达到最高效率,此外各处工坊也开始借着今年丰收之喜,开始推广匠坊做出的各种新型农具,铁制的锄头,经过改进之后的曲木犁,镰刀、播种器。
  总之,在沉淀了一年之后,蜀中各个建立了工坊的商贩开始发力,而且百姓有了丰富的余粮之后,这消费水平也开始往上涨。
  虽然牛的价格比较高,但一些收成不错的百姓还是咬牙买了一两头,或是用来配种,来年再卖,或是想要驯化成耕牛,来减轻种地的负担。
  如今的蜀中市场还有足够的潜力有待挖掘,叶昭也不急着跟外部进行沟通,蜀中这种循环饱和之后,叶昭才会考虑开始与蜀中之外开始大规模开放民间通商,如今只是叶昭组建的商队来往于关中与蜀地之间进行贩卖和购买一些蜀中所没有的稀缺资源,比如铁、盐等,这也是叶昭愿意跟关中保持友好外交的一个原因,在不准备出蜀之前,叶昭需一个稳定的贸易环境。
  事实上不止是关中,与蔡琰大婚之时,叶昭便已经通过蒯越与荆州世家牵上了线,虽然不像关中这边完全达成协议,但一些普通贸易往来,荆州士族也不会为难他。
  不过相比于蜀中的安定祥和,关中就是另外一番状况了。
  七月的时候,王允不断打压和胁迫,终于将陷入绝境的李傕、郭汜等西凉将领彻底激怒,十几万西凉大军反攻长安,而当时长安的驻军却仅仅不到三万,哪怕有吕布这等绝世猛将,也是回天无力,最终吕布率部突围,而王允在绝境之中从城墙上跳下了结了自己的性命。
  长安自此落入西凉军的掌控,而西凉军只知破坏,不知治理,在失去了朝廷的掣肘之后,便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开始在三辅之地肆虐起来,大量百姓逃亡蜀中避难,也是今年蜀中人口大增的一个原因。
  到如今,王允的残党,基本上已经被李郭二人肃清,不过京兆之地,也基本被打废了。
  李儒端坐在书案之后,皱眉记录着一些重要的开支和进项,只是越记录,这心里面就越烦闷。
  李傕、郭汜身边缺乏足够帮助他们的谋士,是以二人找到李儒,让李儒帮忙治理,只是如今的长安乃至整个关中,经过这一番戮战之后,早已不是昔日董卓手上的长安,百姓争相逃走,或入蜀避难,或南下荆襄之地,也有的往中原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27/3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