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汉(校对)第23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3/355

  杀死董卓之后,吕布理所当然的将落雁据为己有,对于落雁,是百般顺从。
  而另一人高升,却是当年受叶昭之命投奔了吕布,在叶昭麾下不得重用的高升,在吕布麾下却是混的如鱼得水。
  高升那是什么德行?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虽是武将,但本事可真没有,但这溜须拍马、察言观色的本事,不但将吕布伺候的妥妥当当,与吕布麾下魏续、成廉等人也是称兄道弟,除了吕布在洛阳时收下的新人高顺这个本家之外,高升跟吕布军上下关系打点的都不错。
  当叶昭的人找到高升的时候,高升内心是拒绝的,毕竟吕布待他不错,在吕布帐下远比在叶昭帐下活的更像个人,自然不愿意帮叶昭害吕布。
  不过叶昭当时可没心思对付吕布,他只是想在自己东面设一屏障,曹操隐然已经成事,然而自己对蜀中的改造,才刚刚开始,叶昭需要一个人占据南阳,作为叶昭东面的屏障,也减缓曹操一统中原的速度,给自己赢取更多的时间来将蜀中的政体、生态以及民生完成一个彻底的蜕变,让自己攒足征战天下的资本。
  所以,这次叶昭派人前去联络高升,可不是为了害吕布,而是为了帮吕布,让他不至于四面碰壁,将手中不多的一点本钱耗光在诸侯之间。
  那次是李儒亲自前去帮吕布谋算,当然,李儒并未出面,而是借了高升的嘴,劝吕布莫要去投奔诸侯。
  毕竟当时吕布官爵,车骑将军、温侯,手下又是精兵猛将,无论哪个诸侯,对上这么一名手下都会感觉别扭,能收吕布的,无外乎袁绍、袁术。
  吕布的妾氏落雁,当年可是被袁绍疯狂迷恋的存在,若是去了冀州投奔袁绍,就算高升不说,吕布自己心里都不放心。
  袁术跟吕布倒是没多大恩怨,但问题是吕布手底下这么多人精兵猛将,袁术只需将粮草一卡,吕布就得受制于人,这货可是有前科的。
  除此之外,并州,吕布不愿意回去,幽州跟并州也差不多,公孙瓒是他手下败将,吕布不可能投他,刘虞乃大汉宗亲,对于吕布这种曾经助纣为虐的人物,更没什么好感,算来算去,也只能自立,才不必受制于人,看人脸色。
  至于去处,高升跟吕布说了叶昭和刘焉对待士人的态度,这些士人既然不愿意接纳吕布,不如效仿刘焉和叶昭治蜀之法,血洗南阳士人,而后叶昭建议李傕、郭汜用的那一套方案,也打包给了吕布,令吕布血洗南阳世家之后,不至于南阳陷入混乱。
  这也是叶昭的一步棋子,让中原士人明白,就算没有他们,天下依旧可以照常运作,如此一来,待叶昭出川之日,来自士人阶层的阻力便会小许多,而天下士人的怒火,则由吕布来承担。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未必会有好结果,当年刘宏已经证实了这一步,所以,叶昭很少做直面整个士人阶层的事情,而是会选择一个个代表,以前是刘宏,如今是吕布,一步步通过这些人动摇士人阶层那根深蒂固的根基。
  吕布当时正处于茫然之时,不知何往,高升的这些话,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认可,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南阳并无归属,正适合做栖身之地。
  于是,南阳遭到了吕布的血洗,此地可是当年光武中兴之地,世家势力盘根错节,只是后来被叶昭将南阳百姓迁走了大半,当时南阳士人选择了明哲保身,叶昭也没有动他们的利益,但如今,吕布来了,一穷二白的他,可是需要这些利益来充实自身,自然没有客气,南阳士族几乎被吕布屠尽,余下的也纷纷遁逃往他处。
  吕布接任南阳抬手之后,便按照高升所说之策执行,果然在数月之内,便令南阳稳定下来,只是经历了这番血洗,南阳三十七县,基本废了,昔日近两百万人口的大郡,经过黄巾、叶昭、吕布三次洗礼之后,人口锐减,吕布出任太守时,整个南阳郡人口加起来,都不过三十万,而且士人绝迹,吕布的腰包却是鼓了许多,成为如今天下为数不多的诸侯之一。
  东郡,濮阳。
  “如今主公已是兖州之主,这东郡之地,离袁绍过近,臣以为,主公当退往陈留或是山阳为治所,避免与那袁本初争锋。”新投的程昱对着曹操躬身道。
  “仲德所言,亦是我近日所思。”曹操闻言点投笑道:“我亦有迁治之心。”
  收复兖州之战,他的战利品可不只是兖州,更有数万青州壮勇,如今兖州基本平定,曹操有心将青州一并吞并,若这治所继续留在濮阳,要占青州,就有些鞭长莫及了,只要拿下青州,他就可以脱离袁绍,与袁绍隔河而治。
  “文弱、仲德,还有一事。”曹操想了想,看向自己两位谋臣道:“依二位看,关中那李傕、郭汜二人治理之策如何?”
  李傕、郭汜反攻长安,然后迅速将关中稳定住,期间最多也不过四月,这是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而且看关中如今竟隐隐有恢复元气之状,曹操不免也动了心思。
  若能效仿关中治理,他对士人的依赖会降低很多,但同样会失去许多帐下英才。
  “主公最好莫要有此念!”荀彧叹了口气,对着曹操躬身一礼,却也没说什么没有士人便没有国家之言,李傕、郭汜二人的方法,足够打脸,只是沉声道:“如今主公麾下,以士人为主,主公若是如此做,可曾想过会失去多少人才?”
  时机不到啊!
  曹操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只是笑道:“如此……”
  “报~”一声凄厉的长音自门外由远及近,被门口的侍卫挡住。
  曹操挥了挥手,示意放人进来,皱眉道:“何事惊慌?”
  “主公,老太公他……他在徐州遇害了!”
  “什么!?”
第八十九章
坐观天下
  “陶谦杀了曹嵩?”
  “陶谦想染指江东,却数次被曹操所阻,如今携怨报复,也并不奇怪,主公何以惊讶?”成都,骠骑府,戏志才翻阅着最近送来的情报,听到叶昭惊讶的声音,扭头看向叶昭道。
  “利益冲突而已,祸及家人有些过了吧?”叶昭摇了摇头:“又非不死不休,这般做法,未免不智,平白惹了曹操,还是说,他陶谦有自信能够战胜曹操?”
  “也非全无可能!”戏志才摊开一张徐州地图道:“此前陶谦与曹操有过摩擦,数次交兵,各有胜负,应该是无必胜把握,是以以此来激怒曹操,诱曹操来攻徐州,以防守优势,消耗曹操锐气,待曹军兵疲,便反守为攻,陶恭祖老谋深算,怎会无故结怨曹操?说不得,那袁术恐怕已经准备好与陶谦联手吞并曹操,中原二袁相争之局已成,这番却是袁术率先发难。”
  叶昭眉头一挑,却是恍然,自己一直以来太过纠结于历史的事件,却并未深思这其中利害关系。
  以结果来看,陶谦此举无疑是不智的,但如果抛开结果不谈,陶谦突然这么做,肯定有深意,以曹操之前表现出来的水平来看,徐州军与曹操的兖州军实力相差并不大,陶谦有意渡江拿下丹阳一带给自己一个纵深空间,而曹操为避免自己东部出现一个大敌,是以数次坏了陶谦南下之举,陶谦有意除掉这个绊脚石。
  而以中原的格局来看,袁绍、曹操如今算是一家,曹操哪怕领了兖州牧之后,也并未脱离袁绍,夹在二袁之间求存,然后就是袁术、陶谦以及青州牧田楷或者说其背后的公孙瓒之间的联盟了。
  这个联盟并不紧密,但需要的时候,还是可以合作的,陶谦想南下占据江东之地,袁术意图将兖州、豫州拿在手中,夹在中间的曹操自然便成了绊脚石,想要联手将之除掉就不难理解了。
  只是二人小看了曹操的实力,或者说高估了自己,这么看起来,演义中老好人一般的陶谦,实际上也不是什么正面人物。
  只是没有了刘备的适逢其会,北边儿公孙瓒与刘虞相争日盛,而袁术不知出于何等目的之下,并未出手,陶谦是否还能过了此劫……
  叶昭敲打着桌子,看向戏志才道:“若让曹操吞并了徐州,这四方诸侯,除袁绍之外,怕无人是其对手!”
  刘备现在太守当的好好地,颇受刘虞器重,吕布如今在南阳初立,忙着巩固自己的势力,至于关中诸将恐怕也没心思插手中原纷争,这无形降低了曹操吞并徐州的难度,徐州一下,接下来,就是袁术跟吕布了!
  袁术势大,吕布骁勇,但叶昭真不觉得这两人能扛得住曹操!
  “主公所言不差,曹操虎牢一战,义名远播,得了许多人才投效,诸侯与他也颇为亲善,这三年来厚积薄发,麾下也皆是精兵猛将,陶谦恐非其对手,如此一来,曹操恐怕会在主公整合益州之前,先一步统一中原。”戏志才抬头看向叶昭道。
  初平三年的推广只能算是试行,让百姓对叶昭归心,在叶昭和戏志才的计划中,蜀中整合可不止是占据地盘那么简单,从教育、农业、工、商乃至官制全方位的变革,这个过程,至少需要十年才能初步完成,然后才是叶昭出川的时机。
  在这个过程里,叶昭自然不希望中原出现一统的局面。
  “上表朝廷,陶谦老迈昏聩,擅杀名士,不足以牧守一方,封陈珪为徐州刺史,陈登为别驾。”叶昭放下书册,看向戏志才道。
  陈氏父子,乃徐州名士,若是朝廷准了叶昭这条奏书,将陶谦罢免,任陈氏父子接管徐州,则曹操便没了攻徐州的大义。
  虽说这大义也只是一面旗帜,但没了这块遮羞布,首先在道义上,曹操就立不住跟脚,同时也能引动其他的变化,比如袁术和吕布的插手,将曹操整个孤立起来,形成四面楚歌的局面,将他逼回去。
  当然,前提是曹操不肯退兵,朝廷也肯接纳叶昭的奏书,另外还有一点,陈珪愿意在这个时候接手徐州以及陶谦愿意退位。
  任何一点达不到,都无法促成,中原于叶昭而言,有些鞭长莫及,不确定因素太多,也只能尽力牵制一下曹操了,毕竟他要走的路,不止是争霸天下那么简单,绝不能因为中原的局势打乱自己的步骤。
  “主公此计甚妙。”戏志才微笑着点了点头。
  “年关将至,那些派出历练的弟子如何了?”叶昭没有在这个问题上继续费神,能做的都做了,至于剩下的,看那些人造化吧。
  “这是今岁税收,主公看一看便知。”戏志才微笑着将手下收集上来的各项书局递给叶昭。
  “你说吧。”叶昭将册子一放,笑问道。
  “因为粪肥的效用,以及主公低税的计划得以落实的原因,百姓干劲十足,许多百姓今年垦荒,这些新开垦出来的田地记录在册,但按照主公之前的规定,并未收回官府,而是仍旧归百姓所有,而且百姓自己垦田,可享一年一成赋税的优势,今年一年,蜀中三郡开垦荒田便有上百万亩之多,加上粪肥施用手段以及积极性提高,只今年一年,各地收到的粮税便是去岁三倍之多,各县府库充实,甚至多地出现粮价暴跌之态,百姓手中余粮太多!”戏志才笑道。
  “这是好事。”叶昭满意的点点头,这个数量,差不多也是极限了,再垦荒,就会破坏掉生态。
  “按照主公鼓励畜牧的意思,已经有不少百姓以粮食换取牛马、鸡仔,如今主公该担忧的,是府库之中的存粮过盛。”戏志才摇了摇头,哪怕大汉最辉煌的时候,也没出现过粮食多到吃不完的情况。
  “自古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饱了饭,也该想想读书了吧?”叶昭笑道。
  “不错!”戏志才点头道:“各县学堂都已人满为患,根据各县汇报,自秋收之后,各地书馆书籍便出现供不应求之象,书局印出的新书,很快便能贩卖一空,臣想,不出十年,主公所说那科举便可推行了。”
  科举之事,叶昭曾跟戏志才仔细研究过,以大汉当时知识覆盖范围来说,科举根本没有生存的土壤,读书的都是世家之人,寒门子弟本就不多,就算实行科举,也只是换了一种取士方法而已,实际上还是要从世家之中选人。
  科举想要成事,便需有足够的读书人,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普通百姓哪有心思去读书?
  这也是叶昭入蜀之后,第一件事不是修桥铺路,不是大兴土木,也没有大兴商贾,而是不遗余力的发展农业,几乎将大半精力放在粪肥的推广之上的原因。
  先把百姓的肚子填饱了,衣食这种最基础的保障满足了之后,百姓才会去思考更高级的追求。
  “十年等的起!”叶昭笑道:“这第一步实现了,接下来便是释放出更多的劳力了,神工营最近做出的那些播种机、割草器、重犁也可投放了。”
  鼓励更多的人读书,是为了为叶昭提供足够的管理人才,但不可能所有人都跑去管理,一个势力或者说一个国家的兴衰,靠的不是管理层有多少,而是各行各业的兴衰程度,这些行业,才是为国家创造财富的,而管理者,却是分配财富,管理者太多,反而不利于国家的兴盛。
  也是因此,从一开始,各处书院中除了学问之外,都设有数术、格物,虽然冷门,但却必须有,下一步就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培养大量的匠才了,毕竟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官。
  “此外,我拟以满宠、夏侯兰为基础,令设一部名曰律部,独立于官场之外,只对我负责,负责维护律法威严……”
  其实叶昭的终极目标,这个部门是负责监管官员的,不过时值乱世,若真这么做了,恐怕会引起麾下百官的恐慌,所以叶昭只是让这一部负责贯彻律法,监管百官的话,得等日后天下稳定之后才行,职能类似于后世的锦衣卫,却又有所不同。
  “此事……”戏志才皱眉道:“恐怕需要专门立法,否则此部若无准则,肆意行事,反会出现扰乱律治之事。”
  倒不是怀疑满宠,但如今叶昭是在新建制度,将来是要传承下去的,这第一代还好,叶昭可为明主,而满宠也是严于律己之人,但却不能代表叶昭和满宠百年之后,继任者仍有叶昭的心胸和绝断能力以及满宠的自律能力。
  “我已令满宠草拟,之后你我一同协助。”叶昭点了点头,他自然知道这个部门如果不能好好控制,甚至可能毁掉一国,不过叶昭有后世的经验,虽然也不算完美,但用在这个时候,稍稍做些改动,也完全足够。
第九十章
关羽的怒火
  律法的革新叶昭并没有大刀阔斧的去变革,大汉的律法本身在这个时代来说,比较完善,太超前的东西现在拿出来未必适合这个年代,超前并不一定就是好的,民智未开的年代,太过注重人权,百姓未必会接受,而叶昭也等于是自缚手脚,更何况还是在乱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3/3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