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汉(校对)第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2/355

  叶昭忽然明白刚才自己要带典韦上来的时候,为何那店伙计表情古怪了,这等地方,的确不适合典韦来。
  不过既然上来了,叶昭也懒得管那么多了,找了一个临窗的空位坐下,让店伙计弄些酒肉上来供他们吃喝。
  “主公,要不……我去下边找些吃食便是。”典韦坐在叶昭身边,周围不时有古怪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让典韦浑身不自在。
  如果是打仗的话,在场这些士子加起来都不够典韦一只手收拾,但此刻这些人的眼光,却令典韦很不自在。
  “安心吃饭,吃完就走。”叶昭对于那些目光却是毫不在意,一边欣赏窗外洛阳景致,一边随意道,他是见过大世面之人,虽然这饭庄布局精巧,装饰也相当讲究,但与前世许多真正的奢华场所比起来,也就那么回事,就算不时有人将探究或是厌恶或是好奇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也难以让他有丝毫不适。
  “哦。”典韦闻言也只能坐着,其实他是想去赌垱玩儿两把。
  叶昭饶有兴致的看着周围,却是意外的发现一个熟悉的身影,不过对方既然故作不识,他也懒得上前打招呼,反正双方关系本就不怎么好。
  “兄长,你看那匹夫,这望月庄怎会让这等鄙夫进来,与我等同坐,没有规矩!我去教训他们。”大多数人虽然不满典韦这一看就是莽夫之辈进来,却也没有多言,但终究是有人看不过去,一名青年作势想要起身去撵人,却被身旁的青年一把按回去。
  “莫要惹事,那人……不好惹。”年长些的青年摇了摇头,低声道。
  “他是何人?”年轻些的青年皱眉道。
  “蔡翁高徒。”青年说话时,脸上带着几分复杂的神色,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当初一个书呆子式的人物,去幽州转了一圈,不但没死,反而越来越滋润,这两年不时都能听到他的消息。
  “是他!?”年轻些的青年闻言,目光一冷,猛地站起来,不顾青年的阻止,大步走到叶昭两人的桌案前,冷冷的看了叶昭一眼,随即将目光看向典韦,一指门口的方向道:“此乃名士汇聚之处,焉是你这等莽夫该来的地方,滚下去!”
  “你说什么?”典韦双目一瞪,凶光乱迸,霍的起身,接近两米的身高,带着一股说无形的压迫感,令那青年不自觉的退了两步。
  大概觉得气势上输了,有些恼怒的往前走了一步,努力抬起头来,想要跟典韦对视,却只能看到典韦下巴上那随性长出来的胡渣,只能退开一步才能看到点位的眼睛。
  “伯儒兄,数年不见,卫家这是又出了哪位人才,不于小弟介绍一二?”叶昭没有理会青年,而是看向背对着自己的另一个青年,微笑道。
  此人,正是卫觊,此刻被叶昭叫破了身份,也不好再旁观,微笑着站起身来道:“经年不见,修明贤弟却是越发的丰神俊朗了。”
  见叶昭似笑非笑的看着自己,卫觊走到青年身前,将他拉开:“这位是小弟卫正,卫叔立,年少气盛,还望修明兄莫要见怪。”
  如今的叶昭可不是当初被卫贤随意揉捏的存在,斩单于,驱逐黄巾,在朝中都有了不低的名声,早非当初只能凭着蔡邕才能被人所知的小人物,哪怕卫家,面对叶昭也不得不摆在对等的地位上。
  “好说!”叶昭端起酒杯,轻抿一口,对着四周众人拱手笑道:“小弟我初来洛阳,不懂洛阳规矩,这位乃我麾下将军,并非下人莽汉,也有功勋在身,若有冲撞了诸位之处,还望诸位海涵,我等吃饱了饭食便会离去,不会惊扰到诸位。”
  周围一众士子见状,也不好再说什么,纷纷向叶昭还礼,有消息灵通的,已经从之前两人的对话中猜到叶昭的身份,更不好为难。
  “叔立,还不回去。”卫觊瞪了青年一眼,怪他没事找事。
  “哼!”青年不爽的瞪了叶昭一眼,愤愤不平的走回去。
  “觊听闻修明兄此刻当在汝南破敌才是,为何出现在此处?”卫觊却不急着走,看着叶昭笑道。
  “有些要事必须昭恩师商议一二,是以星夜兼程赶来,明日便要离开了。”叶昭随意道。
  “巧的很,我兄弟二人来此,也是为了拜会蔡翁,不如稍后同去?”卫觊微笑道。
  “哦?伯儒兄此来又是所为何事?”叶昭心中一动,看向卫觊道。
  “陛下准备亲自为仲道主婚,此番在下来,正是为了与蔡翁商议此事。”卫觊笑道。
  “可惜公务在身,不便久留,否则定要去讨杯喜酒。”叶昭点头道:“同行就不必了,我与恩师说完事情,便要离开,怕是伯儒兄需先等上一等。”
  “混账,就算你是蔡翁弟子,也该有个先后,况且此乃天子亲自主持之事,你敢叫天子等你?”那青年虽然回去,但却一直注意着这边的情况,听到此言,终于忍不住站起来,怒视叶昭道。
  “叔立不可无礼!”卫觊皱了皱眉,他这个小弟不学无术,而且年少气盛,这次带他出来,也是为了让他涨一涨见识,只是怎么也想不到平日里尚算乖巧的三弟,此刻一见到叶昭便不受控制了。
  “这位叔立兄的意思,莫非卫家能代表天子?”叶昭抿了一口酒,抬了抬眼皮看向那青年,也不动怒,只是不咸不淡的道。
  “你……”卫正大怒,却被卫觊一眼瞪回去。
  “修明慎言。”卫觊看着叶昭,沉声道。
  叶昭举了举酒杯,这算是撵人的意思,卫觊神色阴了一下,随即跟叶昭一礼,转身回到卫正身边。
  叶昭一边吃着东西,一边皱眉思索,以前倒不觉得卫家与蔡邕联姻有什么,但这次见面,叶昭发现卫家对自己着实不友善,卫觊胸有城府,能够压得住情绪,但那卫正的态度,怕才是大多数卫家人对自己的真正态度吧。
  蔡邕可是自己的政治人脉之一,若真与卫家联姻,叶昭虽然相信蔡邕不会因此而反过来对付自己,但以目前双方的关系,疏远却是很有可能,而叶昭在士林之中的人脉还未完全建立起来,此刻若是失了蔡邕这尊大神庇佑,对叶昭来说,绝对是一个莫大的损失。
  别看叶昭如今立了不少功劳,但只要仔细想想,此前无论是在冀州时的王芬,还是后来的刘牧、周旌、许攸,愿意跟自己结交可不是自己有多厉害,而是因为有个蔡邕高徒的名头在。
  只是这门亲事,现在可是由皇帝亲自主持,自己想要搅黄,正当手段怕是很难呐!
  默默的吃完了饭食之后,叶昭结了账问清楚蔡邕在洛阳的住所后,便带着典韦一路赶到蔡邕府上。
  “安叔,这些是……”叶昭乃蔡邕弟子,上次圉县之后,师徒也更加亲近,叶昭现在入蔡府,是无需通报的,进了蔡府之后,便看到蔡安指挥着家丁仆役搬运着一大堆贺礼,意外道。
  “卫家送来的聘礼,上次在圉县的时候错过了,后来老爷被陛下留在了洛阳居住,是以卫家将聘礼送来了洛阳。”蔡安见到叶昭,笑呵呵的跟叶昭打着招呼道:“公子可是来见老爷?老爷如今正在会客,安这便去通传,公子且随我去客厅稍待。”
  “有劳安叔了。”叶昭闻言也不在意,随口问道:“婚期可曾定下了?”
  “还未曾。”蔡安摇了摇头:“如今这黄巾贼闹腾的厉害,天下不太平,这个时候也不好大肆操办喜事,老爷和陛下的意思,都是待这黄巾之乱平定以后,再择良辰吉日。”蔡安将叶昭引到正厅,让叶昭先行歇息,典韦被留在外面,蔡安则去通知蔡邕。
  蔡邕的书房里,此刻蔡邕会见的却不是普通人,乃是刚刚被罢免的卢植,之前是准备下狱的,不过押送回洛阳之后,不少大臣求情,刘宏也没有真收拾卢植的意思,遂只是暂时削了其官职,并未禁足,这日正赶上卢植来蔡府找蔡邕谈论经学。
  对于蔡安这个时候来,蔡翁是有些不满的,毕竟自己跟老友相距,一般就算是三公来了,蔡邕都懒得见。
  “老爷,修明公子来了。”蔡安见蔡邕脸色不善,连忙躬身道。
  “修明?”蔡邕闻言怔了怔:“他不在汝南破敌,怎的来了洛阳?”
  “便是伯喈一直挂在嘴边的那个弟子?”卢植闻言,微笑着看向蔡邕,他对蔡邕这个弟子也颇感兴趣。
  “正是劣徒,只是不知他这次怎的未经陛下召见,便擅自来了洛阳。”蔡邕叹了口气:“这劣徒行事不羁,实令人头疼。”
  “老夫对此子也颇为好奇,既然来了,伯喈何不引荐一二?”卢植微笑道。
  “也好。”蔡邕点了点头,示意蔡安将人带来。
  叶昭拎着一大袋行囊进来,无论如何也没想到会在这里碰到卢植。
第九十六章
平流策
  “昭拜见恩师。”叶昭拎着一大袋的行囊走进蔡邕的书房,当看到另一老者与蔡邕相对而坐的时候,不禁怔了怔,对着蔡邕拱手行礼道。
  “修明来的正好,正好,这位乃老夫挚友,卢植,卢子干,你可曾听过?”蔡邕笑眯眯的看着叶昭。
  “原来是北中郎将,叶昭莽撞,忘将军恕罪。”叶昭闻言,惊讶的看了老者一眼,躬身施礼。
  “这北中郎将已被陛下罢免,老夫如今尚是戴罪之身,幸得伯喈他们力保,才免去了那囹圄之苦,贤侄就不必拘礼了。”卢植摇了摇头,好奇的看向叶昭道:“我知贤侄在颍川大破黄巾,如今该在汝南与敌对峙才是,为何会来洛阳?可是前线战事不顺?”
  叶昭摇了摇头:“非昭狂妄,汝南黄巾,实乌合之众尔,破之不难,黄巾虽然势大,然如今其势已衰,不可久持,然昭一路所见,中原之地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昭所虑者,乃这大乱之后,如何迅速安定各方,这些时日来夜不能寐,著成平流策十五卷,星夜赶来洛阳,敢请恩师品评,若能对天下苍生有益,也算昭一份功德,若不可取,便就此销毁,以免贻笑大方!”
  “平流策?”蔡邕与卢植对视一眼,目光看向叶昭手中提的行囊,蔡邕饶有兴致道:“快来于我一观!”
  叶昭恭敬的将行囊拆开,将这些时日以来总结出来的竹笺一一给两人摊开,并加以解释。
  其实对于叶昭这平流策,无论是蔡邕还是卢植并不上心,蔡邕知道这个弟子能力不俗,无论治军还是治理一方,都可说是出类拔萃,但要说著书,在蔡邕看来,自己这个弟子还是稚嫩了一些,纵观古今,哪个著书立传螚名传后世者不是年过不惑,并非说年轻人不行,只是著书立传这等事情,需要丰富的人生经历与阅历,历经沧桑沉淀出来的,似叶昭这般年轻就能著书并且成名的,不说古今未有,但也绝对是凤毛麟角。
  是以无论蔡邕还是卢植,虽然对叶昭所言感兴趣,却也并不认为叶昭真能写出什么传世佳作,不过随着叶昭逐行逐句的开始讲解这平流之策,二老的神色也逐渐变得认真起来。
  这个时代,已经有一套平流的方法,不过大都是赈济灾民的法子,朝廷拨出钱粮给地方,地方收纳流民,不至于饿死,但也不会给吃饱,免得这些人吃饱了没事干闹事,这法子也不是汉朝才有的,往上追溯的话,就算是博学如蔡邕也不能给出一个肯定的时间。
  但叶昭这法子却并非单只赈济,也非镇压。
  十五卷听起来挺多,但一卷竹笺又能写多少字?哪怕叶昭已经尽量精简,只是写了个大概的纲领,便用了足足十五个竹笺。
  “这赈济灾民,不能一味只是拨粮给他们,分粮不均,加上吃不饱,流民肯定会闹事,一个处理不好,便可能再起波折,所以要给他们事做,黄巾军对中原破坏严重,各城都需修整,与其花钱请人修缮,不如将这笔钱用作赈济流民,同时让流民帮忙修缮城池,既可以为朝廷节省一部分开销,又能同时做两件事情。”
  “至于管理人手,朝廷人手肯定不足,可以从流民中选择一些有声望之人负责协助官府安排,这些人在流民中有一定声望,对流民比官府更清楚,当然,官府也需要派人进行监督,无需再新设官职,以县为例,贼曹、议曹、廷掾都可以胜任。”
  “除此之外,人祸之后,必有瘟疫横行,具体为何,昭说不出来,不过昭询问过一些医匠,大凡瘟疫,多出于秽物,比如死尸、肮脏污秽之所,所以,各县可以组织一部分流民清除死尸,或就地掩埋,或聚集焚烧,另外可自民间征兆医匠,组织起来进行义诊,一旦发现疫病,便迅速将患者隔离,莫要再与他人接触。”
  “另外流民聚集,许多县城可能人满为患,可以在县城外以亭或里为单位为流民建造聚集地,尽量能保证周围有流动水源,此外还需通风。”
  “总之朝廷求稳,这些聚集地的建立,哪怕出现疫情无法控制,也只是一亭一里,不会无度扩张致使无法挽回,一旦发现,可命军队在周围设立哨卡,防止患者离开,当然,狠一点的话,直接将之杀尽,只是此法未免有伤天和,在下不建议用此法,总之要迅速恢复秩序,当然,前提是朝廷必须拨粮,否则的话,再好的规划,没有粮食,这些流民逼急了还是会反,讲道理是没用的,饿疯的人,是最可怕的。”
  十五篇平流之策,叶昭并不追求文字华美,只要能看懂,以蔡邕和卢植的水准,自然不可能难倒他们,一开始两人还会询问一些问题,比如叶昭在里面用了不少新名词,但随着叶昭一条条的往下讲,蔡邕和卢植也渐渐没了声音,只是静静地听,十分认真。
  下午的时候,蔡安来报,卫家卫觊、卫正前来求见,只是此刻蔡邕一门心思都扎在这平流策之中,就算是女儿的婚事,此刻都无心去理会,让蔡安随手安置之后,继续听叶昭讲解这些。
  叶昭前身熟读诸子百家,对历史也颇有研究,每次战乱之后,必有瘟疫,这种事情,谁都不想发生,而叶昭用的手段,直接就是前世防止病毒向基地扩散的手段,尽可能做到杜绝,同时从根源上,也尽量减少瘟疫的生存土壤。
  这边等他说完,已经是傍晚了,卢植细细的品味着这平流策,文辞十分普通,若硬说优点的话,卢植也只能说文辞简练易懂,莫说跟先贤留下来的传世著作相比,便是当世,任何一个有些学问的人,写出来的东西,也不会比叶昭这平流策差。
  然而也不得不承认,这份平流策,是有留名青史的价值的,虽然大汉也有赈灾条款,但像这样系统全面,甚至将瘟疫、粮草调拨、分配还有战后重建,恢复秩序都如此系统条理的列成纲领,叶昭这绝对是头一个。
  很平庸,但却足矣成为传世经典,不在文辞华美,也不在教育传承,却是能惠及千秋万代的东西。
  蔡邕作为叶昭的老师,体会自然更深,而且他也可以肯定,叶昭这平流策绝对是自己所出,其中不少概念,其实叶昭在此前的行为中,已经有了雏形,蔡邕对自己这个弟子可是一直关注的,所以对这份平流策,也比卢植接受的更快。
  “修明此番来洛阳,便是为了此事?”良久,卢植一脸严肃的看向叶昭道。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2/35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