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精校)第19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2/426

  以国朝体制,知县是本县教育的最高责任人,从关系学、心理学、社会学来解释,知县可以被视为所有县学生员的老师,恰恰是这点叫李大人头大无比。
  按人口和社会地位,这年头的秀才有点类似于李大人上辈子八九十年代的大学生。李大人这个小学文凭都没有的,去大学里充当老师加校长角色,即便是心理素质强大到如李佑者,也有点怯场。
  一来这是学历崇拜的年代,去学校巡视是很清高很读书人的事情,与去国子监上学查案,或者在朝堂上发言骂架不一样,没有可比性。
  二来学校里“愤青”多,李大人四方知名,负作用就是一大堆短处毛病也有很多人知道。官场上讲究潜规则,没人去戳,戳了也没用,但士子们就说不准了。没准就会跳出狂生几个拿他李大人刷名声的,若真如此,无论计较不计较,都很两难。
  唉,一声叹息中,略带忐忑的李县尊大清早轻车简从出发了。他没有拉出长长的仪仗队伍,姿态放得很低,借口是唯恐惊扰清静向学之地。
  县学是庙学合一的,巡视程序也就这几样,先在文庙烧香,礼敬过至圣先师;然后召集生员训话;最后举行“观风试”。
  到大成殿烧香按部就班,一切照例,乏善可陈,随后与生员见面才是重头戏。
  愁眉苦脸的李县尊在教谕和训导的陪同下,立在学宫明伦堂的月台上,而台下足足有一百多个秀才。又扫视几眼人群,他忽然发现在学的生员都是年轻人,大概年老的不是回家闲居就是举为贡监了。
  看见这个人数,年纪还普遍偏轻,李佑便能知晓,江都县科举水准必然不错,不比苏州诸县差多少。若这群人将来能出几个进士就可以是自己的关系了……
  既然在场以年轻人为主,李县尊忽的灵机一动,抛开了崔师爷提前拟好的文四骈六稿子,直接开了口。
  “吾尝闻士子当以天下为己任,敢为天下之先!无论国家兴亡还是地方起废,士人皆有重责也!此责既是我等朝廷命官的,也是尔等莘莘学子的,但归根结底还是你们的!诸贤生朝气蓬勃,正当兴旺之时,好似此刻辰时之日欲上中天,天下之望皆在尔等身上也!望诸贤生勿负大好年华,皆成国之栋梁,以使吾辈后继有人!”
  又道:“本官无才,本次观风之试,以县治为题!诸贤生尽可献言佐助本官,佳者有奖!”
  李大人口才了得,嘴中有理,面上有情,情理结合。又正值太阳上升之时被他拿来比喻,以致情景交融,将一干县学生员褒扬得热血澎湃、吹捧得意气风发,恨不能明天就能中了皇榜以展胸中抱负。
  反正学宫之内、文庙对面稍稍放低身段不丢人,反而可以视为虚怀若谷、尊奉士人……
  诸生皆知李县尊虽大有才名,但并非正途读书人,品行有点放荡不羁的名士派头。没想到今日一见,竟然如此谦谨有德,如此敬重他们,不禁激动的高呼“学生定不负老父台厚望!”
  互动的很成功,李佑便悄悄松了口气,这一关算是过去了。除了诗词外,抄袭点别的也很有好处哪。
  他对县学的庞教谕表扬道:“江都学风不错,士风醇厚!不似我苏州,读书人尽多狂怪浮躁之徒,使人恼火而唏嘘!县学教化有方!”
  庞教谕赔笑道:“哪里哪里,方才县尊所言发人深省,尤其辰时之日四字真乃学子良言也!吾欲将此四字刻石立于明伦堂前,激发学子向上之心,望县尊勿怪!”
  这相当于功德碑了,尤其还是立在学宫里的,放在上辈子就算江都县学校的校训,谁不喜欢这种虚名?李县尊心里大悦,嘴上却道:“本官才浅学疏,故而日常教化之事学官自可做主,无复再请。”
  “那下官就擅自做主了。”庞教谕拱手道。
  此人有前途,当清水教官真可惜了,将来考核时保举他一个卓异好了,李大人心想。
  却又见跟班义哥儿悄悄来到身边,对他说道:“从衙中传报,有金员外遣人送信来,他们几家盐商联合为大人上任接风,望大人不吝赏光。”
  李佑先是一愣,又微微一笑对崔师爷道:“本官见过一次,那金百万看似粗,但实则粗中有细。明明他自己完全可以解决的问题,却偏偏要聚众,有意思。”
  崔监生疑惑地问道:“我看东主隐隐间似乎就不想与盐商亲近?关系太僵,将来在扬州做官被动得很,很多事情离不了盐商支持。”
  李佑想了想道:“扬州盐商貌似强大不可一世,靠着金山银海操纵江北。其实不过是一群肥大的猪,京师千岁殿下已经对这块肥肉虎视眈眈,他们还在浑然不觉。本官且走一步看一步罢,将来如何难说得很,可利用就利用,但不能沉靡一气。”
  
  第299章
扑朔迷离的前任
  
  李县尊将金百万邀约放置一边,继续巡视县学。这时代生活节奏慢,比较郑重的邀请当然不能一上来便不问青红皂白的定下年月日,是要先征求贵宾意见,而后才有再邀甚至三请四请,所以受邀的李大人不用着急答复。
  天近午时,县学庞教谕请李县尊留下用酒饭。李大人对此人观感还算不错,欣然应邀。
  一行人出了明伦堂,沿着甬道向后行去。到了教谕办公所在的破烂学署时,李佑瞥见两侧楹联,哑然失笑。左边写着“百无一事可言教”,右边写着“十有九分不像官”,半是自嘲半是牢骚,却又令人捧腹。
  入屋坐定,李佑指着外面道:“你这门前两联,怨气太甚哪。”
  庞教谕苦笑道:“近年来左近州县的学署衙前,十分流行这副对子。下官门前这个也是上一任教谕留下的。”
  其实这两句倒也贴切,县学府学之类确实是个清水闲散衙门。首先生员打心里更愿意认县尊当老师,其次童生考秀才、生员考举人又要靠地方官和提学官提挈,而教谕只能挂着学官名头管些杂务,地位可想而知。
  李佑点评道:“言语太直白,与学宫之地不匹配。本官赠你一对:冷署当春暖,闲官对酒忙。”
  “好!”屋内众人一起喝彩,崔师爷赞道:“清冷闲情中见风雅逸致,妙不可言!”
  庞教谕喜不自胜道:“县尊才名冠于江左,有此一联相赠,下官足慰生平矣。”
  闲扯完毕,摆酒用饭不提。
  午后李县尊回到县衙,翻了翻没甚要紧公务,便在后衙花厅召集了师爷,汇总一下上任两日的情况。
  负责钱粮仓库的周杰希禀告道:“在下这两日忙于与前任江知县幕属交接钱粮赋税,草略的清查账册和点检实物,其他尚可过得去,唯有银库一项有七百两亏空。”
  “如此之多?江大人如何说的?”李县尊问道。按照制度,凡是公帑出现这种亏空,官员须得自掏腰包补上。
  “江知县的幕席说他们手头拮据,离任进京花销又大,请东主高抬贵手。”
  另一师爷庄成贤皱眉道:“官场上前任比似前辈,后任比似后辈,交接清点钱粮有个规矩,后任礼当对前任相让一二分,不可过于苛刻。但七百两这个数目不小,让了他倒显得东主年轻好欺负。其中轻重,还请东主斟酌拿捏。”
  多和少都是个相对的概念……李佑继续问道:“江大人那边可曾说明了是什么原因?”
  周杰希答道:“甚是奇怪,他们支支吾吾解释不清,说来说去只是求东主高抬贵手、必有后报,别的什么也说不上来。”
  官员在任上,使用公帑有出有入,出现亏空也不算奇怪,但都到交接时候还不解释清楚就是怪事了。
  说实在的,做官谁没个三长两短,你要将事情摆清楚,后任也许就替你担下了。可江大人既不说清楚,又不肯填补亏空,那还怎么交接?
  就算李佑看在官场前辈面子放他一马,但又怎敢担着不明来历的亏空?谁知道这是不是能坑死人的大坑。
  具体原因李佑懒得琢磨,不管前任贪污也好,挪用也好,反正只要他不接手亏空就没有责任。便挥挥手道:“先拖着,本官不急。着急离任进京选官的是他,一日不走便多一日花销,更虚度一日光阴。”
  李大人确实不急,只要他这个后任不签相当于离任审计的“保结书”,不能证明一切都已交接清楚,那么前任江知县就不能走人。
  议完交接之事,崔真非又禀报道:“昨日东主签发了追讨金家盐课之牌票,但衙役持票去了后没有讨到,欲回来销票,东主准不准?”
  牌票这个东西,专为某事而发,比如追讨税银、锁拿人犯、调解纠纷等等,乃是地方衙门胥役合法办差的凭证,没这个凭证,百姓就可以不认。因为出去办差油水大,所以衙役们抢夺牌票那是争先恐后,甚至要掏钱贿赂小吏。
  但也得看办差对象。李县尊昨日签发的牌票内容是到巨商金百万家追讨盐课,被点差的奸猾衙役掂量自己分量和金百万差的太远,实在惹不起金老爷,所以均不积极,虚应一番便想回来销票。
  有的衙役还嘀咕道:“李县尊乃是咱们衙役一行的传奇先辈,怎的十分不体谅小役苦楚,派这等没头没脑的差事。”
  听了崔师爷询问,李佑断然道:“继续追讨,不得销票,敢有懒惰不力者大板子侍候!”
  庄师爷对此很疑惑,“盐商势大,东主明知不可为而行之,如此相迫欲何为也?只怕招惹强敌得不偿失。”
  李大人解释道:“本官只为投石问路,摸一摸扬州盐商的根基,试一试这里面水深水浅,量一量他们的硬度。至于招惹强敌之虑,不必担心,本官自有消解之法。”
  庄师爷不晓得金宝儿之事,所以不明白东主所言消解之法指的是什么。
  崔师爷又提醒道:“明日是放告之日,东主首次坐堂收状,内外瞩目,须得选些案子办好看些。”
  再无他事,李大人起身回到内衙。却见几房妻妾婢女团团坐于池塘柳下,围着一男一女两个小娃娃说笑,真乃令人陶醉的和睦景象。
  李佑也不进屋,凑过去坐下,听刘娘子对他说道:“听说了扬州北郊春日胜景,妾身等人都极向往的,如今已是暮春,方才商议欲作惜春之游,夫君意下如何?”
  李老爷点点小竹道:“定然是你多嘴鼓动大家了。”
  小竹没有如同往常撒娇闹事,气咻咻的哼了一声,侧过头去不理。
  自打从京师回来,小脾气见长啊,李佑惊异地想道。
  金宝儿笑着拍了小竹一下,“老爷不要误会,是奴家提起出游的。”
  “其实是奴家先说了那日和老爷春游之事……”四房程姨娘怯怯地说。
  李佑便答应了,并大包大揽道:“有何不可,本老爷这就遣人去河上征发画舫,明日便可成行!只是我初来乍到公务缠身,陪不得你们了。”
  当夜,扬州城里下了场小雨,不过天亮时就放晴了。
  李县尊精神抖擞,在花厅坐了一坐,准备升堂理事。却有张三风风火火冲进来,一直到老爷身边,才低声道:“有大事!公馆小吏来禀报,前任江知县昨夜上吊自尽了!”
  什么?李大人惊得起身,那江大人怎么会上吊呢,这心理素质也太差了罢。万一要乱传起来,说是他李佑处事苛刻逼死了前任,这名声可不好。
  
  第300章
衙门里的人心真崩坏
  
  在国朝,人命和强盗都是重案,凡接到报案,知县一般须得亲临勘验。
  眼下听到前任知县自尽,这比一般命案更重,李佑又怎敢轻忽推托,肯定要去现场。他一面使人上报府衙,一面立刻召集官轿仪仗以及衙役仵作,急匆匆地上了轿子。
  在轿子里李大人忽然想到,关于银库正印官不可能事必躬亲,一般是由库吏直接管理,一进一出都逃不过库吏的眼睛。前任江知县似乎有难言之隐又不肯说的样子,库吏可能知道一些端倪。
  于是李佑又从轿中出来,低声吩咐张三道:“你领几个家人和后衙皂隶,去将银库小吏捉拿住看管,并封禁银库,以备审问。”
  张三应命而去,李大人重新上轿,向离县衙不远的县公馆而去。
  江知县作为前任知县,暂住在县公馆时待遇自然不差,有个单独院落。他的尸体是在右厢书房被发现的。
  李佑到了后,麻利的安排出兵分三路。一路仵作去验尸,一路去勘察死亡现场,另一路去寻访周边各色人等。他自己嫌屋内晦气,立在院中边等待结果边与崔师爷闲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2/42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