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精校)第2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7/426

  开头一大半内容都是废话,李佑只能忍着性子,直到出现了自己名字,他才集中耳力细听。
  “尔扬州府通判李佑,加为扬州府同知衔,其余本职不变,特进修正庶尹,赐食一品禄、赐金书铁券、赐斗牛服,许荫一子为锦衣卫指挥使世职,许加荫一子为光禄寺丞……”
  李佑早从一些小道消息大致了解到了自己的封赏,但真正听到后,还是大喜过望,连忙出言谢恩。
  扬州城一干大小官员,听到金书铁券、斗牛服、世袭锦衣卫指挥使这些变成了现实,心里的艳羡之念简直要穿透天际。这一套封赏的规格也就只次于封爵了,对文官而言堪称恩荣到了极点。
  围观民众听不懂文四骈六的对偶句子,但听到李青天加封五品但本职不变后,彻底放了心,李青天不走就好,不走就好啊。不知谁带了头,齐齐高呼起“朝廷英明!”
  丁运使忍不住抬头与高运同对视一眼,如同之前的不祥预感,要坏菜了。罗知府却顾不上李佑得到的那些华丽赏赐,只听见“加为扬州府同知衔”,便差点晕过去。
  道理很简单,朝廷提拔李佑为五品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五品闲职很多很多,为何偏偏只给李佑加了五品同知衔?朝廷有那么多五品,作为衔头哪个说出去不比同知荣耀?
  罗府尊想来想去,再结合将要传给自己的旨意,便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朝廷打算将他抛弃,想让李佑以同知身份署理扬州府!从这个趋势看,下一道圣旨九成九要处置自己了,而后再加一句“李佑兼署理扬州府事”。
  朱放鹤先生好不容易读完诰书,将李大人上面四代和妻子都封过了,李佑这才恭恭敬敬地上前领下圣旨。
  对官场事熟悉的人,此时再看罗知府,就像看到了死人,若有一个署理府事的同知,那还要知府作甚?
  朱放鹤又捧出一份圣旨,先是强调了一下罗知府接旨,清了清嗓子再次朗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加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衔……”
  什么?低头听旨的李佑猛然抬头,又惊又怒,参政是从三品,知府是四品,这是给罗知府升官!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他立下了偌大功勋,才升到五品,这个姓罗专与他作对,没干过什么好事,凭什么升级?
  罗知府同样愕然抬头,极其失礼地直勾勾盯着钦差,几乎不能置信的狂喜充满了他整个身体。
  他福至心灵的想道,莫非自己那好友帮助自己在彭阁老面前引荐成功了?莫非自己在扬州府与李佑针锋相对终于引起了某些大佬的欣赏好感,所以才帮自己争来了升级名额?半年的苦心终于有收获了吗?
  瞬间有无数种喜悦流淌过罗知府的心房,再回想起自己屡败屡战,一次又一次的与李佑相争,一次又一次的遭到羞辱,这才换来了今日升上一级。不知为何,他想哭。
  悄悄拭去眼角泪水,罗知府心里唏嘘道,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啊,那可是从三品道台官,终于要离开李佑的阴影,奔向幸福的彼岸了吗。
  只是不知道是哪个分守道,想必浙江怎么也不会太差。至于李佑,就署理扬州府去罢,再与他无关了。
  钦差朱放鹤停顿了一下,才继续读道“加浙江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衔……仍署理扬州府事……”
  罗知府泪中带笑戛然而止,又变成了笑中带泪欲哭无泪。除了从三品的名头高级,这和当扬州知府有什么本质区别?最重要的是,他真的不想再和李佑同城为官了,这是一种折磨。
  李佑的感觉也极其古怪,朝廷是什么意思?不错,南直隶官员是可以寄衔于浙江,譬如陈巡道的分巡道也是寄衔为浙江按察佥事,但这个……
  罗知府叩首谢恩,起来领旨时一脸苦色,丝毫没有升官后的喜悦。他娘的还要和李佑继续同城为官,日子没法过了!是不是该致仕了?
  望着罗知府手里的圣旨,李佑不由得暗骂,朝廷中有自己的后台,可也有自己的对头,但都是下棋的混蛋!
  结果整出姓罗的这个怪胎,想必就是为了继续牵制他这个头顶功勋、身穿斗牛、左手握金书铁券、右手掌府守备司兵权的大名人在扬州府继续坐大罢。
  丁运使悄悄对高运同道:“扬州府官场真有趣了,知府是高品级的从三品署理知府,知县是高品级的正五品署理知县,闻所未闻。”
  
  第377章
一错再错的时间差
  
  罗知府没什么特殊之处,论学历三甲末尾,论才华只是平平,论政绩毫不突出,论年纪没什么潜力,论后台早就致仕了。
  在日理万机的朝廷大佬印象里,罗知府身上的标签估计只有一个——就是那个与李佑很不对付的知府啊。
  随着李大人再次不甘寂寞的风头大盛,继二月大战首辅太后之后,又一次爆发出耀眼的光芒。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敢与李佑很不对付的知府”知名度也略有上升……
  虽然罗大人为自己升了一级却仍要在扬州府署理府事很郁闷,在场这些人中,只有他对李佑的刁钻恶毒体会最深,大概在这个跋扈县尊眼里,四品和从三品没有本质区别。
  但是别人确认为罗知府升级绝对是可喜可贺的,府衙和盐运司的官员纷纷上前道喜。
  对他们而言,最可喜可贺的是,这明显是朝廷表示了压制李佑的态度,至少也是表示李佑的敌对方占了上风,太值得庆贺了!那李佑所倚仗的无非是强大后台撑腰,如今这方面有了退缩,那还何惧之有?
  李大人冷眼旁观,越想越觉得这姓罗的任命很诡异,十分不可思议,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到底是哪里有问题?李佑正皱眉苦思时,宣完旨的朱放鹤走到他身边,劝慰道:“离京前我替你打听过此事,有个户部张侍郎是罗知府同乡,他向彭阁老荐举了罗知府,彭阁老便提名为罗知府升级,此举不关大局,别人也不值当反对。官场便是如此,总不能只有你升官而别人都不升了,所以不必过于计较,你还来日方长有什么不能忍的?次辅也叫我传话,让你安心。”
  彭春时这个老混蛋,就是故意为小爷添堵的!李佑在心里骂了一句。
  一旦有了方向,人的思路总是变得很通畅。顺着大佬都不反对罗知府升级这个线索想下去,李佑将自己代入到京师朝臣角色中,揣摩一番有了点心得。
  李大人也是在朝廷中枢风尖浪口搏杀过的,与各位大佬都有过密切接触。依据目前的结果反推,很容易就将各派朝廷大佬的想法在自己脑中模拟出来——
  建极殿大学士许次辅:罗星野没有大本事,如今已经被李佑压制的完全管不了江都县,在扬州城里几乎政令不出府衙,成了泥塑的摆设。无能的他继续坐在府尊位置上,反而是有利于李佑施展的,总比再换一个厉害角色新任扬州知府要好。同时略略敲打一下李佑,免得年轻人张狂无忌得意忘形。
  武英殿大学士彭阁老:李佑是许某人党羽中的超新星,必须要正视,不能随意放纵。虽然阻止不了他的封赏,但可以提拔他的对头继续阻碍他,任是谁也不可能总是交好运,那李佑又不是真的天命之人,会等到破绽的。何况提拔罗星野还能给李佑的诰封大喜日子添堵,顺便又还了别人的人情,爽哉!
  文渊阁大学士杨阁老:李佑太擅于争权,又是名士习气不爱居于人下,谁去当扬州知府都是受罪。即使换一个别的知府,只怕又要与李佑成了死对头,总是如此传扬出去实在不好听,何苦何苦。还是继续让这个姓罗的坐在府尊位置上做挡箭牌罢,罗李之间的矛盾已经路人皆知,再闹也没什么说头了。对李佑而言,只与一个上司闹翻总比三番五次与不同上司闹翻的名声好听。
  东阁大学士金阁老:李佑功勋卓著又在扬州名高望重,政务营兵都掌于手中,稍稍制衡一下才是正理。不然他在天下要冲扬州城一家独大,却将朝廷置于何地?
  李大人仰天长叹,他一个小小五品地方官何德何能,居然让所有派别大佬很默契的一起蓄意压制,并刻意提拔他的对头,也算是够荣幸了。难道这就是官场的混沌本质么。
  但那些奇怪的感觉仍然在心头挥之不去。盐漕府三家联手弹劾自己的事,朱放鹤一句也不提?大功臣受了弹劾,作为钦差,怎么也得代表朝廷表示一下抚慰功臣之意罢?
  想着想着,李大人忽的猛拍额头,他终于知道不对劲地方在哪里了!自己立功在前,而三家弹劾自己在后,至少晚着十几天……
  所有人都下意识的以为顺序是这样的:朱钦差带着李佑的封赏诰书离京,走到半路上,朝廷快马加鞭驿传罗知府的诰书给朱钦差,最后朱钦差同时带着两份诰书到达扬州。
  但李佑从朱放鹤口气觉察到,罗知府的诰书和自己的诰书几乎同时出台,一起离京,并无明显的先后顺序,这说明了什么?
  按说扬州地方的盐漕府三家集体弹劾自己这个近年来罕有的功臣,谁也不好专断处理,应该会拿到殿上朝议。
  他李佑与别的土包子不同,在中枢任职过的,朝议没少参加。知道朝会上扯皮争论乃是家常便饭,一件事说上十天半月属于正常现象,不然自己的功劳封赏不至于到现在才下来。
  只有出现了一边倒的毫无争议情形,朝议才会以最迅速的效率做出决议,才能做到自己的封赏诰书和罗知府的升官诰书几乎出台。
  若照此分析,这姓罗的弹劾了自己,然后在朝议上奇迹般的一炷香内全体认可他的新任命,一起由朱钦差奉诏出京,其中没有任何扯皮拖拉,这可能么?天下知府有两三百个,姓罗的凭什么得此待遇?
  再说,自己的人品不至于差到天怨人怒遭了弹劾还满朝叫好并全体同意提拔自己对头的罢?自己再烂也是救了祖陵的功臣,功劳簿还热乎着,朝廷也不会干出谁弹劾自己谁就升官的闹剧罢?
  退一万步说,不是他自吹,自己现在也是有分量的人物,许次辅等大腿们也不能看着自己被凭空诬陷式的弹劾而无动于衷罢。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罗星野的新任命出台时,朱大钦差出京时,盐漕府三家的弹章还没有送到朝廷。或者说,罗星野的升官与弹劾自己没有任何关系,只是恰好他先升了官,然后弹劾自己的奏章才送到朝廷。
  将事情从头梳理一遍,感到中间这些时间差太巧合了。盐漕府三家不知道自己在泗州的盖世功勋,干出了逆流而上联手弹劾大功臣的事情。彭阁老不知道罗知府弹劾了自己,干出了提拔罗知府为从三品给自己添堵的事情……
  想至此,李佑兴奋起来,对朱放鹤试探道:“本官遭遇三家弹劾,心里惴惴得很哪。”
  朱钦差满脸迷惑:“什么三家弹劾?”
  果然如此,真是绝妙的时间差啊!登时李大人的双眼精光大亮,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啊,本来没什么理由装委屈,现在罗知府弹劾他却升了官,那就扯开嗓门哭!
  李佑一把抓住朱放鹤先生,将还没有捂热的诰书重新塞回朱钦差的手里,“你先拿着。”
  “你要做甚?”朱放鹤不解。
  李佑理直气壮道:“本官德薄才浅,不配接受诰封!”
  朱放鹤还以为李佑要耍不贪图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把戏,“没必要罢,天家恩典大可坦然受之,不用三辞三让。”
  李佑双手摘下乌纱帽,兴高采烈道:“钦差在上!本官待罪之身,焉敢擅领朝廷恩典,还请朝廷收回以正视听!”
  待罪之身?朱放鹤仍是不解,这表情哪里像是待罪了,比刚才受封时都高兴罢?不禁嘀咕道:“怎么你说的话我都听不懂了?”
  李佑渐渐进入了状态,强行将脸上笑容抹去,做出抑郁样子道:“二十日前,罗知府与盐运、漕仓二衙联手弹劾本官,其中是非且不提,如今朝廷奖励罗知府升迁,岂不表明他所言极是,而本官有罪在身?所以封赏恩典,本官万万不敢受!”
  朱放鹤大吃一惊,他确实不知道扬州地方三家联手弹劾李佑的事情,他出京时这三封奏章还没有送到朝廷。他看了看手中诰书文卷,叹口气道:“你还是先领了封赏,再论其他。”
  “是非不明,即为滥赏!本官清白之躯,不受浑浊之赐!望朱兄不要误我!”李佑挥袖正色道,仿佛受了极大的侮辱。
  朱放鹤摇头苦笑,“罢罢罢,本钦差就陪着你闹,虚江也先不去了,驻在扬州奏报朝廷后等待处置罢。”
  “本官也要上疏请辞的,若朝廷不能给本官一个清白,这官不做也罢!”李佑晃了晃手里的乌纱帽。
  当然,朱放鹤是钦差身份,李佑有些话是那样说,但在自己的奏本里,可就是另一番言辞了,这两者还是有区别的。一个大功臣受了委屈,说点什么过分的都是情有可原的罢。比如臣欲效武穆,但朝中有秦桧之类的……
  在那边罗知府被别人道过喜,心情渐渐好了,不管怎样,从三品到手就是最大的实惠了,难道还能始终活在李佑阴影下?他走过来对李佑道:“李大人,本官择日将尊兄送出府衙,勿以为念。”
  在他想来,如今已经斗出了结果,继续关着李佑的兄长毫无必要了,还是缓和一下的好。
  李佑闻言对朱放鹤道:“钦差听到没有?本官在泗州拼死护陵,后方自己兄长便被拘押,此也算人之常情乎?”
  
  第378章
月下泛舟闲谈
  
  李佑将诰封圣旨重新塞给钦差这个动作或许不显眼,但他把乌纱帽摘下来却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又差点引起围观民众的骚动。
  不过与朱放鹤说完后,李佑又重新将官帽戴上。若想表示不满态度,推辞诰封便以足够,辞官的把戏还是不要玩了。扬州距离京师两千里,意外变数太多,万一弄假成真就只剩哭了。
  盐运司、扬州府、江都县一起恭送朱钦差上轿时,放鹤先生想起什么,转头对李佑道:“今夜公宴便不必了,你我多日不见,只使一轻舟,乘月泛于小秦淮瘦西湖,开怀畅谈即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7/42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