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新明朝(精校)第3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7/426

  那姓邹的典籍答道:“敝处负责印制书籍、讲义、试卷、文纸,用量极大,自然备有工匠。”
  原来不是图书馆而是印刷厂啊,李佑略感失望,正要走人。又听见那邹典籍滔滔不绝地吹嘘道:“不是下官自夸,敝处这里有几十个熟练工匠,印书又快又好,在全天下也是排的上号的,就连大内印制书籍,也时常找敝处代印。”
  恰好此时,有位老工匠端着字盘,从厢房走了出来,让李佑眼前一亮。他不是没有与书坊打过交道,印象里大多数书坊印刷书籍还是用刻版的方式,一页书籍刻一张版面。江南有些名家还专门收藏这些书版以为风雅,甚至有多达数十万片书版的。
  而眼前这个老工匠端着的却是字盘,而字盘是用来镶嵌活字的,意味着可能是采取中学历史课本上学过的活字印刷技术。
  李大人饶有兴趣地指着字盘问道:“你们这里是用活字的?”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钟典籍还未说话,全程陪同李佑巡视的孙司业却抢先发了言,“不错,我国子监印制书籍文册,都是用活字的,今日交予的文稿,次日就能印制出来人手一份。如若上差有所差遣,必然不令失望。”
  孙司业善于察言观色,见这年轻上差在巡视过程中,始终神情凝重,令人惴惴,唯有到了此地,忽然眉眼舒展,显然是有什么好想法了。这时候不积极表现,更待何时?
  邹典籍又在技术上补充道:“当年高宗皇帝极其看重活字印书,下诏发宫中内库银两,造铜活字二十万个赐予国子监。此乃天下独一无二的,一直沿用至今,绝非别处可比。”
  “甚好!妙哉!”李佑鼓掌道。有如此便利的印刷条件,又有如此丰富的读书人资源,除了办报纸消耗他们的过剩精力,还能干什么?
  想至此,眼见差事有了突破点,李佑心情大好,得意地轻笑几声。朝廷那帮大佬嫌他不安分,给他一个闲差,那就叫他们这些老古董瞧瞧穿越者的见识!
  
  第602章
饭碗和体面
  
  却说听到有铜活字,李大人便亲自去字库察看。果然见得有一排排木架,分门别类存放着几种字号的活字。
  他看过后问邹典籍道:“本官若有一万六千字,分为八页,用最小字号,一日内可否排好字盘?”
  听到一页如此多字,邹典籍吃了一惊,心里想了想答道:“每页两千字,即便以最小字号,那大小也相当于小半个案几了,如今没有如此大的字盘,还得花几天功夫去做。若有了字盘,用一二十个工匠,一日内排好字盘当无问题。”
  在李佑看来,这就足以应付当下需求了。至于人力更不是问题,朝廷拨在国子监使用的杂役没有一千也有八百,抽出几十个来排字盘问题不大。
  出了典籍厅,孙司业指着前方道:“那里是掌馔厅和会馔堂……”
  “这就不必看了。”李佑吩咐道。他心里有了计较,没心思再接着巡视了,打算再去与石祭酒谈谈。在国子监办报纸这种事情,启动经费不是问题,他可以从银号借支,但人力方面是绕不过石祭酒的。
  之所以下定了办报纸的决心,是因为李佑判断这是个双赢的事情,如果有好时机,那便非常值得去做。
  对他自己而言,只要办成了报纸,各种好处自然不言而喻。舆论也是权力,掌控舆论影响政治不是什么新鲜事。何况只一顶“大明近代报业创始人”的名号,就足够虚荣了,几百年后写进历史课本没问题。
  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国子监监生的压力和情绪,也算是他李佑的政绩,谁叫他是朝廷派来整顿监生平定人心的。虽然朝廷本意多半是找个位置打发他,不指望他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但能出彩就出彩,不用含糊。
  李佑估计,他办这份报纸至多用百十来个监生,但若模式成型后,其他选不到官的监生可以回到家乡有样学样,很能解决就业问题。
  其实天下各阶层里,读书人是最难侍候的,既要精神追求又要物质需求,简单的说就是两点——饭碗和体面。做官尤其是美职轻易就可以满足这种需求,对此李佑看的很透彻。
  但目前症结就在于,科举兴起后监生不吃香了,选官变得越来越困难。这个体制李佑是没办法改变的,只能另辟蹊径,办报纸或许就是一种不错的出路。
  如果报纸能赚到钱,解决了参与人员的饭碗问题,同时对吃报纸饭的读书人而言,也具备一定的体面。
  一是不用经商做工,免操贱业;二是写出来的东西若能有千万人传阅,对读书人的激励是很大的,足以使人感到脸上有光;三是激扬文字指指点点,可以满足这批不能做官读书人的议政欲望,产生虚幻的“无冕之王”心理进行精神自慰。
  而且李佑也很明白,报纸这个东西如果运用得好,还能够给监生一个情绪发泄渠道,缓解现实压力,减少各种不稳定因素带来的麻烦。
  从大环境来看,国朝有一点好处,虽然常有老冬烘感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不可否认民间思想十分活跃。
  对此朝廷管制也不严,甚至从理论上还是支持民间发声的(虽然只是被供起来的理想主义祖宗法度),堵塞言路放在谁身上都被认为是错误(不是罪行),当然前提是别宣扬杀官造反忤逆不孝之类的。
  而且太平年间的商业繁荣,也是报纸这种新鲜事物能够生存的土壤。国子监虽然政治地位日趋没落,但却拥有极大丰富的人力和看起来挺靠谱的技术积淀,从技术角度来说,每隔一天出一份报纸问题不大。
  从典籍厅回彝伦堂的路上,李佑边走边低头沉思,越发觉得可行性很高,值得一试,哪怕可能需要先期投入一些本钱。
  他不说话,陪同人员自然也不敢随便做声,一直静默着到了彝伦堂东房外,孙司业才作揖与李大人告辞。
  “报纸?你是说抄报?”石祭酒疑问道。
  这年头除了官方邸报外,民间有抄报这一行当,也算是报纸的雏形。尤其是遇到热门事件时,总是有各种抄报疯狂流传,但在李大人眼里,这有点类似于二十一世纪热门帖子到处被转载的情形,既不专业也不正规。
  他把自己的构想简单的与石祭酒说了几句。那石大人听到要动用数十工匠、上百监生,而且要有规律的定期印制并在京城发送,凭着直觉也感觉不是小事。便谨慎道:“此事奏过朝廷后,再行处理。”
  “若事事都奏请处置,那还能做成什么?那还要你我何用?”李佑不以为然道:“大明律里没有禁止的事情,当然就可以去做!敢问大明律可否有禁止办报的条款?”
  石祭酒仍道:“无论如何,毕竟兹事体大,不能不小心。”
  李佑断然下了决定:“人力都是现成的,此外并不需动用国库一分银,又不曾违法犯禁,何须上奏?本官之意已决,这个月做好准备,下个月开始印刷发报!”
  石祭酒思忖片刻,这李佑与他互不统属,谁也没办法用权力压服对方,但李佑的举措对国子监很可能有好处,至少是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硬要当恶人似乎也没有必要。
  最后石大人只能无奈道:“你要做便做,本官绝不阻拦,但本官还是要上奏朝廷,你也不要拦着。”
  见对方始终咬定要上奏,李佑也只能任其行事,但得到了石大人“绝不阻拦”的承诺,也算是可以接受了。
  回到自己的彝伦堂西房,李佑顾不得打量新公房情形,就对杂役下令道:“传本官的话,叫那率性堂监生结课后到堂前听训!”
  国子监六堂,率性堂是最高级别的,在监监生升入率性堂,就意味着面临结业并正式获得监生出身,也是对未来前途最敏感的监生。
  监生集合听训乃是常事,所以没有引起什么波动。到了午时,便有六七百率性堂监生聚集在彝伦堂露台下,等待新任督学官的训话。
  李佑登台下视,发现交头接耳不在少数,果然散漫的很。便咳嗽一声,开口道:“本官是谁,两年前想必尔等不少人是认得的。两年前本官为的是查案,今次却是奉了朝廷之命为尔等前途所来!”
  前途两个字,分量很重,众监生不由得提起精神细听。
  李佑声如铜钟,蛊惑人心地高声道:“想来想去,本官决定办报,以此为尔等谋取一份好前程,但本官只要最好的人才,从你们当中挑出一百人使用!”
  李大人说到这里,有意的停住,等着有监生举手问话,孰料来回扫了几眼,并无人询问,所有监生只是扯着脖子齐齐注视。
  这时他才突然醒悟过来,这年头师长训话,学生是不能随便插嘴的。虽然没有捧哏的,很是不适应,但他只得继续自说自话。
  “想必尔等都见过邸报,但那只是朝廷的诏令抄写编纂,并无半点议论在内!而本官欲办新报,就是要发自己之声,议天下之事!这新报,将送到京师五城三十六坊五百余铺的每一条街巷,报上之言一夜之间满城皆知!”
  说到这里,李佑注意到,有不少监生明显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于是声音再次提高了八度,“而报上文章,就从尔等中间选人执笔!那时尔等就是辣手著文章的名流,报纸将付与尔等润笔之资,足以衣食无忧!岂不美哉!”
  “好!”底下终于有了反响,边上有几个监生一起叫好。
  演讲是个互动过程,听众反响热烈,演讲者才容易投入。李大人几近于声嘶力竭地煽动道:“邸报过于刻板,抄报过于粗糙,而本官这新报,绝不同两者。主张探求事物之真理,代圣人言,代社稷言,代苍生言,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此外有固定润笔之资,堪为两全其美!”
  众监生听得心潮澎湃,既有钱拿又有面子赚,真是说到他们心里去了……
  再次强调了一遍有“不菲”的润笔,最后李佑总结道:“古人云,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本官以为今后应当是不为良相便为良报!著书立言为大功德,若作报人便可日日著书立言,成文既发,万众观览!做官谨小慎微,朝朝暮暮难免有拘束之意,何如作报人快哉!”
  “尔等选官能选中,大可去为官!科名能高中,大可去求功名!开办报纸,只为尔等留退居之处也!这就是本官绞尽脑汁,想出的养士之道,只望尔等勿负国恩报效国家!”
  不知何时,石祭酒从东房走了出来,站在后面听李佑演说,喟然叹道:“老夫也心动的想去执笔了。”
  李佑转头正要说什么,这时候忽然有一须发半白的老监生,跌跌撞撞扑上前跪在台下,泪流满面地高呼道:“余滞留坐监十余年而无所去从!朝廷有眼,今日才见有实心任事的学官!我等怎能不感激涕零!”
  石祭酒登时脸面挂不住,冷哼一声,拂袖而去,与李佑在一起必然没好事。他兢兢业业做了多少工作,还顶不上李佑几句没影的空言。
  李佑嘿嘿干笑了几声,小声招呼道:“那老监生无知之言也,石大人莫恼,待我教训过他!”
  
  第603章
争论
  
  讲完大道理,李佑开始宣布实事,“本官绝非纸上谈兵、不肯做事之人!从今日开始选拔人才,有意者可去各班斋长处报名!初次欲择优选用六十人,月薪暂定为三两!等人选定下后,就是我大明的首代报人,报所便可以成立了!”
  三两!这个收入绝对不低,在当今世道,每月三两银子称得上高薪,普通工匠或者店伙也不过一两到二两。
  已经走到公房门口的石祭酒听到李佑宣布开始选人,愕然回首,他这也太着急和轻率冒进了!做事有这样做的么?今天只是他上任第一天,坐席未暖啊。
  李大人训完了话,率性堂监生们三三两两的离开了彝伦堂前,边走边议论纷纷。很显然,督学御史大人画出的这张大饼是很有吸引力的,前提是真像他所说的那般美好。
  跃跃欲试者不少,六七百人中选六十个,这几率已然不低了,至少远高于选官。当然监生的首选仍是选官,但若选不到官,与其在监中蹉跎滞留,还不如去当这个什么报人并等待机会,又不是当了报人就不能辞职了。
  李佑对长随韩宗低声道:“将那老监生带到我的公房里,我要与他谈谈。”
  韩宗应声而去,又有杂役到李佑身前禀报说:“祭酒老爷有请。”不知道石祭酒还有什么话可说,李佑便转身去找他。
  虽然石大人方才听李佑激情澎湃地演说时,也被感染的在心里晃了一晃,有一种执笔办报挥斥方遒的冲动。但听到李佑急忙仓促开始选拔,再回到房中冷静下来后,便觉得有不对劲地方。
  见到李佑过来,便质疑道:“你这件事,八字还没有一撇,便大张旗鼓地鼓动监生,妥当么?”
  他看出了点什么?李佑顾左右而言它,“有什么不妥当的?只要肯去做,完全没有什么问题。”
  “你倒是敢说!你承诺办报让一百监生衣食无忧,纸墨都要花钱,一年至少数千两,银子从何而来?国子监是没有这个银子的。”
  李佑信心十足道:“钱财不劳石大人挂怀,本官自有法子筹集,不想着赚大钱,维持收支是不成问题的!今天本官便让工匠开始制作字盘,同时这两日选拔人才办报。”
  见李佑只谈如何去做,却不谈责任问题,石祭酒忍不住愤然道:“你许诺让诸生指点江山针砭时弊,这完全就是编外御史,朝廷那边会如何看待尚不可知,同不同意更是不可知。事态不明时,本官看你一意孤行的如此轻率行事,不像是年轻人急躁冒进,只怕是故意为之、别有居心罢!”
  李佑面色一变,“石大人说的这是什么话?本官听不明白。”
  石祭酒拍案道:“你不但要当青天,你还要当能臣。要当能臣就不愿意担当庸碌无能之名,所以就故意如此刻意表现推脱掉自己的责任!
  若能办的出来,自然是皆大欢喜,又让你功成名就,声誉日隆。如果办不出来,你也可以做悲愤状,托辞已经尽心竭力要做事,只是朝廷不许所以无可奈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7/42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