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品奇才(校对)第32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7/1174

  虽然央台《焦点访谈》将秋都公司和单汇公司都推上了风口浪尖,但豫省领导还在想办法,挽救这两个公司。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找人出来抗事儿,转移公众的注意力。
  秋都公司和单汇公司的老总全部下课了,豫省的应对速度,不可谓不快。正常情况下,这也算有交代了,可他们却没想到,还有人不想让他们这么简单就过去了。
  江浙日报上出现一篇文章,上面质问,秋都公司在火腿肠中添加劣质猪肉,这事儿当地政府是否清楚?如果没有《焦点访谈》关注,那秋都公司的马总是否还能继续在任上?
  这么严重的事情,只有一个老总被拿下,这就够了吗?这种企业,工商、卫生部门不管吗?按照正常程序,难道不应该查封企业,进行彻底检查吗?
  一个报纸提出这种观点之后,全国多个省市的报纸上,全部出现这类的文章,他们都是借着这个由头,问责工商、卫生部门,责问当地的一些企业。
  可不管他们责问当地的哪个企业,对秋都公司,口风是一致的。这种公司,就该被查封,就该严肃处理!
  这时候央台的记者又来了,了解秋都公司的后续进展。省里无奈,只能做出一些表态。既然已经这样了,秋都公司的火腿肠已经无人问津,那就暂时查封吧。
  对待私企,他们毫不手软,但对待国企这种自己人,他们一般都下不去手。可现在全国关注呢,谁也不敢包庇,如果不作为,那么不但救不回这个秋都公司,可能把他们也搭进去。
  秋都公司被查封了,从上到下彻查,甚至当地城市的一个副市长,也因此被牵连,四十来岁就退了二线。
  秋都公司完了,单汇公司也没能好过。报纸又开始集中攻击单汇公司,为什么造谣的企业,只有一个总经理下课了,其他人难道没有推波助澜吗?
  主谋被处理,那么帮凶就不需要处理了吗?单汇公司才成立两年时间,怎么就发展这么快,是不是他们之前也用过类似的手段?
  造谣是犯法的,当地警察部门,不应该管一下吗?他们因为造谣,获得了不菲的利益,这种不当得利,不应该没收吗?
  而这时候,各地报纸又不知道怎么翻出来单汇的各种黑历史,从一箱火腿肠里面少一根,到火腿肠中有涨袋的,再到单汇火腿肠中猪肉比例低于包装上注明的比例等,给单汇火腿肠扣上了欺诈,黑心等名头。
  经销商一个个精明的很,单汇火腿肠的品牌明显受损,他们怎么还能卖单汇火腿肠呢?全国有那么多火腿肠的生产企业,他们没必要卖这个单汇。
  之前那是单汇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口感也不错,再加上秋都无人问津,他们才倒向单汇公司的。现在明显单汇也完蛋了,他们怎么可能伸出援手?大家本来也才刚刚合作,还不熟的好吧?
  于是单汇忽然也变得无人问津了,再加上单汇的领导被成批的处理,单汇公司,也完蛋了。
  这时候各地能生产火腿肠的食品厂乐坏了,不经意间,机会就落在了他们头上,一个月之前,火腿肠还是秋都一统天下。而紧跟着,秋都倒牌子了,单汇后来居上。
  但现在,单汇也完蛋了,这正是他们崛起的机会啊!
  可这时候,央台忽然出现一则广告,让他们心全凉了。
  “泰华火腿肠,精选天蓬猪肉,良心肉、放心肉,孩子吃的开心,吃的放心。全国质量监督电话XXXX—XXXXXXX。”
  这泰华火腿肠是从哪儿冒出来的,怎么还跟全国闻名的天蓬猪场合作了?他们用天蓬猪肉生产火腿肠,那成本不是要高很多吗?
  可他们马上也发现,泰华火腿肠的零售价,跟秋都火腿肠一样,丝毫没有涨价。这也就代表着,泰华火腿肠的利润,不如当初的秋都火腿肠。可他们也都很清楚,这火腿肠一根的成本,绝对不会超过四毛钱,零售价七毛钱,批发价跟以前一样,是五毛钱左右,也有百分之二十五的毛利润。
  现在基本上是泰华农副产品公司、批发商和零售商各赚一毛钱,但泰华农副产品公司的成本最低,利润比也就最高。
  本来张明的意思,是趁机提高火腿肠的批发价和零售价,他们做广告,又选用天蓬猪肉的,成本确实比较高。他计算了一下,现在哪怕是八毛钱一根零售,跟七毛钱一根的销售量也不会差多少。
  冯宇却告诉他,还不到时候,先将品牌做出来,让人们习惯吃泰华火腿肠,喜欢上泰华火腿肠之后,再开始涨价。
  此时虽然利润不高,但销售量会节节攀升,等泰华超市开业之后,泰华火腿肠的销量,还会提升一大截。
  那时候,泰华火腿肠,就能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名牌产品了。
  冯宇还告诫张明,一定要保证泰华火腿肠的质量,尤其是肉的含量,不能降低。虽然淀粉便宜,但添加了太多淀粉,火腿肠的口感会差很多。要让百姓心里认可泰华火腿肠,认为这就是华夏最好的,乃至世界最好的火腿肠!
  前世就有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火腿肠中肉含量不断降低,从而降低售价,抢夺市场。
  可结果呢,市场也没抢到,还让人们就认为,这家公司生产的火腿肠属于最差的一种,这对品牌价值有着严重的影响!
  冯宇的目标,是让泰华火腿肠,替代当初的秋都火腿肠,成为行业标准。配合天蓬猪成为猪肉类行业标准,然后就可以独霸猪肉类食品的市场了。
  前世的冷鲜肉市场,有多火爆啊。各大品牌纷纷竞争,但最终只有单汇胜出了,并且并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了冷鲜肉公司。不说其他肉制品,光是门店销售冷鲜肉,每年都为单汇公司创造几个亿的利润,上百亿的流水。
  不过从现在开始,这些都将属于泰华农副产品公司了,泰华冷鲜肉未来会开遍全国。眼下的第一步,就是进入泰华超市,开设专柜。
第578章
超市听过没?
  连续两个星期,冯宇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让冯宇愈发的感觉到,之前付光正做了多少工作。
  未来必然要有一家控股公司,有专门的团队管理这些公司的股份,冯宇只要坐镇总部,等着别人上门汇报工作就好了,也不担心会有注意不到的隐患。
  好不容易将各地的公司、分厂都视察了一圈儿,冯宇回到哈尔滨,还要忙泰华超市在哈尔滨的工作。
  付光正他们在各地考察,都是各市的副职陪同,而冯宇,则直接来到了哈尔滨市长的办公室。
  嗞溜一口茶水,冯宇舒服的发出了一声“哈~~”
  嗯,还是老张这儿的茶好喝。
  “你小子跑我这儿喝茶来了是吧?有什么事儿赶快说,年底了,我这儿忙的事儿多了。”
  年底了,张瑞强作为市长,确实有很多工作要做。不但要看各种工作总结,还要重点关心一下民生等,光是今天下午,他就有三个活动要参加。
  “哪儿有催客人的,你这待客之道可不怎么样啊。”冯宇埋怨道。
  张瑞强“……”你还知道你是客人?你见过哪个客人到别人办公室,自己翻箱倒柜的找茶叶,你见过哪个客人进门不敲门,像是自己家一样的?
  “你要没事儿就自己坐着喝茶吧,我还有事儿。”说着张瑞强就打算起身离开。
  “行行行,怕了你。刘哥,帮我续上开水啊。今天来这儿呢,当然是好事。”冯宇一边说,一边指挥张瑞强的秘书。
  “好事儿,什么好事儿?”
  “我准备在哈尔滨开一家超级大卖场,如果条件允许,那么两三家也没问题。”
  “超级大卖场,这是什么?”卖场张瑞强能理解,应该是卖东西的商场。可什么叫超级大卖场,就是面积变大一些?
  这个大卖场,哈尔滨有几家啊,国营的,私营的都有,这有什么新鲜的,听冯宇那意思,好像他这个超级大卖场,很厉害的样子。
  冯宇白了张瑞强一眼,一副没文化真可怕的样子。
  “超级大卖场,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特大型的卖场。不过我们这个超级大卖场跟哈尔滨其他卖场不同,我们的核心,是泰华超市。”
  “核心是什么?泰华超市?这又是什么?”张瑞强更迷糊了。
  “超市,就是国外的Supermarket,把所有商品开架陈列出来,让顾客自由选择,自我服务,然后出门钱一次性结账的大商店。”冯宇解释道。
  原来就是一家商店啊,张瑞强没什么兴趣了。你开个商店,弄得好像跟开个大公司似的,我还以为你要在哈尔滨弄多大投资呢,这种小事儿,也用得着来找我?
  看到张瑞强不屑的表情,冯宇很不满意:“你知道我们这超市的投资是多少钱吗?”
  “多少钱?一百万,一千万?”张瑞强鄙夷的看着冯宇,一个商店,能用多少钱,难道我知道,里面的商品是可以压一个月付款的吗?市里也有商场,这些东西,我还是了解的。
  冯宇竖起一根手指,笑眯眯地说道:“一个亿!”
  刘秘书刚把冯宇的茶水送进来,听到冯宇这句话,手一抖,热茶全撒在自己手上了。他慌乱的将杯子放下,然后玩命的甩手。
  “刘秘书,怎么搞得,这么不小心。不就是一个亿么,多少钱似的,看你那惊讶的样子。”冯宇故意说道。
  “小刘,你先出去吧,不行就去擦点药。”张瑞强转头,看向冯宇:“一个亿对你来说现在都是小钱儿了?那行,省图书馆今年要修葺,你捐个把亿出来吧?”
  冯宇一副无所谓的样子:“行啊,那以后省图书馆要改成风雨图书馆,或者泰华图书馆。”
  “你想得美,那是省图书馆,这你也想冠名!”张瑞强看冯宇那表情就来气。
  “那我凭啥捐钱啊?不图利,我就不能图名啦?”冯宇斜着眼看张瑞强。
  “我说不过你,这事儿不找你行了吧?你说的那个什么超级大卖场,一个亿的投资,什么商场,需要一个亿?”张瑞强好奇的问道。
  “还记得咱们市开电子产品展销会的地方吗?就比那个大点的商场吧。”冯宇轻松地说道。
  那么大的商场?那个商场一层超过两千平米,五层加起来超过一万平米,比那个还大,冯宇要开多大的商场?
  他根本不知道,前世这种大商场太多了,单说大超市,一层超过三千平米,甚至五千平米,而家乐福、沃尔玛这种大超市,一般都是两层到三层,也就是说,单只超市,就要超过上万平米。
  “你要开这么大的商场,还有什么以超市为核心,超市里面都卖什么东西?”
  “什么都卖,吃的、喝的、穿的、用的,这些日用百货,家用电器,我们都卖。配套的还有其他的一些店铺,比如快餐店啊之类的,反正只要地方够用,啥都能卖。”
  张瑞强有些疑惑,这不就是杂货铺么,这能有什么利润?就算你开的是一家超级杂货铺,利润能有多少,还投资一个亿,这能赚钱?
  可他了解的冯宇,是从来不做亏本生意的,这里面,一定有他看不到的地方。
  “这个能赚钱?能给市里交多少税收?”张瑞强问道。
  “我们是几个人合伙的,有付光正,还有付光正的三叔,香港的超市大王,还有香港李嘉诚和他的小儿子,总投资初步定在两个亿,美元。打算开二十家特大型超级大卖场。然后用资金滚动发展,目标是在五年内,超过一百家,十年内,超过五百家。”
  “等等,等等,你说什么?用资金滚动发展,五年内开超过一百家?也就是说,你认为,五年内的利润,能有四倍?”张瑞强长大了嘴巴。
  这个超市,有这么高的利润?
  “你不相信?我什么时候忽悠过你?我说能,就一定能。而且我这还是保守估计呢,要是发展的好,或许开连锁的速度会更快。这么说吧,我们这一个超级大卖场,就是一个商圈。将来会有无数的城市,主动邀请我们去开超市,我选择在哈尔滨,也是因为我是哈尔滨人,否则现在最应该开的地方,是京城、上海和沿海发达城市。机会摆在面前了,要不要,随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7/117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