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波逐流之一代军师(校对)第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8/158

  秋玉飞心中一喜,疑惑地问道:“那么小侯爷凭什么自信可以留住秋某呢?”
  姜海涛微微一笑道:“虽然昔日东海受过北汉的恩情,可是后来东海也有所偿还,其实双方早已扯平了,虽然昔日贵国雪中送炭的恩义未还,可是无论如何贵国也不会指望我们出兵相助吧。今次我方答应不出兵,而且贵国军方在此购买的钱粮,我方也愿意相助贵方运走,这样一来我方已经偿还恩义,两不相欠了。但是我方额外准备了一批粮草药物,都是贵方急需之物,只是贵方恐怕已经无力购买,海涛已经出资购下,贵国可以随时运走,补充军需,只是我方也有条件,就是秋公子留在东海,多则一年半载,少则数月,公子以为如何?”
  秋玉飞沉默许久,他心中隐隐明白,江哲是决意将他滞留东海,甚至不惜付出资敌的代价,可是自己除了武功琴艺之外,再无所长,行军作战、出谋划策,自己都不擅长,可以说魔宗日月两宗的长处他都没有,而个人的武功强弱也无益军国大事,付出这些代价将自己留在东海,这值得么?江哲真的是为了私谊作出这种决定么?
  见他迟疑,姜海涛道:“秋公子不用多心,先生对秋公子颇为爱重,不愿公子卷入世俗中事,才令海涛资助贵国粮草,交换秋公子留在东海,这样一来,秋公子在师门那里也可以说得过去。等到风平浪静之后,公子再回北汉不迟。”
  秋玉飞叹了口气,姜海涛之言确实说到他心里去了,比起那批粮草来说,自己是否留在北汉,已经是微不足道的事情了,这的确是一个好借口,可是抛下师门不理,这自己能够心安么?
  姜海涛见他神色,已经知道他的心意,又道:“如果秋公子不肯留在东海,那么姜某也无话可说,只是贵国别想从滨州取走一分钱粮,就是拼着担上忘恩负义的罪名,东海也会即刻归顺大雍,如何选择,请秋公子仔细思量。”
  秋玉飞不由苦笑道:“小侯爷这样说,难道秋某还有别的选择么?”
  姜海涛微微一笑,道:“静海山庄是先生居处,藏书极多,其中有不少琴谱可以供秋公子赏玩,内子在山庄养病,若是秋公子有什么需要,在下又不在的话,可以去向内子说明,另外,医圣桑先生在山庄隐修,先生说若有机缘,公子不妨去见见桑先生。”
  秋玉飞微微一叹,道:“静海山庄人间仙境,玉飞羁留在此,料想不会有什么苦楚,不过小侯爷真的以为大雍必胜么?”
  姜海涛含笑不语,娶妻之后,他的性子沉稳了许多,只是说道:“兵危战凶,这等事情怎能说得准呢?”不过他心中暗想,先生既然已经出山,那么北汉灭亡不过是时间的问题,但是虽然不知为什么先生一定要将秋玉飞留在东海,但是他却知道先生对秋玉飞十分爱重,而秋玉飞虽然不曾明言,可是对先生也似乎以知己相许,所以这种伤人的话是绝对不会说了。
  秋玉飞见大局已定,心中反而清明起来,心道,不论江哲是何等用心,可是他却明白我的心意,知道我不愿跻身血腥战场,这两国相争,不论谁胜谁负,和我又有什么相干,再说就是大雍胜了,难道我魔宗不能及时抽身么,而且大雍虽然势大,北汉铁骑也有十余万,沁州又是易守难攻,我何必为此忧心呢,不如在东海小住,避开战事风波的好,想得通透之后,越发对江哲生出知己之情,忍不住抚上琴弦,一曲《高山流水》从弦上流出,巍巍如山,洋洋似水,琴声一起,静海山庄万籁俱静,人人听得心旷神怡,灵台明净。
  一曲终了,越青烟从外走来,道:“秋公子琴艺无双,青烟敬服,妾身师祖请公子前去一见。”
  秋玉飞微微一愣,不过医圣何等身份,就是京无极在此也不会矜持不去,秋玉飞起身道:“敢不从命。”
  在姜海涛、越青烟引领下,秋玉飞穿过重重楼阁,走入桑臣居住的百草轩。还没有走进房门,秋玉飞心中生出不妥的感觉,明明知道室内应是有人,可是却又觉得那人仿佛不存在,秋玉飞曾有过这样的感觉,那就是在师尊面前,难道静海山庄居然有这样一位宗师级高手么?秋玉飞微微苦笑,只怕姜海涛在这里向自己说出决定,就是担心无人可以压制自己,若是自己凭借武功反抗,只怕会碰个头破血流吧,江哲行事果然是毫无破绽,自己落入他的彀中,是绝对没有机会脱身了,不过奇异的,秋玉飞反而更加心安理得起来,既然自己根本就没有可能离开东海,那么屈服留下也就是别无选择的了。忍不住抬头看看明净的天空,秋玉飞只觉得心境前所未有的宁静喜悦。
  放下东海传书,我披上大氅,走出营帐,如今已经是二月初了,雪尽冰消,春耕在即,军中士卒每日晨练的时候甚至已经赤膀上阵了,不过我仍然觉得冰寒刺骨,唉,昔日的重病仍然在我身上留下了许多痕迹,不过少林的心法的确不错,至少我手足都是暖的,虽然力气不足,可是却也不会走起路来就气喘吁吁了,想必这次北伐,我不会过分吃苦吧,只可惜不能躲在东海或者长安休养,大雍若是不能一统天下,我怕是没有机会作个尸位素餐之人了。
  远处传来脚步声,心中泛起齐王的影子,我也没有回头,道:“王爷亲来,莫非是有什么大事么?”
  齐王闷闷地道:“随云,你是什么意思,东海已经宣布中立,而且还送了一批粮食军械给北汉,我可不信这是姜家的意思,你在东海数年,别告诉我仍然不能控制那里的局势。”
  我微微一笑道:“这是什么话,哲在东海养病隐居,怎会想着去控制东海姜氏呢,姜氏和大雍皇室是姻亲,小侯爷又受了陛下和王爷的大恩,如何劝服他们归顺不是你们的事情么,而且数月前姜氏不就再和朝廷商量招抚事宜么?”
  齐王道:“好给我说这些冠冕堂皇的话,东海归顺大雍是大势所趋,也无人可以改变,只是这次为什么会突然中立,还支持北汉和我们作对,别告诉我是你暗中算计,若是皇上怪罪下来,本王可不替你说情。”
  我漫声道:“好啊,到时候就让皇上治我的罪好了,最好去了我的爵位,我带着长乐回东海隐居,你说随着海氏的船去海外看看好不好?”
  齐王啼笑皆非地道:“好了,你就别气我了,是不是你和皇上有了什么共识,我总要给下面的将领交代清楚吧。”
  我沉默了一会儿,道:“什么时候王爷需要向下面的将领交代了?我可以说给王爷知道,不过下面的将领还是暂时不要知道的好。”
  齐王过来的时候,我们两人身边的侍卫都散了开去,将周围护住,不让我们的谈话外泄。我也就没有顾忌地道:“现在东川庆王有了反意,南楚虽然被安抚下去,可是还要担心他们的反复,若是东海现在归顺大雍,南楚、东川迫于压力,一定不顾一切向大雍挑战,现在东海表示中立,而且支持北汉粮草,不论天下人做何想法,都会暂时松口气,甚至认为大雍会陷入和北汉的苦战中,能够拖延一下南楚和东川的动作,这是第一个好处。另外,大战一起,我们就可以截断东海和北汉的通路,所以北汉还是会陷入钱粮不足的困境,而且,我们这次作战可不是准备长期围困的,北汉钱粮充裕与否并不重要。这件事情我已经托长乐向皇上陈词,等到北汉灭亡之后,东海再归顺不是锦上添花么?再说未虑胜先虑败,若是这次进攻不顺利,东海还可以继续中立,维持和北汉的关系么。”
  停顿了一下,我淡淡道:“再说,这样做,我还可以趁机留下秋玉飞在东海,我不想他死在战场上,他的琴艺举世无双,这样的人不应该死在沁州。”
  齐王古怪的看了江哲一眼,道:“本王可不信你会因为私情作出这样的决定,说罢,你这次准备如何利用秋玉飞,上次用他施展反间计还不够么?”
  我有些恼羞成怒,瞪了齐王一眼,道:“你急什么,等到了最后关节你自然知道了。”这人总是揭穿我的险恶心思。不过我也不由汗然,比起秋玉飞来说,虽然他对我存了杀机,可是他确实真诚的多。转念一想,我也不过是在保住他的性命的时候,让他替我作些事情么,否则他一个魔门弟子,我怎么冠冕堂皇的保下他呢?
  齐王倒也知趣,见我气恼,便岔开话题道:“随云,对于这次出兵沁州,你可有什么计策么?”
  我懒洋洋地道:“出兵的日子早就定了,殿下准备这次怎么做?”
  这可说到了齐王的痒处,他兴奋地道:“走,到你帐内去说。”说罢大步流星地走入我的营帐,我也跟了进去,亲自取出一张地图放到案上。
  齐王指着地图道:“我已经让荆迟带五万人提前出发,从镇州经太行白陉攻壶关,我自带大军十五万北上,辎重随后军走沁水,两路夹攻,在沁州合兵,你看如何?”
  我心中已经有了定计,道:“殿下带十万人足矣,留下五万人在泽州,而且要多张旗帜,做出十五万大军的样子,另外沿途请殿下派出斥候和谍探,截杀北汉军斥候谍探,绝对不能让他们穿过大军防线。”
  齐王眼中闪过寒芒,道:“随云,皇上和你可是有了什么计策么?”
  我微微一笑,低声指着地图将自己的全盘计划说了出来,齐王一边听一边点头,最后傲然道:“或许用不到这一步棋呢,我的十万大军加上荆迟的五万,难道不能拿下龙庭飞么?”
  我轻笑道:“若是殿下能够立下这样的大功,那就更好了,不过龙庭飞不是平常人,这次北汉必定倾全国之力抵抗大军,殿下不可轻视。”
  齐王一边看着地图,一边若有所思地研究我的战策,最后终于道:“好,不过这样一来你还要随军北上么?”
  我叹了口气道:“我也不想冒险的,可是我若不显身,只怕北汉谍探会拼了性命到后方探查军情吧,我可不想这样,不过一想到骑马坐车,我浑身都觉得酸痛。”
  齐王笑道:“我令人给你准备一艘快船,你沿沁水北上,让你免受路途之苦,沁州路途不好走,你的马车派不上用场的。”
  我们两人计议已定,这时帐外有人高声道:“王爷、监军,皇上旨意已经到了大营。”我和齐王都是兴奋的向帐外走去,按照时间,皇上允许出战的圣旨应该是这几天到了。走出营帐,天边正是阴云密布,想来天地也知道将有一场血战,因而为此忧心忡忡吧。
  第十章
沁水初战
  〖隆盛元年戊寅,二月十六日,太宗下诏,遣齐王显、楚乡侯江哲攻沁州,雍汉战事乃起。
  ——《雍史·太宗本纪》〗
  隆盛元年二月二十七日,沁州最南端的防线,凌垣堡,战云密布,大雍边境封锁一冬,就是最精明能干的斥候也没有办法传出消息来,但是人人都知道大雍不会这样罢休,战事将起。
  一座城堡孤零零地矗立在小山冈之上,冈下就是沁水南流,每年初春时节,冰雪融化使得沁水高涨,沿河各地都要提防沁水泛滥,但是今年看来水位不高,应该无碍,这一带河面宽阔,水流平缓,土地肥沃,两岸有十数村庄,而山岗上面的凌垣堡就是北汉军驻扎之处,这里也是沁州最前沿的战线,过了此处五十里,就是冀氏县城,沿沁水而上,到处都是碉堡城寨,易守难攻,而安泽、沁源、沁州城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隘。
  一队北汉士卒站在城墙之上,留意着南面的动静,自从年后,上面传下军令,让他们时刻提防大雍军进攻,所以他们丝毫不敢松懈。一个士卒大概是有些倦怠,回过头去想和同袍说几句闲话,但是一回头却看见同袍目瞪口呆地看着前方,他下意识地回过头去,只见地平线上突然出现了青黑色的线条,不过转瞬之间,那青黑色越发浓厚,虽然十分遥远,可是在那士卒眼中,仿佛已经看到了大雍的军旗,他声嘶力竭的喊道:“快敲警钟。”一个有些发愣的士卒清醒过来,三步并成两步奔到钟楼,将铜钟撞响,然后号角声在城堡里响起,从各处营房奔出许多披挂整齐的北汉士卒。一个身穿偏将服色的将领奔到堡楼上,惊怒地道:“派出去的斥候怎么没有回报,快去点燃烽火。”他的亲卫匆匆走到城堡最高处,点燃了烽火。滚滚的狼烟直直地指向苍穹,自从大雍武威二十二年之后,大雍军第一次踏上了北汉国土,一场关系北汉生死存亡的大战即将爆发。
  大雍军先锋夏宁,齐王亲信爱将,望见远处狼烟滚滚,不由哈哈大笑,勒马扬鞭,指向前方道:“他们纵然发现我军又能如何,小小的一个凌垣堡难道还能挡住我们的兵锋所指。众军听令,一举拿下凌垣堡,奉齐王将令,大军清野。”说罢一马当先奔去,身着青黑色衣甲的雍军高声呼喝,随着夏宁冲去,小小的凌垣堡就是奋起反抗,也不过是螳臂当车罢了。不过半个时辰,凌垣堡已经被攻破,雍军四面围住,北汉军无一生还。凌垣堡本就是负责探察敌情的战线前哨,一旦雍军大举进攻,凌垣堡不可能固守,所以派到此地的军士都是心存死志,雍军初战,也没有劝降的意思,铁蹄之下,骨肉成泥。
  夏宁见凌垣堡已经攻破,令人毁去城门和守城器械,然后大军向四面的乡野杀去,这一次齐王颁下严令,不能在身后留下敌人。一座座村庄被焚毁,虽然青壮男子大半从军,可是北汉民风彪悍,就是壮妇和孩童老人也都随时可能拿起刀剑攻击雍军士卒,所以在夏宁的命令下,雍军铁骑几乎是将这些村庄堡垒碾成了废墟,而幸存下来的平民则被刀剑驱赶着奔向端氏、安泽。大雍军没有轻骑突进,而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稳步前进,所过之处,留下荒废的村庄和无人耕作的田地。唯一令北汉平民庆幸的是,雍军统帅齐王军令,不得滥杀平民,所以只要不反抗,不仅能够保全性命,甚至还可以有机会带上一些财物,只不过,除了北上之外,他们没有别的方向可以去。
  沁水岸边,一群衣衫褴褛的老弱妇孺相互扶持着艰难的向北走去,队伍中只有几辆破车,上面装着一些米粮,几个实在无力行走的孩童和老人坐在车上,神情满是凄惶,他们都是体弱无力之人,基本上在北上的流民中已经落到了最后面,而雍军铁骑更是已经过去了无数,他们经常会遇到往来搜索的雍军。而将他们逐出家园的雍军将领说得很清楚,如果三月十日之前,他们不能赶到端氏,那么就将被当作北汉军的奸细处死。凛冽的春风从河面上吹来,让一些衣衫单薄的老弱缩成一团,沁州的春天仍然是十分寒冷啊,前途茫茫,想到可能会被雍军当成奸细处死,队伍中一些老人已经是泪尽泣血。
  谁会想到雍军会用这样的手段呢?六年前雍军也曾攻入沁州,却对沿途村寨秋毫无犯,如今却是一律踏平,几个老人私下谈起,都说这也难怪,昔日统军的是如今的大雍皇帝李贽,今次却是齐王李显,谁不知道李贽宽宏,齐王残狠呢?
  一个坐在车上的小孩儿目光无意中掠过河面,他突然惊讶地指着河心道:“爷爷,那里有大船。”跟在车边踉踉跄跄行走的老人举目望去,也是呆住了,只见沁河中央,百余艘大小船只正溯流而上,其中一只楼船最是巨大坚固,船头树着一面大旗,上面是一个大大的江字。船上甲士林立,周围二十多艘战船将楼船护在中央,其后是装满雍军辎重的货船。老人的惊呼让其他人也都转头看去,看到雍军的水军快船和船上兵甲鲜明的士卒,他们几乎是再也无力行走,上次大雍军进攻北汉,可没有使用这么多水军,这一次,想必大雍是势在必得了吧?
  这时,那只楼船船头似乎有些骚动,几个眼力较好的半大孩童清楚的看见从顶层的船舱缓步走出三个人,其中一人排众而出,站在船头,手抚栏杆,向岸边望来。这人一身素色衣袍,外披青色大氅,远远的看不见形貌,只看见那人发色浅灰,应该是不年轻了,除此之外众人只能看见一双清润冰寒的眼睛,虽然隔得很远,可是那双眼睛却几乎是看透了他们的五脏六腑一般,让他们心中生出莫名的寒意。而在人群之中,一个相貌朴实的中年农夫却在看到那只楼船的一瞬间眼中闪过冰冷的光芒,但是他又立刻低下了头,仍然是那副苦闷烦忧的模样,还不时摸摸右腿,那上面胡乱包裹着一些布条,应该是一条伤腿,难怪他落在后面。
  这时,众人身后传来轻悄的马蹄声,虽然声音不大,可是地面的震动仍然让他们觉察到了危机,几个农夫拿起锄头镰刀,想要尽可能的保护自己的家人,那些雍军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杀人的。落入他们视线的是一支不过二三十人的小骑队,领头的是一个身穿青黑色软甲的女将,虽然穿着无法分辨身份的甲胄,可是这女子清艳无双,长眉入鬓,令人一见便知道这是一个巾帼英杰,她披着一件黑色披风,腰间悬着长剑,背后挂着弩弓。而她身后的随从也都是身穿软甲,佩着弩弓,武器却是这种各样,几乎是无一类同。
  那支骑队在接近这支被迫北上的流民队伍的时候,自然而然散开,隐隐将流民队伍围了起来,一个骑兵高声道:“你们为何还在这里流连,难道不知军令森严,只需过了明日,若是不能进入冀氏,就是你们的死期到了。”那声音清越动人,却也是一个女子。
  一个老人踉跄上前道:“军爷,我们这里都是无力快走的老弱妇孺,因此误了行程,请军爷宽待一二。”
  那个女子转头看向那为首的女将,那女将目光一一从众人身上掠过,目光冰澈刺骨,凡是被她盯住的人都觉得死亡的阴影笼罩过来。那女子的目光落到了那个受伤的中年农夫身上,嘴角露出一丝讥诮,提鞭指道:“你,出来。”
  那个中年汉子犹豫了一下,一瘸一拐地走上前来,那女子的目光时刻不离地望着他,直到他走到马前,那女子才冷冷问道:“你是萧桐麾下的密探吧?”
  那农夫神态茫然,似乎不知道那女子再说什么,只是惊惶辩解道:“小人不是奸细,乃是本分的庄稼人,只因腿摔伤了,才被村人抛下,落到了后面。”
  那女子冷冷一笑,道:“我苏青乃是谍探中的好手,你如何能够瞒过我的眼睛?”说罢,手中长鞭仿佛毒蛇一般刺向那农夫咽喉。那农夫目光一闪,作出不及反应的样子,只是惨叫闭眼,那长鞭果然一触即回。那农夫已经浑身冷汗,吓得软倒在地。那女子居高临下,冷冷看了他半晌,回过头去高声道:“前线总哨苏青求见监军大人。”声音清冽,人人都觉得仿佛苏青就在自己耳边说话一样,虽然离河心很远,可是楼船上面也有些骚动,显然是听见了苏青的声音。不多时,一艘快船向岸边驶来,那女将带马向岸边走去,其他的骑士也都策马离去,却是沿岸前行,显然是不准备上船,而那个最先说话的女子却落到了后面。那中年农夫松了一口气,正要起身,却觉得一枚冰冷尖锐的异物刺入了自己的咽喉,在他挣扎着抬头看去,只见那落在后面的女子目光冷然地看着自己。农夫眼中闪过激烈的怒意和迷惑。
  下马走到岸边,苏青目光平静似水,彷佛不知身后发生了什么,即使那些流民发出压抑的惊呼。直到那个青年女子策马赶到她身边,她才淡然道:“如月,宁可杀错,不可放过,你做的很好。”那个女子在马上行礼道:“多谢小姐称赞。”然后接过苏青抛过来的马缰。
  苏青飞身跃上战船,对着那名穿着纯黑色甲胄的虎赍卫士道:“多谢接应,监军大人可好?”那名虎赍卫士笑道:“大人惯于坐船,没有什么不适,苏将军想必带来了军报,大人正在等候呢。”
  我站在楼船之上,淡淡的望着岸上的流民,虽然春风凛冽,可是却无法穿透我身披的大氅,虽然只有区区五百步的距离,却是两种不同的命运,我是衣锦绣、掌重权的敌国高官,他们是性命贱如草芥的流民。生在乱世,又是从风光秀丽的江南辗转多年来到冰霜凝聚的塞北,这种情形早已是司空见惯,就是以大雍的兴盛,也难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更何况是连年征战的北汉呢。只看这些流民大多是老弱病残,就知道北汉的境况如何。
  轻轻叹了口气,我将目光转向前方,我亲手制定的计策不能推翻,这些人若是不能逃到冀氏,就只有死路一条,我既然将他们推到死亡的边缘,又何必用廉价的同情来掩饰自己内心的罪恶感,还是让心底的怜悯被无情掩盖吧,只要大雍一统天下,我就可以不用看着这样的人间悲剧重演。
  站在我身后的小顺子突然上前一步,低声道:“公子还是回舱去吧。”
  我回头看了小顺子一眼,从他的眼神里面看得出来,他是不想我因为那些流民而心中难过,这世间虽有我尊敬爱重之人,但是只有小顺子才是我的知己,我轻轻一笑,低声道:“你放心,我素来自私怕死,你又不是不知道,怎会为了这些不相干的人动心。”
  小顺子没有作声,站在我身后也没有退回去,我心中越发温暖,方才所说并非全是安慰的言辞,我不过是个平常的凡人,无力顾及天下苍生,除了我自己和我身边的亲人挚友,同僚下属,我也顾不得更多的人了。
  呼延寿这时扬声道:“大人,前线总哨苏青苏将军求见。”
  我点头道:“请苏将军上船。”苏青是一个我很赏识的将领,虽然是女子,却比大多数男子都冷静聪明,心思更是无情狠辣,这次我和齐王一致同意让她出任前线斥候总哨,负责探查军情,截杀北汉军的斥候谍探,这次想必是途经沁水,看到我的楼船,所以过来拜见我这个监军大人吧,这也是军旅中的不成文的惯例,而且按照我的估计,我军和北汉军还没有正面开战,应该不会有什么紧急军情的。
  不多时苏青上得船来,果然如我预计一般,并没有什么紧要的事情,但是从苏青的语气中,我却听出她心中疑惑,为了大军清野的需要,十数日来仍在沁州边境徘徊,若是全力行军,只需两日就可以到达冀氏,可是为了将沿途碉堡民寨清除,大军至今仍然在这一带徘徊,所谓兵贵神速,也难怪她心中不解。不过她性情沉稳,并没有明着质疑,只是流露出对行军速度的不满。
  我也无意对她解释,问道:“苏将军,派到流民中的我军谍探是否已经进入冀氏?”
  苏青摇头道:“冀氏守将十分谨慎,将所有流民都挡在城外,并且让他们按照乡里编排安置,又设立了保甲连坐制度,我们的谍探虽然潜伏多年,因此没有被剔除出去,可是却是行动艰难,消息更是无法传递,攻打冀氏的时候恐怕是没有用处了,而且末将得到情报,冀氏已经得到命令,正在将那些流民和冀氏一带的平民迁入沁州腹地,只留下一些青壮男子帮助守城。”
  我轻笑道:“北汉防守以段无敌为第一,想必是他的主意,他们想必已经决定用坚壁清野的,步步为营的方式迎战,这也不错,我们第一步本就是要清野,让两军战场之间没有平民的存在,他们这样倒是助了我们一臂之力,不过他们也是不得不尔,若不如此,不需我们大军进攻,冀氏就会被流民破城了。”
  苏青犹豫了一下,终于问道:“大人,末将有一事不明,这些平民无害于大局,为何大人执意要先清四野呢,莫非是要胁民为前驱么?我大雍堂堂大国,为何使用这种手段,这样一来,对于大雍在沁州的统治恐怕会有很多障碍。”
  我眼中闪过精光,想不到这个苏青还有这样的见地,并不仅是一个谍探的才能,赞赏地道:“苏将军能够看到这一点,可谓目光深远,驱民北上也是迫不得已,其中关键暂时还不能说给你听,我令齐王殿下严申军令,尽量不要滥杀无辜,这样一来,总有大半平民可以安然逃生,而且沁州历来是北汉和大雍对敌的前线,这里的民众也对大雍颇为仇视,所以就是他们更加怨恨我军,也顾不得了,就像泽州之民,对北汉何尝不是万分痛恨呢!”
  这时前面突然传来一阵骚动,我下意识的看去,只见十余里之外河流转弯之处突然出现了悬挂着北汉军旗号的战船,不由心中一惊,北汉历来没有水军的编制,一支水军耗资无数,对于北汉来说,战马易得,骑兵易练,水军却是很难操练的,所以历来北汉军除了战时征用民船运送辎重之外,基本上没有使用水军作战的例子。不由看了苏青一眼,她在北汉多年,怎么没有发现水军的存在呢?
  苏青也是脸色铁青,她负责在北汉的情报网,竟然没有发觉北汉军中有这支水军的存在,这不仅是重大的失职,也是莫大的耻辱,她冷厉的目光越过河面,这时候雍军前方的战船已经摆开了阵势准备迎敌了,雍军的水军虽然不如南楚水军那般善战,可是比起从未听说过的北汉水军来说,应该是颇为强大了。
  北汉水军顺流而下,不过片刻就已经清晰可见,我看到那些战船,不由心中一叹,那分明是南楚水军常用的艨艟斗舰,造一艘战船少说也要一年半载,仔细看去,那些战船分明还是崭新的,想必是在去年泽州大战之前就在筹备水军了,看战船外形,应是南楚提供了工匠,如今通过海运,关山阻隔再也不是问题,难怪北汉也能筹建水军,不过想到其中耗费的人力物力,北汉军能够有这样的魄力可是不易的很啊。如今我军虽然有楼船一只,战船百余艘,可是比起北汉水军的艨艟斗舰,在速度和攻防上都落了下风,更何况我军还是在下游呢,事先没有预料到这种情况,泽州水军战力不强,看来我军要吃亏了。
  沁河水道不宽,我眼看着那船首装着鹿角,船身涂以桐油的艨艟分成三列,向雍军战船撞来,不由叹了口气,想起昔日在南楚时候见过的水军作战的情景,犹豫着是否介入大雍水军将领的指挥。这时负责统领泽州水军的统领庄汝早已站到我身边,也顾不得向我请示,挥舞旗帜传下军令,我只看了片刻就放了心,看来这人指挥水军经验丰富,就是到了南楚也可以一战的,更何况只是新出茅庐的北汉水军呢。只见他下令让雍军战船分散开来,避开北汉水军的正面攻击,全力攻击两翼,沁水之上立刻弓箭如雨,水上作战,弓箭为先,更从战船上放下许多小型艨艟,利用船小高速的优势,身如北汉水军的防线。一时之间,沁水之上杀声震天,枪戈蔽日。
  我望着两军作战,虽然船只优劣不同,将领战术也有参差,可是仍然有可观之处,看来都在水军上下了功夫,不知怎么我竟然想起了南楚,大雍和北汉都在发展水军,可见都有着南下的野心,可是南楚除了德亲王曾经力排众议建立了一支骑兵之外,仍然是以水军和步兵为主,据我所知,德亲王死后襄阳骑兵被南楚朝廷消减了不少,精锐程度大不如前,只看各国在军力上的投入,就知道南楚是落在最后面的了。
  正在我心中隐隐惆怅的时候,庄汝过来道:“大人,末将要将敌军主力诱入包围,需以楼船作为诱饵,请大人暂时到舱中躲避,或者先到别的战船上面暂歇如何?”我淡淡看了他一眼,庄汝,二十七岁,面庞微黑,相貌平平,个子中等,身躯雄壮,性情沉静,乃是大雍寥寥无几的水军英才,唯一的弱点就是性情太过刚正,最看不起贪生怕死的文官,我甚至能够从他的眼睛里看见暗藏着的对我的轻视。他资历尚浅,可能对他来说,我不过是一个文弱书生,擅长阴谋诡计,运起又不错,得到皇室的青眼罢了,毕竟我的事情有很多都深藏云雾之中,不是他这种身份的将领可以知晓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8/1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