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春色(校对)第27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1/817

  汉王部下虽是骑兵,却有一百多人,换马不便。他刚走不久,太子立刻下令将懿旨誊录驿传镇远侯,必能赶在汉王到达贵州之前、送达镇远侯之手。”
  杨士奇却道:“下官不敢苟同。此时不宜逼迫太急,应竭尽全力稳住汉王,与之和解。时间拖得越久,朝廷局面越稳,朝廷对云南四周的部署也需要时间,拖延时日,对我们极为有利!”
  太子妃道:“此事容后再议,母后已经给太子想好办法了,请太子爷先办好宫里的事。”
  朱高炽以为善。
  ……镇远侯、后军都督府右都督顾成已经七十七岁了,以前是跟着太祖打天下的人。建文元年被朝廷调往真定前线“平燕”,追随的是耿炳文。耿炳文战不利,顾成被俘。
  顾成被俘后十分识时务地投降了,一个刚投降的大将、当然不能用在前线,燕王立刻把顾成送往北平辅佐高炽守城。顾成在北平提出了很多有用的城防建议,逐渐得到了世子府的信任和庇护。郭资、当时的世子妃张氏都与顾成结交甚好。
  正因顾成的良好表现,以及高炽等的力保,他在“靖难之役”后不但没有被清算,还被封了镇远侯,继续得到圣上的重用、回到贵州做一方封疆大吏。
  所以,此前太子写信给顾成,让郭资也签名了。彼时太子没有名分、不能对顾成这样的封疆大吏下达任何命令,写那封信只能靠私交了。若是顾成能意会,应该自己想个由头,先扣住汉王,再等朝廷的名义。
第三百五十章
恶犬
  直隶官道两侧一片平坦,偶有起伏的山坡,点缀在沃野之间。天上黑色的乌云周围笼罩着阳光,仿若镶上了一圈金边。
  地上宁静繁茂,炊烟在村庄上空寥寥升起。泛黄的稻田边,几个农人正朝着官道上,瞧着一群骑兵在奔跑。朱高煦等人一出京师城,便觉得好像天下还很太平,甚么都还没发生过一样。
  有些事情确实用眼睛看不到的,若非宫中遭遇的危急才过去不久,朱高煦简直不敢相信发生了那么大的事。
  朱高煦忽然转头问韦达:“陈大锤和段雪恨,为何没出城?”
  韦达拍马赶了稍许,道:“回王爷,早上末将等一进城,以为没啥事了,照王爷的意思去了旧府……陈大锤打声招呼便离开王府,段雪恨连话也没一句,末将得先问问才知道她何时出门的。不过这二人去了哪,末将不太清楚,也找不着人。”
  朱高煦听罢,心里明白陈大锤应该去了玉器铺。但段雪恨出门去干甚么?她似乎从小到大就没出过云南,不认识京师的任何人,在京师不该有啥事要办的。
  不过现在没法顾得上过问他们了。朱高煦便不再多问,他的周围恢复了沉默,只剩下官道上马蹄隆隆之声。
  朱高煦剧烈活动了一上午,此时又渴又饿,便从马背上取下水袋,仰头灌了一口。接着他又往脑袋上倒了凉水,好让头脑稍微清醒一下!无数事接二连三发生,他现在已不知想了多少事,脑子就没歇过……
  恍惚之中,朱高煦想起了四个人打麻将的场面,因为他以前各种赌博的次数太多。牌桌旁边常会有人看,每一盘结束后,看官就会说一通:不该打这块牌、应该打那块,你下家等着胡呢!
  看官俨然就像一个赌神,牌技远超桌上的人。通常看官说得并没有错,可是他说出最佳打法的前提是,同时看了几家的牌面……所以看官依然不是赌神,只是貌似很厉害的样子。
  不幸的是,朱高煦现在就在“牌桌”上,并不能看几家牌面。更不幸的是,事到临头了,他才刚醒悟:原来该自己出牌了!整个上午,朱高煦连深思熟虑的机会也没有。
  直到眼下,朱高煦还没完全搞清楚状况!包括皇帝是不是真的驾崩了,这样最基本最重要的信息,他依旧无法完全确认。
  但是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判断,那便是皇帝已经不在人世。毕竟朱高煦与之过招的太子,是个人,是人就有他的性格和处事风格;若是皇帝还在,太子应该没那个胆子。
  万一这个基本的判断错了,之前做的事就变得相当麻烦。而且朱高煦接下来做的事,也要根据这个判断。一旦南辕北辙,走得越远错得越凶……
  一泼凉水上去,朱高煦觉得头脑似乎清醒了一些。
  他便抬起手道:“先歇口气!”
  众骑又冲出一段路,慢慢停了下来。
  朱高煦招韦达等人靠近,说道:“贵州总兵官顾成在‘靖难之役’初投降,住在北平辅佐了太子几年。而且顾成在洪武年间就镇守贵州,在当地旧部极多,若是存心为难,咱们这点人毫无办法。
  这么多人马离开凤台门,东宫迟早知道咱们走了。即便东宫后知后觉,现在才派人去贵州给顾成通风报信;咱们一百余骑,仍然跑不过快马驿传的信使。
  因此,我觉得咱们路过贵州之前,顾成极可能先得到消息了。如此直接回云南,风险极大。弟兄们得分头走。”
  于是朱高煦当场安排了一番,命护卫百户、试百户、总旗等将领拿着汉王的印信,率军走贵州那条路,迷惑朝廷的人;等护卫队到了贵州地面,再分出几股小队,两三人一路,伪装商人百姓试图通过贵州,回去报信。朱高煦自己则与韦达、妙锦、王寅走另外一条路。
  此时朱高煦已经发现,自己这藩王的名号在京师根本没号召力,没人听他的命令。只有汉王府护卫军将士最容易调动,如同自己的手臂。因为护卫军的家眷都在云南,而且一直追随朱高煦,习惯地信任并听命于他了。
  ……
  东宫春和殿内,大臣们正议论纷纷,提出了很多方略。众人合力之下,总算重新制定了一套法子。
  摆在太子朱高炽面前的境况、也是纷纷扰扰,他一时半会儿无力把权力伸得太远。若是汉王还在京师,此时还得针对汉王想办法;然而汉王跑路了,东宫只得先处理眼皮底下的乱局。
  徐皇后懿旨公之于众前,东宫诸官一致决定,先召纪纲入宫。
  朱高炽道:“拿俺的印信去,叫纪纲和薛禄都到御门来。”
  右谕德杨荣立刻拱手道:“锦衣卫有一百人守在午门外,可传纪纲走西华门,薛禄走东华门。并让谭指挥带兵到御门后面设伏!”
  朱高炽听罢愣了一下,大概猜到了杨荣的意思。如果纪纲走午门进,宫门一开,午门外的锦衣卫官兵是纪纲的人,有些危险。
  不过朱高炽片刻后便冷笑了一下,说道:“纪纲不过只是一条狗,恶狗!让他走午门进宫。”
  ……承天门到洪武门之间的千步廊,两侧排列着许多朝廷衙署,其中的五军都督府和锦衣卫的衙署、都在千步廊的西侧。
  今日不上朝,宫里也没传召大臣,无数官吏按部就班,在各自的衙署里上值。上午发生的事,已经有消息传到千步廊来了;不过这些衙门现在仍保持着秩序,大伙儿各司其职,只是悄悄打听着各种消息。
  阴云笼罩之下的千步廊,地面干净而宽敞;诸衙署建筑群错落有序,古朴而明净。一切都那么宁静,只是人们脸上的神色,隐隐与平时不尽相同了。
  上值时间,锦衣卫指挥使纪纲也在他该在的地方,便是锦衣卫衙署。
  此时此刻纪纲知道的消息最多,锦衣卫在全城各处都有人。他唯一不知道的,便是皇宫里发生了什么事!他唯一不敢安插耳目的地方,也只有皇宫,那里不是锦衣卫该管的地盘。
  今日圣上恐怕不能御门听政,锦衣卫本身也是亲军军队之一,没有传召当然不能进皇宫。
  汉王在凤台门嚷嚷的话,纪纲也知道了。他眼下正坐立不安、胡猜乱想……圣上真的驾崩了?东宫兵变?
  纪纲实在不愿意相信,以东宫文华殿那帮教书先生,竟能谋划干出兵变的事儿来!圣上恐怕也不是那种皇帝,竟能让太子在眼皮底下谋逆!可是,汉王一个亲王,刚刚才从安南国远道归来,他跑甚么?
  就在这时,人报东宫宦官海涛求见。
  纪纲立刻叫人放进来,海涛走进锦衣卫大堂,毫不客气地走到上位,拿出一张纸道:“皇太子召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即刻到御门议事。”
  纪纲埋着头,双手接过文书,说道:“遵命。我去取点东西就来。”
  海涛道:“太子爷等着哩,纪将军可得赶紧。”
  纪纲拿着文书瞧了一眼,不用看盖的印,只看笔迹就认出来了,确实是太子的手笔。太子在文华殿不仅读书,常常也帮圣上批阅奏章,历练治国之才,不过批复的奏章还是要给圣上过目罢了。因此在这千步廊上值的文武,大多都见过太子的笔迹,纪纲也不例外。
  不知是否因为天气闷热,纪纲感觉额头上的汗水立刻冒了出来。
  他闷头走进里边的书房,一屁股坐到椅子上,马上又站了起来,好像椅子上有根针似的。纪纲在书房里快步走来走去,汗水留得满脸都是。
  此时纪纲虽然不太清楚,宫中究竟发生了甚么。但是他可以断定:必定出了事!
  若是甚么事都没有发生,太子召见锦衣卫指挥使,圣上知道了这事儿,会怎么想;若是甚么事都没发生,纪纲根本不想听太子的人啰嗦……如今看来,汉王在凤台门嚷嚷着说,东宫弑君兵变,敢情是真的了?
  纪纲慌得很,浑身闷热,骨头里却感觉到一股凉意!
  他自己干过什么事,心头当然清楚得很。这些年纪纲对付的,主要是朝廷内外留下的建文余党;御史陈瑛负责弹劾,纪纲主要是办事,列名单、抄家、抓人、把人弄死在北镇抚司诏狱,他干得非常娴熟。
  当然所谓建文余党真的说不清楚,朝廷内外官员上万人,燕王府嫡系才几个文武?大多数文武都是经过洪武朝、建文朝一直做官过来的……这时候就得揣摩圣上想搞谁。
  要是皇帝真的驾崩了?纪纲此时一想便怕得要死。因为想要他脑袋的人,实在太多了!
  纪纲心里也是满腹苦水,他暗骂道:俺搞的全是官儿,若是圣上不点头,俺有那胆子吗?圣上当然不会每次都明说,俺不得替圣上琢磨么?
  现在纪纲才真正意识到,那些脏事,人们不会理解,也不会因为他只是一把刀、就不找他算账。
  以前他是不怕的,因为满朝文武心里都有数,若是和他纪纲过不去,就是与圣上对着干!
  纪纲心道:现在可怎么办才好?
第三百五十一章
以史为鉴
  以前纪纲得圣上宠信的时候,近至昨日、他在锦衣卫还是一呼百应。弟兄们都争着要在他跟前露面,有些人每天要表忠心数次,恨不得哭着喊着要纪纲做亲爹。
  然而只是一夜之后,纪纲就感受到了人情凉薄。
  刚才太子派人传令,锦衣卫大堂里还有很多人。可纪纲最后只能一个人进书房想法子,方才就没有一个跟着进来,说两句体己话的。娘的,都看猴子一样看着哩!
  就在这时,总旗杨勇走进来了。纪纲瞧了一眼,先开口道:“总算还有个记恩的。”
  一开始纪纲看中了这个身材矮小、面皮白净的小子,是在翰林院编修王艮家里。
  彼时王艮已经死了,但是纪纲偶然查到了证据:王艮之死因,并非王家人号称的病故,而是在建文朝覆亡时自裁!以死殉国,还不是建文党?于是王艮全家、全族继续被清算了。抄家的时候,杨勇那小子机灵,私藏了个宋代官窑小碗儿,等人走了才献给纪纲。
  纪纲虽然看上了这小子,但心里是看不起杨勇的。纪纲自己也在拼命地对圣上阿谀奉承,但觉得杨勇这种挖空心思讨好迎合上峰的人靠不住;这等人平时用着顺手,可在关键时刻都用不上,根本不是真正的忠心。
  哪想到今日这幅光景了,进来的人却是杨勇。也不知是杨勇傻、看不清形势,还是他的人品确实好、让纪纲看走了眼。
  杨勇沉声道:“纪大人知遇之恩,末将没齿难忘。”
  纪纲在此时还“嘿嘿”苦笑了一声:“出口成章,有长进。”
  “戏文里学来。”杨勇道。他说罢走进前来,俯首小声道,“纪大人何不趁早跑掉,去投汉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1/8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