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1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575

  周围的工人各司其职,忙的不亦乐乎。
  詹森和西蒙都是专业人士,一眼就看出了工序。
  西蒙惊讶的道:“已经到了单件预制了,检验和测试程序都完成了?材料加工也完成了?他们难道是同步做的?”
  “加工设计很有可能是同步的。35米的平台完全可以直接试制,他们可能是为了先得到数据和经验,才制作了目前的小型平台。”詹森估计的同时,也盯着苏城。
  工厂的工作,即使是摁按钮的工作,也没有真正轻松的,总而言之,都是要使用身体的工作。苏城为了起到表率作用,更是穿着全套劳保服,挥汗如雨。
  这与詹森熟悉的苏城完全不同。
  在詹森眼中,苏城几乎像是一个州长或者总统候选人:脸上总是挂着温润的笑容,待人接物不远不近,私底下牵扯到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则拼杀的极其凶悍。但归根结底,苏城还是一副办公室人的模样。
  可是,现在的苏城,却像是一个纯粹的工人。表情坚毅,眼神专注……
  詹森心想:这要是作秀的话,苏城真的能竞选总统了。
  “你们找谁。”黎涣祥说着中式英语,警惕的看着对方。现在的济南动力机厂四车间,与胜利机械厂的三车间类似。全是大批量的新式机械,所不同的是,机械的水准更好,也有少量的进口型号。
  在黎涣祥眼里,这里就像是天堂,或者说,是天庭一半。以前的大华实业有国企成分,少量的赚一些外汇也要上缴,现在有了阿布扎比大油田的幌子,花自己的外汇没有丝毫的心理压力。里面的机械,称不上世界顶级,至少是中国顶级的。
  黎涣祥挡在前面,用看间谍的眼神望着他们,再重复了一遍:“你们找谁?”
  詹森小心的指指苏城,又自我介绍道:“我们见过面吧,我是哈利伯顿的詹森。”
  “老外都是一个样的。”黎涣祥嘟囔了一句,双手聚拢,高喊:“苏董,有人找。”
  还是旁人提醒,苏城才转过头来。
  他满脸的黑灰,笑的露出白森森的牙。
第一百七十七章
动力定位
  关上办公室的门,车间内的噪音顿时降低了不少。
  苏城扯了一块布,将手上的机油擦了擦,一边洗手一边问道:“西蒙先生,詹森先生。来参观了,感觉如何?”
  詹森不顾他手上的污渍,依旧握手后,笑道:“我们从厂区一路走过来的,贵厂比那些高科技公司还要漂亮。”
  话锋一转,詹森又奇怪的问道:“苏董怎么亲自做起了机加工?”
  “我也在学。”苏城笑笑道:“如今的工厂,发钱有会计和出纳,技术有实验室支持,我能做的,就是到工厂,和大家一起做工了。”
  他说着指指挂在车间顶上的横幅:大干100天,拿下大平台!
  翻译用长长的英语,艰难的解释给两个老外听。
  西蒙摇头摆手的道:“苏城先生,就算你们已经到了单件预制阶段,后面还有分片预制,立片组装,结构总装,附件组装和结构涂装,100天时间,恐怕是不够用的。”
  “所以我才亲自上阵。”苏城看着西蒙,轻轻的道:“我们的工人,每天都工作12个小时。8个小时的正常工作,4个小时的检查和学习时间。和你们不一样。”
  70年代的欧洲人还是非常奋斗的,事实上,战后一代的欧洲工人,比中国工人要辛苦的多。他们用了20多年的时间,重新恢复了满目疮痍的工业,重新健全了金融,并创立了崭新的福利体系。到了80年代末,曾经每天工作16个小时的工人仍然在流水线上,只是因为薪水和工会的关系,不再拼命了。
  西蒙所在的费诺尔公司,就不太喜欢工人加班。对他们来说,工人加班的费用,不仅仅是昂贵的加班费,还有因此而提高的保险费用,工会若是因此给予关注的话,不可避免的还要增加律师费。
  西蒙脑袋转了一下,道:“中国工人要是能有汉堡工人的效率,再每天工作12个小时,100天也许能完成钻井平台吧。”
  苏城对此并不解释,笑道:“有机会的话,带你们去看我们的生产线。”
  “现在可以吗?”西蒙追问。
  “我以为你们有别的事?”苏城看向詹森。
  美国人对日耳曼人的不通世情也无奈的紧,只得帮忙解释道:“我们也是对大华的海上石油平台有所好奇。先前打电话,也是关于平台技术的。”
  “好吧。那就去生产线,边看边说。”苏城重新穿戴好劳保服,喝了两口水,问道:“你们对哪项技术感兴趣。”
  西蒙亦不掩饰,直道:“你们的防渗漏系统。”
  “好眼光,那确实是我们在简化版里,做的少数几项完全改进。”苏城说话间打开了门,外面的噪音又拥了进来。
  翻译说明后,西蒙马上问:“简化版里的完全改进?你们还有别的什么改进吗?”
  他着急了以后,说的就是德语了。一番折腾后,人都跑到前面去了。
  西蒙和詹森连忙跟上去,一路上望着工人和设备,也是暗暗惊叹。
  四车间的生产线绵延两公里,由三个连贯的厂房组成。海上钻井平台的装备制造,并不像是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汽车生产线,使用全自动化的流水线。相反,由于许多部件都是唯一的,而零件则大量由配套厂采购,这里的车间工作更像是发动机生产线,以较低程度的流水线程度,达到较高的精度。
  生产线之间的运输,基本上都是轨道和无动力车辆,还有大量的滑轮调来调去。这些都是做石化和化工的工厂所熟悉的方式,直径数十米数百米的大罐子,专业伺服机和大型电机等等,都是一张订单做一两个的,与汽车等小型机械自然不同。
  济南动力机厂做的大型柴油机,差不多也是同样的方式,车间内的基础工,也全部使用了济南动力机厂的原班人马。
  只见天上地下,全是物料在运动。自动卷扳机等大型装备,使劲的蹂躏数十吨的铁板,经过模锻机虐待的物料往往长达十数米,一根根的运进来,进行加工之后,又继续向前面的车间运过去。
  每天工作12个小时的工人,全像是上紧了弦的钟表,精确有力且按部就班的完成自己的工作。
  熟悉工业的詹森和西蒙知道,精确的按照既定的顺序进行工作是非常疲劳的,想要维持激情,几乎很难做到。
  只有一种情况,能产生现在的效果。
  大工业的激情!
  30年代滚动着战争欲望的复兴德国,40年代燃烧着仇恨火焰的危险苏联,50年代渴望着制霸全球的胜利美国,60年代期盼着重回正轨的复苏英国……
  只有充满了希望的人,才能在冰冷的机械上,迸发出灼烫的热情。
  西蒙不由的回忆起他所接触过的汉堡工人。骄傲的德国工人,同样以钟表般的准时闻名。他们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按时休息,按时喝咖啡,按时领取加班费,按时参加工会活动,按时罢工,按时领取罢工补偿金……
  两人快步追上了苏城,就听他喊:“你们觉得怎么样?”
  西蒙实话实说,用英语道:“比起这些中国工人,汉堡工人更像机械,好像机器的补充。我承认中国工人的效率不弱于汉堡工人。但是,这样的工作方式,是不能持久的。”
  “这就是国家企业厉害的地方。”苏城指了一下办公楼的方向,笑道:“只要一个正确的理由,我们的管理层就能做到持续的激发热情。在历史上,这种充满热情的工作方式,中国人持续了二十年,只是因为间断而停止了。”
  苏城竖起一根指头,道:“正确的方法,明确持续的经营思路,中国的国家企业,能做的比IBM和通用汽车那样的官僚企业好的多。”
  西蒙和詹森都泛起了笑容。
  詹森笑着道:“像是IBM那样的官僚企业,在全世界也是不多见的。”
  西蒙笑了两声,眼望着前面的钳工,脸都斜了。
  苏城回头看了一眼,暗自一笑。德国佬看的,正是济南动力机厂唯二的8级钳工。像是这种国宝级的工人,虽然听的很多,但实际上,80年代末的中国也不过有数的数千人,在各种部级、副部级和正厅级的工厂里一分,全都是珍稀品种。
  西蒙微微点头,问道:“这样的工人,你们有几个?”
  “7个。”
  “7个!”西蒙满脸的惊诧。
  “没错。”苏城表现的非常随意。其实,即使胜利油田力挺,苏城总共也就借来了5个八级工,其中有两个还是和中石油一样庞大的中船重工,本着学习的态度,以及美元付款的份上,才送过来的。
  由于机加工水平的原因,7个白金珍稀的八级工,加上上百名白银稀少的五级六级工,差不多是能做出大型浅海石油平台的最低要求了。
  西蒙哪里知道里面的秘辛,吃惊又嫉妒的道:“你们竟然把7个这样的工人,用来加工座底式海上钻井平台?”
  “那应该做什么?”
  “至少是自升式海上钻井平台吧。你知道这样一个工人,年薪能拿到多少吗?20万马克,20万!”
  1989年的德国马克已经升值了,苏城不记得具体的汇率,但是,到了2000年以后,能达到六七级标准的工人,拿到年薪20万人民币的委实不少,8级钳工拿到50万也不稀罕。不过,那个时候的中国企业,已经失去了如此有效的工人激励体制,统一用“农民工”或“工人”谓之……
  苏城摊开手,道:“现在的中国,这些工人的地位,要比你们的总经理、董事长都要高,光给钱没用。”
  “真的?”詹森不信,跃跃欲试的有些想尝试的意思。
  西蒙自己向前移动,观察着这条新建成不久的生产线。
  对费诺尔船业来说,中国人的生产线用简陋来称呼也不为过,但是,稍稍观察一下他们的成品,西蒙无论如何也说不出简陋这个词。
  一条管道,经过4名工人的安装,快速离开了机器。
  西蒙暗道:这样的速度再加24小时轮班,也许用不了100天就能完成。
  一会儿,詹森也过来了,问道:“怎么样?”
  西蒙大致的看了一圈,心中有数道:“虽然平台变大了,但也就是二代平台的标准。”
  詹森点头,这才是正常的。
  西蒙见苏城没有跟上来,又道:“不过有一点比较奇怪……”
  “嗯?”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