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1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9/575

  海上钻井平台的外载荷计算,是根据平台结构设计及强度校核的,“海钻六号”的平台结构受损,要重新修理,用什么材料的刚才,用多少,如何加强,都需要计算出了载荷再进行。
  但是,由于大华实业并不是“海钻六号”的生产厂商,这种程度的大修,就需要自己进行计算了。
  当然,这种计算远没有生产时的计算严格,理论上,只需要算出极限数值就可以了。但那又谈何容易,尤其是在1989年,各种理论尚在不完善的状态下,这种尖端技术,中国学界都没什么认识,更别说生产厂家了。
  也就是大华实业通过收购合并,获得的一些资料,还能派的上用场。
  不过,胜利油田的埕岛油田,用的是座底式的钻井平台。阿布扎比的瑟坦油田,用的华105也是座底式的改进版,尚未送到的华106,则是合资公司生产的二代半自升式钻井平台……每种钻井平台的外载荷都不相同,都需要重新计算。半潜式又是其中最麻烦的。
  因为半潜式的结构复杂,尤其是它的沉垫及立柱内部,纵向和横向需要各种构件进行加强与分隔,必须予以重新处理。
  体现在外载荷,则是各种复杂。
  即使是孙立宪这种未来的材料学和结构学大牛,趴在那里,也算的天昏地暗,六魂出窍。
  外载荷没有算出来,结构更换就不可能。大华来的工程师,也只好先进行井控、电气、管路等方面的维修维护……
  这把沙特人看的很着急……如果真的只是换这些设备的话,他们自己也会啊!
  只要采买来了,安装不就成了。
  苏城过了两天才注意到孙立宪痛苦的样子,趴跟前一看,哭笑不得:“好家伙,你是准备写论文怎么的?从基本原理搞起?半年时间够你研究的吗?”
  孙立宪熬的眼睛都通红了,和脸上的小豆豆一起发亮,声音沙哑的道:“我们的钻井平台不都是这样搞起来的?华105的外载荷,就是我算的,但这个海钻106完全不一样啊,查国外的期刊也没有现成的东西,只能自己先弄起来。”
  再怎么未来大牛,现在也是个刚毕业没多久的年轻人,说着说着就不好意思的说:“没想到,是在我这里耽搁了维修工作,我当日考虑的不充分,应该自请处分。”
  “又不是军队,搞什么处分。”苏城挥挥手,想了一下,道:“这个,其实属于软硬件中的软件部分,咱们国家的软件工作一直做的不好,没有积累,也不怪你。这样吧,我和你一起弄外载荷。”
  “苏厂长也懂外载荷?”孙立宪满脸的不信任。自从他们加入大华实验室以后,苏城就很少做某个单一性工作了,当这些大牛们逐渐显露才华的时候,苏城更是献丑不如藏拙,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瑟坦油田和海上石油所等机构中去。
  此时,苏城也是赶鸭子上架,硬着头皮说:“我上学的时候,也研究过一段时间的外载荷,有个实验室的老师,就是这方面的权威,给他没少整理过资料。”
  “咱们国家做外载荷的权威?没有听说在北大的啊。”孙立宪满脸狐疑。
  苏城咳嗽一声,心想:又说漏嘴了。他笑笑就说:“后来调走了吧,或者不是我们学校的,是别的学校,或者外国学者到北大访问。我那时候勤工俭学,给好多老师帮忙,也记不清太多了。”
  孙立宪“哦”了一声,一边将自己最近几天的成果整理出来给苏城看,一边聊天说:“苏董,你每天忙着勤工俭学,还要给访问学者帮忙,你有时间做中文系的作业吗?”
  苏城被说的愣住了,道:“中文系有什么作业,就是看看书,写写文章什么的……”
  “是吗……”孙立宪拉出长长的音调。不过,并非因为怀疑,只是纯粹的调侃。
  比起霍昌一类的老头子,苏城的年龄与实验室的研究员差不多,说话也方便许多。倒是工厂的工人,比苏城的年龄小不少。80年代,很多工人家庭的孩子,都是上完初中就进厂,若是双职工家庭,好一点的工厂进去就是正式工,开始算工龄,比上了高中的学生拿的钱还多。大学生要比初中生多读6年或者7年,还得是没有复读的情况。因此,二十四五岁的工人,工龄长的有10年,短的也有四五年,不算是新人了。
  苏城和孙立宪很快忙了起来。
  他们两个人要用最短的时间,把计算外载荷的公式弄出来,并且验证清楚,接着还要做成计算机程序,再得出结论,若是合乎规范的话,就可以进行实质上的平台修改了。哈利伯顿300万美元都不敢接的单子,确实不是那么好赚的。
  但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搞出能够实用的公式,放在20年后,也不啻于天方夜谭了。
  好在这是1989年,公式的复杂程度还没有那么高,中国人因此还拥有创造奇迹和人力胜天的基础和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技术积累越来越多,这样的事情就很难再有了。
  苏城首先将记忆中的外载荷公式,全都写出来。这有些超过本科生的学习范畴了,但并不超过其理论范畴。
  他在给老师打工的时候,没少整理各种数据。什么杆件的重力分布载荷,重力修正系数,杆件的材料比重,浮力修正系数等等,全都是经验化的,需要查表得到。
  每次查表,也就是一次记忆强化的过程。
  苏城写了一天,才算填充了一遍框架。这里面,重力、净水浮力和风力自不必说,全有现成的东西可用,相关研究70年代就做完了,但是流力、地震力、波浪力就不同了,前两者是现在的研究热点,波浪力直到30年后也没有研究清楚,各国研究者提出的理论不少,但都没有一种理论适用所有海况……
  苏城自己只记得线性波和孤立波两种,查着资料,又回忆出了椭圆余弦波,最后想了好久,再添上一个司托克斯五阶波,却在后面打了个问号。
  看看表,竟已到了晚上8点。
  “都没有人叫吃饭吗……”苏城揉着脖子抬起头来,却惊讶的发现,他和孙立宪的前后左右,围了近10个人,差不多全是大华实验室的工程师。
  不等他发问,别人先问了:“司托克斯五阶波后面打问号是怎么回事?”
  “哦,这个公式我记得不太清楚了。”不光是公式记不清了,就连司托克斯五阶波出现的时间,他也记得了。
  好在边上的孙立宪咀嚼了一下,就说:“是五阶Stokes波吧,我前几天有看到,稍等我找找……”
  此时,各种翻译都不规范,许多人因此习惯用外文,至少不会弄错。
  听说司托克斯已经有了,苏城放心下来,道:“不着急,先吃饭吧,吃完再弄。”
  搞结构工程的陶建华搓着手道:“苏董,这还吃什么饭啊,咱们早一天弄完,工程早一天完成。趁热打铁,把程序编制给做出来吧。”
  这里说的程序编制,并不是真的编程,而是做程序框图,作为编程的基础,至于真正的程序,是要外包出去的。
  对此,苏城用了无数次程序,熟悉的很,扯过风力计算的载荷图,从上到下,边画边写,并道:“这个做完了,我一定要去吃饭了……”
  陶建华只是个点头,看着念道:“开始,判断杆件是否在水面上,是则进入下一步,判断杆件是否被遮蔽,是则返回,否则判断‘杆件是否与水面相交’……”
  孙立宪听的一阵发懵,问:“苏董,你以前真的研究过外载荷?”
  “给你说,读书的时候给人家老师打下手,那时候不认真,光想着完成老师的任务,也就记了这么些。我知道的公式都写上去了,其他的推一下,估计一周能做出来吧……”
  “一周没问题,不过……”孙立宪满脸闪亮着红豆,问:“您当年不认真都记得这些……唉,太可惜了,要是再认真一点,那可多好……”
第二百一十八章
他们会占领世界的
  自签订合同以后,纳斯尔就在担心。
  他一方面担心中国人不能按时完成维修工作,一方面又担心他们的维修水平欠佳。除此之外,纳斯尔还担心中国人突然违约退出……
  到红色中国去起诉中国的企业?只要想到这种麻烦,纳斯尔就是一阵头疼。
  “下一次,定要调到一个好部门去,做维修真是麻烦。”纳斯尔骂了两句,又端起了饮料,并偷偷的倒了一些威士忌在里面。
  沙特是不允许喝酒的国家,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规矩的,尤其是纳斯尔这样的中年男人,生活简直无趣到了极点。他既不为生活打拼,也缺乏升职的能力,偷偷喝酒也算是为他了无生趣的生活添上了一抹光亮。
  “砰砰!”门被敲响。
  纳斯尔立刻将酒塞回了柜子下层,朗声问道:“是谁?”
  “有大华实业的传真。”穿着常服的手下推门进来,将传真纸放在纳斯尔的面前,说道:“这是大华实业的采购项目,一共有两项,一项是10万美元以下的采购计划,一项是泥浆泵的单独采购计划……”
  “我们整体承包,为什么还要看采购项目?”纳斯尔很奇怪。
  “据说是在流程内,通知船东,并允许我们提出意见。”
  “他们想要使用自己的零件,我们提出意见有什么用……哦……这个传真做的很规范。”
  传真由阿拉伯语、英文和中文三种构成,是标准的项目文件,从内容中可以看出,10万美元以下的采购,由项目经理提出,经过审查批准后,由采购部门询价争取到了两家以上的报价,然后才由采购经理和财务经理进行权衡,决定后签字,再交给采购部门签订合同。
  1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还增加了一道采购审查委员会的审核。
  大致的翻了一遍,纳斯尔不禁惊讶的道:“这么规范。他们总共只有100多个人,手续竟然和壳牌差不多,怎么忙的过来?对了,他们开始维修平台结构了吗?”
  “已经开始了,他们好像从国内又拉了些人过来。我看,一个中国人能当两三个人用,他们几乎只有睡觉的时候才休息,而且好多人都是在船坞睡觉的,每天最少工作十几个小时……”纳斯尔的手下显的比他还要惊讶。沙特阿拉伯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国家,欧美国家的工程师是他们最常见到的,其次就是日本。对他们来说,每周工作45个小时的欧洲工程师,以及工作50个小时的日本工程师,已经是生平仅见的辛勤工作了。
  当然,沙特阿拉伯自己的工人,每周的正常工作时间肯定不超过30个小时,尤其是在酷热的环境里。
  “只要平台结构能做好,我的工作就完成了。唔,我们去船坞看看吧。”纳斯尔不舍的将饮料一饮而尽。
  他的手下连忙跑出去通知。一会儿,六个人就穿好了衣服,出现在了纳斯尔的办公室前。
  一行人坐上三辆奔驰,赶赴船坞。在吉达这种大城市,满城都是高级轿车,而且油价出奇的便宜,加上没有商品税、购置税一类乱七八糟的东西,沙特人购买车辆非常随便,私车公用也很普遍。
  到了干船坞,纳斯尔首先看到了一辆正在卸货的卡车。他立刻拍拍前座,道:“快点上去,我们看看他们进的零件。”
  司机一踩油门,直接横在了装卸卡车的旁边。
  纳斯尔下车,就见一个印度人操作着叉车,将大大的木箱子放在地上,然后又慢慢的举起叉车,缓慢之极的放出去。
  印度人的动作很慢,像是老年人芭蕾似的,生怕扭到脚的模样,放一个木箱就要一两分钟。
  不过,纳斯尔倒是习惯了这样的速度。在沙特打工最多的两个国家人,就是印度和菲律宾,他们的工作效率很低,却比沙特人自己要高的多。
  一会儿,三辆奔驰车都停在了卡车边上,等他们卸货,好像自己也没什么事要做的样子。
  来监督装卸的王洲以为船东在等着进门,于是催促叉车上的司机,用英语道:“麻烦快一点,要让卡车让开路。”
  正巧,这个时候一大片乌云移走了。
  火辣辣的阳光,直晒在叉车顶,立刻让里面像是蒸笼一样。
  印度工人大汗如雨的叉了一个箱子,用毛巾擦了一把汗,然后就一言不发的拔钥匙下车了。
  王洲还以为他要去喝水,目送他经过门口专供运输工人使用的水柜,一路向前,消失在了钢筋混凝土的阴影中。
  “这是怎么回事?”王洲这才反应过来,又跳又叫的冲过去喊:“你这是旷工啊……唉……至少把钥匙留下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9/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