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24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4/575

  王永庆弥补似的开始做解释。
  周老微眯着眼睛听着。
  王永庆仿佛一无所觉,说着说着还兴奋了起来,起身道:“我给你们看看我们准备投产的新树脂……”
  “坐下看就可以了。”苏振国绷着脸,略带训斥。
  王永庆僵硬了几秒钟,又笑了出来。转瞬,他就像是没事人一样,掏出自己准备好的材料,演示了起来。
  大陆方面没有一个人配合,都坐在那里呆看着。
  王永庆很快觉得无聊了,演示结束后,再次解释道:“现在的石油市场风云突变,100%外销对台塑的风险太大了。其实,100%内销的好处也有不少,首先就能解决大量的就业,增加相关产业链的发展……”
  中石化的宣总经理笑了一下,道:“不管怎么说,外销的价值更大。台塑如果能坚持原有的预案,现在就可以开工。”
  他是有资格这样说的,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外销转内销的不满。台塑的海沧计划里,不光有70万吨的乙烯,还有1000万吨的炼油厂呢。它们如果要内销大陆,这些成品油的销售方式就够谈一壶了。中石化可不想他们在国内建设加油站。
  苏城静静地听着,等待着量变转向质变。
  尽管早就知道了台塑的选择,但苏城还是唏嘘不已。80年代末的台塑有机会进入中国,90年代末也许还有一次机会,但是,他们最终都没有抓住。结果就是中石化和中石油两只庞然大物的兴盛。
  苏城不禁要想,假如王永庆放弃原来的计划,选择优先进入大陆,三足鼎立之下,不知最终的结果又会走向何方。台塑也许会成为真正的世界第一大石化公司也说不定。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周老起身道:“我们要重新考虑一番。”
  说完,他干巴巴的握了一下王永庆的手,没有理会其他人就准备离开。
  苏城迅速的做出决定,喊道:“周老。”
  “嗯?”几个准备离开的领导全都站住了。
  苏城抿了一下嘴唇,果断道:“周老,我们大华实业准备引进一套国外的乙烯设备,想请台塑集团和中石化帮忙,不知道能不能行?”
  其他人还没说话呢,宣总经理先吓傻了,忙问:“什么乙烯设备?”
  “卡萨利公司的70万吨乙烯,或者巴斯夫公司的80万吨乙烯。我们已经选定了设备和配件了。”苏城并不怕告诉他们。世界上能生产大型乙烯设备的公司就那么几家,但要选定其中的一家,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太多了,有时候甚至牵扯到对方的银行和客户,再加上种类繁多的配件、维修和交工方式,以及细致的修改工作,适合大华的并不适合中石化。
  选定设备和配件最少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对中石化这样的国企来说,也许需要四五个月。
  宣总经理这才明白,自己哪里是落后,简直像是在起跑线上原地踏步。
  周老确实来了兴趣,问:“你们想要帮什么忙?”
  “我们想请中石化有经验的工程师,在877工程完成以后,抽调一些专业的专家帮我们安装乙烯设备。”苏城提出台塑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提出中石化确实是为了安装乙烯设备。
  70万吨的大乙烯装置,就是标准的钢铁丛林。它有数十米高的反应罐,也有直径数米的蜿蜒管道。建成的大乙烯设备,就如同一个硕大的钢铁小区,用罐子形成的楼宇之间,蔓延交错的全是粗细不同的管道电路。在它的地下,还有各种防渗漏和环保处理的装置……安装它的难度,比建造一栋摩天大楼还要大。
  没有经验的单位,就像是中石化一样,非得五六七八年的摸索实践。
  当然,经过扬子乙烯工程之后的中石化,就是有经验的单位了。足以帮助大华缩短以年计的时间。
  周老不太明白里面的弯弯道道,于是看向宣总经理。
  后者硬着头皮道:“我们的工程师还不知什么时候能抽出来。”
  苏城马上道:“我估计,877工程里的30万吨扬子乙烯工程能在年内完成,这样一来,正好接上我们采购设备的速度。”
  周老看向中石化的宣总经理。
  宣总经理默然不语。他不能反驳啊,苏城说的既是实话也是好话,在这种时候,还具有强烈的政治意义,针对令周老很不爽的台塑,证明中石化和大华都有自建大乙烯设备的能力。
  中石化有能力自建,随着扬子乙烯工程的结束,自然就被证明了。大华有能力自建,则是建立在中石化帮忙的基础上。
  明智起见,宣总经理干脆一言不发,任由苏城傍大腿。
  他不反对,周老从大局考虑,自然道:“假如时间不冲突的话,我同意。”
  王永庆身边的王克岭见他们自说自话,讽刺道:“苏董已经准备很久了吧。”
  “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苏城淡淡的道:“自建乙烯装备是大华的预案之一,没有了王屠户,我们也不能吃带毛的猪啊,你说对不对?”
  王克岭一时语塞。确实,海沧计划一旦施行,国内绝对没有其他乙烯计划生存的空间。就算是扬子乙烯工程,说不定也要暂缓,将它的原料优先提供给海沧计划。
  所以,苏城说是预案之一,所有人都没有怀疑。
  苏振国见苏城自信满满的,心里有了些底,表情反而严肃了,问:“苏城,你自己做70万吨乙烯,有几成把握?”
  “五年内建成投产,五成把握。”这个概率不低了,而且,五年内不能建成,那就用八年十年,或者20年。在大化工设备的施工史上,这种事儿并不新鲜。
  苏振国对苏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确信他不是信口开河,便向周老微微点头。
  周老有了底气,立刻做出决定,主动道:“我们会尽快做出决定。但是,无论结果如何,希望台塑能继续帮助大陆企业发展技术,增进管理……内销之外,台塑还有别的要求吗?”
  “没有了。”王永庆有点心虚,他真怕周老头脑发热,当场同意100%内销。
  周老盯着他,心里估计也在盘算着。
  ……
第二百九十章
10%的希望
  周老终究没有下定决心,给了所有人一个喘息和反应的时间。
  大领导和台塑众离开后,毛主任和中方企业人留在了会客厅中。上面的领导都是务虚的,只有他这个半大不大的领导才揽着实务。面对“熟悉”的苏城,毛主任无奈的问:“你真的要自己做70万吨乙烯?”
  苏城嬉皮笑脸的道:“如果台塑不做了,我们接手海沧计划,对国家也是有利的吧。”
  他说的是接手海沧计划,而不是独立做乙烯。苏城一向以来都有独立建设石化基地的冲动,但他始终扯着海沧计划,是因为海沧计划的优惠政策。海沧计划是在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由大BOSS亲口许诺的,综合考虑了经济和政治问题,台塑才获得了如此多的诱惑政策。这样的优惠,只海沧计划一家,别无分号,离开了海沧计划,这种优惠也将烟消云散,国内或国外任何一家公司都不可能再得到了,中石化也不行。
  可以说,好事就此一次,属于稀有任务的范畴,只要有人接到了,甭管完成没完成,都没有第二次机会了。
  对投资数十亿美元的石化基地来说,任何一个涉及到百分比的优惠都是极为难得的,何况海沧的各种大幅度优惠。所以,中石化和台塑才会犹豫不决。
  他们既舍不得海沧的优惠,又畏惧投资的庞大。
  其实,反过来看,正是因为投资庞大的令人畏惧,才会有这样的优惠。等再过上10年,中国没那么缺乏外汇,以至于大型国企能够在国内融资外汇的时候,优惠也就相应的减少了。
  苏城不无恶意的猜想,台塑要是再拖10年,说不定能从中国银行贷款几十亿美元,干脆空手套白狼了。其他人不知道未来大势,也看不到那么远。但对眼前的情况,大家都看的清清楚楚。
  刘秉身子往后一仰,就准备看大华和中石化的战争2.0。毛主任也看向宣总经理。
  宣总却显的信心不足,问:“中央有可能批准台塑的外销转内销计划吗?”
  “很难说,确实是有机会的。”毛主任不负责任的笑着,这个确实不是他能决定的事。
  说起来,宣总的行政级别比毛主任还高了一级,在石油政策上,他的发言权同样不弱。
  但在海沧计划上,两人都显的比较无奈。
  太大了!
  宣总沉吟着,最后苦笑一声,道:“一旦台塑退出,中石化愿意接手海沧计划。”
  他是被苏城逼上来的。总不能让私企做了中国最大的石化项目,到那个时候,中国石化产业链究竟听中石化的还是听大华实业的?即使从权力的角度考虑,宣总也不能放任苏城得到海沧计划。
  比起一个月前,双方的态度明显有了进步。毛主任满意的道:“这么说,你们都愿意接手海沧计划了?当然,是在台塑退出的前提下。”
  “是。”宣总回答的很快,但有些消沉。他对台塑和中央的决定心存疑虑,另一方面,70万吨乙烯项目所牵扯到的方方面面,确实让他有畏难的情绪。只要想想数十亿美元的投资,就能理解它的难处。
  这么大的一块肥肉,在1991年简直比得上一个省的政府支出,还是美元的。
  苏城也迅速的点头,并道:“不管最终把海沧计划交给谁,大华都会把石化基地做下去的。”
  最终拿到海沧计划的很有可能是中石化。对此苏城心知肚明,大家也都清楚。
  中石化可以嫡亲的儿子,和大华这种私生的侄子是全然不同的。
  毛主任都有些佩服苏城的坚韧,颔首道:“大华如果不能做海沧计划,可以把甲醇基地继续做下去。”
  以他的身份,这样的承诺是很不错的了。
  转过头来,毛主任又道:“任何有兴趣接手海沧计划的公司,都要做出时间表来。大华曾经有过一份,还要再给我一份,其他公司也是如此……没事的话,今天就这样吧。”
  众人各怀心思的告辞。
  出门的时候,刘秉特意走在苏城身边,等人散开,才问:“大华准备怎么做?”
  苏城短暂的一个停顿,道:“我们准备用几个月的时间,确定大乙烯装备,做好安装和调试的准备。一旦中央做出决定,用尽可能快的速度完成大乙烯工程。我们以前承诺了两个方案,合资93年完成,独资95年完成。现在来看,就算是独资状况下,也有可能93年完成建设。”
  “你应该知道,中石化也可以承诺93年完成的。”刘秉意味深长的道:“承诺是一回事,项目拿到手以后,也许又会产生各种事情。”
  向领导的承诺,有时候重于泰山,有时候轻如鸿毛,重点在于怎么解释怎么补偿怎么替代。
  70亿美元的投资项目,解释补偿和替代可以是无穷无尽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4/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