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24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45/575

  苏城挑明道:“大华的承诺是实实在在的,我想上面也会考虑到这点吧。”
  中石化可以随便做承诺,大华要是做了承诺无法完成,情况恐怕就会变的复杂了。
  刘秉微微摇头,道:“这就是你们艰难的地方。中石化的婆婆小姑比较多,也有现实的难题,不过,婆婆小姑多也有好处,支持他们的人就多。你该明白,要是没有大的改变,即使你们资金充沛,大华实业单独得到海沧计划的可能性不超过10%。”
  “大华会把10%的希望变成100%的。”苏城突然用理想主义的语言替代了现实的问题。
  刘老头儿一愣,继而笑了,道:“看来你是有准备了,那我拭目以待。”
  苏城默默颔首。他对困难早有预料,就其个人角度来讲,这也许是最难的一次。
  海沧计划的初期设计面积就是100平方公里,除了大炼油和大乙烯项目,还有发电站和远洋船队,以及大量的下游工厂。等于把香港岛推平了盖工业基地,整个项目比中国最大的房地产项目还要大,比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还要难。
  回到大华实业,苏城就召开了董事会,宣布进入“建设预案”。
  算算时间,预案也准备一年了。大华系的成员不止一次参与到预案制作,此时没有太多的疑问,就投入到了建设当中去。
  大华石化公司像是一部精密的仪器似的,缓慢而坚定的转了起来。
  苏城知道,海沧计划的归属确定无非有三种方式:比谁的声音大;比谁准备的充分;比天上掉馅饼……
  比声音,私企的大华是无法战胜央企的中石化的。比天上掉馅饼,几十倍于大华规模的中石化接到的几率也要大几十倍。
  唯一的机会就是比准备。
  中石化是不会在台塑确定退出前,全力进行和准备的。
  虽然大家都看出了台塑的拖延,但天底下的事情哪能说的清楚,只要台塑没有做出最终决定,海沧的地就仍是人家的,优惠政策也是人家的。
  宣总可以每天睡在钓鱼台国宾馆,可以天天跑发改委和国务院搞游说,但他绝不敢拿出几千万或者几亿元做前期准备。
  这笔钱要是亏进去了,他浑身是嘴也说不清楚。
  大华自然没有这样的顾忌。只要苏城坚持,大华即使倾家荡产也没有关系。
  当然,风险仍然是巨大的。就算苏城了解历史,但天知道王永庆会不会颤抖一下,做出相反的决定。
  在无数情绪的混合中,大华最终决定了巴斯夫公司的80万吨乙烯设备。
  比起卡萨利公司来说,他们在中国的政府关系做的更好。也能稍稍弥补大华实业的短板。
  2月中旬。第一批共50名来自巴斯夫公司的专家入驻大华实业的培训基地。
  按照先期合同,大华需要每天支付每名专家1000美元的费用,并报销往返的飞机票,以及在中国期间的食宿。相当于每天5万美元,每月150万美元的纯支出。
  但这只是个开始。后续的训练材料,以及前期的设备只会越来越昂贵。
  大华战略部的预算是每月500万美元开始递增,坚持一年的总投资将超过1亿美元。
  如果海沧计划最终没有落在大华实业的手上,这一亿美元差不多就是打水漂了。
  1991年的中国,商机无处不在,用1亿人民币赚10亿,用1亿美元赚100亿的事情数不胜数。大华内部也有各种不同的意见,更有媒体开始关注于大华的“赌注”。
  苏城坚定不移的执行着“预案”。
  大乙烯是真正的印钞机。参与其他的行业,也许可以获得每年数倍的利润,但最多十年就会进入行业滞涨。石化行业却不会,它会不停的吐出数以亿计的钞票,而且随着通胀的加剧而增加。看看台塑和中石化的历程就能发现,同样的资金起家,它们的利润比赌场还要高的多。
  这个世界上,只有很少的几个行业有如此高的资金和技术门槛。但只要跨过门槛,见到的将是金库。
第二百九十一章
输油管道
  “宣总,第二批德国专家还真的到海沧了,继续给大华搞培训。”温兆洪从办公室里翻出一份工人日报。
  宣总摸着稀疏的头发,缓缓道:“苏城最喜欢找媒体,他又开了发布会?”
  “这次是媒体主动去的。大华没有出面发布消息。”温兆洪实话实说道:“100个德国专家,全是金发碧眼的,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和漳州的官员全都出面接待了,有些记者就跑过去了。”
  “都是苍蝇。”宣总吁了一声,却问:“你说我们怎么做?”
  大华实业的高投入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没有丝毫隐瞒。中石化若是一毛不拔肯定是不好看的。但是,真的拔毛出来,万一台塑最终没有放弃海沧计划,那就不光是笑料的事了。
  这个问题,中石化已经讨论了好些天了。温兆洪猜测宣总可能有了想法,于是配合的“抛砖引玉”,说道:“我们也增加一些培训支出好了,扬子乙烯工程就有国外专家,做两期报导如何?”
  “还不够。”
  “那么,再请一些美国和欧洲的专家?壳牌对合资一向很有兴趣。”
  宣总点点头,道:“你安排一下,嗯,除此之外,还要做一些实际的工作,扬子乙烯工程的国产化怎么样了?”
  “这个……乙烯工程还没有建设完成,国产化只能说是启动吧。”
  “可以加大投入。”宣总眨眨眼睛,道:“我们如果能掌握30万吨乙烯设备的制造,海沧计划就十拿九稳了。”
  这当然是不可能的。像是大乙烯设备的项目,不投入几亿美元,连点动静都不可能有。投入100亿美元都不多,因为建一套大乙烯设备就要几十亿美元,搞研发的总不能连一套实验设备都没有。再加上长时间的无效益运行,大乙烯设备的成本之高居石化设备之冠。
  宣总所说的国产化其实也就是一种尝试,用噱头来形容再恰当不过。所谓的“掌握”更是说辞罢了。
  温兆洪和他搭班子许久,理解的一点头,笑道:“既然如此,我就派人去扬子那边看看。”
  “告诉他们是政治任务,不要推来推去的。”扬子乙烯项目属于扬子石化的项目。这也是非常强势的大型国企,虽然是中石化系统内的企业,但也不是唯唯诺诺的小厂。要是不说清楚一些,人家说不定就要拖着不放。
  温兆洪也知道里面的弯弯绕绕,点头道:“我亲自过去说。”
  “好……唉……”宣总突然叹了一口气。
  温兆洪惊讶的道:“怎么了?”
  宣总经理笑了一声,眼光黯淡的道:“去一趟外地,少说要两三天的时间,这么一件事都要集团副总出面,耗费两三天时间,你说说,咱们一个月下来,能做什么事。”
  “所以你才有9个副总啊。治大国如烹小鲜,咱们要是一个月能做好一件事,用不了多久就是国内最大的企业了。”温兆洪半开玩笑。9个副总说是帮手的,里面有一半是瞅着总经理的位置,想要使绊子的。宣总经理真正相信的,其实也就是温兆洪一个人,敢用的不过三四人罢了。
  宣总经理自然也是苦笑,道:“我是想大华实业,苏城那小子要是有一个命令,你说他下面的什么燃气公司,敢阳奉阴违吗?这个效率,咱们真的是比不过。”
  “比不过效率就比资本。咱们能从银行贷款几百上千亿元,咱们下面的公司,光是一个扬子厂拉出来,规模就和大华集团差不多了。他们要不是有一个瑟坦油田,就凭期货市场上赚来的十几亿美元,拖也拖死他了。”温兆洪有点安慰的架势。
  “也只能这样了。”宣总经理接受了安慰,起身相送道:“你快去快回,我给你准备1000万,要是扬子能搞的像样点,再追加一点也行。”
  1000万元人民币做大乙烯设备的国产化,大概也就是一堆模棱两可的非原创性的论文,外加几个螺丝钉之类的实物,用来做宣传可以,真的要产生什么经济效益是不可能的。
  这也是扬子有可能拒绝的原因之一。经济效益决定工厂的奖金和福利,要是为了名声而白花钱,他们也想花在自己身上,而非集团本部身上。
  温兆洪有了许诺的1000万元,底气足了不少,道:“我坐飞机过去,敲定大概的方向就回来。”
  “好。”宣总一拍手就打开了门,正好看见他的秘书走过来。
  “宣总,大华实业又有新动向。”秘书隔着几米的距离说。大华实业是老大最关心的问题,自然也就是下面的小喽啰们最关心的问题了。
  宣总经理有不好的感觉,皱眉问:“那个苏城,又做了什么?”
  “刚刚收到的消息,大华实业宣布建设一条80公里长的输油管道,延伸到海里去。”秘书将一份打印的稿件交给了宣总经理。
  后者大略的瞅了一眼,就问:“什么级别的?”
  “年输送能力1300万吨。预计每公里造价700万元。”输油管道的输送能力越强,单系统的成本就越高。世界上最大的输油管道的输送能力有超过1亿吨的,但千万吨级别的已是大型输油管道了。
  宣总经理默默一算,道:“5.6亿?”
  “是,输油管道从海上接收原油,不用油轮靠岸。”
  “避开了我们对港口的控制。”宣总经理沉声道:“台塑是计划建一个港口的,他们有没有说港口的计划。”
  “他们说是一个单独的项目。港口计划不在此列。”
  温兆洪插口道:“也就是不管海沧计划是否实现,他们都会做这个项目?”
  “是。”
  “每年1300万吨的石油,他们想做什么,只有炼油厂才能消耗这么多的原油。”宣总有些发不起脾气,接近6亿元的项目,确实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有了这条管道,他们对海沧计划就有发言权了。”温兆洪无奈的道:“就算台塑接手了海沧计划,估计也愿意接收这条管线。要不,我先去一趟大华吧。”
  “不去。”宣总断然道:“我们去找他显的心虚,如果大华提出合资怎么办?我看他们就是等着我们呢。”
  温兆伦小心提醒道:“这么长的一条输油管线,没有批文是建不下来的,有点奇怪。”
  宣总勃然道:“我去找毛主任,去问他在哪。”
  秘书连忙去打电话,一会儿面色古怪的回来,道:“毛主任去了厦门。”
  宣总经理一句话不说就往外走,在他看来,这明显是一次偏袒。
  国企对偏袒的态度向来是极强硬的,宣总经理也不例外。
  他坐了最近的飞机,当天傍晚就到了厦门,然后在令人头痛的耳鸣中,驱车百里抵达海沧,找到了正在观察线路的苏城和毛主任,以及另一个意料之外的人,中石油的刘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45/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