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31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9/575

  苏城赶紧扯一把他,低声道:“那些是谈其他生意的。”
  “什么生意?马克西姆不是说只在国防装备上有影响力。”
  “军火又不是只有飞机。”苏城说了这么一句,就不让小胖说了。苏联军队的腐败是有口皆碑的,他们出售军火的过程有着强烈的集团化的倾向,最著名的莫过于东德撤退时,损失的数十亿美元军火,戈尔巴乔夫当年派人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引来的却是大规模的反弹,也让许多人看穿了苏联的虚弱面孔。当政治组织无法控制军事组织的时候,需要有人付出极大的牺牲,才能避免国家的牺牲。这个民族情绪高涨的国家,自然缺少牺牲精神。就连俄罗斯民族,都已经不再维护大苏联了。他们不愿政府将自己创造的财富无偿的提供给加盟共和国,同样的,加盟共和国对于缴税到中央,或者听命于中央也是一肚子的埋怨。
  军队作为一个集体组织,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利益。
  如果不是飞机生产线牵扯到很多的因素,马克西姆手上又没有现成的东西,他一个人就敢决定其归属。当然,这也要对方给出的现款充足。
  无荣誉的军人等于有奶就是娘的丘八,苏城也不喜欢这种事情,快步走出了灰白的大楼。
  一名瘦长脸庞的亚洲男人,从对面的小酒馆中冲了出来,迎面向着苏城,露出惊喜的笑容,用怪异的英语问:“您是大华实业的苏城先生吧!”
  苏城听他的口音,第一反应问:“日本人?”
  “我是韩国人!”瘦脸男的不乐意转瞬即逝,他再次挤出笑容,道:“我是韩国交通部的申泰渊,冒昧来访。我听说了大华实业在秋明油田的工作,非常佩服,能够战胜伊藤商社以及新加坡和马拉西亚的国家石油联合体,真的是太厉害了!”
  “是新加坡和马拉西亚地区石油公司。”苏城纠正了他一句,问:“你找我什么事?韩国交通部,似乎和我没什么关系。”
  “哦,我们韩国交通部,准备下设一个铁道厅,我是来西伯利亚铁路来考察的,这里天气寒冷,建设了上万公里的地铁线,真是人间奇迹!”
  “原来如此,西伯利亚铁路确实难得。”苏城的脚步没有停下来,而是继续缓慢的向前,听了申泰渊的话,也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如果是国内交通部的官员,他大概会拿出来一点时间。对于韩国交通部,苏城就没有丁点兴趣了。大华实业就是再发展50年,也不会去韩国建铁路,和他也难有什么交集了。
  申泰渊听着苏城的敷衍,急匆匆的笑道:“我见过的几位中国的官员都说苏董在国际局势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其中一位您也许认识,是中国国务院政策研究中心的戴教授,我们在复国的科威特见过面。”
  听到熟悉的名字,苏城总算顿住了脚步,问:“你找我有什么事吗?”
  “能找一个私下的地方谈话吗?”申泰渊看看小胖,沉声道:“绝对是重要的事情。”
  “好吧。就去我的车上谈。”苏城示意小胖坐另一辆车。
  他们在俄罗斯的座驾全部来自于俄国富商的慷慨赠送,赚到钱的俄罗斯富商很有中国人礼尚往来的风格,不光有送车的,还有送美女和送酒的,诱惑力非常,苏城是以极大的毅力才拒绝了太香艳的回报。
  申泰渊恭敬的请苏城先上车,然后才钻进车内,小心的关上车门道:“我阅读了苏董关于伊拉克战争,以及苏联问题上的诸多评论,深受启发。今天前来,想先请问,苏董对中韩关系如何看?”
  “中韩关系?”苏城疑惑了一下,才猛然意识到,现在才是1992年的年中,中国和韩国似乎尚未建交。
  “是的,中韩关系。”申泰渊眼中露着热切,灼灼的看向苏城。
  “我对中韩关系没有研究。”苏城很快给出了回应,甚至有些莫名其妙。
  申泰渊不愿退缩,犹豫了一下,小声道:“我听说苏董和中国高层的关系很好,而我申泰渊和总统的关系也很不错。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与苏董事长建立一个秘密联络渠道,为实现两国建交而共同努力。”
  他说自己和总统的关系很不错,大约是往自己的脸上贴金了。不过,说得上话是可能的。
  苏城只是狐疑的看着他,最后摇头道:“两国之间是有官方接触的,有什么事,你和官方谈好了,我对建立秘密渠道没有兴趣。”
  由于中国和朝鲜的关系密切,又经历了朝鲜战争的缘故,中韩之间似乎有一层坚冰阻隔。不过,随着80年代的苏联和东欧的态度转变,中国和韩国通过体育比赛和国际多边会议,也渐渐有了一些接触。
  1990年的亚运会,韩国体育队就曾组团参加,和朝鲜国家队同处于一个体育场内。
  对苏城来说,90年的亚运会也是他所经历的一件大事了,稍作回忆就能回想起来。
  申泰渊对苏城的态度感到失望,道:“促进两国邦交,对两个国家都有好处。而且,苏董事长也能获得不错的政治资本,何必拒绝呢?”
  这一次,他就说的相当明显了。韩国的新一届总统大选将在明年开始,现任总统卢泰愚的任期不足一年,他急着和中国建交,以在任期内实现其就任之初,许诺的北方政策的目标。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申泰渊也想通过居中联络,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这种事情,只要参与其中并等到事情成功,就一定能罗列功劳簿上。外交工作又不是行军打仗,没有人头来证明军功,谁也说不清是谁的努力发挥了作用。因此,像是申泰渊这样的人,并不在少数。
  苏城最终还是婉拒了申泰渊的要求,踏上了回国的飞机。
  和他一起返回的,还有8座油田的合同,数以吨记的资料,以及数以百计的管道工程师。
  8座油田的合同,五年内的总价值超过40亿美元,最重要的是,他还拥有所有8座油田未来25年50%以上的优先购买权。虽然是随行就市的价格,但却是为海沧基地加上了第三重保险。
  1992年的世界石油市场,仍然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尤其是大量俄罗斯和东欧地区的石油不受欧佩克限制的加入了世界石油市场上,使得卖家的议价能力大大削弱,加上大华实业的服务技术商的身份,苏城才能获得50%的优先购买权。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这些原油的优先购买权也会变成很不错的筹码。
  满载而归的苏城,在浦东机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主要由官方组织的欢迎团队既专业又好看,几把苏城当作外宾对待了。
  手握数十亿美元的外宾,浦东一年也遇不到几个,这样的待遇也不出众。
  苏城考虑了一下,在与副市长握手以后,将申泰渊的事情说了。
  内心里,苏城还是约略的有些紧张呢。“外交无小事”的原则可是一把双刃剑。
  副市长陈博真听了此事,却是露出一丝笑容,小声道:“你说的情况其实不是第一次了。最近几年,总有一些韩国的高层人士,拐弯抹角的搞几张另纸签证到北京来,向咱们的接待单位提出要为两国建交尽力的话。有些人,都不在乎接待单位是什么性质的,经常遇到这种事的是体委和文化部门的同志,让人接茬不好,不接茬也不好。”
  他这么一说,苏城释然的笑了出来:“和我的感受一样。”
  “这也说明苏董的形象正面,有影响力。”陈博真换了一个角度,捧了捧苏城。大华实业的总部在浦东,每年交的税是不少的。
  苏城回应的同时,脑中却冒出了其他的念头。
  中韩建交,最迫切的自然是韩国,尤其是现任总统卢泰愚,无论如何也不希望将临门一脚的机会让给下任总统。
  这样的机会是不常有的,苏城不着急回公司,先问:“陈市长,中韩要搞建交,是不是也要搞经贸合作?”
  “那当然。”
  “大华实业可以参与吗?”
  陈博真不疑有他,笑道:“当然可以参与,咱们国内一向欢迎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
  “那太好了。”苏城才不管他的级别够不够,就将之当作是官方授权了,回到公司,就召集战略事业部开会。
  ……
第三百八十五章
液化天然气船
  浦东的大华实业总部,一片的绿意盎然。
  成排的水杉、香樟、栾树遮天蔽日。走进院子的瞬间,就能感觉到难得的阴凉,好像环境自带的生物空调似的。
  丛生的紫荆、牡丹、福禄考等花卉或含苞欲放,或鲜花怒放,引的许多市民和游客围着拍照留念。
  通过一排银杏组成的园林大门,里面的风格又陡然一变。种类丰富的植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的半封闭空间,在亭台水榭的帮助下,好像房间似的,成了大华员工另类的办公场所。
  比起去年,如今大华总部的园林水平又有提高。大华总部沿着黄浦江的上千亩土地,遍植名贵花木,可以说是国内城市景观的头一份。再加上大华实业优渥的待遇,每个想要在这里工作的园艺师,都得拿出压箱底的功夫,才能站稳脚跟。
  每隔上百米,才有一幢矮小的办公楼,做的就像是霞飞路上的公馆,大玻璃和阳台后面,是一个个小部门的工作间。若是有幸拥有高级职称,或者成为中层管理人员,就能分到一个独立的办公室。这样的待遇,在全中国都是独一份。
  财税改革以前的中央部门,和财大气粗一点关系都没有。依靠着人员少经手资金多的优势,中央部委的人员薪水奖金倒是不少,但要说建官衙,那是相当难的。倒是地方财政富裕一些,某些小地方的镇长县长,能享受百十平米的办公室。但要和大华实业的办公区一比,也就是地主老财的享受罢了。
  然而,大华仿若中央公园似的园林工作区,让南来北往的客商想不看到都不行。回去模仿的也不在少数,倒是让园林花卉的价格小涨了几个百分点。
  只不过,植树造林和建筑风格能模仿,配合着黄浦江的繁华江景优势,大华的工作区在国内肯定是头一份了。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大华在人力资源上的优势扩大一倍都不止。
  现在的大华实业,不光招募大学毕业生,也会挖角国企和私企的成熟骨干。除此以外,返聘退休的政府官员到大华实业的战略事业部工作,是苏城既定的目标之一。
  尽管中国官员中的废柴居多,但大浪淘沙之下,几千万的党员中,总能挑出些“将军”,学界和企业界也有人自愿加入大华实业。1992年正是中国第二批下海潮,上百万人抛去公职去追求梦想和财富,其中的佼佼者,也总是会被大华实业所吸收。尤其是有商界经验,外交经验以及政界经验的资深人士,更是大华战略事业部重点关注的对象,用以补充大华实业自身的年轻。
  对于“中韩建交”这个命题,许多“新人”的经验就发挥了作用。中方的态度、韩方的态度、朝鲜的态度和应对、台湾的态度和应对、美国的态度、日本和东盟等地缘国家的态度都要做出判断。然后才能做出能否建交成功的判断,再对时间和条件做出分析。
  任何的大型托拉斯企业都是非常需要这种大裁量的背景分析的,商业决策要建立在政治、外交和经济决策之上,同样是在委内瑞拉投资,有的公司判断认为查韦斯会搞国有化,利索的退出来就能减少数以十亿计的损失,判断错了的正好相反。
  一进一出,无声无息的损失比一群非洲国家的国库存银还多。
  戴维洛克菲勒发起的三边委员会,美孚、花旗和IBM等企业重点参与的对外关系委员会,在搞钱权交易的那一套之前,同样需要收罗一群符合精英身份的智囊角色——克林顿、切尼、老布什、赖斯、基辛格、鲍威尔之流的人物,在成为超强的政治人物之前,其实在以幕僚和食客的身份证明自己。
  从这方面理解,美国政治生态就像是中国的春秋战国。
  此时的大华实业战略事业部,虽然收罗了一些“门客”,但在最终的决策方面,并不依赖他们。只是要求事业部内的成员都要阅读“门客”们撰写的文件。
  苏城回到公司的第一件事,也是阅读这些水平参差不齐的背景文件。
  有的文件,他阅读的时间长一些,有的文件看看标题就丢过。出于判断局势的需要,苏城不允许杨明等秘书室成员筛选战略事业部的文件,这样一来,他自己的工作量就加了上来。
  读了半天的文件,苏城才宣布召开第二次会议。
  上一次的会议,大家统一了思想,决定参与到中韩经贸合作中去。至于参与到什么程度,选择什么方向,就成了第二次会议的议题。
  杨明将会议室安排在了董事楼的楼顶。
  董事楼高三层,正面是一片嫩绿色的竹林,背后是一片高大的栾树,遮出好大一片阴凉。
  张超、钟志根、陈祖年、秦世维、刘秋、李琳等人都列席左右。
  带有政治目标的经济合作,是最困难的也是最容易的,只看自己处在哪个方向。中国在1990年进行的对外经济合作就非常艰难。一边要为打破国外封锁制造突破口,一边要为亚运会添砖加瓦,不管是负责出口的公司还是负责进口的公司,日子都过的很不容易。
  但在面对中韩建交的问题上,中国是握有主动权的。大华实业借此机会加入经贸合作,自然是相当有利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9/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