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3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6/575

  这次的竞标采取暗标的形式,但竞标是以船东为单位,一家家的进行的。竞标成功的标志也并非是低价,而是船东方面的认可。
  因此,船东在乎时间的,就以时间为标杆,在乎价格的就以价格做标杆,两者都在乎的,就自己列式分析。一切以船东的判断依据为依据。
  这种方式偶尔会出现猫腻,主要看船东所在公司的管理情况。
  若是对船东的公司或者国家不放心,船舶制造公司完全可以不竞标。当然,他们也可以积极的去做这些船东代表的工作。
  场内功夫和场外功夫,在这样的场合都算数,只是付出的多少而已。对于售价上亿的船只来说,一些公司不屑与那些名声不好的公司打交道,一些公司则喜欢和那些名声不好的公司打交道。
  此外,国家和地方法律往往也是跨国公司考虑的问题。
  大华就没这么麻烦了。苏城像是一切中国企业主那样,采取通吃的架势,只管东西能不能造出来,有没有盈利,才不在乎政治问题。
  这要感谢国内的商业环境,给了企业参与国际竞标的自由度。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相对落后的企业要想竞标已经很难了,若是再挑三拣四,那就是等着落后挨打的节奏,又何谈发展。
  苏城在马丹航运公司的标的上,又选了两艘3万吨左右的船。在写时间的时候,稍稍犹豫了一下,一艘2.8万吨的照旧选择了260天,另一艘3.2万吨的选择了280天。同时,他又把3.2万吨的价格稍微下浮了一些。
  一刻钟后,结果出笼。
  大华船业中标一艘船,3.2万吨的船却是交给了现代重工,同样的260天和更低的价格。
  坐在前排的裴忠勇,向后得意的看了一眼。
  苏城笑了笑。在掌握巨型总段造船法以前,9个月就是船厂的极限了,韩国船厂也不例外。他们也许能通过超长的加班,优良的设计,以及先进的设备提高速度,但只要有任何瑕疵,时间就会延长。作为一种工艺和工程操作,船只制造其实是有极限的。
  50年代的造船厂,70年代的造船厂和90年代的造船厂,在造船的时间和成本上,都有本质的区别。
  大华只准备收下10张订单,同样的9个月极限,所承受的压力和现代重工是绝对不同的。
  现代重工可是想要拿下20个以上的订单。
  这种情况下,意味着他们要同时开建20艘船。即使现代重工有好几个船厂,也是非常困难的事。
  以往的订单在这种时候会变成负担。
  通常来说,远期订单的价格会比较低,用来保证船厂的最低利润,就像是船厂的底薪似的。近期订单的价格较高,利润也高,是船厂盈利的主要手段。
  现代重工在过去几年里,接手了大量的远期订单。说是远期,总要在几年内完成的。
  如果他们大量压缩近期订单的时间,意味着要抽调更多的工人和设备,占用更多的船坞和船台。远期订单不免受到影响。
  苏城摸了摸下巴,不受影响的稳定竞标。
  遇到型号相同的2万或3万吨级的船,他就用260天左右竞标下来。裴忠勇只抢了一艘,就不做这样的事了。
  他们的设计,使得自己在制造4万吨左右的船只的时候比较有优势,2万吨的船舶,利润太低。
  双方一来一回,半天就过去了。
  32艘船已有18艘竞标完成。
  大华得到了里面的5艘船,现代重工得到了7艘,剩下的5艘被其他船厂竞走。
  荣尚国则一无所获。
  在时间全线缩减的情况下,他做的准备明显不足。
  眼看着下一轮竞标就要开始,荣尚国挺了一下腰,想对苏城说什么。
  苏城腰间的BP机忽然震动了起来。
  他立刻拿起来看,只见上面写着一行繁体字:8月为极限。大华自身限制为6艘。
  “大华自身限制为6艘。”苏城又读了一遍这句话,“哗”的站起来,道:“请求暂停,我要打个电话。”
  “休息10分钟。”主持人敲了一下小锤子。
  ……
第四百一十八章
能做完吗?
  回到会议厅的苏城,龙行虎步。
  8个月的极限,意味着大华从头到尾,用240天就能造出一艘灵巧型的散装货轮。虽然不是世界顶尖的水平,但在生产领域绝对是绰绰有余了。
  用这个速度,大华自己能建6艘船,但若是全球化的播撒订单,这个数字扩大两倍或者三倍都能做到,只是利润的多少而已。
  李沧的保证,恰到好处的解决了竞标的问题。苏城相信,以大华的成本优势,只要能抢来订单,就一定能创造利润。
  造船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也是对价格最敏感的产业。每降低1%的成本,都能带来数千万的收益,每降低10%的成本,就是一场革命。
  正因为如此,美国和欧洲有无数先进设备和熟练工人的船厂,最终都倒闭了。日本接手了船舶制造业,也没有坚持太久,当他们的人力成本上升以后,韩国试图从他们手里继承世界船舶制造业的大旗。
  中国比韩国又晚了15年,才开始如火如荼的造船。
  在苏城看来,与其说是15年前的中国制造业,准备不如韩国的充分,不如说是15年前的中国民营制造业,准备的不如韩国充分。
  即使是到2003年,中国大举进军世界造船业,先锋和主力仍然是江浙的民营企业。那些做衬衫做皮鞋的老板们,拿着30年积累来的资金,购买中国或外国船厂的旧设备,从一两千吨乃至几百吨的船舶做起来,愣生生的做到了每年上千万吨的规模,论排水量,等于数百艘的航空母舰。
  而中船一类的国企,是等到中国的民企把市场做出来以后,才强势插入。这就好像是两只野狗约好了出去找母狗,相对瘦小的找到了母狗,正开心间,强壮的野狗从后面直插瘦小的野狗,然后也觉得开心。
  若是让强壮的野狗单独出去找母狗,他又不敢了。
  1993年的中船重工,在硬件条件上也许比韩国船厂差一代或者两代,但在资本和劳动密集型的船舶制造中,技术先进只是增加利润和订单的方式,不可能做到垄断。
  中船真正糟糕的地方是自我消耗,他们根本就没有把精力放在找母狗传宗接代上,他们的眼光全都放在公狗身上,只想怎么占点便宜。
  多年积弊,不是苏城或者荣尚国能改变的,甚至不是任何一个人所能改变的。
  苏城确定外包策略能够实现,决定不再理会荣尚国和他的造船厂,回到位置上,就轻声说道:“荣总,我准备再多订几艘船,咱们的协议依然有效,对吗?”
  荣尚国知道他刚才的电话有什么内容,默然道:“协议有效。”
  他一条船都没有竞标到,又不敢强行压缩合同时间,因此,明知道“合作生产”等于是做配套的代工厂,也不得不答应下来。
  不管怎么说,做这种短期船只的配套,利润也比长期合约船的多一些。
  苏城颔首,向主持人示意可以开始了。
  主持人见下方无人反对,稍等就宣布竞标继续。
  中场休息,许多人都联络了自己的公司,将最新消息传递了出去,大部分人都得到了来自公司的反馈。
  因此,下半场从开始阶段,就陷入了白热化。
  第一批暖场的3艘船,价格瞬间塌下去一截。1.5万吨的干散货船,出价3300万;1.1万吨的近海成品油轮,出价7200万;8000吨的内河近海船,要价只有1300万……
  别说苏城和荣尚国了,韩国人都愣住了。
  这次交易的基本都是标准轮船,各公司参与竞标的,也是自己公司的传统型号,只做微调,不做大的改变。
  这种情况下,船只的成本可以降的比较低,也能给船厂一些高利润补贴,毕竟,这么紧张的时间,等于是让这些船东插队了。
  然而,半场后的这三艘船,不仅将价格拉回了平均水平,而且有所下降。
  第22艘到第25艘,也是同样的情况。
  只见台上的新西兰船东,乐的眉毛不是眉毛,眼睛不是眼睛的。
  时间短,价格低,这简直是船东的梦想。
  荣尚国看看台上的价格标签,再看看自己写的数字,忍不住用英语道:“这都是做什么?赔本的买卖,还用得着抢来抢去的吗?”
  刚才出手最狠的印尼船厂代表,顿时收起了笑容,道:“我们肯定是有利润的。”
  “那最好了,否则看你怎么交代。”荣尚国瞪了他一眼,这种价格若是三年交货的合同,当然是有利润的。但若是9个月或者10个月交货的合同,加班费就能吃掉利润。
  印尼那船厂的代表嘿嘿的笑了两声,他其实爷有些后悔了。
  第26艘船和第27艘船,是一艘3.2万吨的干散货船和一艘7万吨的集装箱船。
  对后者,苏城毫无兴趣。5万吨以上的船只建造难度相应提高,大华船业使用的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都没有在这一级船舶上进行过实际验证,就算要来订单,也只能转让给别人。
  在时间紧张的情况下,苏城将目标放在3.2万吨的干散货船上。这艘船,不仅符合大华船业的需求,也符合现代重工的需求。他们正在制造的船,就集中在3万到4万吨的区间,而大华竞标的船只,多是2万吨到4万吨的船。
  这次的竞标会,订购的都是标准尺寸和标准装备的船只,能极大的降低船厂的压力,相同的船型批量制造,则科研设计、放料、胎架、培训等一次性费用可以分摊到几艘船上,同样的材料和设备批量购买,也能降低价格,随着生产批量的增加,生产技术的提高,差错会逐渐减小,所有这些都能降低船厂的成本。
  因此,竞标同样的船型,船厂能给出更低的竞标价格,可以说对双方都有利。
  在船舶运输业强劲复苏的这段时间里,这种方式能争取最大利润。
  苏城抬头看了一下韩国那边,然后开始低头翻阅竞标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6/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