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35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7/575

  “八九不离十吧。”卢总说了这么一句,拍拍脑袋,道:“对喽,我得往回去打个电话。”
  后排的几个人也如梦初醒,低头退后了。
  “看起来,这个技术真有点了不得了。”苏东元回头打量了一下,见苏城在角落里和谁说话,于是对陪同的沪市政府官员道:“叫苏城过来说说好了,咱们在这里瞎猜,挠不到痒处啊。”
  由于苏东元来的急,今天陪他的是一个排名靠后的副书记李阳。后者有些尴尬的笑笑,道:“那我去请吧。”
  简简单单一个“请”字,散逸出无数的信息。苏东元又想到,就在日前,自己还向苏城提供帮助,想帮他早日完成9艘船的合同。
  如今,他却是靠着自己的公司,就完成了状似不可能的任务。
  这种想法,令苏东元短暂的失神片刻。
  再望过去的时候,就见那副书记李阳,站在苏城身后,似乎在等他。而苏城本人,竟然还在和别人说话,只是脑袋稍稍偏了些。
  苏东元多年浸淫,此时方才醒悟过来,曾几何时,一个沪市的副书记和苏城平起平坐了?
  这种微妙的动作,曾经有志于官场的苏刑,也能够理解。
  他只能饱含着嫉妒,默默的想:等到明年,我卖了手上的地皮,也能有好2个亿了,比大华船业的合同订单,也差不了太多……不行,我得多拿几块地,想办法多弄些贷款,这样的机会,以后谁知道还能不能遇上。
  众人各怀着心思,将大华的船只参观完毕,又到大华船业的食堂午餐。
  简简单单的一桌子菜,有的人吃的兴高采烈,有的人吃的懵懵懂懂,有的人吃的味同嚼蜡。
  未等吃完,一个又一个的造船厂总经理,开始出现在大华船业。
  第一个来的,就是江南造船厂的荣尚国。
  他直冲冲的进了船业食堂,找到食堂中央,伪装亲民的一群人,开口就问:“苏董,咱们上次谈的入股的事,还算不算数?”
  苏东元和他是认识的,长身而起想打个招呼,却被荣尚国一句话给堵住了,只好站在那里。
  荣尚国这才看到了他,握手寒暄了几句,目光依然转向苏城,沉声道:“苏董,中船董事局我去说,他们要是不同意,这个总经理我就不干了。您给我一句话,咱们的合作还能不能行。”
  荣尚国确信,既然大华船业能用5个月的时间,完成一艘大船的船体部分,那江南造船厂若是得到了新技术,肯定能在150天内完成一艘船。
  这样一来,等于生产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对船厂这样的重工企业来说,如果生产效率超过同济,那利润绝不是一倍两倍的增加,而会是三倍五倍、十倍二十倍的超额利润。
  比起来,15%的股份算什么。
  苏城料到有这一遭,笑笑道:“条件还是原来的条件,但具体多少股份,怎么合作,咱们还得再谈。”
  “苏董,我是有诚意。”荣尚国趁着人多,忙道:“您说怎么合作,我听着。”
  苏城再笑,却道:“等人齐了再说吧,转眼就有人来了。”
  ……
第四百三十一章
股份
  正如苏城所言,不到半个小时的光景,就有6个船厂的总经理或副总经理,赶到了大华船业。
  他们或多或少有了解过大华船业的进度,但大华船业内部的管理非常严格,在没有照片等证据之前,管理层并不敢就此置中船集团于不顾,私下里跑来和苏城谈合同。
  万一大华船业是在演戏,或者用旧船翻新的方式造船,私下谈判卖出股份的领导肯定会倒霉的。
  只有经过了供应商们的检查,船厂才能确定,大华实业真的是依靠新技术,以5个多月的时间,造出了新船。
  供应商们是最了解船上的产品的,钢板用的是不是自己家的,电缆用的是不是自己家的,仪器仪表用的是不是自己家的,一望可知。
  当一切假设被证明是虚幻的,大华船业的新技术价值,就体现了出来。
  就像是世界上大多数工业技术的发展一样,唯有经过了实践证明的新技术,才是真正的好技术。
  为了革命性的好技术,船厂们的态度也大不一样。
  至少,耐心方面是无与伦比的。
  等先后而来的7个船厂的人聚集到一起,苏城才引着众人回到厂办的会议室。
  本埠的官员和苏东元等人也跟着他们,倒是无人驱赶。
  待大家落座,荣尚国很光棍的道:“苏董,大家这次来,也是想了解大华的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你有什么要求,提出来吧。”
  苏城无害的笑着,道:“这么说,基础的股份转让,是没问题的了?”
  “中央鼓励国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出售15%的股份给大华实业,只要不造成国有资产流失,我同意。集团方面,我会积极申请的。”荣尚国只能说到这里,他不能代替中船集团来做决定。
  边上,一位宽鼻阔嘴的厂长,紧随着荣尚国的话,道:“我们平江造船厂也有50年的历史了,8000多人的大厂子,苏城若是愿意转让技术给我们,15%的股份,就15%的股份。”
  苏城没有让更多的人说话,挡在前面,道:“荣总,15%的股份的提议,已经被你们拒绝了吧。”
  “嗯?”荣尚国升起不祥的预感。
  苏城缓声道:“我们预计,大华船业今年能完成80万吨的造船量,这种情况下,继续按照15%的股份进行收购,不利于大华船业的战略方向。如果你们同意,大华可以采用现金、技术、设备以及培训等多项方式,换取20%以上的股份,保证关联厂商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建造完善的总段工厂,并掌握相应的焊接技术。”
  “20%!”不光是荣尚国,7个船厂的代表,全都勃然色变。
  苏城并没有提价的羞愧,静静的道:“收购股份是你情我愿的事。不论有没有厂商同意,大华短期内都要兴建分厂了。其实,我们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在技术方面,而不是简单的扩能扩产。但是,如果我们在关联工厂所占的比例太低,转让资源实在是不如自建工厂划算了。”
  荣尚国眼神凝聚,没有顺着苏城的话,而是换了一个切入点,问:“你刚才说保证关联厂商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那平地造船法呢?”
  “短期内,大华实业不准备扩散平地造船法。”苏城先前考虑过将两项技术扩散给中船下属的船厂,那是他都没有估量到两项技术的威力的前提下。
  现在看来,平地造船法在简单的扩充人手和设备以后,能够同时生产多艘船只。新的瓶颈不再是船坞,而是总段厂商的生产能力。
  因此,扩散总段制造是必须的,否则大华实业掌握的两项技术,也无法发挥优势。
  一些外国厂商,已经通过大华总段工厂的需求,得到了一些总段技术,但也仅此而已,他们并没有全套的总段焊接技术,也没有相关的专利。
  将这项技术转让给分段造船法都未掌握的国内厂商,自然是不错的筹码。
  只是低于荣尚国等人的预期罢了。
  大大低于他们的预期。
  西麓造船厂的代表愤然起立,道:“增加了5%的股份,还减少了技术转让,这样的条件,我们不会答应的。”
  “增加了股份,大华实业自然会多付款的,又不是白拿。”苏城的语气里,没有丝毫的着急,他的指头在桌面上无意识的划着,道:“大华实业并不会大量扩散技术,两年内,我们只准备选定三家合作伙伴扩散巨型总段造船法,获得总段工厂技术的工厂,也不会超过5家,这样的话,应当能够保证各家船厂的利润。别的不说,满负荷的开工绝对没问题,这相当于生产效率提高,产能提高,因此而提高一点股份,不为过吧。”
  苏城之所以咬定股份不松口,并不是中船下属的船厂股份多有投资潜力,若论赚钱,用来购买股份的钱改做房地产,肯定能赚的更多。但是,资产巨大的船厂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
  而且,如中船这样的央企的股份转让,是只可能发生在90年代前中期的事情。此时,国家为了探索现代企业管理,尤其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制度,一度在多个行业引进了私企和外企的股份以做试点。中船的股份在此时转让,一点都不出奇。
  等再过几年,这样的改革成为定式以后,各个企业大抵会保持现状。也就是引入了私企和外企的企业,会变的可以引入外资和私企,而没有引入战略投资方的企业,则会保持现状,且很难再向社会出售股份。
  过了这个村就没有这个店了。
  苏城心里叫了一声,对20%的股份,是咬定了不放松。
  荣尚国等人除了后悔,只能想尽办法说服苏城,本埠的官员也被不停的提起,希望他们能帮忙说话,令之疲惫不堪。
  “咚咚”
  一名大华的员工敲响了房门,并将一叠文件放在了苏城面前。
  苏城扫了一眼,就推给了其他人,道:“这是我们大华实业,请国外的几家船厂生产‘总段’的资料,你们可以看一下他们的销售情况,成本的话,另有我们的资料可供估计。”
  荣尚国等人狐疑的拿起了资料。
  里面的内容说不上详细,但摘录出来的内容很有脉络性。
  房间里只听刷刷的翻页声,各人的表情也渐渐的发生了变化。
  “有这么高的利润?”平江船厂的厂长心算片刻,诧异的合上资料。
  苏城颔首,道:“我们保证国内关联厂商,和国外厂商拥有相同的利润。”
  “那是多少?”
  “假设每批4个标准万吨总段,且拿到完工奖和时间奖,百万美元是能保证的。”苏城也拿起一份资料,指着后面的部分。在船舶生产中,完工奖和时间奖是极普遍的,往往会占到回款的三分之一强。
  总经理们尽量不露声色,但仍然被百万美金刺激的眼热。这个数字,比自己造一艘近海货轮的利润都要高了。
  当然,需要总段的多半是远洋货轮,它的利润原本就比近海轮船高。但造一艘远洋货轮,和造4个一样的货轮船头,成本和时间是既然不同的。结合巨型总段和平面造船法所产生的效果,诸人不由的遐想联翩。
  荣尚国更想得到平面造船法了,他咬牙退让了一步,道:“苏董,江南造船厂有好几万名员工,设备的数量和熟练工人的数量都是顶呱呱的。您把平面造船法和总段造船法交给我们,即使是15%或者20%的股份,赚到的钱说不定也比大华船业自己做赚的多,您说是吗?”
  他特意说到了20%的股份,虽然不是认同了苏城的要价,但也是退让了一大步。
  苏城兀自摇头,道:“20%的股份是基础。总段造船法短期内也不会扩散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7/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