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能源强国(精校)第3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65/575

  伊藤隆信热情的接待了他们。
  繁琐的欢迎仪式后,伊藤隆信拿出《朝日新闻》,期待的问道:“我看到资料,咱们现在制造一艘船的平均速度是11个月,最快速度是235天。现在,中国人好像采取了某种技术,将速度提高到了6个月左右,我们是否能够达到?”
  “前田。”宫本社长快要70岁了,早就是混吃等死的状态。
  被他叫到名字的首席工程师前田大约40岁,属于野心勃勃的技术派,他好奇的拿起报纸看了一会儿,哑然失笑道:“这不可能。”
  “为什么?”
  “200天造船,里面肯定是有问题的,我猜,要么是他们提前做好了船只的一部分分段,然后组装起来,于是只计算焊接时间。要么,就是报道的记者没有调查清楚。”前田扳着手指道:“要造一艘船,工序是非常复杂的,我从钢板说起。船厂得到钢板,通过取料机,要依次经过抛丸、冲洗、烘干、喷底漆、再烘干的流程后,才能用电磁吊运到气割作业台,切割成形后,还要经过平面分段生产线,标准分段装配区,抛丸涂装站、船体封装台,最后才用200吨重的拖车,将分段运往总装生产线。这个流程几经简化,已经不可能再节省出一个半月的时间了……”
  假如《朝日新闻》报道的企业不是大华实业,伊藤隆信或许会信任前田说的话,将此事搁置。
  现在,他却强势的道:“既然你不能节省出一个半月的时间,那么就去调查中国企业为什么可以。”
  “只是一次夸张的报导。”
  “那就给我夸张的证据。”伊藤隆信瞪起眼睛来,还是很有些威严的。
  在副社长面前,首席工程师也只能屈服。
  尽管前田幻想着有朝一日会跨过副社长的位置,但在这一天到来前,他依然要听从副社长的命令。
  回到伊藤船业公司,前田本想派个人去中国调查,想了想,却将此事委托给了集团外的一家专业调查公司。
  在他看来,煞有介事的调查一家中国公司,会让自己变的可笑。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举措,却让伊藤商社的秘密调查,变成了一项半公开的调查。
  专业的调查公司,在得到了能卖钱的信息以后,可不会只提供给前田。
  很短的时间,全日本的船业公司,都收到了关于大华船业的摘要。一些公司,立刻决定买下来。
  ……
第四百三十八章
如沐春风
  清晨是上海港最舒服的时间,湿润的空气将昨日的尘土飞扬盖了下去,骑着自行车来上班的人群,像是去湖边消食的鸭子,慢悠悠的叽叽喳喳,跟着前面的车队,不急不缓。
  国企的班就是这样,按时间上班,按时间下班,用不着费脑筋,八九不离十就行了。什么主观能动性,什么主人翁精神,只在占公家便宜的时候才用。
  虽然国企撑不住了,员工们的做派仍然没什么改变。想要改变也不行,工厂就是一部大机械,每个工人都是一颗小齿轮,工厂的速度有多快,工人就转多快,如果工厂的速度慢了,工人的速度快了,这不机器就要卡壳。到最后,倒霉的还是转的快的那颗小齿轮。
  一来二去,国企内也就没有了转速不匀的齿轮。
  荣尚国在办公室里熬了两天两夜,凌晨3点才趴着睡了一觉,早晨出来想吃点东西,看到这些慢悠悠的工人,突然有些不适应。
  工会活动中心里面的会计们,在巨大的工作量下面,已经练成了小便小跑,大便大跑的能力,不光是工作时的动作,就是平常,身体的动作都要麻利许多。
  有了对比,再次面对之前习以为常的上班场景,荣尚国不禁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国企的工人,不是不能适应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只是缺乏快节奏的生产和生活的动力而已。
  20年前的江南造船厂的生机勃勃,比今日的大华船业有过之而无不及。
  默默的吃了早餐,荣尚国顺着林荫道往回走,准备回到工会活动中心,继续敦促会计们做评估。
  江南造船厂的家业,最早能延续到李鸿章时期。就是建国以后,也是国家级重点企业,得到了各方的资源支持,名下的产业多如牛毛。大量的三产公司的存在,又再度加深了江南造船厂的账目混乱。
  加上计划经济时代的会计制度和市场经济时代的会计制度不同,连续两个星期的盘点,竟然只完成了目标的20%。
  实际上,就是20%的数字,也是不确实的。
  荣尚国站在路边,忽然有点茫然。
  真要是把三产公司的账目盘点清楚,2个月都算是快的,到时候,大华实业是否能等的住呢?
  就算是盘点清楚了,如果他们坚持不要三产公司,那又当如何是好。
  纷繁的思路,一下子涌过来,荣尚国愁容满面。其实,经过这两个星期的盘点,他已经发现了三产公司的许多问题。
  然而,江南造船厂的百年历史,也意味着百年的盘根错节。即使是轰轰烈烈的红色革命,也不能彻底的打断船厂内的筋骨。曾经的骨干工人,仍然是船厂的骨干工人,他们的兄弟子侄,朋友徒弟也依旧在船厂工作。不算前面的五六十年,后面的四五十年,也足够三代人的经营了。
  荣尚国在江南造船厂的经营问题上,可以一言九鼎。但要是触及到大家的根本利益,指不定会有谁跳出来骂娘。
  以目前的国企风格来说,这个骂娘,是真的堵住了骂娘。
  90年代初的三产公司,不同于80年代末的三产公司。80年代末的三产公司,主要是解决职工家属和子弟的待岗问题,企业日日亏损,年年赔钱。90年代初的三产公司,却大都开始了盈利。赶上了股权改革的三产公司,说不定还归了个人所有。
  江南造船厂和其他的大型企业类似,虽然允许三产公司的承包,但企业的大部分股份仍握在手中,要盘点这些股份,很难。要卖掉这些股份,也很难,要买回失去了股份,更难。
  荣尚国希望干净利落的转让股份,没想到刚在评估价格上面,就给卡住了。
  他又不敢让大华的会计师帮忙,只能一个劲的催促本厂的会计。半个月下来,整个工会活动中心里面,都是魔症的状态。
  “你好,请问船厂的办公楼在哪边?”
  怪声怪气的中文,引起了荣尚国的兴趣。荣尚国顺着声音望过去,是两个身着正装的男人,一个大约30岁,一个大约40岁。
  被问路的工人大概也有些奇怪,笑嘻嘻的指了方向,竟要帮忙领路。
  两人亦不客气,就跟着他往前走。
  一边走,一边还听见他们小声讨论。
  荣尚国离的远,有些听不清楚,于是快步追了上去,这才发现,他们两人说悄悄话,竟然用的是日语。
  “日本人?到办公楼做什么?”荣尚国没有继续往工会活动中心去,而是腿一扭,先抄近路去了办公楼。
  外国友人,万一真的有什么事,总不好不接待。
  没多久,两名日本人就到了办公楼,遇到了早有准备的罗秘书。
  荣尚国远远的看着他们交流,随时准备出面。
  没多久,罗秘书转身回来,脸上带着苦笑。
  “怎么了?”荣尚国讶然。
  “他们在问大华用6个月完成船只的事。”
  “怎么问到我们了?”
  “大使馆那边没有弄清楚,听说是船厂,就把他们介绍到了中船集团。他们又因为与我们有过业务关系,所以找了上来。”罗秘书很无语的道:“南部联合造船厂,我们给他们提供过一些管道和轮轴。”
  “听起来不像是一家大船厂?”荣尚国对国外的大型船厂都有印象,日本的船厂更不用说,他们可是离中国最近的船业BOSS,不管是东南亚的订单也好,东北亚的订单也好,免不了要和日本船企竞争。
  “就是一家小船厂,我问了,大约800多人的样子,以前给三井之类的大船厂做零配件。看他们的样子,是想做一个巨型总段工厂,话里话外,都是在问我们巨型总段制造的成本,需要的时间,用那些设备什么的……这我哪知道啊。”罗秘书说着说着,忍不住抱怨了一句。
  荣尚国“哼”了一声,说不出的嫉妒,脸上不露,道:“他们想做总段工厂,你就介绍给大华好了。”
  世界最先进的船运大国的企业,想给大华实业做配套厂。这样的故事,大约只存在于荣尚国的梦境中。
  荣尚国没有想到,梦境竟然有实现的可能。唯一的问题在于,主角是苏城。
  知道了对方的来意,荣尚国也就没有了见面的兴致,等两个日本人被打发了出去,说道:“让小刘准备一下车,我去趟集团。”
  “去总部?”
  “嗯,我不回活动中心了,你给小王说一声,账目要加紧算。我问问其他几个厂,怎么处理三产公司,咱们有麻烦,他们也利落不了。”荣尚国也知道闭门造车不行。他始终没有联络其他船厂,是不想落在下风,把自己的急切暴露给“竞争对手”。
  日本人的来临,给他提了一个醒,“竞争对手”不会永远都是中国企业的。他想借着去集团的机会,和其他船厂联系一下,这种做法,总是要比直接去找,来的委婉一些。
  然而,荣尚国刚刚抵达中船总部,首先看到的却是苏城在与几个外国人谈笑风生。
  所谓的外国人,既有日本人,也有韩国人,再仔细看的话,还能分辨出马来人。
  日本的船业集团,势力覆盖了整个东南亚。这样做的结果的是大家的交流增加了。
  为了获得日本的订单,或者为了以更便宜的价格下订单给日本企业,许多东南亚船期都有在日本搜集信息的要求。大部分是公开消息,少部分是通过日本的调查公司,购买的消息。
  由于伊藤船业的首席,前田工程师的疏忽,伊藤商社并没有就他们的调查报告签订专属协议。
  调查公司随手转卖的信息,不光落在了日本人的手里,还落在了许多东南亚企业的手里。
  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的结合,所产生的生产率提高,特别是超过30%的利润,馋的各家船企全都坐不住了。
  他们可不会像是中国的国企那样,一门心思的光想着自己的好处,舍不得丁点的付出。
  对于利润率常年难以突破10%的企业来说,30%的利润简直是天籁之音,没有人会捂住耳朵的。
  大的船厂希望得到巨型总段造船法和平地造船法,小的船企对巨型总段工厂,以及平地造船法本身,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苏城向来注重培育供应商,留给制造总段的工厂的利润也相当丰厚,超过了10%的标准——这可是制造整船才能达到的船企标准,许多小型公司,年复一年的收获着5%的利润也无怨无悔。
  增加一倍的利润,根本是大家难以拒绝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65/57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