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0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64/1306

  对于暂离运动不过十年的两个人来说,这样的风险,原本是不必冒的。
  但两人都觉得义不容辞。
  风险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一腔热血,就能换来一个诺贝尔奖——其实,又何须诺奖相换,仅86年一年,中科院在北京地区,就有23名正值壮年的研究员去世,他们并不是为了什么虚无缥缈的理想,只是在追逐时间的旅程中颠出了轨道。
  若是可能,蔡教授和朱院士真想一路扶着杨锐奔向诺贝尔奖。
  如果中国有一枚原生的诺贝尔奖,科研一定会得到极大的重视吧,科研人员的待遇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吧,国人一定会对中国重新充满信心吧……
  蔡教授靠着沙发,不经意间,就已经走神了。
  朱院士手捧着杯子,也在闭目养神。
  他有些想喝水,又怕一会想上厕所的话,耽误工夫,就将水杯子抱在手里,用手指腹轻轻的摩挲着。
  “朱院士、蔡院士,杨先生,请进。”办公室的秘书轻轻走出来,呼唤了一声。
  蔡教授和朱院士两个人一下子站了起来,但两个人都没有往前走,而是回看杨锐。
  杨锐的反应有些慢,迟疑了一下,才笑道:“您两位走前面吧。”
  “让你走前面就走前面,那么多废话,快点,别让乔公等急了。”蔡教授拉了杨锐一把,愣是让他给站前面了。
  谁走前面,代表着今天做汇报的人是谁。
  杨锐顿了一下,还是仰首挺胸的走到了前面,事到如今,还怂什么呢。
  乔公的会客室里,隐约还有声音传来,三个人等了几分钟的时间,才见会客室的大门洞开,有官员模样的男人含着腰退了出来。
  “三位,请。”负责导引的秘书站到了门侧。
  杨锐、朱院士和蔡教授鱼贯而入。
  “杨锐杨研究员来了。”乔公就站在房间的正中央,没有坐下,满面的笑容。
  杨锐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冲淡了,略显放松的应了一声,并打招呼。
  他是见过乔公好几次了,若非这次关系到自己,也不至于到紧张的程度。
  乔公笑着点点头,又压压手,道:“坐,都坐,我刚才坐累了,想站一会,你们坐下就好了,不要管我。”
  他说着,往后退了两步,免得站着的压迫感太强。
  “乔公,我们这一次,是想就杨锐同志的最新研究,向您做个汇报。”朱院士和乔公的关系更加密切,此前也做过基本的沟通,三言两语的,就将最近几日的事情,给说了一遍。
  乔公静静地听着,等朱院士说完了,目光自然而然的看向杨锐,笑道:“没想到啊,咱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么年轻。”
  “离诺贝尔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杨锐小小的谦虚了一个。
  “这的确是一件大事,我原则上是赞成的。”乔公接着抬起头来,问:“你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朱院士看向杨锐,并将机会让给了他。
  事到如今,杨锐亦是当仁不让的道:“首先,我希望国内能表现出积极融入世界主流科学界的姿态。”
  乔公没想到杨锐会提这么一个要求,不由好奇的问:“怎么表现出来?”
  “我以日本为例。”杨锐道:“日本在二战以前,遭遇到的问题,与我们现在遭遇到的其实很像,那个时候,日本科学界不受欧美科学界的注意,许多成果虽然优秀,也不能被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所重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日本派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科学代表团,访问瑞典,并达成了多项协议,而这个代表团的最大任务,是向欧美科学界宣布,日本即将投入双倍的科学经费,用以支持日本人争夺诺贝尔奖。”
  杨锐看看乔公,道:“这样一支代表团,这样的访问和许诺,配合适度的宣传,是打开诺贝尔奖外墙的方式。否则,曾经身为圈外人的日本人,现在身为圈外人的中国人,是很难得到诺奖的。”
  “也不是没有中国人得过诺奖。”刘院士提醒了杨锐一句,更多的是给他解释的机会。
  杨锐果然跟上,道:“中国人或者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能得诺奖的首要条件是离开祖国。在国外读研究生、博士生的外国学者,并且在国外完成主要工作的学者,是最容易得诺贝尔奖的,他们也被认为是圈内人的。但我不是,咱们国家大多数的学者都不是。”
  乔公“哦”的一声,看向朱院士。
  朱院士想了会,道:“是这样一个情况,细数下来,杨振宁45年赴美留学,李政道46年去的,都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呆了十多年。丁肇中是美国出生的华人,也是美国读的大学,美国做的教授。”
  蔡教授道:“其他第三世界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往前数,84年获诺贝尔生物学奖的米尔斯坦是阿根廷出生的,也是在阿根廷读的本科和博士,但他后来又去英国剑桥读了博士,并且在英国长期任职。”
  “就是说,我们不光要走出去,让外国人看到我们。”乔公总结了一句。
  “是的。”杨锐尽可能的言简意赅。
  乔公点点头,却是道:“小杨,你为什么没有考虑留洋?那可比来找我容易的多了。”
  “有些事情,可以顺着他们,有些就不必了。”杨锐说着笑了一下,道:“我也想出去看看,但更想有了成绩以后,出国教教他们。”
  这句话,说的就有些张扬了,但以杨锐的年纪来说,却并不显得过分。
  乔公看着略显意气的杨锐,不禁笑了出来:“好,我同意了。”
第1261章
国家级推进
  杨锐听乔公同意了,不禁精神一振。
  组织代表团这一项是最困难的,他第一个拿出来,并不指望着乔公能利落的答应,能得到部委的协助,他就很满意了。
  毕竟,这样一个规模的代表团,开销无论如何都是少不了的,还都是外汇开支,瑞典的物价是出了名的贵,后世的小资们都不见得玩得起,更不用说86年的国内了。而比经济因素更重要的,还有其背负的政治使命,日本人当年可以许诺未来投入双倍的科研开支,中国却是做不到这一点的,是否能有其他的合作协议,更不是杨锐所能参与的。
  然而,乔公就这样一个要求都没有的同意了,这种爽利,出乎杨锐的意料,竟是让他卡了一下壳。
  “不要急,慢慢想,能答应的条件,我还是愿意答应的。”乔公说的如此之坦然,更是令杨锐暗暗酝酿的气势为之一散。
  回想自己为此做出的准备工作,搜来的许多资料,杨锐表示很是无奈。
  蔡教授最是熟悉杨锐,莫名的一笑。
  杨锐被他笑的有些无奈,挪挪屁股,道:“代表团里,我想占个名额,最好能有个头衔,方便我和瑞典方面接触。”
  “这个你和外交部的人商量,做副团长都可以,总之,以你的需求为先。”乔公说话的同时,旁边的办公秘书就在速记,今天的谈话内容虽然不会公开,但都会记录在案的,就如起居录一样,随时可备查询。
  确定了此事之后,乔公又看着杨锐,笑道:“小杨同志也不要有负担,今年这个时机,其实是非常好的,前几年,84年吧,咱们中国代表团,到瑞典做国事访问的时候,瑞典的领导人就说,欢迎中国派遣各行各业的人才,与瑞典深入交流,后来我们就派了人去嘛。两国间的交往,就是这样,要你来我往,我们本来就是有相关的计划,只是我们以前更重视政治和经济上的交流,轻视了学术上的交流,现在补充一块过来,也非常好的。”
  瑞典作为中立国,是西方国家中,与中国关系较好的一批。瑞典本身就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西方国家,81年的时候,瑞典国王和首相访华,也是西方国家中较早的。
  而且,整个80年代,中国和瑞典之间的高层互访很密切,合作也颇为深入,一些从美国甚至苏联都买不到的高精尖仪器,中国都能从瑞典弄到。
  在医药领域,瑞典的投资也是先于其他国家的,与日本相当,属于比较谨慎但令人欢迎的稳定投资商。
  乔公说的时机好,也是因为最近两年的来往很密切,光是部长级的代表团,互相都派了好几个了,再加派一个,或者加塞杨锐一个,确实是很方便。
  杨锐知道更多的还是民间的新闻,对于政界尤其是高层的新闻知道的不甚了了。
  反正,他知道8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中国和西方都是蜜月期就行了。
  至于具体而微的地方,杨锐也就关心不到了。
  但是,对于乔公、蔡教授和朱院士等人来说,这个时机却是异常重要的。
  乔公紧接着亲切询问了杨锐实验室和项目的情况,看他说的顺畅了,笑问道:“看起来你想的很清楚了嘛,还有什么要求,就继续提出来好了,大胆一点,不要替我省着。”
  他说的如此大方,以至于做笔记的秘书都偷偷抬头,看了看现场。
  朱院士也趁机道:“杨锐,乔公都这么说了,你就放心提吧。”
  他太知道乔公,或者说上层对诺奖的态度了。
  当年国内获悉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诺奖之后,许下的条件比今天不知优渥到了哪里,若是能够得到一个原生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的大方,或许会让某些西方国家相形见绌。
  这种大方是贯穿始终的,50年代的中国追逐杨振宁和李政道,70年代推动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到2001年的时候,埃克斯篷在中国,还被问到,中国怎样做才能让自己的科学家而不是国外的华人获得诺贝尔奖——这已经属于病急乱投医的范畴了,埃克斯蓬的回答更加狗血和不负责任,他的建议是去中学,发现聪明的小孩,培养他们,给他们支持,在恰当的时间里,为他们的研究创造恰当的研究条件,并且允许他们自由思考。
  埃克斯蓬显然不知道,中国还有中科大少年班这种强悍组织的存在。不过,换一个角度说,中科大少年班正是因为杨振宁的建议而成立的,在这一点上,两个人的观点倒是出奇的一致。唯一的问题在于,中国人根本等不及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成长起来。
  70年代末建立的中科大少年班,成员多是十几岁,他们的研究高峰要到30岁乃至于35岁以后才出现,获奖或他类高峰还要晚上个十几二十年的,换言之,2020年前后的中国人,才能在朋友圈里刷到成批量的少年班鸡汤,虽然也是同样一批人,就在几天前,还在批评中国的教育制度。
  总而言之,国内政府尤其是高层,对诺奖的渴望是无与伦比的。
  只不过,这东西以前从未落到过中国人头上罢了。
  “那我就不客气了。”杨锐其实是不太适应这样的对话,略作思量,又道:“我还想希望能将自己介绍给瑞典科学界,用比较隐蔽的方式。”
  他露出腼腆的笑容,道:“是我国外听来的,用我的理解,想得诺奖的话,候选人要像是魏晋名士一样的,将自己介绍出来。”
  他这么一说,乔公立即就理解了,道:“我明白了,你想要国内怎么配合?”
  “最好是能由政府出面,再邀请瑞典的一些科学家访问中国,如果是国与国之间的交流的话,我想他们是不会有所怀疑的。”杨锐说着停顿了一下,再道:“其实不以科研交流为目的比较好,也许可以采取医学交流的方式。”
  “请瑞典的医学家,到中国来,帮助中国提高医疗研究和临床医学的水平。”蔡教授立即给予了补充。
  乔公点头给予认可,道:“可以。”
  具体到怎么做,自然是要杨锐他们下去沟通与推进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6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