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08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84/1306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蹦床项目就没有意义了,对于没有机会成为热门项目的有力竞争者的运动员来说,参加冷门项目也是不错的选择,或者,真的热爱,也就不用考虑太多了。
  眼前的阿斯特拉的研究员们,在杨锐看来,就是这样一群适合冷门运动的选手。
  他们原本就不在科研最前沿工作,阿斯特拉又有充沛的资金和资源,从更广阔的角度来说,杨锐也愿意动态质量重测法,能够早几年出现。
  G蛋白偶联受体的研究被杨锐提前了至少十年,也就需要相应的应用类的研究配合。
  另一方面,若是能通过降低资金和时间成本的方式,催生多几种新药,也能有无数人因此而受惠。
  而杨锐付出的,不过是资料整理的工作而已,何乐而不为呢。
  站在讲台上的杨锐,满怀热情,满怀着来自社会主义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情操。
  他是真的没有丝毫想要获利的想法。
  获取诺贝尔奖的资本不能算。
  不能因为有的人在乎声望,就说他做好事都是为了名望。
  杨锐放出动态质量重测法,大部分原因,还真的是为了让大家做新药的时候轻松点。
  人有生老病死,天底下多一种药物,就多一份机会,这样的技术,他既没有适宜的资源去研究,也没有积极的想法去做,还真不如放出来呢。
  实际上,许多科学家都是有这种心态的。
  为什么大科学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大家都抢着参加,就是因为人家经常能说出“发人深省”的话,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也。
  大科学家想到了,但是自己不愿意去做的事,就说出来给其他人听听,有愿意去做的就做。
  这是多年以来形成的科学惯例了。
  宽泛一点的比较,理论物理学家和实验物理学家的关系,都可以看做是此种类型。
  比如理论物理学家有一天下午吃葡萄吃多了,突然想,哎呀,你们说,宇宙会不会是膨胀的——实验物理学家结合二三十年的观测,得出一个答案,宇宙红移。很好,两人同时得奖。
  所以,理论物理学家看不起实验物理学家是有原因的,你们是吃我葡萄皮长大的矮孩子,就算娶了penny又怎么样呢。
  当然,有时候,实验物理学家不鸟理论物理学家也是很惨的。比如钱德拉塞卡有一天下午吃红烧肉吃的撑住了,算出了白矮星的最高质量,得出一个钱德拉塞卡极限的东西,然后拿到会议上兴致昂扬的宣读,结果被人当场撕碎,实验物理学家们也顺势将之嘲笑。直到三十年后,钱德拉塞卡极限被证明,再二十年,钱德拉塞卡得诺奖,73岁才将当年的红烧肉消化了,也是心塞的紧。
  这两个故事也告诉科学家们,要做被人看得起的人,不要二十四五岁的时候,发现了点什么厉害的东西,就想也不想的冲上去宣读。
  想要做那种,随便说点什么话,就有一群人跑去帮你证明的人,你得首先是一个说得出有价值的话的人。
  强悍的大科学家,对于自己做不了,自己的实验室也做不了的课题,就像是丢一根被啃过的骨头似的,让大家去争抢。
  自己不会损失什么,别人也能得到实惠。
  有的时候,强悍的大科学家也会在参加会议的时候,无意间从牙缝里,调出前天没咽下去的肉丝,有反应机敏的将之抢走,也是没办法的事。
  拾人牙慧什么的,对科学家来说,也算不得恶心,比这更恶心的事,大家都在研究呢。
  一场酣畅淋漓的讲座,用时整整两个小时,中间连一个休息都没有。
  看到后面的阿斯特拉工作人员提醒时间到了,杨锐才放缓了语速,合上讲义,道:“今天的内容,讲的还不是非常具体,另有一些问题,尚未说到,我们明天还会有讲座,欢迎大家再来。”
  说这个话的时候,杨锐也是有些不安心的。明天要是人变的太少了,那可就尴尬了。
  天底下的事,不是你拿出了好东西,大家就会认,若是那样的话,科研界可就轻松了。
  杨锐看向下方,下方的瑞典人也看向杨锐。
  杨锐没再说话,他是讲完了。
  瑞典人也没有要站起来发言的意思,他们的集体主义在此时表露无疑。
  杨锐有点失望,怎么说也是很精彩的项目来着。
  迟疑中,杨锐走下了讲台,如果动态质量重测法行不通的话,他就得快点考虑转向了,在瑞典呆的越久,他的态度就越分明,得有足够的声望才能继续呆下去。
  一步,两步,杨锐就要走出门的时间,掌声突然响起。
  还有几名瑞典人,一边拍手,一边走上前来,似乎在表达隆重之意。
  杨锐莫名的觉得自己像是帕瓦罗蒂锐:刚才我唱的莫非是歌剧不成?
第1288章
请注意身体
  “各位,今天是没有提问环节的。杨锐先生的讲座,今天只是第一天,请有兴趣的先生,明天继续参与。”普利策身为阿斯特拉的官员,却是一板一眼的,并没有给同僚以方便的意思。
  几名想说话的瑞典人,立即就闭上了嘴,竟是一个多余的话都不说。
  杨锐又好笑又无奈,有没有安排提问环节,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要是放在美国的话,人家才不在乎你安排的是什么环节呢,想问话的美国人是会立即喊出来的,打断课程也无所谓。
  但是,瑞典的民族性与美国是截然不同的,虽然他们同样被中国人视为西方,但在守规矩方面,实在是超过美国人一万五千多倍。
  杨锐向众人笑一笑,再摆摆手,转身离开。
  后面的瑞典人眼巴巴的望着他,等到背影看不见的瞬间,再次猛烈的鼓掌,吓的杨锐一个踉跄,险些跌倒。
  午餐照例是由阿斯特拉公司来解决的。
  而阿斯特拉公司的解决方案,也是无比的瑞典,就在公司总部的员工餐厅就餐。
  要说起来,国内虽然也提倡吃工作餐,提倡四菜一汤,提倡中午不喝酒晚上少喝酒云云,可真的到了基层,每个人都知道执行起来很困难。
  吃工作餐,就在餐厅里弄小餐厅,花数倍的钱请大厨;提倡四菜一汤,就将一桌菜肴的价格砸到四道菜上面,更有甚至,还想出大盘装小盘的策略,可谓是掩耳盗铃;至于喝酒不喝酒,那就更是管不住的顽疾了。
  然而,瑞典人是真的没有豪华午餐做宴请的习惯。
  他们的工作餐是真的工作餐,虽然可以打的丰盛一点,仍然是杨锐到瑞典以后,吃到的顶简朴的一顿——相比之下,他自己就餐的水平都比这个高,身为千万富翁的杨锐同志,是不可能因为瑞典的物价水平高,就省钱度日的。
  “杨锐先生,午餐还满意吗?”普利策自以为关心的问了一句。
  “麋鹿肉不错。”杨锐早就在希尔顿吃过麋鹿肉了,这是瑞典的常见菜,就像是美国人养火鸡一样。
  普利策很高兴道:“您喜欢就太好了,我让人将这道菜填到您的食谱里,对了,明天还请您按时抵达,继续做讲座的。”
  他说后一句,已经是送客性质的了。
  杨锐只好起身,表示感谢。
  普利策低头看看桌面上的餐盘,忍了好几秒,忍不下去,道:“杨锐先生,按照规定,每个人要收拾自己的餐具。”
  “哦……抱歉。”杨锐非常服气的捡起了盘子。
  “杨锐先生,请让我来帮您收拾餐具。”一名瑞典人突兀的出现在杨锐面前。
  杨锐有些惊讶,他知道瑞典人以冷漠著称,所以能理解普利策的死脑筋,但是,就算是中国人,也不一定愿意收拾其他人的餐具吧。
  不等杨锐说话,这名瑞典人已经拿起杨锐的餐具,走到一个小房间内,将之分门别类的放入了不同的位置。
  等他再出来的时候,另有五名瑞典人,一同来到了杨锐面前。
  “杨锐先生,我们想浪费你一点时间,我叫尼森,是阿斯特拉公司的研发部的一名经理。”尼森掏出了自己的胸牌,展示给杨锐看。
  他看看左右,又道:“杨锐先生,这里是阿斯特拉公司的工作餐厅,平时很少有其他公司的人来,也不会有中国人来。”
  “很荣幸。”杨锐回答。
  “不,不用荣幸。”尼森很直接的道:“我是想表达您目前很安全的想法,杨锐先生,请问您是否愿意来阿斯特拉公司工作?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见杨锐要说话,尼森直接打断他,道:“杨锐先生,你不用说话,我知道中国人受到很多严格的限制,以至于您不能自由的做一些选择,但我想说,瑞典是一个开放的移民国家,以你的身份,完全可以申请到居留权,再到阿斯特拉公司工作的话,你的生活会截然不同的。”
  杨锐听的眼皮子直跳,这可是他没有预想到的偏见啊。
  “什么样的截然不同的生活?”杨锐沉着气,问了一句。
  “瑞典的最低工资都有将近6000克朗,就是1500多美元,我目前的薪水是6000美元,比在中国的薪水多很多……”尼森简单的介绍以后,道:“杨锐先生,您不如来我们阿斯特拉公司,就做动态质量重测法这个项目,只要一段时间,生活就会大变样了。”
  杨锐“嗤”的笑了出来,道:“你的说法,和达尔贝很像。”
  “嗯?美国的达尔贝科先生?”
  “是的,他之前也曾经邀约我去美国。”杨锐笑笑,说:“他给的待遇,可比你们提出来的要好。”
  尼森不禁脸一红,问:“那你为什么没有同意。”
  “我喜欢中国的食物,喜欢中国的科研氛围,更重要的是,我现在对个人财富的积累,没有太大的兴趣。”杨锐说的很诚实,他对个人财富的积累其实已经完成了,现在是没什么兴趣了。往后,不说那100多套的四合院要卖什么价,就是收来的一屋子的邮票和字画,都能卖出上万个瑞典人的身家。
  也是因为这样,杨锐的态度是非常坚决的。
  尼森又多问了两句,确定杨锐真的不是受锢于中国的环境,而是真的对“赚大钱”没有兴趣,不禁心生佩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8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