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56/1306

  车,走的更慢了。
  快到北大校园的时候,更是水泄不通。
  “下车步行吧。”不知是谁号召了一句,学者们纷纷走下了车。
  宽阔的马路上,挤满了来自各校的学生,工厂的工人,以及本地的居民。
  大家有的在兴奋的聊天,有的在高喊口号,试图组织一支新的游行队伍,更多的人,只是敲响手里一切能够敲响的东西,脸盆、饭盆、铁锅、痰盂……
  平均年龄超过50岁的学者们互相看看,尽皆失色。
  他们在车上的时候,还感受不出来,此时下了车,才体会到了这种浓浓的胜利的气氛。
  “杨锐是世界第一!”
  “中国生物,世界第一!”
  “北大生物,世界第一!”
  旁边,猛的有人吼了一嗓子,附近就全乱了。
  那些组织了几个人或者十几个人的小队伍,齐心合力的喊出口号,然后就会得意洋洋的看向四周,有类似规模的队伍,就会喊出现编的其他口号,整个流程,就像是军训时的拉歌似的。
  群众玩的无比的开心,学者们挤的是满头大汗。
  终于进入到北大校园,却见周围是更多的人,更吵的声音,更乱的环境。
  边虎眼睁睁的看着一名学生,一只手举着麦克风,一只手抓着白酒瓶,骑到音响上,高声道:“各位同学,各位老师,社会各界的朋友,我今天真高兴,我做过知青,当过工人,刨过地,放过牛,当过木匠,做过车把式,我平生最高兴的两件事,一件是通过高考,上了大学,一件事是今天,看到我们北大的杨锐,得到诺贝尔奖,我觉得,我上大学,就是为了看杨锐得奖的!”
  “好。”下面的学生,就像是演唱会的观众似的,配合的完美无缺。
  “借着酒劲,同学们,让我再赋诗一首:冬雪未至奖先至……”
  不止边虎看的目瞪口呆,大部分学者都看傻眼,听傻耳了。
  “蔡教授,杨锐呢?”老谭使出浑身解数,才算是走到了前面。
  蔡教授使劲咳嗽一声,道:“好像不在实验室里。”
  “啊?不在?”
  “不在。”
  没等老谭说什么呢,葛兴邦先是质问道:“杨锐人都不在,也不通知一声,叫我们跑这么远冤枉路?他这就当自己是大腕了吗?”
  蔡教授瞄了葛兴邦一眼,道:“我本来想要通知的,后来,科委和科院的几位领导提出要做个庆祝的计划,就请我们一起来了,就在我们北大的会议室谈,不算冤枉路。”
  葛兴邦一阵目眩,问:“庆祝什么?”
  “庆祝杨锐获得诺贝尔奖,我们科学界总得有所表示吧。”蔡教授呵呵笑两声,道:“咱们按部就班的做事就行了,其他学科也会派代表过来的,物理化学的,中文的外文的,各个院系一分,没有多少时间给我们单独做庆祝的。”
  蔡教授的话里带着体谅的感觉,却让葛兴邦的心里拔凉拔凉的。
第1374章
散发着金光的男人
  一片喧嚣之中,杨锐反而悄然回到了家中。
  看着电视机里不断露面的杨锐,景语兰有些不真实的感觉,问:“这就得奖了?”
  “这就得奖了。”杨锐呵呵的笑两声,伸手搂住景语兰的肩膀,嬉皮笑脸道:“怎么样,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抱一抱?”
  景语兰被他说的脸一红,道:“不要说。”
  “说一下有什么关系呀。”杨锐乐了。
  “不要你说。”景语兰自己说着说着,轻轻的投入杨锐怀中,将下巴搭在他的肩膀上,问:“你不用去实验室吗?”
  “今天不去了。”
  “会有很多人庆祝吧。”
  “让他们庆祝吧。”杨锐耸耸肩。
  景语兰有些醒悟过来,诺奖已出,杨锐自然是出尽风头,却是没有必要再踏浪而去了。
  “我们庆祝我们自己的。”杨锐说话间弯下腰,将景语兰整个抱起来了。
  景语兰轻叫了一声,抱住杨锐的脖子。
  翌日。
  杨锐睡了一个饱饱的懒觉,又吃了顿饱饱的早餐,才出门将自己的自行车好好的擦了一遍。
  景语兰有些担心的问:“要不要让学校里派辆车来,或者换身西装?”
  “我是农民的儿子嘛,电视台都说了,我弄一身西装,坐轿车像什么样子。”杨锐半真半假的说。
  景语兰被他说的笑了起来,一边给他整理衣服,一边道:“你家里人的档案,说不定都被人给翻遍了,还说农民的儿子,人家能信吗?”
  “能翻档案的也不是一般人了,再说了,农民的儿子不是我说的,是央视说的。恩,我自己是不能说了,谨言慎行。”杨锐用手在嘴上虚划了一道,表示封口,等跨上自行车,骑走一截,还远远的摆手道别。
  景老师嘴角不禁溢出一丝微笑。
  杨锐蹬着自行车,慢悠悠的往北大去。
  他骑的不快,快到北大的时候,还特意注意大路两边残存的标语,左一块右一条的红色条幅,似乎还透着昨日的兴奋。
  “我的杨教授啊,你怎么才来。”刘院长得到通知,飞快的跑出办公室,直接在马路上截住杨锐,见面先是埋怨了一句,又笑道:“再恭喜你一句,恭喜你获得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
  “谢谢刘院长。”杨锐的手被刘院长握的紧紧地,想自己抽都抽不出来。
  刘院长使劲的晃了几下,再问:“你怎么就没早点来,今天到场的媒体可多了。”
  “我来的早又能干什么呀。”杨锐哑然失笑,又问:“有多少家媒体来?”
  “多,多的很。”刘院长摇摇头,又是同情又是佩服的看杨锐两眼,道:“媒体都憋着劲呢,你得注意一下。”
  “开个新闻发布会吧。”杨锐理所当然的给了一句,之后又解释一番。
  “新闻发布会?”刘院长明显愣了一下,才笑道:“这个我来弄,没有问题。”
  刘院长自然不会在这种事上反对杨锐,只是问了几句,弄明白了杨锐的要求以后,再低声道:“胡秘书也来了,一会你去见了校领导,就过去见一下吧。”
  单指胡秘书,又说的如此神秘兮兮的,那就是乔办的胡秘书了,杨锐加问一句:“和朱院士一起来的?”
  刘院长露出笑容,道:“单独来的。”
  杨锐了然的点点头。
  在此之前,杨锐与乔办的接触,多多少少都是通过朱院士来进行的,胡秘书出面的时候并不多。
  不过,诺奖到手,再奇怪的事情都不奇怪了,杨锐也只是记在心上,还是按照刘院长的说法,先去见了北大的几位领导,得了一肚子的承诺和赞许,再出到门来,就见到了早等在办公室里的胡秘书。
  “杨主任,恭喜您。”胡秘书像是屁股上装了弹簧似的,见到杨锐,就从沙发上弹了起来。
  “胡秘书。”杨锐笑一笑,表情就淡定许多了。
  他现在属于浑身散发着金光的选手,社交方式也就可以轻松许多了。
  事实上,科研者与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可以轻松的社交了。同样是场面上的接触,有的人行差踏错一步,就会被人暗自记在心里,做科研的学者傻傻愣愣的弄错一点,往往很容易就被原谅。
  以国内的气氛来说,这已经是极大的利好了。
  胡秘书也不在乎杨锐的态度,先是感慨了两句,再笑道:“杨教授,乔公听说了诺贝尔奖的情况,非常高兴,所以特意吩咐我,来了解一下情况,您有没有时间,咱们说两句……”
  杨锐只当是有些例行公事的询问,于是陪着胡秘书坐下,就说起了实验室想要升级,手下研究员需要编制云云。
  这些事,原本是用不着胡秘书的,但后者既然来了,杨锐干脆就说了出来,反正,除了经费,他也没有其他更多的要求。而经费就不适合这样的环境来谈了,胡秘书也是做不到一言而决的。
  胡秘书认真的听着,还在笔记本上,将几个重点给记了下来。
  等杨锐说完,胡秘书收起了本子,又说了几句闲话,作势要走,突然想起来似了,拍拍脑门,道:“差点忘了,杨教授,我这里还有件事想麻烦你。”
  杨锐不管他怎么表演,只是镇定的道:“你说。”
  “接下来,杨教授是要去欧洲领奖吧。”
  “瑞典颁奖的话,到了明年二月了。”
  “四个月的时间也很快了。”胡秘书顿了一下,道:“杨教授,您看这样如何,我们想借此组建一个科技和工业的代表团,主要是生物和医药相关的产业,由您带队,我们把欧洲好好的走一遍。”
  杨锐听的冷汗险些滴下来,他其实已经做好了准备,想着是不是得在国内做几场报告会了——凡是全国知名的人物,多多少少都是做过报告会的,这里的少,通常都是几十场,多就没个数字了,像是著名的厂长马胜利,他做了1000多场报告。与其说他是全国知名的企业家,不如说是全国知名的演说家,也是通过这种方式,他也确实是全国知名了。
  更有名的张海迪,她做了多少场报告会呢?语文课本里有一个修改病句的题目,是这样的:我们讨论了并且听了张海迪的报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56/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