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4/1306

  教官昂着脑袋高喊,工人们也是匆忙站起来往过跑。
  都说工人阶级是最有纪律性的,工厂里的工作量大的时候,的确如此。但是,当工厂的开工率不断下降之后,几率也就伴随着产能而不断下降了。因为再保持高效率的纪律,是没有意义的,甚至到了厂房里不开机器的时候,大家除了聚在一起抽烟臭屁,又能怎么办呢。
  军队却是个消除寂寞的好地方。
  尤其是不讲情面的军训的时候。大头兵也不认识面前的这些工人,更不用担心他们以后成为自己的同僚或者手下,加上上级的要求使然,那是一个练的比一个狠。
  就这么不到两周的时间,已经有三十多名工人,因为各种原因进了医院。
  但是,留下的工人并没有因此得到减量的待遇。
  方正业双腿并拢,快速与周围人站成一排,动作标准极了。
  “稍息。”教官喊了一句,自己也站到了队列的第一排。
  “各位工人同志,大家好。”平日里空旷无比的主席台,不知什么时间,突然出现了几个人,还有人拿着话筒说起话来。
  方正业有些发愣,还是顺势看了过去。
  “是杨锐。”方正业的眼神超好,一眼就认出了主席台上,手持话筒的年轻人,是前几天被铺天盖地的宣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杨锐。
  张滨看不清楚人,“咦”的一声,问:“没看错?”
  “看不错,我女儿只要电视里看到他,就不许我们换台。”
  “不许讲话。”教官的脑袋向前探了一下,恶狠狠的看过来,虽然只是十几岁的兵娃娃,却是没人敢得罪的。
  方正业和张滨只好闭嘴不言。
  台上的杨锐,说话的节奏也起来了:“我受化药振兴办公室的委托,对华北药业,华北第一药品厂,天津市生物化学厂等企业,做了一个重组的研究……如今看来,继续做中成药,或者是旧有药品的仿制药,是很难养活在场的一万多人的,我想,大家也不愿意像大集体的工厂那样,过只拿死工资的日子吧。”
  “不想。”有人喊了出来,就有人附和。
  方正业也忍不住开了口。
  别看大家都是国企,国企和国企之间的差距也是极大的。
  最基础的就是看国企的爸爸是谁。央企高端就高端在了爸爸的地位高,就80年代来说,部委直属的国企也很高端,不过,这种理念正在受到冲击,像是兵器部这样的大部委,也因为扛不住大量的三线工厂而入不敷出,几个机械部下属的企业也是日渐衰败,很是令人失望。
  相比之下,地方省政府和省会城市的国企还算稳当,例如方正业所在的华北药业,不仅能拿到工资,每年还能出游一次,报销全家医药费这种事,也算是工资外的福利。
  即使华北药业眼瞅着不行了,它的骨架子也比集体企业大多了。
  大部分的集体工厂,别说是拿死工资了,就是能拿全工资也是奢望。
  在场的工人,以前是看不起集体工厂,现在更是不愿意进入国企工厂。
  杨锐没有等群情激荡的时候,紧接着就道:“既然不想,就必须要做出改变了。我认为,新的工厂,应该以开发和生产新药为目标。当然,新药的开发,将由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来负责,但生产工作,就要交给各位了……”
  杨锐说着略提了一下产学研结合,并不用说的太细,只需要让工人们知道自己未来的工作环境就可以了。
  这时候,底下却有人喊了起来:“杨教授,新药是你开发的吗?”
  “不许说话。”同组的教官当时就急了。
  “没关系,可以问几个问题。”杨锐手持话筒,又道:“新药是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开发的,目前的进度喜人,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尽快的以高标准,建好厂房。”
  “新药的话,能卖得出去吗?”仍然是同一个人在问,赞同者却有不少,都关注的看向杨锐。
  一款药好不好卖,对工厂来说,是再重要不过的事了,哪怕是不懂市场的工人,也能从产量要求方面,得出结论。
  然而,这一次却不等杨锐回答,已经有隔壁连队的工人,高声喊了起来:“诺奖做的新药,怎么可能不好卖?”
  “说的是,诺贝尔奖啊,世界第一呢,人家做的药,还能不好了?”
  “他就是拿一坨泥出来,也卖得掉。”
  虽然有反对者,但是,这种莫名其妙的信任感,却是现场的主流。
  杨锐也是愣了片刻,才拿起话筒,微微点头,道:“我们做的药,一定能卖得出去,大家放心。”
  “您做的,我们放心。”
  “我们要成世界第一的药厂了吧。”
  “中国第一还差不多。”
  工人们的讨论,很快让现场变的混乱起来,军队代表快步走了过来,低声劝道:“杨教授,要不今天先到这里。”
  “我再说一句,请大家安静一下。”杨锐拿起话筒,既是回答了军代表,也是让下方肃静了起来。
  杨锐缓了一下,再道:“新工厂成立,百废待兴,大家在此期间的表现,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位之后的工作。目前,在党校学习的各厂干部,大部分都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因此,我们会在大家中间,提拔一些干部出来,请大家努力。”
  说完,杨锐就放下了麦克风,转身离开。
  工人们在短暂的诧异后,立即掀起了热烈的讨论。
  方正业也是忍不住对张滨道:“咱们也有机会做干部了。”
  “我年纪大了,做不动了,你们年轻人的机会。”张滨说着感慨起来:“我们当年开新厂的时候,每天都有人被提拔的,想一想,比起后面的死气沉沉,真是舒服多了。你要是有心,可要把握机会了。”
  “指不定就是一说。”方正业不好意思的接话,双腿却是绷直,已经开始以干部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了。
  ……
第1384章
打擂台
  密云的大军训,并没有脱离媒体的视野。
  这年代,媒体记者还是很有些能力的,像是几年后开启的焦点访谈,记者们明察暗访各级政府,乃至于矿区井下,其惊险程度拍成电影,比好莱坞大片也不遑多让。
  但是,记者们的能力固然出众,能发挥的地方却是不多,焦点访谈终究是俗气凛然了,而在此之前,媒体所能报道的故事也极有限。
  诺贝尔奖算是今年冒出来的,政治生活之外最有趣的故事了,档次也很高,不管上哪一级的媒体,都不丢分。更进一步的说,小媒体还更喜欢这样的故事。
  后世有各种网络媒体搞小段子,玩小确幸,80年代的报纸媒体也没有放着这块儿浪费,关于诺贝尔奖的段子,最近几天都被人写烂了,大家迫切的需要新鲜的咨询来填充。
  上万名的工人被军训,而且有诺奖得主杨锐同志,宣布做新药,这些都够记者们编造一阵子了。
  《京华早报》的王博原本也是编造派的一员干将,他做的小故事,弄的一些小知识,在很长时间里,都颇受欢迎。
  今天,王博同志却是决定做一篇好文章出来。
  他从单位借了照相机过来,仗着认识杨锐,好容易拿到一张“采访证”,一整天都趴在操场上,给工人们拍照。
  当然,趴一天的时间,不是要拍一天的照片。
  胶卷多贵啊,他总共也就从单位里要了两卷出来,要是不拍出好照片来,胶卷白瞎了不说,弄不好还要被狠批一顿。
  所以,王博趴下的时间里,大部分是在摆POSE。
  他自己摆POSE,也是在等着工人们给自己摆POSE。
  踢腿的帅照来一张。
  各分队集合的照片再来一张。
  工人们盘腿而坐,高声唱歌的照片也来一张。
  少不得还得拍一张站军姿和扛枪的照片。
  王博甚至想要拍一张受训的工人,持枪射击的照片,却被告知“我们没有这个项目”,令王博遗憾不已。
  熬了一天的时间,总算还是拍到了几张满意的照片,王博回到编辑部,立即奋笔疾书,将自己早就准备好的故事,给装了进去,最后带上几张配图,找上了总编,笑说:“您看看我今天写的东西,也不知道用哪张照片好。”
  “得,你等等啊。”总编正在看一篇报纸上的文章,眼睛有些拔不出来似的。
  王博也不着急,笑盈盈的看着主编,心里YY着,一会儿主编看到自己的文章,怕是不止看的入神,恐怕还会拍案叫好吧——王博自然不是认为自己写出了什么天地雄文,不过,就京华早报的水平来说,他今天的文章,应当是能拔得头筹了。
  别人家的文章写的再好,那也是别人家的,拍案无非手疼罢了。
  自家的文章,那才是给京华早报带来销量的好东西。
  王博美滋滋的想,就凭自己在秋老虎的关照下,晒了一天的肉脸,也该得到几个大大的笑容吧。年末了,也到了评优评先的时间了,得给领导一个好印象。
  总编放下了报纸,将王博的文章拿到了手里。
  王博轻松一笑,顺便看了一眼报纸的抬头:《华西早报》。
  正是《京华早报》的大对手呢。
  与单位的同事一样,王博对《华西早报》没什么好感,相信总编也是一样的。
  王博有些好奇,也是有些无聊,就顺手将报纸拿了过来,看起了上面的文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4/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