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6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5/1306

  《京华早报》是一家小报,管理称不上严格,也没有机关单位的严苛上下级制度,王博将报纸翻转过来,瞅了一眼正在皱眉阅读自己文章的总编,心道:认真的看吧,看看咱们这专业记者的采访成果。
  王博压抑着心中的得意,抖抖手,才将注意力放在了《华西早报》上。
  他的目光以极快的扫下去,下意识的准备翻页。
  像是这样的小报,头版如果不是政策时事,也是一些小无可小的事情,向来是不值得浪费时间的。倒是二版三版,往往能有点味道。
  不过,今天的《华西早报》的头版,标题却长的让人不注意都不行:
  《诺贝尔奖得主的母亲:我是如何培养一名诺贝尔奖的》
  王博的目光猛的一凝。
  这……这真的是……有点太不要脸了吧!
  王博赶紧低头看具体的内容,只见文章的开篇就道:很难想象,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出身于河东省南湖市溪县西寨子乡的杨锐,是在一所乡办小学开始了他波澜壮阔的学术生涯的……杨锐在小的时候,是一个调皮鬼,学校的老师经常向他的母亲告状,每当这个时候,母亲就会温声的教育杨锐,与小朋友和平共处,一起玩耍比独自玩耍更有趣……
  杨锐的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在每天上班的闲暇,还要做饭洗碗洗衣服……
  即使到了西乡开发区工作,她依然没有脱离劳动妇女的本色。打毛衣和纳鞋底是她必做的,每天上班和下班的时间,她还会雷打不动的去菜地看一圈,检查一下栅栏,看看需不需要浇水施肥……
  王博看到这里,已经是看不下去了,他气的将《华西早报》摔到了桌子上:“简直是一派胡言。”
  “怎么就一派胡言了。”总编没什么脾气的抬起头来。
  “杨锐的爷爷就是西寨子乡的乡党委书记,杨锐不在西寨子乡读书,还能去哪里读书?他妈才不是普通的劳动妇女,她公公是乡上的一把手,娘家全是国企的干部,每年到春节的时候,家里的门槛都要被人踏破,还洗衣做饭?杨锐上学的时候,他们家就有雇保姆,后来不要了,那是她换了单位,工作清闲了。”王博是仔细调查过的,看着《华西日报》的吹捧,更是气的不行。
  他越说越大声:“杨锐家里也不需要打毛衣和纳鞋底,他们家里很早就买得起成品毛衣了,还有菜地,屁个菜地!”
  王博气的跳脚,道:“他们家的菜地,是搬到了西乡开发区的别墅区以后,用草坪开的菜地。你能信?一个开发区就敢搞别墅区了,两层的小洋楼,一水的大阳台,还用瓷砖给铺地了。头大的瓷砖,一块就五块多钱,全给领导分了。”
  “看你说的这么来劲,怎么不把这些,写到你的文章里去呢?”总编的声音飘飘的,没什么力度。
  王博愣了一下,道:“这些怎么能写。再说了,就算我写了,读者也不乐意看吧。”
  总编点点头,道:“这倒是。”
  总编虽然赞同了自己,王博的心情却并不明媚,眉头也皱了起来。
  “你这篇文章可以。”总编看见他的表情,笑一笑,说:“算是一篇好文章,就放明天的二版吧。”
  王博原本的目标也就是二版,但是,《华西早报》将写杨锐的文章挂到了头版,王博对于二版就不那么乐意了,不禁道:“您觉得我这篇,是不如华西早报的?”
  “各有千秋吧。”
  “您就说说差距。”
  总编呵呵的笑两声,见王博的态度坚决,也不用惯着他,遂道:“单就文章来说吧,你写的也是可以的。比如说,雄赳赳气昂昂的工人队伍,带着革命的火焰和气质……气势磅礴的方阵,踩着改革的鼓点……我想象着新的工厂里,当工人像士兵一样,遵守纪律,战意昂扬,他们生产出来的药品,也一定具有特别的疗效吧……”
  王博写的时候不觉得,听总编读出来,尤其是带着重音的读出来,立即就觉得不那么朗朗上口了。
  总编却没有给他反悔的机会,继续道:“总的来说,文章还行,就是比人家京华早报来说,格局有点小了,你说是不是?”
  “这格局……格局这个东西,也不是不能以小见大吧。”王博竭尽全力的为自己争夺最后的一点话语权。
  总编再是一笑,道:“你知道这个文章,最好的是哪里吗?”
  “您说。”
  “大家都想培养一个儿子,像杨锐这样。这既是对杨锐的赞许与宣传,符合上级的精神,同时,也是读者们想知道的。你就不想知道,怎么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杨锐这样?”
  王博无言以对,叹口气,道:“那我知道了。”
  “我看这样……”总编却是叫住了要出门的王博,道:“你对杨锐是比较熟悉的,我们也可以写一篇文章,和他们打打擂台。”
  “嗯?”
  “题目暂停这个:《培养一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并不难——诺贝尔奖获得者杨锐父亲的自述》”总编说完,对自己的起名能力大赞,击节赞叹。
  王博强忍着没有摔门出去,心中腹诽不已:您把这个叫打擂台?
  ……
第1385章
教育方针
  报道锐妈的并不仅仅《华西早报》一家。
  中国向来是有教育传统的,这种传统不仅体现在教育的物质投入上,还体现在其他方面。
  最典型的孟母三迁,讲的就是一名母亲,是如何通过换房的方式,买到了重点学校的学区房的故事。
  文章通过强有力的范例,指出了一点,只要买得起学区房,即使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不高,依旧能够培养出大思想家,大学问家,大赚钱家。但是,仅仅买学区房还不够,父母也必须认识到,重点学校的要求是很高的,还要父母给予更深入的配合,了解教育的方方面面。
  《华西早报》的文章,就是试图用铁一般的事实,向读者展现,新时代的教育模式,应当是什么样的。
  而在河东省本地,类似的文章,早就不畅销了。
  因为记者们早就将之写烂了。
  省内的媒体,不得不将目光投注在更细致的方向。
  例如锐妈的具体教育方式,锐妈的具体的教育事例,以及锐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锐妈哪里有那么多的故事可以讲啊,仅仅一个星期的时间,故事就讲的差不多了。
  王博坐了一天一夜的火车硬座,直着腰见到锐妈的时候,锐妈对采访已经有些倦怠了。
  “家里就是这样,你可以随便拍,但是不能碰这些东西。想挪动啥的话,你就和我说……”锐妈只望了一眼王博腰里的照相机,就给了一串注意事项。
  王博坐车坐的脑壳都有些硬,傻傻的点头,问:“能采访您吗?”
  “能嘛,不过,我就是有点忙,时间不能太长。”锐妈的态度还是很好的,毕竟来的是记者,虽然是小报的记者,总归也是北京来的。
  王博还很少遇到这样的采访对象,顺手拍马屁道:“您和杨锐的性格挺像的吧。”
  “我的儿子,肯定是要像我的。”锐妈对此还是很自信的。
  只是说了话以后,锐妈就低头开始写信了。
  自从有了媒体的报道之后,锐妈就开始收到来自各地的信件了。
  在信件还是主要通讯方式的80年代,这是很常见的现象。
  张海迪或者女排的五朵金花,都收到了大量的信件,但是,与其他名人不同,杨锐的成名,不仅给自己带来了大量的粉丝,还给老妈带来了大量的妈妈粉。
  王博望着她晃动的钢笔头,不好打扰人家,只能默默的端起摄像机,在别墅的四角拍了起来。
  别墅是新修的,而且由建筑队做了装修。
  贴地的瓷砖,刷墙的白漆尽显素雅。但是,现在的装修水平就是这样,北京的有钱人家,喜欢学外国酒店的装修,因为那是他们见过的最漂亮的房子。
  比起酒店来,杨家的别墅装修就有所逊色了,但是,依旧比普通的房子要好的多,特别是与北京的大杂院来比,要新式和讲究。
  像是楼梯的护栏,就用欧式的柚木做了出来。如今木头并不是很贵,施工队给领导装修,自然都是捡好的上。
  甚至连房间里的工艺品,都有各地送来的礼物,与市面上的颇为不同。
  除此以外,最显眼的就是进口的电器了。
  光是一台24寸的大电视,就是现在商店里都没有的稀罕物。
  王博有些羡慕的拍了十几张照片,又在纸上记了几个电器的型号,觉得足够了,再绕回来,问道:“杨书记什么回家,我能采访他吗?”
  “老杨上班呢,他也不爱接受采访。”锐妈顿了一下,将不喜欢记者几个字给咽了进去。不能当着和尚骂秃驴嘛。
  “杨书记以前管杨锐的学习吗?”
  “他管的不多。”
  “杨书记的教育方针是怎么样的?”
  “他呀,他没什么方针的。”
  王博问的没话问了,只好道:“那您的教育方针呢?”
  “我啊,我以前就想,能把他无病无灾的拉扯大就行了,没想到他学习挺好。”锐妈停了一下,道:“再就要夸西堡中学的教育水平好了,要不然,杨锐也不能得状元啊。”
  “这样子……”王博对一个镇中的教育水平很不看好,但是,如果这样报道出来的话,大家估计是感兴趣的吧。
  相比自己的采访任务,王博其实对身处的别墅更感兴趣,想想北京的居住条件,再看杨家分的别墅,王博忍不住问道:“你们现在住的房子,是杨锐获奖以前,就分到的吧。”
  “是。”
  “有多大?”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5/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