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16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66/1306

  “四室两厅。”现在没有商业房地产的概念,也不会说建筑面积什么的,就用房间的多少来表明房子。普通的小年轻分个一室一厅或者两室一厅,中老年干部争夺三室一厅是主流,至于厅和室的大小,其实全看所在的城市和单位,并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王博望着一百多平米挑空的客厅,回想自己住的破房子,道:“你们这边的待遇真好,北京的住房,可就紧张了。”
  这是有点拉家常的意思了,锐妈笑笑,道:“我们也是按照政府给的标准来的。按规定,老杨能住三室的,超标的部分,我们都是要补钱的。”
  “要补多少?”
  “具体数字还没出来,不过,我们家杨锐不是拿奖了吗?这个好像可以补差。”
  王博愣了一下:“杨锐得诺贝尔奖,可以算成房价?”
  “那肯定不行。不过,杨锐回家总得有个住的地方吧,本来市里是要给他单独分一套房的,我们老杨说要发扬风格,给拒绝了,开发区就把额度给了我们,补差价就不用了。”锐妈说的很认真,完全符合政策的样子。
  80年代的房地产政策就是如此,在这个没有商品房的年代,谁住多大的房子,除了祖上留下来的以外,就是由级别来决定。省部级的住小楼,县处级的住楼房,科级干部有房住,若是以平米论的话,做到县处级的干部,就能享受100多平米的住宅面积了,如果条件不允许,暂时达不到的话,国家还会给予补偿。
  国内的技术人员和学术人员,总是想尽办法的挂钩级别,也是受到了这种职级分配资源的影响。大学里的副教授可以挂钩县处级,正教授挂钩副厅级,一样享受相应的住房面积。
  北方供暖的时候,供暖费也是按照级别享受的面积来计算的,而不管你的实际开销,放在几十年后,这还是每年大几千元的补贴呢。
  杨锐的老爹杨峰同志,如今已是处级干部了,又在开发区任职,享受三室一厅的待遇毫无问题。至于当地政府是否愿意给杨锐多分一套房,那也是当地政府的权限。
  同样的情况,零的突破的许海峰,或者陈景润都曾经享受过,后来的莫言等等就有些可怜了,商品房的时代,还想白落一套北京的大宅子,基本属于做梦。当然,他要是回故乡去,又是另一番光景。
  王博无奈的将这些有关房子的信息记在小本子上,总不能问了又不记吧,哪怕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不过,王博心里也知道,别墅什么的肯定是不会登上报纸的,就算登上去,也会以国家奖励有功人员的模板上去,这就是所谓的舆论精神了,不按照该精神刊登文章的编辑早都卸任了。否则,若是什么消息都可以登报,普罗大众焉能不对高官显贵的子弟好奇。
  这份好奇,却是鲜少有被满足的时候呢。
  “没事的话,我就开会去了。”锐妈看王博没问题了,就站了起来。
  王博也赶紧站起来,想想到:“您下午是开什么会?方便我列席吗?”
  开会有大会有小会。小会自然没有让记者列席的了,大会却不一定了。王博坐了那么久的硬座车,却不想问两句话就再坐回去。
  锐妈大方的道:“是开报告会,你想跟着去就去吧。”
  “关于什么的报告会?”
  “哦,市里给了我一个三八红旗手的称号,我这不是要去做个报告嘛。”锐妈说着换上一件大衣,雄赳赳气昂昂的出门了。
  王博愣了片刻,赶紧跟了上去,虽然心里觉得有些诡异,但是,教育出杨锐这么一个儿子,似乎值当一个市级三八红旗手吧。
第1386章
竞业
  华北药业等工厂的工人们在军训,干部们在党校回炉,杨锐的离子通道实验室,则进入了忙忙碌碌的技术开发中。
  新建的工厂是要有产品来生产的,杨锐手里的东西虽多,却也是要通过实验,一样样的做出来的。
  好在离子通道实验室一直都在扩张,再要转做新项目,也不怕缺了人手。
  能做G蛋白偶联受体的项目组,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数一数二的超强项目组了,换成水平一般的制药公司,手底下也不一定能有三分之一个离子通道实验室这样的项目组。
  所谓的项目经验,好像就是一层包袱皮,但是,它又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就像是做过摩天大楼的团队,再让他们去建一座摩天大楼,不管是投资方还是配套单位,都会比较放心,通常也都能顺顺利利的完成。
  但是,若是交给新手的话,哪怕是强有力的跨界,还就是会遇到各种奇葩的困难。
  科研团队也是如此,成功的团队,也许无数个日日夜夜的,都在做没有价值的无聊实验,但是,成功的那一刻所带来的金光,却堪比顿悟。
  他们所具有的经验和自信,也是很难用数据来表述的。
  同样的例子还有手术,再天才的医生,做再多的术前准备,也不能弥补没有做过同类型手术的怯懦。
  与之相反,哪怕是平庸的医生,只要手术做的够多,成功率总是能够得到提高。
  从患者的角度来看,在天才的新手医生,还是选择平庸的有经验者之间做选择,通常并不困难。
  不管是以何种眼光来看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科研员们,他们已经是世界级的研究者了。
  杨锐拿到了诺贝尔奖,他的团队自然就会声名鹊起,至少在科研世界里,事情就是如此进行的。
  放在其他国家,离子通道实验室现在肯定是少不了各种各样的邀约和挖角了,运气不好,被挖空的都有可能。
  这是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科研的难关之一,在绝对自由的市场下,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诱惑力是很难以爱国主义去抵抗的。尤其是掺杂着发展、家庭、社会等因素的话,更是艰难。
  华锐实验室的黄茂等人,从最开始就放弃了公职,拿的也是香港华锐开出的薪水,虽然比不得三五万美元的发达国家水平,但在国内,也是很有竞争力了。
  离子通道实验室却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他们的薪资待遇,基础值就放在那里,是国家编制所决定的。
  要年薪2500元人民币的学者,拒绝哈佛年薪5万美元的工作,得有很厚的脸皮才可以。
  若是再考虑到学者的老婆,学者的父母的生活,甚至学者的兄弟姐妹,老婆的兄弟姐妹和父母的生活,以及子女的教育和生活,5万美元和2500元人民币的差距,差距就更显著了。
  曾经风靡中国的电影《牧马人》,就讲了一个类似的故事。最后,男主拒绝了前往国外,继承丰厚的财产,完成了正确的政治导向。
  可在现实中,这样的抉择,就不是那么容易做的了。
  不说哈佛剑桥等顶级高校的诱惑力,是普通学者无论如何都难以抵御的,就是顶级以下的一线高校,如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或者再弱一级的慕尼黑大学、纽约大学、曼彻斯顿大学,都能轻轻松松的拿出正教授、绿卡移民,以及百万美元级的科研经费……
  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其实并不常受到这种诱惑,事实正好想法,大部分的第三世界国家学者,都是不受到发达国家科研体系认可的,这在诺奖的评选过程中会体现,在申请教职的时候会体现,甚至在读书申请学位的时候也会体现——中国学生海量的涌向美国英国并不是第三世界的常态,而应该看做是中国教育和中国学生受到认可的证明。
  但是,一旦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得到重量级的奖项,或者做出重量级的成果,发达国家的科研体系的看法就截然不同了。毕竟,大部分的重量级奖项或成果都是符合发达国家体系认知的,这样的学者,就像是突然放上了桌台的肥肉,瞬间得到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争抢。
  在这方面,杨锐还得感谢国内的政策。
  虽然离子通道实验室,仍然不免收到了一些来自各国的邀约,甚至赤裸裸的挖角信,但是,自从挂上了863之类的牌子,离子通道实验室,已经不是能够轻易挖角的实验室了。
  杨锐的可选择空间也大的多,他只稍稍等待了几天时间,将所有的信件整理了起来,就找了个周末的会议期间,将之全部拿了出来,道:“这是实验室最近一段时间,收到的来自国外的信件,簿主任已经全部筛选过了一遍,私人信件都还给了各位,剩下的,主要是挖角信和各种各样的邀约……”
  他这么一说,实验室众人的精神都集中了起来。
  信件被看没什么好说的,自从簿耿鑫进驻离子通道实验室以后,实验室的保密等级就被提高了,来自国外的信件,不可能不经查验的交到个人手上的,包括杨锐本人的信件都是如此。
  杨锐也用不着解释查验的问题,轻轻咳嗽一声,道:“我先说一下我的意见吧,然后再给各位信函。”
  众人齐齐看向杨锐。
  对于国外的科研院所的条件和待遇,没有学者是不心动的,不说移民这样的严肃话题,就是能出国一趟,哪怕只呆几个月回来,也是相当难得的。
  杨锐注意着众人的表情,却是微微一笑,道:“我的要求,是必须保证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稳定,包括长期性与短期性的稳定。简单来说,一年以内,各位的出国申请都会被严格审查,跳槽去其他学校或实验室,更是不允许的,一年以后的话,我们再根据实际情况来看,但原则上,还是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只允许少量的交流。”
  与平日里的形象相比,杨锐此时显的保守了许多,却也让心动出国的研究员歇了心思。
  86年的中国仍然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主义国家,单位不允许出国,甚至不允许辞职,都是可以的。
  更不要说,离子通道实验室做出了世界级的成果,也不是研究员们想流动就可以流动的。
  同样的情况,在发达国家,通常是以合同的方式进行约束,有过分的霸王合同,会将高端学者的违约金规定到千万美元的水平,当然,这样的合同往往也附带着价值非凡的薪水待遇和经费保证。
  杨锐并不在意离子通道实验室里的研究员们,是否拥有研究自由或者职业自由这回事,那原本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事,身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大家并不讲究这种。
  何况,真以职业发展来说,全世界能及得上离子通道实验室的也不多。
  老外能为了节省经费和发展公司,而苛刻员工,杨锐也不觉得一定程度上的限定流动有什么问题。
  在这方面,北大离子通道实验室的研究员们,其实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没有意见的话,之后会请大家签订一份协议,主要是为了避免有国外机构非法诱拐各位。”杨锐说着向簿耿鑫点点头,让他将律师撰写的合约放在众人桌子上,其内容以竞业为主,也是出于对国外的研究院所的防范。
  至于国内,合约的效力实在寥寥,像是东南地区的院校,若是不顾脸面的来挖人,有没有合约都是没用。
  研究员们对此亦是无可无不可,他们毕竟还没有真正的接触到国外的院校,也就少了一份比较。
  即使是谷强这样的二愣子,也是先签了合约,才问:“有啥大学来挖我吗?”
  杨锐看着簿耿鑫将谷强签的合约收了,不禁笑道:“有几所,最有前途的应该是斯坦福大学。”
  “斯坦福?”谷强读了一遍。
  对这所异日使人如雷贯耳的大学,80年代还并不为外人所知。斯坦福的崛起,差不多也就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事,但是,信息的滞后,让这所学校在80年代的名气,远远不如后世。
  不过,就算没有信息的滞后,80年代的斯坦福也不过就是所一流的美国大学,与后世的世界顶级的差距还很大,更不要说生物学了。
  谷强有些失望的叹口气,道:“反正我也不准备教学去,斯坦福也无所谓了。”
  杨锐默默的笑一笑,道:“最有名的倒不是斯坦福。”
  “是哪里?”谷强的眼神又亮了起来。
  “爱丁堡大学。”杨锐微微笑了两声。
  谷强念叨了两句爱丁堡,却是有些失望的道:“不是美国的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66/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