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神级学霸(校对)第121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15/1306

  王良才要是耽搁了报道,就得自己去找住处了,一晚上一两块钱的房间,兜里还是有的,但那得是老婆扣扣索索节省半个月的钱,他没那么心狠,只能低眉顺眼的道:“今天已经倒错了一次车了,我要去大有庄的东面,这个车到吗?”
  “到到到,赶紧上车吧您。瞎耽误功夫,这里是北京,谁没有点事儿做啊。”售票员的话,引来几个闲汉低低的笑声。坐车上班的人反而有些笑不出来。
  王良才低下头,使劲提着行李箱上车。
  行李箱是出国考察的时候,外事部门给送的,虽然用了好几年,依旧皮面如新,王良才舍不得磕着边角,就不得不用更大的力气。
  后面的人帮忙抽了一把,才将瘦弱的王良才给送上车。
  “谢谢。”王良才回头说了一句,心里轻轻的松了口气,犹豫了一下,再次要求道:“那个,到大有庄,能不能喊一声。”
  售票员给了他一个卫生眼,没吭声。
  王良才只好靠在窗口,使劲的盯着外面,注意站牌。
  长久的工作让他的近视加重了,即使用手压住眼镜,也看不清楚几米外的站牌上的小字。
  王良才深深的叹了口气,他有点惆怅,又有点失落,更多的,似乎是对命运的臣服吧。
  自己看不见,别人不肯帮忙,接着呢?
  继续求人吗?
  坐在喧闹的公交车上,王良才不禁有些失落。
  人类是一种渺小的生物,事实上,任何一种生物,都是渺小的,学生物的人,对此大约是有相同的认知的,有不同想法的人,在拧断第666只小白鼠的脖颈的时候,也会产生类似的想法。
  王良才的前半生,始终都在抗争命运。
  然而,大哥在抗争命运的过程中,离开了,之后屈服于命运的是父亲,他是个骄傲的人,最骄傲的时候,大约是给儿子戴红花的时刻,而最悲凉的时刻,大约是看不懂阵亡通知书上的每一个字的时候。
  王良才的青年时代,也曾高歌猛进过。
  他读了省里最好的中学,然后读了中国最好的大学,一度成为全县有名的神童,后来,他在生物学研究的路线上,也走的颇为顺畅,尤其是水生动物的遗传学方面,王良才是做出了极大的贡献的。
  中国的人口如此之多,想要像美国人一样养牛,根本不现实。牛的饲肉比注定了无法提供最多的蛋白质。
  反而是淡水鱼系列,能够缓解中国的蛋白质缺口。
  中国生物学家,为此付出了超卓的智力和努力。
  1963年,童第周就完成了对鲤鱼的克隆。
  是的,早在多莉诞生前30年的时间,中国生物学家就已经开始了克隆的尝试,只在戈登提出该观点两三年以后,可以说是真的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
  童第周先生为此付出了什么呢?十年的还款生涯大约是其中之一吧。
  而欠款的原因,是为了买下一具显微镜。
  想到显微镜,王良才又抬了抬眼镜,可惜还是看不清楚。
  “同志,你要去大有庄吗?”身后,有穿着干部服的男人问了一句。
  “是,您认识路吗?”王良才赶紧回答了一声。
  “再两站就到了。”干部服的笑了一下,转过脸去。
  王良才连声道谢,转头认真数了起来,初到贵地的失落,也渐渐的消失了。
  他重新鼓起勇气,心里默默祈祷,希望参与的项目,能真的帮助到人们,让大家都能吃得到鱼,吃得起肉,情绪不再暴躁,能将心思都用在工作上,为帮助更多的人而努力……
  ……
  “你好,我是来报道的。”当王良才抵达目的地的时候,心中的忐忑也到了极致。
  眼前的场景并不完美,破旧的教室,散落的坐着几个人,看起来就像是落后地区的夜校似的,一点国家项目的影子都没有。
  王良才现在已经不敢要求参与到什么牛掰的项目中去了,只希望自己不会虚度光阴,浪费时间于此。
  “您好,邀请函给我看一下。”门口的登记员一板一眼的干活,反而让王良才的心情平静了一些。
  “进去坐下吧”总计两人,第三次核对了王良才的证件,才将他放入教室内。
  王良才迟疑的坐下来,看向空荡荡的讲台,不禁有些心里发虚。
  “请问,你知道我们做的是什么项目吗?”王良才看了一眼旁边座的人,并不认识,下意识的问出了这个徘徊在自己脑海中许久的问题。
  “克隆羊。”被问到的正是谷强,回答的一点都不打磕绊。
  王良才愣了一下,不由重复问:“什么?”
  “克隆哺乳动物,你明白是什么意思吧。”谷强皱皱眉,这位别是个傻子,要不然,干嘛笑成这样?
  喂,老哥,舌头舔到脖子真的不恶心吗?
第1446章
剥卵
  “大家看过手里的文件,就可以到我这里排队,进去做实验了。”许正平走上台,将测试说的文雅了一些。
  有认识他的学者,此时已经轻轻的骚动起来。
  如果是在三四年前,外地的学者,认识许正平的大概没有几个,他不过是北大的一名副教授,即使在各种会议中碰面了,大约也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北大离子通道最近两三年的表现,许正平署名的论文频繁出现在各大期刊,再加上许正平副主任的身份,却给他加分许多,令许多人都记住了许正平的名字。
  许正平出现了,就意味着主持国家项目的是离子通道实验室,同时,意味着项目负责人很可能是杨锐,这令许多人暗自欣喜。
  王良才也一下子轻松起来。
  如果将国内的生物学项目列个表,那离子通道实验室进行的,基本都是排在列表前面的了。杨锐支持的项目,更是一流中的一流,这个时候,杨锐的年龄,根本就不在大家的考虑当中了。
  诺贝尔奖都拿到了,年轻已然只是优势了。
  最重要的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要做的项目,所能获得的支持,必然是国内顶尖的,弄不好,还能达到世界顶尖的水平。
  这可是难得的机会了。
  王良才低下头来,认真的阅读起了文件。
  《卵细胞膜的剥离》——看到文件,王良才的脑海中瞬间就浮现出了无数个画面。
  在中国读遗传学的学生,对于这个题目实在不能说是陌生。因为中国遗传学的元老人物,童第周当年就是靠这个起家的。
  对于王良才来说,那就更熟悉了。
  童老当年手把手教实验的场景,他还历历在目呢。
  若是说的大一点的话,《卵细胞膜的剥离》几乎可以看成是中国遗传学的起跳台阶。
  因为童第周当年就是依靠这招起家的,师承相传,国内主流遗传学界,尤其是水生遗传学界,基本是将这种实操项目当做必修课的。做的好的对标高端,做的不好的就等而下之,很自然的模式。
  对于没背景的科研狗来说,实验操作的水平高,肯定是不吃亏的。
  童第周留学的时候是1930年,马丁路德金当时才1岁,可以想象当时欧美白人世界的种族歧视。
  童第周在布鲁塞尔受到了理所当然的鄙夷和排斥,以至于他在自己的日记本中,写下这样的话:中国人不是笨人,应该拿出东西来,为我们的民族争光。
  如果不是被欺负的狠了,他也不至于要在日记中发泄。
  如果不是无处发泄,他也不至于只能写入日记中。
  童第周做出的东西,就是卵细胞膜的剥离。当然,不是随便什么卵细胞的剥离,而是青蛙的卵细胞剥离。
  在30年代,青蛙的卵细胞剥离还没有人做出来。青蛙卵的卵膜又软又薄,共有三层之多,在显微镜下操作,极其困难,稍不留神就要重新来过。
  即使是久经训练的实验员,也难以对付只有小米粒大小的青蛙卵。
  童第周将之当做目标,每天加班工作到晚上两点,终于熟能生巧,干净利落的剥落了青蛙卵的卵膜,立即从无数学生中脱颖而出。
  他的教授也顾不得童第周的黄种人身份了,当年就将童第周带去了法国著名的海滨实验室,做海鞘卵子的外膜剥离,那东西只有青蛙卵的十分之一大小,依旧是童第周第一个将之完成,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
  时至今日,这些实验的诸多关键点都被人研究透了,说起来是容易了许多,但是,依旧是非常困难的技术,就像是心脏手术,许多年前就可以做了,可从未轻松过。
  王良才以前也是经常操作这种实验的,最近几年的研究方向略有变化,于是看着文件,稍作复习。
  仔细去看,还让王良才发现了一些不同的地方。
  这本实验操作的要点说明,似乎更详细,另有许多不同的地方。
  王良才不禁来了兴趣。
  修改实验要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先不说著书立传,修订一种实验方法,都是几经推敲的结果,说修改就修改,你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么大的脸……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15/13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